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南窗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宗孝祖  页数:245  

内容概要

《听雨南窗》是宗孝祖的第一部诗词集,收录了他创作的格律诗词300首,90%是他近几年写的新作。这些诗词或气象宏阔、境界深远;或自然清新,流丽洒脱;或婉转缠绵,细腻深挚,有清水芙蓉的明净利落;大量作品以理性的关照,烛照细致入微的情感世界,凝聚了灵动多姿的生活瞬间。

作者简介

宗孝祖,男,别署听雨南窗主人,1963年出生,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结业于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第十三届研修班。从事教育教学十余年,曾为兰州市政府秘书、副处长,现就职于兰州市财政局人事处。在省内外刊物发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176篇(首),入选多种作品集,获全国和全省征文一、二等奖7次。
  宗孝祖现为中国林业书法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兰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作品获全国绿委、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书协等联办的“共建绿色家园”全国书画展览优秀奖,入展全国政协资源委、国家林业局、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部委举办的“关注森林、绿我中华”全国大型书画展,获首届“和谐杯”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大展赛一等奖, “黄山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 “全国名家书画展”一等奖,第四届中国书画艺术“华表奖”创作大展赛金奖,入展甘肃省第二届书法篆刻新人新作展、甘肃省第二届“张芝奖”书法展、“兰州·合肥”书法联展等多次展览。
  2007年1 0月参加“当代甘肃中青年书法十人提名展”。

书籍目录

题《听雨南窗》/林家英我以我手写我心/曹志娟卷一 晴岚横岫 登岳阳楼 瑶台聚八仙·兰州碑林草圣阁看雨 游八达岭长城 登天安门城楼有感 水龙吟·登北山主峰九州台 夏日雨中归秦王川故乡 冬游嘉峪关城楼 忆王孙·晨上北山主峰得句 五一山 登泰山口占 鹧鸪天·与中央电视台吴、孟二先生登兰山 初秋黄河岸边散步成韵 南乡子·夏日登徐家山森林公园 与友人登兰山三台阁 忆王孙·登北山忽忆往事 过秦楼·晨登星河种植园八角亭,远眺秦王川 浪淘沙·秦王川建设新农村感赋 浣溪沙·游星河生态种植园 阮郎归·晨登八角亭看秦王川夏收 登“人工森林”白塔山公园 青玉案·夏日登九州台 与省作协王柏原主席等友人至公园小坐 破阵子·晨登南山将军岭 兰州金城关望远 金城关远眺 兰州金城关怀古 深秋金城关即景 高阳台·登金城关黄河楼有怀 瑶台聚八仙·登南山三台阁怀古 下班步行回家,遇雨 晨起即景 游洞庭湖,遥想二妃往事 如梦令·赴什川梨花会 秋望 游周庄(三首) 周庄游船上听船家唱曲 与省剧团诸歌友上九州台 游山东李清照故居 ……卷二 笔底云烟卷三 清影摇风卷四 洪波微雨卷五 倚窗看月卷六 幽谷磬音

