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李德庚 主编 页数:201
Tag标签:无
前言
书的设计其实是阅读的设计。 在学会读书之前,我们早已经学会阅读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它美丽、危险、拥挤、空旷、温暖、混乱、严谨、刺激、安宁、好玩、恐怖、遥远、复杂、变幻、清澈、柔软、坚硬、沉重、平坦、粗糙、模糊、强烈、流畅、精巧、博大……很显然,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情绪反映都是通过感官得来,我们用眼睛观看,用嘴品尝,用耳朵聆听,用鼻子呼吸,用手触摸,用腿丈量,用大脑思考。 感官决定了我们能够拥有的世界,感官能走多远,世界就有多远;感官有多丰富,世界就有多丰富。与其说这个物质世界的可能性是无法估量的,还不如说我们感官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 书是可以亲近的物质媒介,我们打开、翻动、合上、浏览、查找、审视、选择、切换、把握、聆听、捕捉、触摸、呼吸、联想、思辨……在阅读过程中,各种感官会被调动起来,各种情绪将得到召唤,然后,这些由多个途径形成的刺激信号再经过连接,在大脑中组合成相对确定的理解、想象或记忆。 所以,我们也可以把阅读看做是一个由读者实现的“解构物质形态——组合精神意义”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读者直接或间接地“搬走”作者原内容大厦的片片“砖瓦”,然后再在另一个地方进行重建。 当然,这个说法或许不够全面,或许稍显老套,因为对一些更具探索性与参与性的书籍而言,它们的功能可不是盛放内容的“房子”那么简单,某种意义上,它们更像是装置、程序或某个数据单元,用来引导或启动读者自己去建立、添加、完成内容。 从阅读的角度看,书的内容质量不但与书里“放着什么”有关,更与“如何放着”有关,或者说,这两者就是一回事,根本不存在脱离呈现状态的内容意义,没有“如何放着”,也就不会有“放着什么”。 从著作的角度看,书就是设计师把作者脑海里的内容意义同化成某种看得见的结构形态——油墨的矩阵与纸张的雕塑。这个过程多多少少都需要设计师与作者等多方的协作,需要设计师既忠实于原文本,又能对自我发现有所强调。 书有各种大小、形状、材质、色彩、轴线、秩序、空间、位置、逻辑、重量、厚度、弹性、质感、光泽、方向……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结构,支撑着不同的内容意义。书中凝聚的是人的思想世界,其实,这个世界未必不如现实世界广博、深邃、变化万千。书的物质构成总是根据它所承载的思想,通过折叠、裁切、卷曲、黏合、堆积……建立起来,因而一定会呈现为不同的物质形态。 书应该是什么样子?是书未必是书,非书未必非书,每本书都有它应该的样子,它只为内容而存在,为阅读而存在。
内容概要
我敬重传统书籍设计,但不想止步于此。我的全部想法就是去拓展书的意义与极限。新的媒介中蕴藏着不同的结构,对待文字和图像的方式在变化,这些都给了书籍设计一个崭新的推动力。重要的是,要敢于实验,别怕有时会一败涂地,书籍自有其不灭的生命力。技术方面的探究已经不少,而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探索更为重要。 我憎恨大部头精装书!光是它们的尺寸就完全不切实际。一本书不是一件装饰品。它可以追求漂亮,但一定要有用其功能是传递信息,书本质上是一种非常民主的媒介,至少自印刷术被发明以来即是如此。精装书永远是那么冷冰冰、亮光光的。我喜欢在书籍设计中保持一定的粗糙感——书看上去应该是用过的。
编辑推荐
《固态阅读》是20本书,或者说是两本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