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爱控制我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作者:[美] 帕萃丝·埃文斯  页数:316  字数:260  译者:郑春蕾,梅子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人都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掌控一切;人人都可能不由自主地对别人指手画脚、随意评价。
有的人懂得校正自己的行为,适度控制,所以进退自如,生活得无比轻松。有的人却不明白这种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结果是失败的婚姻、紧张的人际关系和扭曲的心灵,自己也异常苦恼。
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种控制别人的欲望呢?为什么有人想改变这种行为,事到临头却总是无法自控?
我们百思而不得其解。
本书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日常生活中,大学习以为常的这些下意识行为。揭示背后的实质、解开我们的困惑和痛苦,使用我们学会识别、理解和应用控制,使我们的生活远离暴力,更加和谐、幸福。
作者新颖独到的观点和概念,必将在全球掀起讨论“控制”的风暴。-----

作者简介

帕萃丝·埃文斯,加拿大埃文斯人际关系研究中心创始人。在全美建立了许多工作室,著述颇丰。
其处女作《口头侵害关系》,被《新闻周刊》誉为一次“根本性的突破”。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
楔子
第一章 人的行为无非是两种状态,有意识或无意识
第二章 你存在这些问题吗?
第三章 行为的目的
第四章 失控是怎么回事?
第五章 天性是与生俱来的
第六章 人格分裂及其后果
第七章 非正常地建立自我
第八章 伪装及其影响
第九章 自我分裂的普遍现象
第十章 不符合常理的沟通行为
第十一章 逆向联系
第十二章 泰迪——假想的爱人
第十三章 幻觉是一种无形力量控制的产物
第十四章 控制关系
第十五章 控制者和被控制者
第十六章 不能自拔与无能为力
第十七章 独立的倾向是控制者最恐惧的
第十八章 控制者身份的困境
第十九章 控制者的恐惧
第二十章 控制策略
第二十一章 虚构事实
第二十二章 更加病态的联系
第二十三章 真实是幻觉的破坏者
第二十四章 永久化和制度化的控制
第二十五章 强制性力量
第二十六章 真实的联系
第二十七章 最奇怪的矛盾
第二十八章 打破幻觉
第二十九章 明白问题的根源
第三十章 与强制力共舞