章节摘录

  中国20世纪文学史格局的形成及其反思相对于西方传统文学艺术的侧重客观再现,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素以追求主客观的统一,而终以偏重主观表现为其基本特征。中西传统文艺的这种比照,到了20世纪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和演变,虽然并不代表现代西方文学思潮的全部,但它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反叛,对客观再现的背弃和对主观表现的强调,已经对传统文学观念起了巨大的冲击作用,主观表现因素的强化造成文学局面的改观早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与此相反,中国现代新文学,以空前的气势和冲击力,突破了长期以来传统文学屡以“托古改制”为旗号的诗文革新那种亚节奏性的发展局面,破旧立新,跨越旧轨,其深刻程度和广阔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它的直接结果之一,是开始从整体上而非局部改变着中国文学以偏重主观表现为特征的文学倾向,形成以强化客观再现为主要倾向的新的文学风貌。这是20世纪中西文化融会中引人注目的现象。  中国文学在现代社会这种变化趋向,即使在最一般的现象中,也显示出其合规律的征兆。具有几千年辉煌历史的、以表意抒情见长的中国古典诗词,被畅晓直白的新诗取代后,后者却再也不能代替前者继续居于文学殿堂之巅,诗词的文学“正宗”地位,实际已让位于向来被贬为“闲书”的小说。这种地位变更的实质,还不仅仅因为新诗本身的成就不及古典诗词而屈居小说之下,而在于以客观再现现实和叙事为特长的小说,终于在中国新的历史环境中遇到了千载难逢的一显身手的机会。  在中国现代,剧烈变革的历史特点对文学提出了种种新的需要和选择,外来文学的影响实际常常表现为某种“潜力”的解放。西方话剧这种“舶来品”在中国社会的生根,从一个侧面表明时代的需要和选择的角度。话剧艺术在20世纪初经留日学生带回中国后,虽一度因它本身的幼稚和后来“文明戏”的堕落,使其险些夭折。但是,它又终以模拟客观现实的长处重整旗鼓,并与追求形式美和程式化的中国古典戏曲相抗衡,以“新”剧的姿态出现来挤小中国传统戏曲舞台,扩大自己的阵地。话剧的得势,是它本身的综合客观再现现实的艺术特长,适应了中国现代社会的需要与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散文小品,历来都举足轻重,占有重要地位;它那撩人情思、余味无穷的艺术特征和强烈的个性色彩,充分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学重主观表现的特质。虽然现代文学仍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有丰饶的收获,然而,它似乎时常遇到困扰,不是显得微弱纤巧,就是成为“小摆设”,数量的丰富仍不能解脱那种生不逢时之感。相形之下,应运而生的杂文和报告文学,则以对现实的敏锐感应和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而虎虎有生气。  中国文学中不同体裁地位的这种变更,表明文学发展倾向重心的转移,也显示着中国现代人审美心理的变化。与传统审美心理所追求的想象重于感知、强调情理和谐不同,中国现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倾向是要求冲破传统的“中和之美”,脱离那种对超现实的高度净化的美的境界的追求,走出所谓“象牙之塔”,进一步靠近现实,并理性地把握和反映现实。对于文学来说,追求作品的思想认识内容占着压倒优势,而感觉形式的愉悦因素的追求退居次要地位,个人情感和审美理想的表达也侧重通过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来实现。  中国现代文学客观再现的强化在创作实践中的体现更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强化”,不仅表现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作为文学发展标志的作品,绝大多数以侧重客观再现为特点,而且表现在,这类作品在再现中国现代社会重大事件和描绘历史面貌方面,在勾勒和反映中国现代历史进程方面,就其广阔程度和及时性而言,就其提供的客观内容和认识价值而言,是中国文学史上以往任何30年都无法比拟的,它们构成了现代文学创作面貌的最为重要的部分。这种“强化”,也不仅表现在侧重客观再现倾向的作家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实力最为强大的创作阵营,而且表现在许多重要作家(如郭沫若、巴金、丁玲、郁达夫、田汉、戴望舒等)的创作思想,呈现着日臻向现实、客观方面变化的趋势。这种“强化”,还不仅表现在,客观“再现”生活真实成为文学的重要价值标准,而且往往把寻求真实再现的方法技巧,作为艺术追求的具体目标。  中国现代文学客观再现的强化,特别集中而又直接地表现在现代文艺理论的总体特点上。从新文学运动发轫,经二三十年代,到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理论家,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茅盾、瞿秋白、郭沫若、钱杏、成仿吾、周扬、冯雪峰、胡风等等,尽管他们:的理论主张相互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其中有些人的观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和较大变化(如郭沫若、周作人),但除少数例外(如周作:人),他们的文学理论观点在总体特征上,最终都是强调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强调客观再现,并尊崇现实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理论核心的一致性及其演化发展,是中国现代文学形成“文学是生活的形象反映”的基本观点,并把它看作文学定义的重要原因。与文艺理论观念的这种特征互为表里,在文艺理论术语的运用上,诸如“形象”、“真实”、“典型”、“环境”、“反映”、“再现”等欧洲文学史上常用的概念,取代了中国传统文论中诸如“情景”、“情理”、“意境”、“意:象”、“写意”、“达情”等等概念,以及“言不尽意”、“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虚实相生”等传统美学原则。这是中国文艺理论“革新”的表现,也是文艺理论发生整体变易的反映。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听雨南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