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2-2 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李昆声 页数:152
Tag标签:无
前言
云南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变的立体气候,决定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服装和装饰品必然绚丽多彩、蔚为大观。 远在1 70万年前,便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元谋人在云南居住,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早期智人昭通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晚期智人丽江人、西畴人、昆明人、蒙自人等原始人在云南居住。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是实行掠取经济:狩猎、采集、捕捞。人类的居所则多选择天然洞穴。人类为了御寒、蔽体而使用的"服装"是树叶、树皮、鸟羽、兽皮、兽毛等,其情景就像《礼祀-礼运篇》所描述的那样:"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生产经济时代,人类学会了种植谷物、驯养畜禽、制陶和纺织。由于纺织技术的发明,人类开始织麻制衣以御寒蔽体。云南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大量陶纺轮,便是人类纺麻制衣的工具。而且,新石器时代的云南原始居民十分注意装饰自己的身体,在宾川县白羊村遗址中出土的牙饰品,由兽牙精心磨制而成,根部钻一个小孔,用兽皮制成细绳,佩戴在脖颈上,犹如现代时髦女性佩戴金项链一样。人们用骨、角、石等材料制成装饰品装饰身体各部位:头、颈、耳、手、足等。在沧源崖画上,就有许多人物的头、颈、耳部用兽角、鸟羽、树枝、树叶加以装饰。此外,云南新石器时代的居民还喜爱一种永久性装饰--文身。在沧源崖画上就有文身人像。 进入青铜时代,云南古代民族的服饰已经多样化和个性化。在青铜器人物图像上,通过不同的服饰、发型,可以识别出他们属于古代何种民族。例如,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司马迁所记载的战国西汉时期的滇池畔有一个滇国,其主体民族是滇人。滇人无论男女,都穿一种无领、中袖的对襟上衣,长至膝,下体无裤无裙,男性滇人在胯部用一条纺织带兜住阳具,代替短裤。腰部则常用带捆束,正中佩戴圆形饰物。男女均跣足。贵为滇王亦不例外。这就是古代滇人以及与滇"同姓相扶"的"劳浸、靡莫"的服饰。滇人的发型一般是"椎髻"。在数百件青铜人物图像上,有少数人的服饰与众滇人不同,例如,有挽髻于头顶一侧、身着统裙的青铜人物。可能是古代的"滇越"族。一件被称为"盘舞"的青铜扣饰上,两位深目高鼻,穿长袖窄衣、着长裤的人边歌边持盘而舞。这两位演员是来自南亚的外国侨民。所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穿戴不同的服饰,其历史渊源是非常久远的。 唐宋时期,统治云南的是南诏国和大理国这两个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 南诏国和大理国国王及上层官员、贵族的服饰极其华丽。据唐人樊绰的《蛮书》记载,南诏国"蛮王并清平官礼衣悉服锦绣,皆上缀波罗皮。"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南诏国的国王和宰相所穿的衣服都是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上面还用虎皮点缀。贵妇人穿绫罗锦缎制的裙子,上身披方块织锦,发髻上装饰珍珠、金贝壳、琥珀。一般平民百姓则穿麻布缝制的衣物,男子还喜欢披羊毛制的披毡。 元、明、清时期,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已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特色。尤其是清代云南各民族服饰,奠定了云南近现代民族服饰的格局。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服饰是民族文物的一个重要门类。从不同的服饰,可以识别出不同的民族,可以了解其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从民族服饰上还可以看到各民族的节庆、婚丧、宗教信仰、礼仪等习俗。夸张一点说,一套民族服饰简直就是一个民族的缩影和小百科全书。 云南省博物馆自1951年建立后,即开始征集、整理、收藏和展览云南民族服饰。早在1955年,云南省博物馆就举办过"云南省少数民族文物展览",展示了不少精美的民族服饰。周恩来总理参观此展览后曾题写了"中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题词。 共和国成立至今已逾半个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各族人民多数已步入小康社会。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传统的民族服饰有的已在逐渐简化和时尚化,如蜡染裙子有的已用现代工业的印染取代了手工的真正的蜡染,有的服装的手工刺绣领边、袖口被机器加工的花边取代。因此,保存在博物馆的"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服饰就显得弥足珍贵了。为此,我们编辑这本画册,以便广大读者能欣赏到云南各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传统服饰。
