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尘嚣

出版时间:2000-8-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英国] 托马斯·哈代  页数:431  字数:34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年轻貌美、气性高傲的芭思希芭·埃弗汀来到威瑟伯里,继承她叔叔的农场。农场主波德伍德以及年轻英俊的中士特洛伊先后爱上了她,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导致了一出发生在远离尘嚣之地的悲剧。
本书系哈代第一部极受欢迎的长篇小说,其紧凑而扣人心弦的情节、对乡间四季景色的细致观察和独到描写,给读者带来无穷的回味。

作者简介

托马斯·哈代(1840-1928)的《远离尘嚣》发表于一八七四年,是哈代第一部成功的长篇,也是他此后一系列以威塞克斯乡村为背景的优秀长篇小说的第一部。这些小说包括《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德伯家的苔丝》(1891)以及《无名的裘德》(1896)。

书籍目录

一出发生在远离尘嚣之地的悲剧    ——代前言作者序言第一章 农场主奥克——一件小事第二章 黑夜——羊群——内景——另一幅内景第三章 马背女郎——一场对话第四章 伽百列的决心——拜访——过错第五章 芭思希芭离去——田园悲剧第六章 集市——旅途——火灾第七章 相认——腼腆的姑娘第八章 麦芽作坊——闲聊——半份自信第九章 女主人和雇工第十章 军营外——雪——会面第十一章 农场主们——规矩——例外第十二章 密室战卜——情人节卡第十三章 信的效果——日出时分第十四章 清晨见面——旧信重提第十五章 万圣堂——万灵堂第十六章 集市上第十七章 波德伍德陷入沉思——反悔第十八章 洗羊——求婚第十九章 疑惑——磨羊毛剪——口角第二十章 羊栏中的事故——口信第二十一章 大谷仓和剪羊毛工第二十二章 黄昏——第二次求婚第二十三章 同一个夜晚——山毛榉树林第二十四章 描绘新相识第二十五章 麦草地边第二十六章 引蜂入巢第二十七章 林中空地第二十八章 傍晚散步第二十九章 面颊滚烫——泪眼汪汪第三十章 责怪——愤怒第三十一章 当夜——马蹄声声第三十二章 阳光下——报信人第三十三章 再次回乡——骗局第三十四章 楼上小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远离尘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3条)

 
 

  •   哈代的这本书我读过好几遍。至今仍然被感动。就像书名一样,真希望我也能远离尘嚣,潇洒竹篱下,菊黄佳酿的生活。可是现实就是书里的现实,我们太世俗,我们做不到,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去远离。
  •      哈代的小说看了三四本,发现这些女人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气质:桀骜不驯。芭丝谢芭就是这么一个性格,她身上有种古希腊女神那种随心所欲游戏人生的气质,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恨的。她像女神那样想到一出是一出,时而羞涩,时而泼辣,她不受什么道德的桎梏,又爱拿道德当作挡箭牌拒绝他人。整个小说围绕着她和她的三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结,以戏剧性的结构展开。
      
       这本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时间跨度。我很奇怪的是,当芭丝谢芭最后终于跟奥克结婚的时候,她才二十三四岁,那么整个小说的发生时间最多也就七八年。可是由于作者在两个重大事件之间的转换格外干净利索,甚至是滴水不漏,这就造成了一种时间上的跨度,会让人感觉整个故事经历了主人公的大半生。这种写作技巧是很大师风范的,不拘泥于小的情节而着眼于整个布局,事实上,读者对于芭丝谢芭怎样从一段感情跳入另一段感情的兴趣也不是很大,他们最关心的是最后发生了什么。所以,当芭丝谢芭拒绝了奥克之后,下一部分奥克沦为仆人,叙述芭丝谢芭与波尔伍德的感情,当芭丝谢芭拒绝了博尔伍德先生之后,又跳出了特洛伊。然后就是特洛伊与芭丝谢芭的婚姻生活,遇见芳丽,芳丽去世特洛伊逃走,再次相遇,以及最后博尔伍德枪击特洛伊,奥克与芭丝谢芭终成眷属。每一个小故事之间都是独立的,停顿非常明显。这种一高一低的停顿就使时间拉长了,给人造成一种沧桑感——奥克与芭丝谢芭共同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终于苦尽甘来,走到一起。
      
       可是,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爱情故事。虽然哈代一直很怀念乡村生活,拒绝着资本主义下的生活方式,但是整个乡村故事却体现着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最明显的主题——财富。我们来分析下芭丝谢芭为什么会选择奥克,除了奥克的不离不弃外,最重要的是奥克能为芭丝谢芭守护财产。在奥克、特洛伊、德尔伍德三个人之中,芭丝谢芭最爱的是特洛伊,她曾经那么感情炽烈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这种爱与我上面提到的古希腊女神那种出于性欲的爱非常相像,是特洛伊给了芭丝谢芭爱的启蒙。他对于芭丝谢芭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教会她爱一个人的能力。而奥克与德尔伍德先生,他们之所以之前的求婚被拒绝,是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是爱芭丝谢芭。奥克第一次向芭丝谢芭求婚时,夸耀的是自己的财产,没有感情基础的求婚必将失败。对于这些庄稼人来说,结婚就是有地有牲畜。再看德尔伍德先生,也是一个庄主,甚至比芭丝谢芭还要拥有更多的财产,芭丝谢芭的挑逗完全是游戏,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后来拒绝又是“被宠爱的有恃无恐”,她不爱德尔伍德先生,这个骄傲虚荣的姑娘只是为了借德尔伍德的求婚赢得大家的青睐,巩固自己的女庄主地位。对于特洛伊,从一开始的调情,到最后的以身相许,他没有什么财产,甚至还得吃软饭,但芭丝谢芭偏偏就好这一口。情欲冲昏下的头脑毕竟是暂时的,芭丝谢芭最后还是对特洛伊感到了厌倦,她越来越离不开奥克,这从奥克的两次出走可以看出。奥克逐渐从身体上的仆人变为芭丝谢芭精神上的主人。原因就是——奥克可以帮助芭丝谢芭守护她的财富。奥克对农业生活的精通,是大庄主德尔伍德与退役兵特洛伊无法匹敌的。芭丝谢芭迷恋自己的女庄主地位,她需要的正是这么一个可以让自己仰视的男人——能够守护财富的男人。
      
