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评传

出版时间:1993-8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宋志明  页数:262  字数:210001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  (《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内容概要

熊十力,(1884-1968),字子真,湖北黄冈人。哲学家,杰出学者。熊先生是一位富有独创精神,不喜好傍门户的哲学家、思想家,并非株守任何一部古典著作的专门家或某一学派的“经师”,更不是那种只会咬文嚼字的所谓“学究”。他很有抱负,很有气魄,非常自信,但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骄傲”,作学问的态度又非常严肃认真。    本书以流畅、凝炼的笔调叙写评述了“新儒学”的主将——熊十力先生的人生道路、思想体系,学术传承。其资料详实,持论公允,使读者能充分领略熊氏精神风貌及其独创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精要,堪称传神之作。

作者简介

宋志明,男,1947年生,吉林市人,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现代新儒家研究》、《现代中国哲学思潮》(与人合作)等,合译《四大文明寻根》、《赫玺岑》等。

书籍目录

总序重写近代诸子春秋序英文提要第1章 无悔的人生  1.1 初涉人世  1.2 戎马青春  1.3 中年转轨  1.4 执教北大  1.5 自创新唯识论第2章 入佛与出佛  2.1 佛学的浸润  2.2 评点大乘空宗  2.3 评点大乘有宗  2.4 佛门的抗议  2.5 答辩与申诉第3章 对治西学  3.1 大潮后的思考  3.2 西学的误区  3.3 西学的启迪  3.4 滋植固有根荄第4章 国学发微  4.1 诸子同源于儒  4.2 儒学的演变  4.3 六经新证  4.4 原外王  4.5 原内圣第5章 体用不二  5.1 立宗  5.2 扫相  5.3 显体  5.4 释用  5.5 余论第6章 翕辟成变  6.1 辩证法溯源  6.2 辩证法述要  6.3 范畴的辩证法  6.4 由辩证法走向相对主义第7章 性量分途……第8章 成己成物第9章 桑榆暮景第10章 薪火传承附录 熊十力学术行年简表后记

章节摘录

1885年春季,熊十力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上巴河张家湾一个贫苦的乡村私塾先生的家里。这个小生命来到世间,并没有给他的双亲带来多少欢愉,反倒添了几分忧愁,家里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吧,父亲和母亲竟没有记住他出生的日子。熊十力成了有名的学者后,朋友和弟子为他祝寿,他只好选定正月初四(即春节后的第三天)作为自己的生日,取其“一春占先”之意,讨个吉祥。熊十力原名继智,又名升恒、定中。中年学佛以后,改成“十力”这个带有佛教色彩的名字。“十力”本是梵文Dasabala的意译,指佛或菩萨具有十种非凡的智力。熊十力字子真(亦作子贞),晚年自号漆园老人、逸翁。熊家曾经是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熊十力的几代先祖都是读书人。他在绍述自己的家世时说:“我家几世学守礼”,“余先世土族,中衰”。熊家自何时中衰不得而知,但到他祖父这一代确实已一贫如洗了。祖父熊敏容已失去“四民之首”的荣耀,成了一位木匠。他靠着自己的手艺,,在乡间走门串户,挣几个血汗钱勉强维持一家三口人的生计。熊十力在《先世述要》中这样形容祖辈的窘境:“余家世贫困,……三世单丁,都无立锥地。”熊敏容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儿子身上。尽管囊中羞涩,生活艰难,他仍省吃俭用,挤出钱来供儿子读书。熊十力的父亲熊其相读书倒是很努力,却未能实现光复门第的梦想。他好学上进,用功甚勤,却厌恶科举。他没有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仅成了一位乡塾先生。“讲程朱学于举世陷溺八股之代,以作绅士、行敲诈为子弟及生徒戒。”他为人正直,同情贫苦乡亲,憎恨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的丑恶现象,赢得村民们的敬重。他对子女和学生要求很严,这对他们的成长无疑是具有良好的影响。他是一位好教师,一位好父亲。熊其相未能使家摆脱贫困,他唯一作到的是改变了“三世单丁’’的境况。他有六个男孩,四个女孩。熊十力排行老三。这么多的嘴都要他供养,真够他受的,沉重的负担压得他几乎透不过气来。“纺织娘,没衣裳,泥瓦匠,住破房”。熊其相的命运何尝不是如此!这位教书先生的子女竟上不起学堂!大儿子熊仲甫勉强读了几年书,到十五岁便辍学务农,分担父亲肩上的负担。他只能在耕作之余读一点书。三子熊十力到了读书的年龄再也进不起学堂,八、九岁便操起小鞭子,为邻居放牛,赚几斗米贴补家用。熊其相常年在外地设馆授徒,偶尔回家一次,教这个放牛娃识几个字,有时讲个历史小故事,算是对他的启蒙教育。熊十力天资聪慧,记忆力、理解力特别强,接受这么一点点“启蒙教育”竞能很快地粗通文字。父亲发现他是个读书的材料,便在他十岁那年把他带到自己执教的乡塾中,让他傍听五经章句以及各种史籍的讲解。熊十力很喜欢听课,虽然他不是正式的学生,可是比正式学生还认真,全神贯注地听父亲讲课。幼年时代的熊十力在读书听讲时特别喜欢动脑筋,提问题,不满足于字面上的了解。有一次,父亲给他讲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他听后突然问道:“是不是儒生们要造反?”父亲笑而不答,不过那神情已告诉熊十力,造反未必是坏事。也许就是这次谈话在熊十力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反叛意识的种子。

后记

我从1983年开始在石峻师的悉心指导下研究熊十力先生的新儒学思想,陆续写成一些不大像样的东西见诸报章杂志。拙作博士论文《现代新儒家研究》亦辟《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一章。时间接苒,光阴似箭,转眼之问十年就过去了。当年攻读中国哲学史博士学位的我,如今已告别“不惑之年”,接近“知命之年”,有的人才学家说50岁上下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其实也不尽然。如今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如牛负重,步履维艰,哪家没有一本难念的经!想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写点东西,真是难上加难。拼了五个多月,本书总算脱稿了。在此,我对石峻师拨冗指点并亲笔作序,对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领导和编委们的帮助鼓励,对语桥先生的催促、斧正之功,表示由衷的感谢!没有他们扶掖本书是写不出来的。

编辑推荐

《熊十力评传》:《国学大师》你绕不开的一座高峰国学巨匠,百年经典,新眼指路!大师们以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中国新闻出版署“八五”规划重点图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熊十力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一起买了十几本评传,几乎都是国学大家的,已看了几本,确实很喜欢。评传主要关注的是人物的工作业绩,而少关注生活。是一套值得收藏的书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