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洒洒百万言的巨著,一仍其作者细致考究、言必有据的风格。此等呕心沥血之力作,非对法兰西感情深厚者不能为。作者追溯到第三共和国之生、之盛时代,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探究其衰败、不堪一击的原因。得益于完备的历史档案和作者的用心,数十年前至百余年前发生在第三共和国内阁会议上以及会前会后的争论、勾兑、妥协,一一得以真实呈现。于有兴趣的读者,看起来并不觉得累,反而相当过瘾。略显遗憾的是,余被迫忽略大量描写军事行动的、过于专业的篇幅。
70余年过后,余对巴黎有过惊鸿一瞥。虽然时过境迁,但巴黎仍然是巴黎,时尚荟萃,菁英云集。借用欧·亨利的说法,‘丝和原生质的最佳组合’都在这里。上溯70余年,推想彼情彼景,酒席宴前、歌舞场上,战争这种伤风败景的词汇,绝对不会出现在置身巴黎的人们的脑海之中。无论是政要还是草根,将军还是士兵,谁会想要打仗?当时影歌两栖明星Maurice Chevalier的一首“Paris sera toujours Paris(巴黎永远是巴黎,)”里,懒洋洋的靡靡之音,即是明证。即便第三共和国在若干年前即厉兵秣马提高警惕,面对欧洲大陆千年不遇的恶魔,面对八千万颗受伤的心,终究是难以抵抗的,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
Paris sera toujours Paris下载地址:http://music.baidu.com/song/8129762
在本文参考的书评当中,即便是以 “Popular success is no criterion of scholarship, but it is not to be sneered at either” 标榜自己的态度客观这样的文章,文末也不忘了酸溜溜地来上一句“But it is also his ambitions which gives us an effective story and, no doubt, a best seller.” 看来夏伊勒在学术圈的不受待见看来或许还不仅是当代史能不能做的问题,期间说不定还有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嫉妒因素作祟。夏伊勒的书并不是完美的,但无可否认,这样一位新闻记者出身的人笔下的历史,比那些学究气十足的先生们的文章要生动鲜活得多。虽然他的解释不是完美的,但至少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开始思考,并试图完善这些不完美的理论。这种结果,不同样是善莫大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