征战阿拉曼

出版时间:2004-6-1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作者:迈克尔·哈林顿  页数:263  字数:120000  译者:耿雪峰  
Tag标签:无  

前言

  2002年10月20日,第二次世界大战阿拉曼战役60周年纪念活动在地中海南岸的埃及历史名城阿拉曼举行,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参加过阿拉曼战役的老兵以及在这次战役中阵亡将士的亲属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参加了此次纪念活动,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站立在阵亡将士们的墓碑前。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同一个主题——寄托对自己战友和亲人的哀思。  时间追溯到60多年前,即1942年10月23日的夜晚,在圆月的照耀下,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率领盟军向“沙漠之狐”隆美尔率领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了十分猛烈的进攻,经过将近半个月的激烈厮杀。盟军终于在11月4日彻底取得了整个战役的胜利,逼迫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团”踏上了千里大溃逃之路。无疑,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是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它不仅在军事上保证了盟军从中东通往苏伊士运河这条供应线的畅通,而且还在精神上对此前屡战屡败的盟军将士起到激励士气的作用。  我们可以听听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此次战役的简明扼要的评价,“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  60多年过去了,那里不仅建立起了阿拉曼战役纪念馆,而且还留下多座阵亡将士的陵园,这其中不仅包括英国和英联邦国家,就连当时的轴心国德国和意大利,也在那里建起了许多阵亡将士的公墓。  阿拉曼战役纪念活动每10年举行一次。2002年的纪念活动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埃及马特鲁省省长图尔克代表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向在阿拉曼战役中阵亡的盟军将士们亲手献上了花圈。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和代表也出席了此次庄严的纪念仪式。  当年参加阿拉曼战役时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子们,现在已是两鬓斑白的80岁上下的老人,对他们来说,能有机会参加阿拉曼战役60周年纪念仪式,当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们郑重地穿上当年的军服,挂上勋章奖章,在儿孙们的搀扶下,甚至坐着轮椅,飞越地中海来到阿拉曼。看望长眠在此地的老战友。  在那里,无论你走进哪一个国家的陵园,尽管墓地大小不一、碑文内容不同,但你却一定会为其庄严肃穆的氛围所深深感染,对那整齐划一的块块碑石肃然起敬,更会对当年那场战役中死去的无数名英勇将士衷心慨叹。  在众多的碑文当中,最令人深思的当属这一个,那是一位阵亡将士的母亲最由衷的表白,其中充满了一个普通百姓对暴力和战争的最强烈的控诉。让我们一起静静地聆听这感人肺腑的话语吧,“对于世界,你只是一名普通士兵;对于家庭,你却是我的全部。”是啊,这里表面上埋葬的只是一个在战争中牺牲的普通战士的身体。但实际上,它却也一同埋葬了一位母亲的全部希望与欢乐。  60多年过去了,当年在阿拉曼交战的轴心国和同盟国早已化干戈为玉帛。然而,战争留在阿拉曼的大片地雷区至今都没有被完全清除。那是1942年轴心国军队在撤退时为避免盟军跟踪追击而布下的地雷,当时被盟军形象地称作“魔鬼的花园”。从埃及官方公布的材料可以获悉,从阿拉曼到埃及边境超过40公里的地中海沿岸地区,总共埋有约1,750万个地雷,而这些地雷不是静静地隐藏在那里,而是在持续不断地害人,至今都没有停歇。在过去20多年里,约有8。000名无辜的埃及人被当年埋下的地雷炸死炸伤。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虽然埃及政府在国际援助下,特别是在二战交战双方的技术和财政援助下已经清除了许多地雷,但由于没有准确的埋雷标图和相关资料,加上时间久远、沙漠地区地理和气候发生巨大变化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排雷工作变得越来越艰难。  都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但一直以来。地区冲突、边界磨擦、局部战争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巴以冲突、印巴冲突、朝鲜半岛危机、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仍然记载在21世纪的日记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定会问,“战争带给我们的教训何时才能铭记?

内容概要

《征战阿拉曼》根据史实,真实再现了阿拉曼战役的全过程。
60多年前,在北非一片不毛之地上的殊死搏杀,引起重大的意义,以每10年举行一次隆重纪念活动的方式被人们所铭记。哪位带着双徽贝雷帽的常胜将军,那位横空出世两年即铸就军人辉煌的“沙漠之狐”,曾经怎样地叱咤风云,傲视群雄。然而,在“沸腾的大锅”,在“魔鬼的花园”
,有多少殒命的灵魂无法安息。苍山如刃,大漠如烟,只有那一轮满月,依然高悬。 《征战阿拉曼》原著由迈克尔·哈林顿编写。