       所以,她厌倦特洛伊,因为他的不务正业,她也瞧不起德尔伍德,因为这个人料理农事的能力的确不强。当奥克终于从仆人到管家再到庄主之时,也是他收获自己的爱情之时。哈代不厌其烦的绕了这么一个大圈子,就是为了将给我们一个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标准爱情。但我并不是否认奥克对芭丝谢芭的痴心等待,只是认为爱情只是外面的那层可爱外衣,最本质的其实还是门当户对的财富。
  •     尘嚣是世间人们都为之追求的浮华?是人们趋之若鹜的虚荣?是被蒙蔽双眼后迷恋的假象吗?
      托伊有迷人的外表/绅士般的风度/蜜饯般的言语,这些足以获得女性的倾慕之情,与之为伴更能满足女性的虚荣心,因为这也是其可炫耀的资本之一吧。纵使他人的阻挡,去揭露托伊虚伪的面具,直言其是不负责任、不可托付终身的伴侣,伊芙丁也奋不顾身与之陷入热恋--是那么的不可自拔!
      欧克所谓的软件是无法与托伊相提并论的,但是他爱的深沉、爱的执着!
      真的很羡慕伊芙丁,这短暂的一生可以遇到自己愿意为之义无反顾的爱情,与此同时还收获了可以陪伴余生的爱情。
      青春总是让人冲动,但我喜欢沉淀,只有这样才可以走得更美、更远。
      其实,从古至今大家都无时无刻演绎着各自的爱情,有平行,也有交集,就是这样吧。
  •     摘:
      哈代在《远离尘嚣》中说:“爱情、生命和人类的一切在和狂怒的宇宙紧紧地并列在一起的时候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长的是人生,短的是爱慕。
      他在另一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说,“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就有毒蛇嘶嘶地叫”
  •     缘于偶然才看这本书,起初不是怀着慕名的心情,只是带着点好奇囫囵吞枣地看过了梗概。一切只能说是如梦似幻,只因为《彼岸》中王梓盈饰演的女主角安雨轩提及此书,自己便爱屋及乌、不着调地跟风,只想一探究竟。记得自己匆匆看过之后似乎感慨万千,但却难以言语,只好把想法埋在心底。这次重温经典,只是感觉有必要挖掘自己内心中的潜藏,发泄下积压的感情,也好写一篇感想。
      作者娓娓道来,非常简练地描绘了发生在芭丝谢芭•伊芙丁身上的故事,当然这样说有失偏颇,似乎默认了其他人物的陪衬作用,其实并非如此,作者着墨相当公平,没有厚此薄彼。作者文笔也相当干净,没有过多赘述,也不像时下有些作家那样过分渲染,有种“清水出芙蓉”的感觉。
      说了这麽多索然无味的话,还是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吧。老实说,我是把它当做一部爱情教科书来看待的,虽然是19世纪,虽然是发生在农庄,但有些东西还是很有生命的。芭丝谢芭•伊芙丁,一位人见人爱的少女,她有骄人的面容,自然也不可避免有些虚荣,(似乎这两者是形影不离的,大概这是美丽的人儿与生俱来的天性,无可厚非吧),她渴望的当然是浪漫的爱情,甜言蜜语对她来说应该是男人出于本能对她自然而然的反应,而她也乐此不疲,或许是当时的闭塞抑或大家都感觉她高不可攀,盖伯瑞尔 • 奥克竟是第一个向她求婚的人,她自然为此高兴,但还是拒绝了他。。。。。。。后来她的虚荣又一次吞没了理智,为了吸引伯德伍德的注意,她导演了一出小把戏,把情人卡寄给了伯德伍德,没想到弄巧成拙,伯德伍德的平静沉默自此打破,埋藏已久的疯狂狂热犹如般火山爆发,原有的理智早已无影无踪,这位以前不食人间烟火的农场主竟莫名其妙的爱上了芭丝谢芭•伊芙丁,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出于愧疚的芭丝谢芭•伊芙丁虽然再三解释,表明不爱他,但似乎于事无补,伯德伍德仍诚心诚意的软磨硬泡,向她求婚,此刻的她后悔不已,决定“用和他结婚来惩罚自己”。(ps:这也给了我们启示,有时候或许死缠烂打真的有效果,但千万不要把尊严老踩在脚底)就当这时,波澜陡起,这位英俊的托伊中士出现了,他的甜言蜜语以及惊险刺激的剑术表演无往不胜,芭丝谢芭•伊芙丁爱上了他,一切都是那么轰轰烈烈,却不料想原来这不过是生活中的些许真实的海市蜃楼,抑或犹如媲美那灿烂星空的烟花,注定昙花一下,转瞬即逝。当然,芭丝谢芭•伊芙丁一无所知,她不知道托伊中士臭名昭著,她被托伊中士这麽完美的表现所折服,尽管盖伯瑞尔苦口婆心告诉他托伊靠不住,但处于狂热恋爱中的女人智力似乎真的小于0,她迷失了自己,急于得到托伊的她仓促的结婚了。一条真理又被一个男人验证了,男人在婚前都是那么殷勤,仿佛你就是他的全部;然而婚后你才明白那不过是花招。。。。。。托伊的狐狸尾巴渐渐露出来了,他的恶习慢慢显现,争吵开始出现,此时的女人往往选择隐忍,但殊不知,更大的悲痛还在后面。随着托伊婚外情的证实以及托伊愤怒下的真情告白,她第一次看明白了托伊。。。。。。。最终,经历风风雨雨的芭丝谢芭•伊芙丁和盖伯瑞尔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这份感情并非如今日作家笔下的郎才女貌,花好月圆,它似乎是一种水到渠成、波澜不惊的自然而然,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默契。。。。。。。
      整篇小说都是以村庄为背景,没有喧嚣的机器交通,没有灯红酒绿。。。。。。一切似乎都在静谧中发生,不加雕琢,丝毫不矫揉造作,似乎脱离了尘俗但却是最真实的尘俗!大概这才是生命的意义:远离尘嚣,远离躁动,归于平静,归于自然。
      
  •     【书名】:《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书虫系列)
      
      【感想】:
      
      1.我常常因为小时候读书少而有一种懊悔又焦急的心情。可是最近复习这些名作,却又常常感叹,从前看的时候哪能看出这番滋味。
      
      2.芭丝谢芭年轻、高傲,所以她容易被华而不实的外表和话语蒙蔽,并且固执地选择。但,不论多么不幸,痛苦的婚姻并不是她的错,也丝毫不损奥克和伯德伍德对她的爱慕。
      
      3.不论多么艰难,生活要前行,主要我们自己足够坚强,生活总会在面目可憎之后又华丽转身。
      
      不沉迷于痛苦。不祈求同情。坚强地向前走。Sam,你一定可以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今晚好像有点热,不知能不能睡得好。明天要去医院……
  •     “那是因为他总是从旧塔门进教堂,而且总坐在后排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她急切地回答道。
      ……
      “不过,请你现在走开好吗?我作为一个女人,而不是你的女主人,求你了。”
      “当然可以,伊芙丁小姐。”盖伯瑞尔轻声说道。她的请求令他稍感意外,因为此刻天已渐黑,而此处又是一座偏僻寂静的山上,离开住所尚有一段距离。随着她转身走开,理由便明白了。一个士兵的身影出现在山上,前来与芭丝谢芭相会。盖伯瑞尔转过身去,伤心地回家去了。路过教堂时,他仔细查看了一下那个旧塔门,只见上面覆满藤蔓,显然已经有些年头没有人出入了。
      