章节摘录

楔子90年代中期,我曾收到一位女士的来信,她一直反抗她丈夫对她的控制。这位女士在信中详细描述了她丈夫的野蛮行为:——经常对她大喊大叫,让她不知所措,“你懂什么?一边呆着去。”“你总是这么不小心!”“得啦,你就是这么想的,别再跟我争了。”“你就不能温柔点,我看见你那个样子就生气。”这些话,会从控制欲很强的人嘴里脱口而出。在家庭关系中,这种口头的责骂或威胁,有时还会伴随暴力行为的发生。——满脸怒气地冲到她面前,从她手里一把抢过正在读的书,撕成碎片,然后丢进垃圾箱。当我继续往下读这封信的时候,被这位女士的勇气深深感动。“我恍惚地走到垃圾箱边,把碎片一张张全部捡了回来。坐到餐桌旁,仔细粘了起来。”六年后的一天,我正在为一本书签售。一位女士从人群中挤了过来,递给我一本全部用胶水和胶带黏合而成的书,她说:“这就是我曾写信向您提到过的那本书。”很多人问我,“他们(父母、爱人、同事)怎么会那么做呢?”他们向我叙述自己的遭遇,更想搞明白一些人总想控制其他人的原因。“为什么那些控制欲太强的人,从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多么让人难以忍受?”另一些人则很郁闷,他们总是没有办法抑制自己想控制别人的念头,即使那些行为严重到使爱人离他们而去。他们觉得有什么东西突然“控制”了头脑,然后糟糕的事情就发生了。而多数时候,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毫无意识,直到发生暴力,爱人离去之后才幡然醒悟,却悔之晚矣。侵犯了别人,自己却没有感觉,他们真的着了魔吗?能简单地用“失控”来解释对别人的控制行为吗?这一切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样的驱动力呢?本书的目的就在于解答这些问题。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无意识行为,本书将带着大家在无意识行为的迷宫中跋涉,进行全新的探索。这个旅途结束之后,我们会对控制问题有全新的了解和认识。第一章控制大多是无意识的行为无意识不是强制的理由,它只是让强制成为可能。与家人、朋友、同事相处时,你是否时常会遇到交流困难的情形,无论你怎么解释,也无法使对方理解你当时的所思所想。事情并不大,可让双方都很不愉快。每个人都会有交流不畅的时候梅走向公司会议室时,脑子一团乱麻,手头那些工作上的琐碎事情,让她有些心不在焉。“噢……”她刚推开门,一阵欢呼声扑面而来。“生日快乐!”屋子里所有的人一起叫起来。“哦,天哪!我都忘了今天是我的生日!”梅又惊又喜:“谢谢大家!”“嘿,梅,不会吧?”同事蒂嚷嚷道。“真的忘了。”梅说。“得啦,你肯定知道的。你知道我们要为你开生日Party。”蒂坚持说。“我真的不知道。”梅认真地解释说。“你知道我们为你订了蛋糕,你正等着呢。”蒂的口气已略带嘲讽。“我发誓,的确不知道。”梅有点无可奈何。“别这样,你就承认你是假装吃惊的吧!”蒂还是不依不饶。“……”“你们别争了,开始切蛋糕吧。”旁边有人不耐烦地说。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转向了生日蛋糕,梅却觉得沮丧极了。“蒂今天怎么了?这么固执,干吗非要强迫我承认我确实不知道的事情?”梅不明白,屋里其他同事,对她们的争吵似乎也莫名其妙。“没人想在开派对的时候看别人争吵,”梅想。“我并不想争论什么。”她只是感到蒂的随意猜测侵犯了她,下意识进行反驳而已。这个生日被蒂弄得挺不开心的,而其他同事,在她们争论时也挺尴尬。这件事,让她想起许多类似的情形。当她向朋友们说起时,他们常说:“小事一桩,我也经常碰到,你别太在意。”忘记自己的生日是有点奇怪,但问题的关键是,蒂无法认真听梅的解释,她也不想去真正理解梅的想法。这就是控制欲很强的人的一贯表现。交流不畅是一方对另一方个性的抹杀确切地说,此时此刻,无论你与他(她)们认识多久,无论你如何向他们表白,对方根本不会听你的解释,因为他(她)们根本就不关心你的想法,不会去真正了解你。他们可以对你说三道四,随意下结论性的评语,随意下定义,根本不认为你是个有独立个性的人,是个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特别的个体。当你遇到那些试图控制你的人时,你的个性常常会遭到“抹杀”,对于控制者来说,你的想法根本不值一提。在夫妻或父母与孩子等一些特别的关系中,这种行为还可能会伴随着辱骂和毒打。而为维持这些特别的关系,被控制者会觉得精疲力竭,并且要忍受心理与情感上的巨大痛苦,连身体也可能受到伤害。不沟通、不理解是问题的关键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大到影响人类生存的各种暴力行为,不沟通、不理解或是不愿理解对方都是问题的核心。反对他人的行为——不管是轻微的,例如轻蔑的眼神;还是强烈的,例如对别人大发雷霆——都是没有目的但又似乎可以理解。这听上去有点自相矛盾。因为这些现象,通常只是试图控制他人的一些表现而已。现在,请你与我一起,从诸多无意识行为中寻找其真正的目的,发现事情的真相。我想,我们之所以还不能知道人们总想控制他人的缘由,是因为生活中的无意识行为太普遍了,大家都觉得它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当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经历时,才能帮助我们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对人对事适度掌控,生活才能惬意那些伤害我们情感甚至身体的人,都自认为有操控我们的必要。这一发现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挖掘这种需求形成的原因。文化习俗差异、经济发展不均衡、宗教信仰不同都是支配和控制行为的主要形成因素。但我们不能完全归因于此,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控制别人的需求是一种很难抑制的冲动,就像着了魔一般,一下子失去了理智。产生这种冲动的主要原因,深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不挖掘出来是无法改变的。认识不到原动力,我们会一直困惑着、痛苦着。为了揭示这种强制力量,需要考察它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旦弄清楚它的影响,我们就会知道它是什么,并尝试着缓解这种力量,而不是忽视或者抑制它。在认识了这种强制力量和它的影响(消极的或积极的)之后,我们还要与它为友,与其和平共处,避免因压制它而带来的负面结果。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魔书这本书,每个家庭都应该拥有一本。因为,最常见的恶性事件,不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是发生在亲人之间。