内容概要
云南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变的立体气候,决定了云南民族的服装和装饰品必然绚丽多彩,蔚为大观。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服饰是民族文物的一个重要门类,从不同的服饰,可以识别出不同的民族,可以了解其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从民族服饰上还可以看到各民族的节庆,婚丧、宗教信仰、礼仪等习俗,夸张一点说,一套民族服饰简直就是一个农族的缩影和小百科全书。本书介绍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
书籍目录
序走进“服饰王国”服饰图版彝族傈僳族哈尼族纳西族白族基诺族藏族傣族壮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拉祜族布郎族景颇族独龙族蒙古族苗族瑶族
章节摘录
走进“服饰王国”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之称。其实,云南还有一个“王国”——“服饰王国”。云南民族众多,服饰千姿百态。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居住在这里的25个少数民族,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装束;有的民族因支系不同,服饰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支系,也往往因居住地域的差异而服饰又各有千秋。但更重要的是,各民族的服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自都融进了特殊的文化内涵。一个民族的服饰,就是一幅颇具风情趣味的画卷,也是一座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宝库。它不仅以千姿百态的造型款式标志着不同的形象特征,而且,也体现着各个民族不同文化的背景。因此,它神奇美妙,魅力无穷。它的丰厚和博大,有着广阔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拓展的空间。一、人类服饰的活化石无论是远古神话,或是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都有大量资料证明,云南民族服饰文化历史悠久,积存丰厚。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从最原始的缠裹树叶、兽皮,到“滇人织造”;从火草衣、桐华布到披毡和贯头衣,其多层次文化内涵,无疑是人类服饰史研究中的实物见证,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1.护阴板、缠腰布——人类服饰的起源服饰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本身的历史一样古老。早在采集和狩猎时代,服饰就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但因年代久远,原始服饰的实物荡然无存。20世纪50年代,云南处于原始社会生活阶段的民族所使用过的一些服饰实物,均为天然野生制品,虽然制作极为简单粗糙,既不织,也不纺,但它们确确实实是“穿”在身上的衣服。它们是服饰的源头,是最早的服饰形态。护阴板,是云南省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初征集收藏的一件实物。当时称为“遮羞板”,笔者认为应定名“护阴板”。据调查材料记载:解放前,贡山县怒族妇女仪以一块小木板遮掩下身。木板长约7厘米,宽约5厘米,上方有一小柄,边缘系上麻绳,使用时绳系于腰问,木橱恰好将阴部盖住。独龙族妇女也使用过同样的护阴板,而且使用的时问更长,范围更广。据考古发掘资料,近年吉林省骚达沟49号石棺墓中也出土了类似的小木板。小木板出土时,“置于墓主骨盆下部,覆扣在阴部上……此随葬品是死者生前长期使用之物。”(段一平:《对吉林骚达沟石棺墓的认识与说明》)这与云南省内的怒族、独龙族妇女使用过的护阴板完全一致。由此可见,保护阴部,是这一时期人类服饰的共同特点。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云南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变的立体气候,决定了云南民族的服装和装饰品必然绚丽多彩,蔚为大观。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服饰是民族文物的一个重要门类,从不同的服饰,可以识别出不同的民族,可以了解其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从民族服饰上还可以看到各民族的节庆,婚丧、宗教信仰、礼仪等习俗,夸张一点说,一套民族服饰简直就是一个农族的缩影和小百科全书。本书介绍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
编辑推荐
云南素有“服饰王国”之称,服饰和装饰品千姿百态,绚丽多彩、蔚为大观,各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它们就像一幅颇具风情趣味的画卷,民族的缩影和小百科全书,一座民族民间工艺的宝库。本画册就收集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传统服饰,让你领略其中的神奇美妙,丰厚和博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