      
      阅读古典英国文学作品多年,这是最让我难忘和心痛一段话。
      
      曾经表示过哈代的作品很难阅读,因为他总是喜欢将普通人带入噩梦的深渊,而且哈代,总是用他细腻的笔触一步步勾画出一幕幕悲剧。相比黛丝的不幸,芭丝谢芭是幸福的,但是盖伯瑞尔却是这么悲催,给他带来痛苦的便是对那位女主人的爱。
      
      可以想象当那个可怜的牧羊人看见就塔门上面的藤蔓的时候,他会是怎样的黯然神伤。
      
      在完全坠入情网的女主人芭丝谢芭面前,在年轻英俊的并自称“贵族”的托伊中士面前,一个牧羊人是如此的平凡,不入任何人的眼球,甚至没有权利去追求幸福。
      
      平凡的人,即使他有一颗炽热的心,即使他的爱热烈而持久,即使他是好手艺,有个可以憧憬的未来,但是仍然比不上一个帅哥,比不上那一套一套恭维女人的,就算他的信仰和虔诚都是胡说八道,即使他赌博成性,即使他的“贵族”头衔也是谎话,即使他是个花花公子,甚至他已婚……
      
      可是,你又能去责怪芭丝谢芭么,他所追求的就是当下中国大部分年轻女子追求的,对方有显赫的家世(美其名曰“门当户对”),对方有英俊的外表,对方的嘴如同蜜一样甜。哈代所说的尘嚣,或许就是这个浮华喧嚣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甚至包括婚恋观,我敢肯定托伊和盖伯瑞尔一道去参加现在相亲节目,比如“**勿扰”,托伊一定会得胜而归,盖伯瑞尔还是失意的。
      