譬如,多个独立调查显示,刑事案件有三分之一是发生在亲人之间。在这些恶性事件中,至少有一小半看不到“钱权名利”等物质因素的参与,那些肇事者经常是以爱的名义行恶,当他们说,他们的确是因为爱才向对方泼硫酸,或者砍上几十刀的时候,还显得极其真诚。这种恶性事件还包括大量的精神性伤害,譬如彻底控制对方,不论有多大的物质损失,都坚持让对方与所有的亲朋好友断绝关系;譬如用尽各种办法,伤害恋人,毁掉他们的生活和前程……这样做的时候,他们仍然会说,我太爱他(她)了,所以才这么做。实际上,这不是爱,而是控制。把控制说成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最常见的谎言之一,而且对这个谎言,我们很容易信以为真,并因此受伤或伤人。关于对亲人的控制欲望,许多学者写了许多著作了,但我还不知道有哪本书比帕萃丝•埃文斯这本著作写得更透彻、更有震撼力。或许,你认为以上那些例子太“极端”了。那么,说一些普通的。你肯定见过许多人,在同事、朋友和陌生人面前表现得非常有礼貌、非常尊重对方,但唯独对配偶或孩子表现得特别没有耐心、特别粗暴。你或许会猜,这个人一定是对自己的配偶失去了爱,但恰恰相反,当事人会表示,他爱对方,且根本离不开对方。这些现象,如果让你迷惑不解过。那么,你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如果你特别爱控制配偶,或者你就是配偶的强烈控制欲望的牺牲品,那么这本书是必读书。如果读懂了这本书--这不难做到,那么你会明白很多事情:为什么开车时脾气大;为什么初恋失败其实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你的上司那么难以相处;为什么不管你怎么做,你的父母都指责你做得不对--我一个朋友说,他把水杯放到桌子左边,父亲会斥责他为什么不放到右边,但他猜如果他放到了右边,父亲肯定会斥责他为什么不放到左边。如果擅长举一反三,你还会明白,为什么萨达姆会做起白日梦,幻想美国会重新扶植他做伊拉克总统;为什么希特勒非得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全部战死,以及,为什么希特勒不选择那些真正有魅力的女性做恋人,而是选择了爱娃那样一个有点愚蠢的女人。这是一本魔书,但又是一本写得极其通俗易懂的书,只是略少点趣味。——武志红 知名心理咨询师《不要用爱控制我》实际上讲的是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很长时间不被人重视的心理现象,典型案例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个电视剧的主题,一个以爱的名义控制自己至亲至爱的人的故事,冯远征扮演的男主角,初衷总是和他的结果相背离,他也痛苦过,但结果却是越来越不可收拾。                                                ——燕子 32岁 本科 外企财务经理                                                                                                                  我读过400多部心理自助的书,因为我是心理学博士。当偶然看到此书时,我被震动了,这是我读过的最伟大的书。我喜欢作者毫不畏惧地抛出自己新颖而独特的观点,它令我对控制者的行为实质,一些人为何能够忍受这种行为等有了新的认识。——布朗•丹泽尔 46岁 博士 纽约 美国我一直厌恶与支配欲强的人一同工作和做朋友,他们总是无视我的存在,只是希望我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机械的完成他们所希望的事,可又无法摆脱。《不要用爱控制我》对于控制欲的产生有了深层的阐述,使我能够了解控制欲强的人的真实情况,为我提供了种种能与此类人共处的好办法,让我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冯小康 27岁 本科 银行职员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痛苦了一阵,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现在我正在治疗中,这本书提出的许多问题及解释问题的方法,使我能够真正获得新生。我一读完它,就将这个信息传递给我的母亲。之后我还会传递给兄妹及身边的朋友们。这本书帮助我改变了我的生活,你读读就会有同感!——赵辉 56岁 技术工人                                                                                                                          我读这本书,让我猛醒于过去的二十年的日子,不知不觉中原来有很多的事情都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与家人处,总是习惯于听从家人的意见,依顺于父母的决定;与朋友交,总是习惯于迁就别人的想法,只用沉默来表示反对。掩卷深思,一种失落油然而生。然而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却要靠自己来把握。——梁朝晖 28岁 本科 公务员关于控制与被控制的话题,以前我很少接触。《不要用爱控制我》以最常见的人际沟通不畅的一些现象为切入点,探讨许多人正在努力挣扎寻求的答案,很有意思。——王甲佳 40岁 经济学硕士 集团公司信息部主任写得很精彩,真正揭示了人类本性中所隐藏的另一面,是所有人都可以用来校正自身行为的一个很好的教科书。——孟晓梅 29岁 职高 商场职员绝对有收获,我一口气看完的。“正如我们在平滑的镜子中,才能看清自己一样,当我们的个性,不加扭曲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当别人轻易给你下定论时,就扭曲了你的感受,你好像站在了一面哈哈镜前。——文一心 28岁 南京财经大学不要用爱控制我。虽然从幼小到成熟,我们每个人都和蛹似的,在家庭的“茧”中温馨快乐地成长,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就盼着某天弄开一道口子飞出来吗?翅膀硬了不可怕,飞出来化蝶化蛾的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还要飞到别处继续上辈子的流程--作茧自缚。并且按照《不要用爱控制我》的说法,无意识的控制者习惯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意识到了控制行为,却欲罢不能。这个老话题总是让我们的年轻父母们迷茫,咳,多读点书没什么不好,当然,前提是这本书也是好的。——老猫 32岁 作家

