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比利时)乔治·布莱 页数:300 译者:郭宏安
Tag标签:无
前言
二十世纪是战争、革命此起彼伏的时代,也是科技、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时代的激变给予人们思想意识以巨大震荡,思想意识的震荡又促进了文学艺术和文学理论的千变万化。任何一个世纪没有涌现过如此变化多端的文学流派,任何一个世纪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层出不穷的文学理论。 现在,二十世纪快要走完它的历程,而对于本世纪如此庞杂的文论派别,我们却所知无多。论者往往以此归咎于解放后文化上的“闭关锁国”。但平心而论,解放以前,这个领域也很少有人问津;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上,解放后可说是盛况空前。受冷落的主要是西方现代文论,这确是一个缺陷。它既令人闭目塞聪,难以知己知彼,又造成逆反心理,使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理论二者之间产生“新”、“旧”颠倒的看法。更何况马克思主义不应固步自封,它必须全面了解、接触全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或加以改造,或与之斗争,才能使自身得到丰富和发展。解放后数十年间,我国文艺理论之很少进展,原因之一或在于此。 诚然,与上升期资产阶级思想家、理论家富于思想性的论著不同,当代的西方文论流派有许多消极因素,如宣扬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泛性论等等。而且,诸如从新批评以降的当代许多西方文学理论流派,大都是俄苏本世纪初形式主义的苗裔,一般是偏重形式而忽视内容。不过,它们也未始不能给予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以滋养。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如梅林、拉法格、普列汉诺夫和卢纳察尔斯基等,都是渊博的通才,是文学艺术的行家里手。只是因为他们以批评活动为思想斗争的手段,往往使美学的批评服从于社会的批评。他们的许多论文虽然闪耀着艺术分析的光辉,却主要侧重于思想分析。因此,西方的一些偏重形式的论著,也不无借鉴作用。当然,这必须经过扬弃,加以消化;而不应囫囵吞枣,全盘接受。 近十年来,我国出版界已开始注意当代外国文论,陆续译介了许多著作。只是选题不够全面系统,译文质量也参差不齐。为了给我国文艺界、理论界和教育界提供一份比较系统比较完善的资料,我们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精选本世纪以来苏、美、英、法、德、意各国有代表性、有影响、有学术价值的各流派的论著——包括当代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文艺社会学,形式主义、新批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现象学、闸释学、接受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的重要论著,翻译出版。总数定为三十种,力求以这有限的数量,反映出本世纪欧美各国文论发展的基本轮廓,在译文上也力求完善,以信达雅为努力目标。 编辑这样一套比较系统的当代欧美文论丛书,在我国似属首创。我们经验不足,知识有限,虽然得到有关专家和出版社同志多方协助,选题的挂一漏万和译文的差错失当仍在所难免,望读者和专家不吝指正,以利我们不断改进工作。 本丛书系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计划项目,得到中国社科基金会资助。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二十世纪欧美文论丛书》编辑委员会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关于日内瓦学派的“全景及宣言”式的著作。 《批评意识》分三部分,《上编》顺次研究了16位批评家各自追寻批评之源始对象“我思”(即“意识”)的方式;《下编》则从理论上阐明批评意识的各种概念,提出作者自己的方法论。上下编相辅相成,实际上总结了日内瓦学派的批评方法和原则。
作者简介
乔治·布莱,比利时人,生于一九○二年,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和法国尼斯大学任教。乔治·布莱著作等身,论文主批评主体与创作主体之认同,对法国新批评派影响甚巨,代表作有:《人类时间研究》(四卷,1949—1968)、《园的变形》(1960)、《普鲁斯特的空间》(1963)、《爆炸的诗》(1980)以及《批评意识》。
书籍目录
上编引言二 斯达尔夫人9三 波德莱尔20四 普鲁斯特41五 《新法兰西评论》的批评家们48六 夏尔•杜波斯62七 马塞尔•雷蒙95八 阿尔贝•贝甘122九 让•鲁塞和加埃唐•皮贡154十 乔治•布兰161十一 加斯东•巴什拉尔167十二 让-彼埃尔•里夏尔204十三 莫里斯•布朗休212十四 让•斯塔罗宾斯基226十五 萨特252十六 罗朗•巴尔特257下篇
章节摘录
乔治•布莱以批评意识为核心描述了一种阅读现象学。批评就是阅读,而阅读则是对作品的模仿,是一种再创作。就其本质来说,是批评家"在自我的内心深处重新开始一位作家或哲学家的我思";就其途径来说,是批评家确认"我思乃是一种只能从内部被感知的行为",就是批评家"使自己从一个与客体有关的主体转移到在其自身上被把握、摆脱了任何客观现实的同一个自我",即"从主体经由客体到主体";就其始来说,就是批评家认为"批评恰恰是一种让出位置的方式,不仅仅让位于一大堆语词、形象和陌生的观念,而是让位于它们所由产生并受其荫护的那个陌生本源本身";就其终来说,是批评家"几乎用同样的词句再造每一位作家经验过的我恩",乃至于"忘掉作品的客观面,将自己提髙,以便直接地把握一种没有对象的主体性"。不难看出,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非历史的、非意识形态的、唯心主义的批评观。这与它的哲学渊源现象学有关。先验自我,意识之构成作用,现象即本质,唯有直觉能把握现象,悬置与还原,等等,这些现象学的偏颇主张不可避免地给日内瓦学派的批评观打上或深或浅的烙印。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日内瓦学派的批评家们毕竟不是哲学家,他们的批评实践也不是现象学的直接应用。他们多半是从现象学中获得了某种启示,尤其是现象学试图恢复人类主体在世界中的地位这样一种努力给了他们极大的鼓舞。因此,日内瓦学派在不能不为现象学的偏颇付出代价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在文学批评这一领域中成就了可称辉煌的事业。
编辑推荐
《批评意识》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