      那什么泡你,我的爱人
      
      你要的是高富帅,我爱你,但是我只是一个十足的屌丝,我不帅,我的家庭很一般,我不知道该怎样去恭维你……
      
      我也必须像其他男人一样,学着习惯这种失意。
      
  •      这篇小说让我们知道应该如何去选择爱情才不至于盲目!小说中的特洛伊对待爱情是很盲目与不负责任的!他不负责任地丢下了芳丽·罗宾,不负责任地与美丽的芭丝谢芭·埃弗登结了婚,最后伤害的是他们三个人。
       爱情应该就应该像盖伯瑞尔·奥克对待芭丝谢芭那样的忠贞,或许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已经几乎找不到这种纯真、无私的爱情了,但正因为如此哈代手中的奥克才成了众多女生心中的美好期待,同时也成了众多男士学习的楷模了!
       这篇小说围绕芭丝谢芭·埃弗登与三个男人之间的爱情纠葛而进行的!
       小说中的特洛伊是我们一般人的象征,作者赞美的是盖伯瑞尔式的坚贞不渝的爱情!他把这种爱情是为高尚的美德。他特别赞赏建立在共同事业上的爱情!
      在几个人中我最喜欢奥克,他对爱情是那么的忠贞,那么的无私,这种男人在女人心中应该是很成熟的,也是最易获得她人芳心的。同时他为人老实、善良,不耍手段,那么的无私。而特洛伊却是那么地不负责任,那么地冲动,害了芳丽、害了芭丝谢芭、害了博尔伍德,而且他嗜赌不听劝告,因此这些人物中我最不喜欢就数特洛伊了,尽管博尔伍德最后杀了他,但这也并没有得到我的同情。总的来说特洛伊是人品不行。然而特洛伊在恋爱方面耍的几个小把戏我倒是蛮喜欢的,在爱情上他比博尔伍德好多了,三个人中博尔伍德在爱情上是最懦弱的了,他对爱情是那么地敏感,所以就易激动,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想没有哪一个女人能忍受得了博尔伍德式对爱情的态度,不过博尔伍德人品倒还好,只是他的(ai)情商太低了,所以如除去在爱情方面的表现,博尔伍德的行为也是没有什么好指责的。尽管他杀了人,事实上倒成全了芭丝谢芭(与奥克)!
      由此看来,一个最重要的还数人品,人品不行了,就会让人家瞧不起,如果你人品行的话,即使其他方面有些缺点都是可以忍受的!
  •     故事的最后,是以牧师约瑟夫的一段话结束的“但是既然姻缘已经成就,那也不错啊,事情其实会更加糟糕的,所以我也要谢天谢地了”。像所有故事和现实一样,都希望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并且这一美好能让读者和观者能持续的看下去,我意犹未尽。
      托马斯.哈代,一个生活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悲观主义作家、思想家,企图用这样一幕发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乡村的爱情纠葛,来让世人明白什么是爱情,什么是远离尘嚣,我觉得这一主题表达的不是很成功。
      对托马斯那个时代不是很了解,也没有看过太多的资料,但有一点,我们感同身受。现在的我们和他一样,期望远离尘嚣,也许各自的深层次目的不一样,但那不重要。远离尘嚣,谁能做到?这就是哈代试图表达中的一个失误,其实我也不是真正明白,为什么哈代要这样命名这一经典著作?就故事里的几个主人公来看,他们不是平民,他们是农场主或者过去是,是大管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士兵。这样的人物安排,就已经让他们失去了远离尘嚣的资本,他们有远离尘嚣的环境及名义,但却没有远离尘嚣的实际和勇气,最起码尊卑、等级、财富、爱情还是赤裸裸的存在着。整体上看,远离尘嚣,只不过是从故事发生的环境中,拿去了喧嚣的气氛而已。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纯净与自然。
      爱情,是这个故事的全部,但人性却是这个故事的一切。爱情没有好与坏,这是对的。拔示巴的单纯与勇敢,博尔德伍德的热切忠贞以及患得患失,特洛伊的调皮、轻率冲动,奥克的深沉,执着,责任,难道这不都是爱情吗?你能说谁对谁错吗?爱情就是一个词,但却可以有千万种化身和表达,每一种表达都有它的道理,但却不知道谁是真谛。你骗一个人,骗一辈子,让她和你恋爱、结婚,最终老去,也许是幸福的;你真正爱一个人,和她恋爱、结婚,最终老去,肯定是幸福的。分不清这两种爱情的好坏、优劣。
      对于拔示巴,一个漂亮、美丽、单纯、勇敢的女子,可以说上帝太眷顾她了,拥有无与伦比的美貌,拥有衣食不愁的物质,同时还拥有三个深爱她的男人,这样的女人不啻为天底下最幸福的女人。但是不知道是上帝本来就是这样的,还是作者的心愿,试图寻找一种平衡,极致的平衡。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被一个男人自始至终默默的爱着,被另一个男人近乎发疯追求着,又被另一个男人花言巧语哄骗着。显然,后者胜利了,似乎不留痕迹的胜利了。这是哈代在书里面最成功的地方,他最精确的表述出了,男人、女人,以及男女恋爱时的一切心理,让人不得不佩服他是一个会猜心的魔鬼,又让人不得不悲哀,这样一个,似乎什么都能猜到的、什么都能想到的人,会不会很孤单。他的答案是否定的。爱情,抑或不是,就是男女互相欣赏的那个状态下,男人和女人总是疯狂的,没有理智的,那时,他什么也猜不到。最后疯狂的事就发生了,结果也许是毁灭性的。
       博尔德伍德,我觉得它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纯粹的中年人,富有,严肃,绅士等等,给人感觉就像是一辆尊贵的老爷车,但车缺少的是润滑剂。显然,润滑剂就是拔示巴的一次没有猜想到后果的看似不是玩笑的玩笑。当然了,玩笑太晦涩了,是爱情,没错,就是爱情,才是真正的润滑剂。从此,这个过了而立之年的男人,焕发出了青春。爱情真是恐怖,让这样一个男人竟然也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幼稚,他那成熟的外表显然与这不相称,即使你也无法否认他的内心也是成熟的。他没有这样的经历,最起码在对待美若天仙的拔示巴的爱情上,我们可以看见,他不应该有过。他是真的爱她,但爱情在他那里,似乎成了一种契约,一种牢笼,一种说不清的变了味的情感。即使是我,我也不愿和这样的一个男人终生厮守。但他已经疯了,像初恋般的男生那样,失去了理智。第一次,用金钱交换,结果被羞辱;第二次,自欺欺人,抑或是强人所难,用契约,用拔示巴的愧疚来让一个女孩屈服于他,这显然已经不是现实中的他了。但事情的变化总是那么令人惊讶,消失了几年的丈夫回来了。结果这就是人性,你不应该斥责博尔德伍德,他是爱她的,并且是大多女性所希望的爱。他说他愿意等六年,他已经为她牺牲了太多,他的心情,只有热恋中的男孩才能体会到,他为六年后的婚礼准备了林罗绸缎,他好不容易以为她的丈夫已经死了,压抑了很多年的情感再次迸发出来了,几年前,他本可以得到她的,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失去了。他热烈而美好的幻想着,五年后,也许不会那么久,也许只有几天,他就会再重新拥有她、日思夜想的她。前面的一切都是人性,谁也不能否认它,它就合理的存在着,就是因为这些,爱情才可以不厌其烦的,无数次的演绎着一个个故事,不管凄凉、悲惨、唯美或是幸福。他杀了他,竟然也理智的要自杀,然后去自首。他清醒了,证明着他的爱情,也证明着他成熟,更证明了他是个人。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同情他,还是憎恶他?难道痛骂爱情,这都是爱情惹得祸。
       特洛伊,就像一个纨绔子弟,但是他受过高等教育,这样的人似乎在这个社会上很受女性的欢迎。你说他能言善辩、聪明伶俐也好,你说他甜言蜜语、花言巧语也罢,反正他就在我们周围,看起来他们都很得意,往往在情与爱上,奥克和博尔德伍德那样的人都输给了他。“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在他们身上似乎被证明着是正确的。这样一个人,我知道你肯定不喜欢他,我也知道你是男的。可是,你阻止不了在这个搞基还不能被普遍接受的年代,他让万千女性痴狂,即使你是最美丽、最高傲的拔示巴,这就够了。是因为爱情吗,也许吧,但我宁愿说,更多的是人性。正如哈代所说的,女人天生臭美,天生喜爱被称赞,即使她也清楚有虚伪的成分,可是她不愿确信,女为悦己者容。这点你能说是特洛伊的错吗?也许她真的很漂亮,迷倒了他,让他展示才能,又吸引了她。就这样,疯狂的结合。所有的男人都很气愤,当然了,博尔德伍德代替了我们。可是,这又能怪谁呢?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也可以夸赞她,你也可以有舞剑的才能,你也可以当兵,所以,你也有可能得到她。不要抱怨,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你有你的理由,我也有我的理由。其实,特洛伊是个很矛盾的存在者,说他轻浮,说他不负责任,说他任何的坏话,都不能否认他对范尼.罗宾的爱,他对她付了一定的责任,他在她的墓碑上,给了女人一生最需要的名分。虽然,这也伤害了另一个女人。我们不能责难任何人,我们只能慨叹爱情的变幻莫测,恐怖可怕,让伟大的人类为了它,不顾一切。可是,若是拿掉了爱情,那这个世界就像没遇见拔示巴之前的博尔德伍德一样,呆板,严肃,人与人之间缺少情趣。当人们都沦为了爱情的奴役时,有的是一时一刻,有的人是一生一辈子。前者是特洛伊,后者是奥克,也许还有博尔德伍德。
       奥克,很熟悉,每个看过这本书的人,都认为自己就是奥克,都认为奥克完完全全的代表了自己,都认为奥克为他们阐释了自己的爱情观,价值观。他是那样真实的存在着,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能触摸到,可是却那样遥远,碰不到。奥克的爱情,是爱情中的一种,最纯洁的,最无私的,最执着的。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可是,很难。奥克真正表现出了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我暂且冒昧的猜测这就是远离尘嚣,他就是哈代所想极力表现的一个远离尘嚣之后才会有的心境与爱情观。所以,我们能吗?他的爱是深沉的,到最后,拔示巴感觉自己是一个求婚者;他的爱是无私的,他知道他爱她,所以毫无要求的帮助着她管理着农场,我说的是超过正常之外的要求,甚至避免了一场灾难,他不想看到她破产;他的爱是真诚的,只要他爱的人幸福,他不会有任何反对,所以在博尔德伍德和特洛伊之间,他为她的幸福选择了前者;他的爱是正直的,他不会花言巧语,不说她爱听的话,经常惹她生气,但不能不说,他的建议无比正确;他的爱只有奉献,拔示巴在最后说“因为你从不提出任何要求”。爱到这种境界,就是不提要求。对于奥克,你无可挑剔,可是这是书,这也不是本悲剧的书,上帝是仁慈的,他让好人有好报,他让真爱圆满。可是如果回来现实,也许,拔示巴一生都会和特洛伊在一起,博尔德伍德不知道怎么办,奥克也不知道会不会终生不娶或者随便娶一个。我们在奥克那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但我们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自己有特洛伊那样的才能和超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如果能加上博尔德伍德那样的富有,那就再好不过了。贪婪的人类啊,这真的仅仅是人性吗?就算是,那也是人性中最卑劣、最黑暗的一面。这个世界不需要绝对的优势,而是相对的优势,这是物种能持续繁衍的前提。
      回过头来,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你可以说是里面的情节曲折跌宕,也可以说爱情凄凉娓美,但真正的是哈代对人心的观察,对人性的阐释。如果你能远离尘嚣,也许你会更深切的感受到。反观如今我们自己,我们该怎么办?我们不能做到环境上的远离尘嚣(其实,只要你愿意,也可以做到,但是因为你不能远离尘嚣,所以你无法远离尘嚣),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心灵上、思想上的远离尘嚣。最大的阻力就是来自于现实的诱惑、欲望,物欲横流,你能独善其身吗?置身其中,你能出淤泥而不染吗?给自己心灵一个放空的时间,远离尘嚣,想象乡野,想象生命,想象生活,想象爱情。
      