编辑推荐

《不要用爱控制我》编辑推荐:人际关系领域的根本突破不可不读的心理自助读本。如果有人经常强迫你做这做那,丝毫不顾及你的想法;或者你想知道是否控制别人的倾向,以免伤害他人,这本书能帮助你顺利解决这些难题。如果有人经常强迫你做这做那,丝毫不顾及你的想法,这意味着什么?你是否很希望摆脱这种状况?或者你是否想知道自己是否有控制别人的倾向,以免伤害他人?这本书正准备为你解决这些难题,《不要用爱控制我以全新的观念阐释了父母专权、孩子逆反、夫妻莫名其妙的口角、朋友因为小事而反目、同事间无缘故地看不顺眼等一些人际现象的成因和并提供了解决方法。案例翔实,说理通俗易懂。让读者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不经意的行为,正确理解和应对周围试图控制你的人,同时适度掌控自己对他人的支配欲,与周围的人和谐共处,从而走向自信幸福的人生。许多人谈到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原因时,通常会说:“(阅读《不要用爱控制我》)我了解了我与他人的控制欲,我知道了如何应对生活中被控制的困境。”“震撼!人际关系领域的根本性突破。”--美国《新闻周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不要用爱控制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8条)

 
 

  •   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看完后对我很有帮助
  •   书还不错。其他的以后再补充吧。我购买阅读此书的背景是,和母亲关系常年紧张,互相都很关心,但我的母亲对我有较强的控制倾向,我却从来都独立在外远离她而生活,尽力脱离被控制状态,因此关系很紧张很紧张,三不五时就要火星撞地球一下。这本书是我在比较苦闷的时期买来做心理调适用的。推荐给和我有相同处境的人阅读。请带着爱,而不是逃避的心态来阅读这本好书。
  •   非常有用的一本书,让人清晰地认识自己及别人,认识我们这个混乱世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相。 尽管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世界的混乱和无序,可是如果不知道背后的真相——我们的无意识心态, 我们无从改变。每个人都有权利摆脱控制,活出自己。
  •   深刻解释了被控制的原因。
  •   這是一本非常有用,值得擁有的心裡書.這書讓我們清晰地認識自己本身與他人的心裡,深入地了解了人際關係,清楚地知道我們身邊常常存在的'控制'和'被控制'是該怎麼對待.這書讓我們學到不被幻覺極端地扭曲了自己的感受;讓我們不被所謂認為的'愛'左右自己的真實內心世界,控制他人,以及傷害他人;讓我們要學會看清自己,不被控制者控制我們!
  •   这本书有用,特别是对于别人的随意评论很困惑的人,看了以后就会知道该怎么办了。
  •   很好,说的很到位呢,推荐
  •   我先接触的武志红,也是因为他,才买了这本书。本来还担心里面有太多我已经知道的东西,但是,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相反,却让我一次一次的惊奇和感动。我目前读到了第80页,但我确信,它已经让我在改变了。如果早点接触到此书,我会在我的经历中少很多痛苦和困惑。这是一本绝对值得每个中国人读的书,不管你的身份是什么,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人,青少年,恋爱中的人,已婚人士,大学教授等等,这是一本献给在人际关系中有哪怕一丁点不顺利的人,它会告诉你问题的根源,如何和身边的人建立起真正的关系,走进对方的心灵里,学会爱,学会成长。
  •   我很喜欢这书,嘿嘿....
  •   适合非心理专业的人士阅读,学心理的会觉得有点浅。
  •   不错的书,也很实用,喜欢
  •   内容,还行,只是我预想的风格不同,不属于自己的喜好内
  •   书还可以。有条件的应该买原版书
  •   写得很好。从内心出发看问题,跟着内心走,不盲从别人的想法,独立,活得自我。
  •   学会不控制自己爱的人 也不被别人控制 这是很难的 要理解 要学习 才能健康生活
  •   内容很好,值得一看的书
  •   相比这本书,更喜欢《情感勒索》这本书
  •   书的质量是好的内容也很实用,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孩子们应该看看~
  •   看武志红老师的书推荐的。刚开始看,感觉还不错。但可能是翻译的原因吧,总觉得没有武老师的书通俗易懂和一针见血。
  •   有点东西,但是不是那种 一下子说到你点子上的书,可能和译者有关系。
  •   输的内容太棒了,看清楚有控制性人际关系的本质,对我认识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   挺新的书,女同事在别处发现的,说不错的书
  •     读的电子版,可能是因为排版的问题,对这本书的格局还有了解的很好。
      前半部分讲的浅显易懂,被强制的定义,精神边界等等概念的引入,也给内观自己的生活模式提供了不错的视角。
      后半部分印象中比较学术一点,会抽时间再读一下,既然是武志红老师如此推荐的一本书,我可能是读的过于草率了一些。
  •     /Mon Isa
      