书籍目录

第1章  铁骑践踏下的北非大漠
NO.1 “新罗马帝国梦”
NO.2 骁勇的不列颠骑士
NO.3 意军疾呼“非洲军团”
第2章 隆美尔横空出世
NO.1 隆美尔其人
NO.2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NO.3 重新夺回哈尔法牙关
第3章 英军打了败仗
NO.1 韦维尔泪别北非
NO.2 “十字军战士行动”
NO.3 无奈的撤退
第4章 目标再次锁定托布鲁克
NO.1 来自元首的最大鼓励
NO.2 在加扎拉的殊死战斗
NO.3 “一切为了托布鲁克”
第5章 誓死守卫阿拉曼防线
NO.1 梅沙马特鲁战役
NO.2 阿拉曼防线阻敌前进
NO.3 非洲军团的喘息之机
第6章 蒙哥马利临危受命
NO.1 奥钦莱克的伤感报告
NO.2 第8集团军的新指挥
NO.3 意志支撑下的隆美尔
第7章 第8集团军旗开得胜
NO.1 “超级机密”显神威
NO.2 “沙漠之狐”的赌注
NO.3 阿兰哈尔法战役大捷
第8章 盟军取得压倒性优势
NO.1 魔鬼的花园
NO.2 不打无准备之仗
NO.3 蒙哥马利的月亮
第9章 决战阿拉曼
NO.1 “非洲军团”最后的疯狂
NO.2 英军采取“增压行动”
NO.3 为了生存的撤退
第10章 “沙漠之狐”败走北非
NO.1 “逐次抵抗大师”
NO.2 告别的黎波里
NO.3 “非洲军团”退出历史舞台

章节摘录

  巴迪亚是一座位于104米高的悬崖上、离边境线20公里的海岸要塞。这座军营里有45000人和400门大炮,防守线的前面是一道有3.7米宽的反坦克沟壑且遍地埋下了地雷。要塞指挥官安尼巴勒·贝贡佐立中将被认为是意大利军官中最优秀的一位。这位在西班牙内战中脱颖而出的将军。脸上蓄着一把火焰般的红色胡子,这为他赢得了一个“电胡子”的绰号。  1941年1月3日黎明,经过英国皇家空军一整夜的猛烈轰炸,澳大利亚军队在附近海上3艘战舰炮火的协同配合下,向巴迪亚发起了进攻。澳大利亚人在一个将近13公里的战线上敲开了意大利人的防御工事,到次日黄昏时分,他们肃清了最后一批防守者,这次的战俘又有4万之众。“电胡子”不在其中,他已逃到靠西边113公里的海港要塞托布鲁克。但托布鲁克也绝非一处避难所。装7师很快就包围了这座城市,澳大利亚军队随后赶到。驻守托布鲁克的意军经过36小时的激烈战斗,最后于1月22日投降。  装7师在短短的时间内,连克3城,战绩斐然,仅俘敌就达7万余人。在英军梅塞马特鲁的战俘营内,一队接一队身着布满灰尘的绿色制服的意大利士兵人头攒动,挤满了广阔的操场。战俘营的英军长官只好下发许多帐篷、木头和带刺的铁丝,让他们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意大利军队在托布鲁克战败后,退守于东利比亚弓形海岸西侧的大港班加西,等待来自罗马的援助。2月3日,当他们获悉英军准备继续西进的消息后,又诚惶诚恐地向西利比亚方向撤退。韦维尔将军收到空军侦察发回的情报后,决定展开千里大追杀。他命令部队兵分两路,一路沿弓形海岸从正面突向班加西,另一路直取班加西南侧,切断意军退路。  4日凌晨。茫茫大漠里出现了少有的宁静,天地一色的天空中变幻着奇妙的海市蜃楼,一会儿是几头高大的骆驼背着沉重的行李在牧民的吆喝下缓缓而行,一会儿有几只饥饿的沙漠秃鹰盘旋在无名的战场废墟上空,似乎在分辨半掩在沙堆里的人们是否真的死去。但这等绝妙的景色,随着一阵隆隆的坦克声,转眼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克雷师长率领着第4装甲旅和第11轻骑队,一头扎进了荒无人烟的戈壁。搅起的漫天黄尘,吹入了他们的眼睛、耳朵和鼻孔,士兵和战车都在浑浊的空气中喘息着。他们日夜兼程,顾不上过多的辛苦和劳累。虽然一路上砂石遍地、颠簸剧烈,难闻的汽油味和汗渍味使士兵们直想呕吐,但他们还是凭着坚韧的意志,如期抵达了班加西以南161公里的贝达富姆地区,并迅速构筑起防御工事,建立起主阵地。  6日晨,贝达富姆阻击战全面打响。意大利军队大队人马沿海岸公路向南蜂拥而至,走在最前面的是100辆巡逻坦克。装7师充分利用仅有的29辆坦克,以逸待劳,依托发射阵地,凭借有利地形准确地向意军射击。英军突然而猛烈的炮火,打得意军顷刻间乱作一团,坦克频频被毁,升起股股浓烟。  渐渐地,意军队伍恢复了原有的秩序,排列着整齐的战斗队形,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向英军阵地猛扑。见此情景,克雷急令第3、第7轻骑队派出轻型坦克实施阵前出击,从侧翼以准确的火力支援正面战斗,打乱敌军部署。意军受到两面夹攻,阵脚再次大乱。夜幕降临时,意军已有半数坦克横七竖八地弃在阵地前沿。有的像个大甲虫四脚朝天地静静躺着,有的则伴随着油箱的爆炸声升腾起缕缕火焰。  是夜,急于突围的意军发起了多次凶猛的反扑。战场上爆炸声连续不断,炮弹、曳光弹拖着长长的尾巴来回穿梭,密如织网。一时间,两军打得难分难解,夜幕下的混战时断时续。天亮时分,枪声炮声渐渐稀落,偶尔一两声冷枪再也激不起双方疲惫的斗志,仅仅能够勉强睁着麻木的双眼,漫无目的地观望着。  只见阵前一位跛着脚的意军士兵,从一辆坦克残骸的右侧爬了起来,抖了抖身上的沙尘,在高举双手的同时乱叫着。不久,他的举动像瘟疫一样迅速传开,意军纷纷地缴械投降。队伍中有个军官模样的人竞操着纯正的英语问道:“你们能给我面包吗?”  7日,英军顺利地攻占了贝达富姆,并于9日进抵通往利比亚的咽喉——阿盖拉,打开了进攻的黎波里的大门。在这场历时3个多月的反攻战役中,英军以4万兵力击溃了意军第10集团军,俘虏意大利士兵总数达13万,共击毁和缴获坦克400余辆,火炮1200多门,而英国和英联邦国家军队损失的人加在一起还不到2000名。同时。英军还向西跃进了1300公里,夺取了整个东利比亚——昔兰尼加,将意军远远地赶到了利比亚西部,赢得了对轴心国战争的第一个空前胜利。在这场战役中,英国皇家陆军第7装甲师以顽强的斗志和辉煌的战绩,受到了世界的瞩目,他们被誉为“骁勇的不列颠骑士”。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将永远战无不胜!”  ——英国首相丘吉尔    “隆美尔是德国汉尼拔,他具有一种对战争的天然直觉能力,如果‘非洲军团’的物质供应充足,战争结果很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子。”  ——英国军事史学家利德·哈特    “很显然这一仗在射击开始之前,就已经由军需官们打响了,并且已经决出了胜负的结果。”  ——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