  •     作为托马斯哈代的处女作,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虽然字数不多,但是描写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执着。一见钟情之后一直不断的为那个女人做事,帮她,并且一直爱着她。故事还是很感人的,爱情是美好的,追逐的过程有时候也是痛苦的。尤其是现在,能持久的爱一个人是很难得的。文笔很清新,读起来也很快。
  •      很少有作家像哈代先生那样不知疲倦地描写自己的故乡,英格兰的多塞克郡。广阔的原野,成群的牛羊,高山、深谷、森林、溪水.......仿佛古老的威塞克斯地区是英格兰的地理样本。乡村生活中,季节就像是自然调色板上的不同色彩,时间就是画笔。所有的房屋,无数的道路,蓬勃或枯萎的植物,活着或死去的动物.......都被涂抹得五颜六色。然而,如同在任何地方那样,时空在此处的相遇似乎也没什么特别。
      
       特别的是哈代先生。他将小说中的大部分场景都设定在威塞克斯地区,空间因此被限定。我相信这绝非哈代的计策,他不过自然为之。从形式上看,和那些空间场景不断穿梭变换, 时间由作家大脑决定的现代小说相比,哈代的小说可谓是中规中矩。然而,相对稳定的空间不仅带来永恒感,而且随着时间的持续浇灌,一种奇异的历史感也会应运而生。更重要的是,空间的稳定衬托出人物关系的不稳定,反而使小说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于是呢,我们心甘情愿的上当受骗了。
      
       人物总该出场了吧。挤奶工、羊倌、马夫、木匠、泥水匠、剪羊毛的人、小贩、士兵、管家、农场主、牧师........仿佛卡斯特桥地区的所有人物,无论职业,不分年龄性别,都在哈代先生的小说中活着呢。你觉得他们就是作家的邻居、亲戚、恋人和朋友,不然的话,怎会如此熟悉呢。爱情和事业,生存与死亡,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得意和失落,可命运却从来也不容商量,只管一刻不停地催你前行。
      
       不过性格即命运,哈代好像深知这一点。有的小说家在作品中用情节和事件搭桥,人物的转变有赖于此。哈代不是这样,他的人物一出场就是高贵的挤奶工,或者忠诚的羊倌和执拗的农场主.......人物的身份或许会改变,有一天,他们不再是挤奶工、羊倌和农场主了,可还是会无可救药地高贵、忠诚、执拗下去。在哈代眼中,埋藏在人灵魂深处的性格因子会被某些特定事件萃取出来。然而,改变也好,坚持也罢,却仍不失为自身性格的一部分。与其说性格因事件而改变,不如说事件佐证了性格。是生活教育了他,还是他认知了生活?我无从判断,只看到作家躲在文字背后偷笑。
      
       “特洛伊是个充满活力的人,但他的活力多是生长性的,缺乏运动性;而且他总是偶尔遇到什么事物就把他的活力用于什么事物,从来不根据事先选定的目标或方向行事。因此,虽然他的言语有时候能达到天花乱坠的地步,因为这出之于自然;他的行为却平庸之极,因为他对于有意识的努力一开始就不能加以引导。他有灵敏的理解力和相当坚强的意志,但由于不能使两者结合起来,理解力还没有得到意志的指导就纠缠在琐屑事物上了,而意志也由于忽视理解力终于白白地把自己消磨殆尽。”《远离尘嚣》中对特洛伊性格的这段描写早已超出个人范畴,具有无可置疑的普遍性了。所谓立志的重要,生命力有穷,哈代先生早就谆谆善诱。这是“威塞克斯”系列的第一部小说,伟大作家年轻时的作品都好看的要死,反正我是深信不疑。才华和生命力恰好相得益彰的年纪,写出的作品不会太多,但却很难超越。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天啊,听到这样的称赞(姑且称作称赞吧),估计先生会背过气去。作家的职责是把作品写好,批判现实,还是留给政客们去玩吧。差点儿忘了,托马斯.哈代先生还是诗人呢,于是我更爱他了。
      
  •     http://i.mtime.com/2656225/blog/6160802/
      无论如何,都是不想再去说这里的男女主人公,一个以其整体故事而非所谓的爱情给我印象的小说。
      与其说是男女主人公不如说其实主人公只有一个人--芭丝谢芭。这个傲慢自以为是的女人,从一开始的自负过错了真心的人,然后再也回不到从前的故事,一个三个不同性格不同结局的男人构成了一个美丽女子一生的故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只有让人心酸的儿女情长和对结局的遗憾。
       结局是皆大欢喜的,可是观众心里总是不那么痛快,淡淡的小伤感是哈代给大家留下的对美好的期盼破灭后轻轻的抚慰。即使盖伯瑞尔还是以前的盖伯瑞尔,他对芭丝谢芭的爱还是原来那么深刻,女主也不是以前的女主了,笑容也不是以前的笑容了。
       希望我这么悲观的态度不要影响到读这本书的其他人。我对哈代的爱还是原来的样子的。
  •     知道Thomas hardy还是因为自己的英语专业,曾经背个什么时代著名作者的时候,隐隐约约记着他,但没特别在意读过的书里是否有他的名字。直到开始写这部书的书评,才发现《苔丝》和《无名的裘德》都是他写的。这两部书也都是我非常喜爱的书。  按介绍说,这部《远离尘嚣》是哈代的成名作。我发现名著都有个特点,就是在一大堆看似唠唠叨叨的话的铺垫下,总会有些发人深省的哲理句。比如这部,“普通男人由于只有婚姻才能占有女人,而普通女人因为被占有才能得到婚姻,目的不同结果相同。”(印象里的一句话,大概意思)这句话倒是让我琢磨了很久,有趣啊有趣。  按照趣味性来讲,《苔丝》>《无名的裘德》>《远离尘嚣》(其余作品还没看过暂不排名),其实《无名的裘德》快忘了讲什么了,只记得裘德的满腔热血为学习,遥望哈佛怀揣梦想,却在梦想的路上碰到了女人。最终毁于女人身上,而且死的很悲惨。苏是这部里我唯一欣赏的女人,可是结果也是如此无奈。  《远离尘嚣》的巴丝谢芭,她犯的也不过是现代普通女人都会犯的错。在瓦伦汀节故意整人写的情书,冲动下的结婚,这在现代例子可是多的去了。但是在那个时代,她却是一名敢于突破女性固有思想的女人,所以有人为她痴狂也是理所当然。发现哈代偏爱这一类型的女人,却不给她们好的结局,就像苔丝,苏和巴丝谢丝,给了她们挣脱的翅膀,却最终让她们折翼。也许哈代本人也是爱着这样的女性甚至于他自己本身是这种性格的人,但却被当时的现实折磨的无可奈何,才会安排这样无奈的结局吧。  哈代的小说大都是描述悲惨的爱情。《远离尘嚣》结局虽好,刚开始也许会感觉像是凑合的一对,但经历过风雨的他们,这便是现实。不会有《傲慢与偏见》那种轰轰烈烈,不会有《简爱》的痴狂臆想,有的只是同志般坚定简单过着生活的心,在那苏格兰阴郁的草原农场上,与大自然搏斗生存的原始的互相协助的梦。这,就是生活。
  •      《远离尘嚣》并不特别使我着迷。
       于我,这是一本有严重处女情结的颠倒版《简·爱》:
       女人最好保持贞洁,如果不,起码克制欲望与虚荣,否则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极大的苦痛;
       你以为奥克穷,没有地位,他就没有感情,没有爱吗?不,他一直爱着他的雇主,并最终离奇地成为了大农场主,以拯救者的身份与支离破碎的芭思希芭成婚。
      