       人与人之间充斥着多种多样的控制行为,特别是亲密关系里,更是控制权的争夺大戏!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单曲循环着一首伤心的情歌,伴随着书中的字句,我愈发觉得词句中那充满的“控制幻觉”破灭的哀伤让人毛骨悚然。
       经常听说这样的故事——我对她付出那么多,她还是离开了我。我对他那么好,他最后依然抛弃了我……
       在这些看似悲伤凄惨的故事里,不为外人所知的往往是一方对另一方赤裸裸的控制关系,而另一方从开始被好处吸引到落入被控制陷阱,到最后再也不愿意接受被控制的局面从而离开当事人,引发了当事人一段段撕心裂肺的痛楚和控制幻觉破碎后的恼羞成怒,甚至从加害人摇身一变成为被害者,到处演说自己的悲惨命运和对方的狼心狗肺。
       在这些被“控制幻觉”套住的人心中,无一不是有一个弱小、可怜的自我。因为这个弱小的自我没有力量,所以对外要使劲纠缠住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来体现自己的强大。跟那些真正有魅力的人或伟大的领导者不同,这些控制者活在自己的控制幻觉里,他们希望自己是蚁后或蜂后,带领一个完全服从自己、没有自己自主意志的团队,而不是一个有着自由思想、强调公正民主的狼群。
       无意识的控制者不但内心充满焦虑和恐惧,事实上,他们也根本控制不了他们想控制的任何人和任何事物。他们只能控制的,是内心中的幻觉之象,并通过无意识的控制手段把对方逐步变成自己的幻觉对象。如果对方拒绝或反抗,控制者会愤怒,会责怪、责骂、打击,甚至加害对方。如果对方完全接受并适应控制者,则会让控制者慢慢失去控制达成的乐趣,然后冷落、抛弃这个唯唯诺诺的人,再去寻找新的控制对象,通过实现控制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而之所以有那么多控制者和被控制者,是因为这些人从小就没有生活在一个民主的、自由意志、顺其自然的抚养空间里,充斥在他们身边的是一个个控制狂和被控制者。
       当一个母亲看不到孩子的本来面目,用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他时,这是一种控制。当家长用奖惩制度来支持孩子学习时,这是一种控制。所有的控制行为都会让孩子与真实的自我隔离,乃至分裂,从而与外物、与控制者建立新的联系。
       这就不难解释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而被外在之物捆绑不得自由的悲剧。他们容易沉溺在短暂的快乐里,用毒品或精神毒品麻痹自己与自我隔离的悲哀。他们索取爱,他们酗酒,他们吸毒,他们是一个个控制狂,他们又是一个个被控制狂!
       是的,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在每一段关系开始的时候都会尝试控制(争夺控制权),如果失败了,就甘于作被控制者,然后去寻找其他可以让自己去控制的人。如果征服了对方,取得了控制权,也不会让他感到满足,他将挑战新的未知关系。人生、事业、家庭成了一个个的控制争夺、征服的战场!
       假设你是一个在民主环境长大的人,你一定不会甘于控制,你会很不理解这些控制幻局,而你的出现,将会打破控制狂的控制幻觉。不愿被控制的人越多,控制狂的满足感越低,他在经历短暂的控制幻觉破灭的痛苦后,将会重塑自己的健康人格——不再尝试用控制去建立逆向关系(逆向关系的意思是,从外向内认识一个人,这样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忽略对方的真实品质、性情)。在《不要用爱控制我》这本书里,作者给出了破坏控制狂的控制幻觉的方法,那就是不去迎合他的见解,并对他的控制企图产生怀疑,用常用口语“what(你说什么)?”来表达自己的困惑和对对方控制自己企图的拒绝。对方自讨没趣,便自会离开。相反,如果你去迎合他对你贴的标签,他便会变本加厉的加大控制力度。
       在常见的爱情故事里,往往存在着一个不断付出和一个背信弃义的人,大众容易去理解那个不断付出的人,甚至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实际上,这是一个人的控制幻觉破灭的故事,而有着这样体验的人明显不在少数,所以才会怜己及人,去同情跟自己一样——幻觉破灭——的人!
       如果是健康的爱情关系应该是如何呢?两个人都尝试去看见真实的对方,支持对方成为自己,而对方自会感激自己的支持,而不是一方因为自己的欲念和需要陪伴的孤独去强制束缚另一个人的自由,并单方面的用自己觉得好的方式去讨好对方。对方需要的自由没有得到,而得到了次等的(你觉得好的)好处,心里自会愤懑不快,而这样也为关系埋下了隐患和危机。当控制行为积少成多,被控制的一方必会为了重新获得自由而离你而去。
       当两个人刚开始认识的时候,总是会表现出短暂的人性的光辉——为别人考虑、努力去认识真实的对方、接受真实的对方、欣赏真实的对方。但这样的美好关系会很快消失于两个人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以后,因为,更紧密的联系——如性联系、婚姻联系——给当事人提供了稳定的感觉,紧张感减弱,不再容易恐惧对方会离自己而去,从而放弃了去触碰真实对方的努力,取而代之的是建立逆向联系——先定义对方,再去让对方满足自己的定义。两个人都这么做的时候,关系就进入了激烈的矛盾,除非一方妥协,否则关系会破裂。如果其中一方总是妥协,那么他会甘于被对方控制,从此生活在郁闷不满却无可奈何的恐怖生活中。
       控制狂永远看不见真实的对方!他只看得见自己幻想的妻子,她只看得见自己幻想的丈夫,丈夫和妻子虽然亲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睡在同一床铺上,可是除了看见自己的幻想之外,他们谁都看不见对方。所以他们虽然相拥,却依然感到孤独。
      
      2013.08.29
  •      当我看了这本书以后,以前我看不起控制别人的人,也老是劝导别人不要控制自己的老公和孩子,现在发现自己也是一名控制者。
       控制别人,必须是用爱的借口,不然何以说服自己。对自己的孩子,我经常会犯书中的冰淇淋的毛病,用一种手段逼迫孩子吃巧克力味道的,其实把我的心底的自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孩子逐步成年,要摆脱我的控制,矛盾发生了。
       控制 别人不过是手段不同,我有的朋友用牺牲自己的物质需求,使自己的孩子和丈夫产生歉疚感,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有的用要挟,权利金钱压制对方,使得对方就范;但是有几个人能够活出自我,感染对方,使得对方根据自己的愿望来改变。其实,改变不可能,只是在选择的时候就要慎重,尊重身边人的愿望,让他们自由的作出选择, 不然,你很累,身边的人也很累。
  •     被书中一段话吸引所以想看这本书.
      他的关于控制者控制人的表现能引起共鸣,让你觉得,没错就是这样,TA就是这样对我的/TA也这样说过.
      然而看完呢是有点失望的.
      在不必要花费笔墨的地方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和解释.本来一个简单的道理,要用"幻觉""虚构想象中的人物"来解释,显得更专业是没错,但是似乎没什么必要.反复举例子说明控制者心中有个假想的人不如说说这种现象的成因?
      他为什么会只对妻子使用这种控制,这种假想,是因为那是最亲密的人么?因为对自己在乎的人期望太高么?期望高到产生幻觉?还是童年的自己受到了同样的待遇?由一个被控制着转变为控制者,又一个冷暴力受虐者转变为施虐者?(受美剧<犯罪心理>的影响= =
      
      又或者是由于自己过于自信认为自己了解任何人,可以看穿任何人的想法所以不屑了解他人?
      