编辑推荐

  《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丛书以二战中的重大战役为切入点,通过对各个战役的阶段性记录,来展示整个战争的进程,从而对二战进行重点回顾和深入思考。  迈克尔·哈林顿所著的《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征战阿拉曼》为其中一册:英军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是二战中非洲战场的转折点。这次战役使盟军获得了对具有重大战略和军事意义的地中海埃及亚历山大海港和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宣告了轴心国企图占领北非、建立地中海帝国企图的破灭。打破了同盟国军队与轴心国军队在非洲战场处于对峙的“拉锯战”局面,从此完全掌握了非洲战场的主动权。从那以后,盟军所向披靡,而德意联军一蹶不振,节节败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征战阿拉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这次一口气买了22本书,其中有这套16本的《二战经典战役全纪录》,今天收到一半的书籍,粗略翻看一遍,比预想中的好很多,超多老照片,非常适合躺在床上作为睡前读物,非常满意!
  •   儿子上初中了,平时功课紧张,想在假期看看课外书。给他买回这本征战阿拉曼后,爱不释手,几乎一天就读完了,非常喜欢,要求买全这套,有时间要都看完。我决定满足他这个愿望。
  •   读读很有益处,介绍了很多隆美尔。
  •   蒙哥马利战胜了隆美尔。
  •   残酷的战争
  •   质量不错,价格便宜。
  •   9岁的儿子自己选的书,厚厚的书居然看到津津有味。。。。
  •   书不错,内容不错,纸张稍差。
  •   自从看过纪录片《天启》,孩子就一直想再了解二战那段历史,从网上看到了这一套书,先买了几本回来,孩子很爱看,里面有不少真实的照片,让孩子加深了更加深了解,孩子求知欲特别的强,在他想要的时候,就给他自由,孩子的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也提高了很多。
    书的纸偏黄,油墨味道比较大。
  •   给侄子买的蛮不错
  •   很喜欢这系列的书,图片和内容很好,期待其它快点降价。
  •   里面有大量的历史珍贵图片,非常满意
  •   对于战争本身记录带有较多的渲染,但对于背后国家的实际情况和政治环境分析尚有缺乏,对于历史或者战争感兴趣的读者,二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家和军事的均衡,否则二战本身不会是这样的进程。为何盟国尤其是英国能在北非扭转战局,轴心国尤其是德国面临怎样的取舍,跟当时的战争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变化,这个取舍是否合理?而英国是以近10倍的作战车辆和充足的后勤保障来对付缺少油料补记的德国,而这个时候为何隆美尔不再有机会返工,都是需要展开细说的。而书中的介绍还不够详实。
  •   还可以吧,觉得纸张稍微差了些。版本外观也小气。
  •   感觉书的质量不是很好。和以前的印版相比确实差多了。拿在手上也没有那种感觉了。阿拉曼战役比较漫长,感觉一时半会看不清楚。因为没有像之前的版本那样有地图,所以看起来还是感觉看不清楚的感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