       情节离奇当然是小说的吸引人之处:男男女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睁着眼睛往分明的陷阱里跳,兜兜转转然后徒劳地回到原点——所谓无巧不成书,盖如此。但故事要精妙,则必要使人感觉一切的不合常理都是“不得不如此”。《远离尘嚣》的问题在于我们只感觉到了“不合常理”,却没感觉到“不得不如此”。
       原因不在于叙事的“漏洞”,而在于那位啰嗦的说话人:哈代是个太汲汲于目的的说教者,每至主角情感挣扎或两相冲突时,他生怕读者找不出这里的“中心思想”,便急急出来发表议论。哈代的议论算得上巧妙有趣,可惜出现得不是地方,所以唯一的作用便是提醒你:别太沉迷了,这都不是真的。
       至于人物,不可谓不“性格鲜明”。有时我觉得他们简直鲜明过了头,反而显得脸谱化:一个美艳动人、颇有钱财而稍欠成熟的女人,一个沉稳细心忠贞不渝的男人,一个偶尔会良心发现的花花公子,还有一个可怜巴巴的精神分裂者。我甚至几度以为奥克便是简·爱,芭思希芭是罗切斯特先生,伯德伍德先生当然就是阁楼上的那个疯女人(连结局都如此相似:伯德伍德先生作为奥克另一面的投射,以其“疯”和“死”成全了奥克的幸福——伯德伍德先生的那声枪响无疑就是疯女人放的那场大火。)
      
       然而《远离尘嚣》的妙处在于,即便情节与人物乏善可陈,即便我们对男男女女的爱与被爱心存疑惑,即便所有应当存在的细节统统欠奉,它依然是一部让人屏息凝神的出色小说。
       哈代似乎把我们狠狠地甩到了南英格兰的土地上。
       他粗暴而狂野的英格兰。
       这不是那些夫人和老小姐们笔下的英格兰。她们的英格兰清闲而文雅:男男女女要在房间里写信读信,要有一次又一次的舞会和误会,要在言语机锋中以假意探真情。他们的故事往往发生在雅致古典的庄园,淑女们提着篮子,戴着软边小帽,挽了绅士们的手臂去摘草莓,讨论天气和诗歌,打着双关语,像云一样散布在青翠的山坡上。故事里的爱情来得慢,踏着优雅的舞步在云雾里若隐若现。男女相爱以前有无数繁琐的步骤,要跨过无数精妙的细节。
       哈代刻画不出这种精妙闲情。他的男人们穿了沾泥巴的靴子,在地里劳作,麦秆踩在脚下吱吱地响。农场边上歪斜的小屋里有新酿的麦芽酒和果汁酒在等夜幕降临,等着一身汗味的男人们讨论他们遇见的种种女人与蠢事。
       书房并不用于书写和拆阅情信,而用于记账和处理家务;山坡并不用于散步与调情,而用于放牧。阳光并不和煦,倾盆大雨也并不为了成全爱情,英格兰的天空在这里永不安宁,闪着火光与雷电,倾下末日般的暴雨,一切宏大得不讲道理。
       连他的人物也宏大得不讲道理,因为哈代拒绝交代一切细节:一众角色犹如油画,要隔了距离看,才见出宏伟与震撼,近看则不过是一点一点不得要领的小色块。
       于是,爱也来得不讲道理:爱了就是爱了,没有前奏,没有滋生的过程。爱情被狂风暴雨裹挟而来,带着粗野到可以毁灭一切的力量。人物无法玩弄爱,他们几乎只能被爱所玩弄与折磨。爱情在这里并不供人享受,而是迫人应对,并让人穷于应对。
      