      如果要分析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作者这个"假想泰迪"的理论似乎有点站不住脚...
      
      反反复复举例子说这样的控制者之多,让我有一种"人人都有精神病"的恐慌,尤其那些动手打人的极端例子(还是说这书不适合中国人看咩.
      或多或少,我们都有自以为是过,自以为了解别人,为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想法而生气.嗯,作者似乎只是在现象表面做了一些研究,没有深入....
      
      虽然引起了共鸣,但是却不能让你产生"奥,原来是这样啊"的感慨...最有用的大概就是"什么,你说什么". 作者说这样会让控制你的人反思自己的话,但是怎么知道TA不会更加愤怒"你又不好好听我说话你在干嘛啊!!bulabulaubla" 岂是一句"什么"就能化解的了的...
  •      人人都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掌控一切;人人都可能不由自主地对别人指手画脚、随意评价。
        有的人懂得校正自己的行为,适度控制,所以进退自如,生活得无比轻松。有的人却不明白这种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结果是失败的婚姻、紧张的人际关系和扭曲的心灵,自己也异常苦恼。
        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种控制别人的欲望呢?为什么有人想改变这种行为,事到临头却总是无法自控?
        《不要用爱控制我》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这些下意识行为。揭示背后的实质、解开我们的困惑和痛苦,使用我们学会识别、理解和应用控制,使我们的生活远离暴力,更加和谐、幸福。
      
      
      
       某日,和卢卢秋秋约会吃饭,因为各种原因,老梁打了很多个电话给秋秋,席间被卢卢评价为,老梁是一个没有安全感和有控制欲的人。想起这本书,其实买了一段时间了,看了2遍,自己觉得是一本很好的书,建议大家都来看看。每个人对于他人的行为的解读,其实或多或少都带着自己的主观判断。很多时候,正是这种主观,这个“自我”,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很多问题,争论,乃至伤害。佛经里说,得道者用“无我无相”的般若智慧,立于大千世界,也就是所谓的“空”。
       可是,当我们执着于“空”,放下时,也就是“不空”,是放不下吧。
       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没有我,也没有你,也无谓空了。
      
  •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所谓强势的人。这些人会试图站在你的角度,假装比你自己还要了解自己,和你建立逆向联系,然后用他们预设的角色来替代现实生活的你。如果你不能及时察觉这些控制手段,你就会逐渐失去自我选择,自我分析的能力,逐渐成为他们理想的泰迪熊。
      
      请学会保护自己的精神边界,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在分析判断的时候请学会自己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
  •     所以看到这本书名,买来一口气读完,觉得这书说得很有道理。
      
      好书,值得读。
      
      我只在当当和卓越买书,这本书很怪,封底印着XX独家的字样,记不清楚是当当独家还是卓越独家了,反正怪就怪在我买的那家和XX独家是两家。如果印的是当当独家,那我就是在卓越买的,如果是卓越独家,我就是在当当买的。这两家是不是互相调货啊!?
  •     你爱我,所以我要照顾你的感受。
      你不喜欢我胖,所以我减肥;你不喜欢地上脏,所以我做卫生。你不喜欢我在外面和朋友玩,所以我回家……
      不久以后,我发现我已经不是我了,而是被你细细的剔去那些你眼中的骨头的一只肉虫。
      所以我离开你,因为我明白,我是基于我的优点和我的缺点才成为我的。
      不管你多爱我,我还是我。
      
  •     在读了这本书后对我与周围人的一些互动有了比较深的认识,虽然自己在里面的测试中成绩还不错,可是觉得还有量点值得牢记:
      1.不要随便评价别人,仿佛自己比其自己更了解他;
      2.要相信自己的直觉,认真体会自己内心的感觉,不要否认它。
      
  •      人人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保持自我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立。尤其在西方文明下,在文艺复兴后,个人意志觉醒,人们开始注重追求个人的价值。
       人给自己定下边界,精神和肉体的,以此来保护自己,就像个人的财产和领地一样不可侵犯。
       但是在东方文明里,个人往往屈从于集体意志,没有自我空间,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从法律上说,在社会主义里,个人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地---房子或土地都是归国家所有。个人财产也不能得到充分保护。从精神上说,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媒体的洗脑,使得独立思想和自由意志几乎无处容身,更不用说言论自由,户口等社会管理制度限制着人的迁徙自由。在专制社会里,个人的地位微乎其微。
       在传统的儒家文明里,讲究的是三纲五常,天地君亲师,控制关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家庭里,学校里,公司,企业,机关单位,人人习以为常。人人似乎没有意识到尊重个人的隐私和独立空间。
       作者认为有控制欲的人是人格分裂的。是失控的。但这是基于一个理想化得前提,即作者假设人性是善良的,宽容,理性的。
       但是我以为,人性并没有唯一的标准,人本善还是本恶,从未有结论。人的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生理的,心理的,社会属性的。我更倾向于人性有动物性的一面,服从的是达尔文的丛林法则,虽然这很残酷,但是自然界本身就是不带感情色彩。就如食肉动物就是要吃肉,不涉及道德。只要人生活在社会中,总会有等级关系,控制关系,压迫与剥削,奴役和专政,人性的黑暗面和光明面就如硬币的两面,有的时候难以区分。
       人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自由平等文明的社会,但是这更像是一个童话。不能改变社会本质,只能期待提高个人的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     这本书是我一天内看完的,前3/4看的相对认真,一直在试图理解和把握作者看待问题的思路,可到了后来,我没了耐心,觉得她所述的有些片面和过分,对自己不是特有帮助,我对该书的看法仅仅是它提供了一个有趣和有意义地处理亲密关系的视角,但是如何去运用,运用到什么程度,则是自己的方式和智慧了。下面是我对作者观点的归纳:
       亲密关系中的两个角色分为控制者和被控制者,控制者处于主导地位,虚拟出自己脑海中的幻像,控制者将幻象与实际的被控制者做比对,冲突即产生于控制者对于两者的不匹配上。为何会有幻象?作者的意思貌似是这样就有了理性的外衣,控制者会有一种安全感。幻象如何产生,素材是什么?逆向交往的盖棺论定,素材是控制者对其的要求和主观判断。
      就幻象产生的原因,作者推理出了控制者实际虽处于主导和强势地位,但其内心本质是自卑和懦弱,因此渴望掌控局面带给自己安全感。
      关于其产生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在了解原理之后,就不难得出结论了。
      
      
  •      所谓的控制者是自卑者,应该是不愿承认现实的自卑者,爱幻想,为自己打造金壁辉皇的宫殿,哪知那是虚无的袅烟,终究幻没。回归现实,纵使自己愚人一等,起码还可以傻乎乎地说傻人有傻福。活在别人的举手投足,碎言碎语中,心里极其缺少安全感,何有福可言。
  •     生活就是一群分裂逼制造的一场华丽丽的sm。这话是看到一半就蹦出来的。
      
      书其实没多大看点,最大一条也无非是让自己意识到很多时候自己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用自己的偏执一次次的强奸别人的想法。
      
      每个人都是人格分裂。
      自我和外界要求冲突的时候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必然不止一种在心里冲撞。选择一种必然会压抑其他。久之潜意识层里必然会有一层阻抗。
      出现自己都没法理解的偏执也是必然。
      
      控制欲强大的人总是想所有事情都按自己来,被控制者总是一次次被忽略掉自己的想法,有独立倾向即被暴力压制。不是sm是什么。
      
      去年普心老师说我们学心理的会变得越来越温和的,因为你学到的都告诉你,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差异。
      理解这些差异必然会越来越宽容。
      
      施控者才是弱者,只能通过暴力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对事物偏执于自己的幻想,对外界改变视而不见,当人事已非的时候亦不能觉醒,只能歇斯底里的想控制一切,将所有的事情变回原来的样子,却早已无力回天。溺死在自我幻觉里。
      
      自我往往最易受忽视。
      生性不羁,也许只是太清醒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规则是给没有自我原则的人设计的。
      
      不要控制我。爱也不要。
      
      坚持自我,同时平和对待别人所固执的那一点自我坚持。
      也许这就是所谓理解。
      
  •      总觉得自己在关怀着别人,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着别人,按照自己所认为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人的一个自主性和独立性,我们用我们那种狭隘的爱去控制别人,从而让自己不孤单,感受满足感!
      也许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用更好的方式去表达别人的爱,不要去控制,而是做到影响就好啦
  •      我看的显然不是这一版,但《不要用爱控制我》似乎翻译的更好,更能贴近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作为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时时刻刻在企图控制他人,或者正在被他人控制着,而往往还毫无知觉。生活中的控制无处不在,敏锐的作者极具观察力的挖掘出来,着实令人惊叹!
       不要用爱控制我,尊重,对自己,对他人。
  •     不少网友推荐了这本书,但读完之后觉得很累,读第二遍时能轻松一些。
      我不知道这本书是否确实是一本堪称伟大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晦涩难懂,难以引人入胜的书。
      前半部甚至可用凌乱形容,虽然整本书的逻辑主线还是清楚的,但是描述说明部分实在是太糟糕了。
      
      第二遍读完之后,个人觉得书中的逻辑主线恐怕区区十几页纸就可以说清楚。
      
      我并不觉得易读性太差是因为有些读者所说的作者的专业知识,相反我并没有看到多少专业背景。这种糟糕的描述和说明又很搞。可谓既不专业又不通俗,也许又是无良的翻译所致吧。
      