       这种粗糙的男子气混杂着对女性纯洁的推崇如狂风沙直扑到读者脸上,于是那个风雨交加的英格兰,那个电闪雷鸣的英格兰,那个有死亡与尸棺也有静谧星空和宏大苍穹的英格兰居然以一种略显模糊的形象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      很喜欢这部作品,田园诗歌般的画面中,不断上演着简单但却纠结的悲欢离合。
       初见,盖博瑞尔就被这个如晚霞般美丽的女子特有的气质所吸引,但美丽的女子都是骄傲的,没有经历过爱情的芭丝谢芭更是如此,因为在她看来,未来还很遥远,未来总是美好的,不需要经过努力就获得的东西是不值得也不会去珍惜的。盖博瑞尔在不恰当的时间说了不恰当的话,很不幸。但这是一见钟情啊,不可能等到对方都准备好再去动作,爱情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这怎么能怪盖博瑞尔呢?
       然而最终,盖博瑞尔却抱得美人归。
       哈代笔下的盖博瑞尔对芭丝谢芭的爱是持久的,是包容的,是不求回报的。这无疑是表达着他对爱的见解。而特洛伊对芭丝谢芭的‘爱’却没有这三点特征的任何一个,因为特洛伊不懂得什么是爱,芭丝谢芭只是被特洛伊迷人的外表所吸引,但这不是她内心真正的需求,只是世俗对人性的和爱情的扭曲。伯德伍德的’爱‘是持久的,谈得上包容,但并非是不求回报的,而是极度的渴望并幻想着芭丝谢芭对他爱的肯定。不完全满足以上三点特征,因而也是畸形的爱。
       这样看来,现在这个社会,真正的完全满足上述条件的爱情还真是少得可怜。持久(爱情不是朝秦幕楚),包容(爱情不是完美主义),不求回报(爱情不是商业利益)。
       文中比较有趣的一点是那封情书引发的血案,不成熟的芭丝谢芭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寄出的那封情书却点燃了伯德伍德已经沉寂多年的心,狂热的追求得到的却总是芭丝谢芭那模棱两可的肯定,最终酿成了那场惨剧。而这个悲剧,也会使得芭丝谢芭在后半生不会心安理得。
       我不知道,芭丝谢芭到底爱的是谁?或者说她谁都不爱,爱得仅仅是自己罢了?
  •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女人很多特性,虚荣,好奇,冲动,妒忌。其实,女人很多性格更像一个孩子,可爱但是淘气,但是她比一个孩子的能量大多了。作为男人,如果你需要有足够大的的胸怀,容纳她的调皮,那些女人共有的可爱的特性。爱一个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别人也可以爱她,你可以给她,别人也可以给她。但是你是否能真的像奥克那样,甘心的守在他爱的人身边虽然她不爱你,帮她排除困难,在她忧愁/悲哀/孤立时,给她安慰/力量,在她犯错误时,没有嘲笑/怨恨,而是原谅,而不要求回报,甚至不在提爱的要求,只要她幸福,他就幸福。奥克身上代表着男人的优秀品质,或许这是我读这本书得到的最大收获。
  •     或许跌宕的命运真的是个好的调味剂,例如突然变得一无所有的牧场主盖博瑞尔,面对那个突然成了一位庄园主的挤奶姑娘,吞吞吐吐地问出“您可需要一个牧羊人,小姐?”,这是怎样一种奇妙凄怆的境遇啊。
  •     美丽、高傲的芭丝谢芭来到威瑟伯里继承她叔叔的农场。忠诚能干的盖伯瑞尔.奥克对她一见钟情,但遭到了拒绝。家境殷实的农场主伯德伍德因为一次误会不断地向芭思希芭求爱。而芭思希芭却与英俊的中上特洛伊结了婚。然而,浪漫的爱情到结婚后便告终结。几番风波之后,伯德伍德开枪打死了特洛伊,自己则向警方自首。失去了丈夫的芭丝谢芭同时又面临着失去农场的可能。这时盖伯瑞尔.奥克来到她的身边,给故事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     女主人公芭丝谢芭的一个玩笑,让严肃的农场主伯德伍德春意萌发,如痴如狂,并最终做出疯狂的举动。而英俊帅气的托伊中士也为自己的朝秦暮楚付出了生命,最终还是便宜了执着善良的盖伯瑞尔,抱得美人归,顺便得到了两个农场的嫁妆。
      
      年轻是美好的,可是疯狂总要付出代价。故事中的芭丝谢芭得到了好的归宿,可是仍经历了很多痛苦。可是真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有机会是改正自己的错误呢?
      
      说回这本书:
      
      可能是哈代的原著太长了,所以这个改编本有点像流水帐。与上一级相比生词太多,也让我读得非常吃力。此外,本书有一些注释跑到了下一页,例如P86的三叶草,和P156的济贫院,虽然对于学英语来人来说,在看到注释之前多想一想没有坏处,但这毕竟应该算是一点小瑕疵。
  •     
       喜欢火光映照着的小屋,在日暮低垂的冬日,红红的炉火将一切都变得那样温暖。还有威瑟克塞一望无际的原野,十九世纪英国乡间景色,山毛榉,白桦林,和成群的羊们。
        
         在此以前,我只相信一见钟情。
        
         但是你要相信:观念的改变仅在一瞬间。
        
         特罗伊与巴斯谢芭的爱情是一见钟情吧,前者钟情的只是后者的美貌和财富,而后者却是用激情钟情于后者的野性、不忠、轻浮。
        
         一见钟情,也许更多的只是一种情欲。
        
         不否认那种快感,那种激动。但是时间和欲望相比,更直入人心,直至最深处。他更了解你。
        
         飘荡在空中的东西始终会掉落在地,情欲迟早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所以特罗伊死了。
        
         博尔德伍德默不作声,可是心中暗涌流动。这种人在爱情中看似木讷迟钝,却有着令人恐惧的热情。甚至可以杀人,可以自杀。
        
         如果说世界上真的有危险的人的话,这样的人便是了。
        
         这种平静只是压抑的变异体,充斥着危险的味道,闷不出声的人爆发时,会比喋喋不休的人厉害百倍。
        
         所以他才会杀了特罗伊,以换来一生的囚徒生涯。
        
         奥克的沉静让人安心,踏实的做自己的事情。赶羊、提水、割草、做饭,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奥克爱着别人的同时,依旧过着简单平凡的生活。
        
         奥克和巴斯谢芭从一开始就没有平等的爱情。但是奥克一声不响的真正的等待着,巴斯谢芭在经历了那么多浮华和沉迷后,终于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日久生情么?
         真正的爱是从对彼此的了解中产生,从相互的缺点中得来。如果在他/她最丑陋的时候诞生了爱,那么,还有什么能将爱从你的心中抽掉?
      
  •     最开始的两个人还是走到了一起。但是,那不是爱情。只是经历磨难之后的相偎相依。寻求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安稳依靠。
      还好他们不是生活在21世纪。没有物欲横流和灯火斑斓作为诱饵。过的也是一种放羊般的生活,拥有最基本的物质满足,反倒是最强大最富有的精神享受。
      
      这本书告诫了全天下所有在爱情里飞蛾扑火的女人。理智,没有错。否则就会像里面的mistress一样,落到变成widow的地步。
  •      这是关于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小说“在十二月的一个阳光明媚,和煦宜人的早晨”开始,小农场主奥克悠哉游哉地走在自己的田地上,他随便朝外看了一眼,看到一辆四轮马车正在顺坡而下。这时四轮马车上的后挡板掉了,马车夫忙着下车去寻找。车上坐着我们的女主人公—巴斯谢芭,她等得有点百无聊赖了,“寂静中唯一入耳的就是金丝雀上上下下地在它那囚笼的栖木上跳动着”,她又看了看,车夫还是没有回来。于是她打开她的梳妆包,开始聚精会神地照起镜子,“双唇一绽,笑了”。她以为周围没有人看见,有点孤芳自赏起来,越照越脸红。于是我们的男主人公奥克看到了巴斯谢芭少女最美丽的一刻。
       故事继续发生着,像所有恋爱中的男子一样,奥克开始打听巴斯谢芭的消息,原来巴斯谢芭是来她姑妈家暂住的。此后奥克经过巴斯谢芭的几次挑逗,爱上了她,但是当他像巴斯谢芭求婚的时候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一场突然的变故让他失去了农场,倾家荡产,只能出去打打工。他来到了韦瑟伯利的一个农场当了羊倌,无巧不成书,巴斯谢芭刚刚继承了这个农场。他们俩的关系现在一个是女主人,一个是雇工,奥克只好把他的爱藏在心里,默默地爱着他的女主人。
       巴斯谢芭是个魅力十足的女人,几乎所有的男人都对她青眼相加。唯独四十多岁的农场主博尔德伍德“连一次头也没回,目不转睛地凝视者大路的最前方,毫无察觉地、漫不经心地就超了过去,仿佛巴斯谢芭和她的迷人之处压根儿就不存在似的”。巴斯谢芭的虚荣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她在情人节的时候给博尔德伍德写了一封态度暧昧的信。信让情感激烈的博尔德伍德疯狂的爱上了巴斯谢芭。
       这时军官特罗伊出现了,他出身高贵,英俊潇洒,很快就赢得了巴斯谢芭的欢心。巴斯谢芭为了摆脱博尔德伍德的纠缠,迅速地和特罗伊结婚了。但是,结婚事浪漫的终结,特罗伊光顾着吃喝玩乐,挥霍家产,两人的生活很不幸福。一次,特罗伊出去游泳的时候没有会来,大家都以为他出事了。博尔德伍德就一位自己又有机会了,他要求巴斯谢芭嫁给他,巴斯谢芭模棱两可的答应了。
       圣诞节的时候巴斯谢芭举办了一个晚会,博尔德伍德也去了,结果特罗伊意外地出现。博尔德伍德一时控制不住自己,开枪杀死了特罗伊,然后他去警察局自首,被判处无期徒刑。
       最后,巴斯谢芭与苦苦等候着她的奥克结婚。
      