      *2011,No.2
  •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不要用孝道控制我
  •     我并不希望我的善良成为控制我的理由,我也不希望谁的好意成为控制我的工具。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种事,还是应该放在敌人身上。    只可惜,我没办法要求谁放弃这类做法,只能表示不满。    如果无效,好吧,因为是你,我担待。
  •     虽然我们会感到十分不自信,但只要我们把精力放在不断认识自我、保持自我感伤,同时名妓别人的评价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就不会轻易给别人下定论。
  •     这是本相当不错的书。其中关于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的关系,描述得详尽且细致入微,所以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在主流心理学的理念中,都将关系看得非常重要,而这本书里描述的控制与被控制其实是一种很典型的关系,不但会发生在夫妻之间,还很容易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甚至老板与员工之间。当然,按心理学的说法,我们成人之后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受内在的小孩子与内在的父母的关系的影响,换句话来说,原生家庭里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长大之后与别人,尤其是自己的爱人,之间建立的亲密关系。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它描述了一种典型的不健康的亲密关系。而这种由于控制者的幻觉其代了真实的被控制者的关系,可以用以解释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最典型的,我爱你,所以我才伤害你……等等。
      
      也许我们很幸运,不曾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遇到如此极端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极端的例子就是“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但一边读书,一边返观于心,我能看到自己的个性里或多或少有过这种关系的倾向。估计这是一种通病。我们太习惯于将自己的假设强加于人。而能真正摆脱这一点而能看到对方的真实自我的人,很少很少。所以,我想这本书应该能够帮助到绝大多数的人吧?
      
      有一些小小的不足。个人感觉,行文有些拖沓,到一半之后我就看不出有什么新意了,也体会不到章节之间的严密逻辑。当然,这种感觉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
      
      
  •     最近从同事这里借到《不要用爱控制我》。看罢之后的思考,及它给我的感触和影响远远超过我的想像。伴随成长发生的事情,随着书页的翻动,像水下久封的尸体得解,不顾狰狞和腐臭一点点浮出水面。每一个要胁无不打着“爱”的名义,每一次侵犯心理边缘无不打着“爱”的旗号。夜夜面对那刻在记忆里的伤害,渐渐对伤害、对疼痛甚至是对事物麻木。不觉已过了这么多年。然而这本书如一把尘封多年的钥匙。打开了那放弃自由,放弃自己,麻木了的心。又一次见到多彩的世界居然还有点恍惚-----恍惚年少。
  •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尤其是亲密关系中常常出现会出现这种幻想的虚构与无意识的控制.长期相处的情侣开始十分融洽,而后来却越来越出现问题;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常常运用一些定论的话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导致了孩子在成长中缺乏自信心.人与人之间总是会在不自觉间产生这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控制者虽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被控制者带来一些困扰,但却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正确,而被控制者总是被控制者的话语干扰到自己对自我的认知.这本书就是探讨这种成因与对应方法.
      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成为人际关系中的控制者,我们就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无论关系如何亲密,甚至是亲人或者是爱人,有时候也不要随便给对方作评论,更不要在自己的世界中建立一个虚幻的对方,并用这种虚幻的标准来要求真实中的人,我们需要的是尊重对方的个性,而不是给对方定性.
      而如果处于被控制者的一方,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对方的评论所动摇,越是努力的辩解和取悦对方,最后更加会丧失了认识自我的能力,而事实证明,如果对方在潜意识中已经对你形成了某种定论,即使你如何取悦他,按照他的意愿去纠正自己的行为,他永远也只会停留在一种虚幻的定论中,会无意识的忽略你的改变.而这种情况下,要多对对方的定论抛出一个探索型的话语,给与对方思考与解释定论的缓冲时间,从而了解对方的想法,来改变彼此之间的沟通不畅.
      真诚推荐给每一个渴望了解自己,让自己与家人和爱人的关系变得更好的人!
  •     沟通并保持亲密而独立的关系,才是健康的两性关系。沟通、尊重对方的独立性,不要按自己假想的“泰迪”去改变去控制对方,保持平等的关系。
  •   1 3真心好,说到尊重感受,真的得去看,《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关于父母、长辈在我的成长途中,压抑我的感受到后来我自我压抑、上似是而非的所谓负面标签,抱怨过。现在也不抱怨了,因为他们也是如此从小被对待,而我有机会懂得这些,也有机会、愿意及懂得怎么慢慢改变,是幸福的事。当一个人真的改变了,自然也会影响他人
  •   我只是想说我看这书的时候颇感费劲啊,总感觉是翻译的问题
  •   你在说档吗?
  •   咳咳,你想多了
  •    去年普心老师说我们学心理的会变得越来越温和的,因为你学到的都告诉你,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差异。
      理解这些差异必然会越来越宽容。
    ----------希望真的是如此啊.
  •   有时间好好看看,我这点做的就很不好。
  •   我都是偶然兴起了,然后看一些,从来都市受情绪控制,然后看自己喜欢的书,呵呵,也是没坚持力的,哎~
  •   暂时只看了十几页..同意LZ的看法。我几次怀疑书是不是漏页或者印刷有问题,感觉前言不搭后语的,所举的例子没有合理的分析,感觉和本书的理论没有什么关系...
  •   名妓。。。- -
  •   恩恩!!!!
  •   竟然没被河蟹呀。
  •   评论好像不怎么和谐的,你看旁边。。版权问题- -
  •   在网上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