       小说的结婚貌似是一个团圆的结局,男女主人公最终走到了一起。但是在我看来,其实巴斯谢芭并不爱奥克,他们两的爱情似乎也是一个悲剧。他们的结合不是两情相悦,更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伴侣。估计哈代也是赞成这种基督徒式的爱情,他在小说中说:“他们极少谈到互相之间的感情;在经历了这样的考验的朋友之间,温柔动听的娓娓情话也许是不必要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是一种牢不可破的钟爱之情,当这两个走到一起的人最初开始了解到对方性格中不甚美好的一面时,这种钟爱之情就产生了(如果确曾产生过折中钟爱之情的话),至于那最美好的一面,那是以后才了解到的,是在毫无诗意的生活现实的缝隙中培养起来的。这种融洽—这种志同道合之间的情谊—通常是通过追求相同的目标而产生的,不幸的是,它很少附加于两性之间的爱情之上,因为男人和女人不是在他们的劳作中,而仅仅是在嬉戏玩乐中才发生交往的。然而,在欢乐的环境允许其发展的地方,这种忽浑然一体的情谊就会证明它是一种唯一的象死一样坚强有力的爱情—这是大水扑不灭,洪涛淹不没的爱情,相比之下,那通常被称之为情欲的东西就像蒸汽那样装瞬即逝了。”
       爱情通常都是悲剧,你爱的人不爱你,爱你的人你不爱,真正的爱情几乎不存,所以哈代在小说里引了莎士比亚《麦克白》里的一段话:
       那多情的话儿——
       “——充满着喧哗和骚动,
       ——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PS:
      再说一点,感觉哈代对奥克的塑造很失败,奥克在两百多只羊摔下悬崖之后,竟然说出了一句充满感激的话:“谢天谢地,我幸亏没有结婚,在我就要受穷的日子里,她该怎么办呐!”奥克在这里简直是一个圣徒的形象了。。。。
      
      还有就是,前面一直让我以为奥克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农夫,但是在76页却提到了他读的几本书,感觉很突兀。
      
      
  •     
      
      里面的人物没有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很真实。
      
      书名叫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耐人寻味。
      
      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作者刻画少女心理很入微,值得一看。
      
      看多了武侠小说和漫画里脸谱化的人物,再看看Bathsheba和Troy,他们才是鲜活的。
  •     个人认为 要天恋爱的女孩子 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如果你是个有些自恋或是思想还不成熟的女生 这本书因该很适合
      
      书里对女主角内心真实而细腻的描写 让我第一次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了曾今类似的心理活动 让我很坦然的承认自己曾今的确虚荣过
      
      
      里面的爱情关系更教会了我怎么去面对爱情,如何去尊重一个人然后该如何去爱他,然后怎样被爱。当然,这些顺序怎样都没有关系。
      
      
      但是,“书虫”版的有些缩略,并没有怎么感受到美丽的田园风光。
      
      作品还有更深刻的意义和影响,以上仅是我的一些观点、感受
  •     一部经典的英国乡村爱情故事。书里面五彩斑斓的乡村风光描写真的可以让人洗涤宁静尘杂的心,正如书名,远离尘嚣。
      主人公们是远离尘嚣的,情感单纯,尽管有波澜和反复无常,但绝没有工业社会的都市那么尔虞我诈、心机重重。
      像一幅明朗清丽的英国乡间水彩画,款款展开,读起来是一种享受,仿佛看到那些麦田、树林、山峦在眼前流转。
      Bathsheba前面的性格显得有点,像Oak所说,“vanity”,一段配不上自己身份的爱情绝不会接受,假装没有存在过。但没有失掉一个年轻女子的纯真,可能她的dignity也是伪装出来作为mistress的需要,无可厚非。
      后部分特别是从她和Troy不幸的婚姻开始,才是真性情的流露,她的柔弱、善良、宽厚、真诚,充分体现了一个女子的美好品质。因此才在那个对名声如此看重的社会背景下,虽然偶有不够矜持和见异思迁之嫌,仍然受到大家的同情和支持。
      至于Oak,他的痴情专一让人感动,也不像Boldwood的感情那样强烈汹涌、不受控制,他的爱很节制很隐忍,不会逼迫Bathsheba,给她足够自由的思想空间和选择,总是在她背后默默帮助她,在她最无助的时候赶到,只有他才真正的把Bathsheba的利益看做最重的,虽然开始她的做法让他伤心,却没有催生任何报复之心。
      经过那么多曲折,也许Bathsheba终于明白谁才是她真正应该选择的,终于放下dignity,和所有外界评论,同时也丢掉了原本就不属于她的伪装的性格。
  •     只有小说里的女人才会被这么众星捧月
      人人都爱他,可她终其一身也不知道自己爱的是谁
      不过没关系,哪怕她选来选去,选到最后还是有个傻男人会乖乖等着给她一个怀抱。
      这不是误导我们这些离纯真远一点,离现实又有点距离的少女们么?
  •   吉大友人?
  •   不是滴,我重大
  •   我喜欢简爱,尽管这与现世不符。简爱与远离尘嚣一样,都已远离这个世界。
  •   楼住写的很精彩
  •   奥克并最终离奇地成为了大农场主?!!以拯救者的身份与支离破碎的芭思希芭成婚。
    有这事吗,楼主看过了没有。
  •   他难道不是接管了伯德伍德先生家的农场吗?他不是和芭思希芭结婚了吗?
  •   没有接管吧,和芭思希芭结婚时还是一无所有,虽然提示有大把美好的前程。
  •   写得真好!!
  •   罗切斯特先生真诚地爱着简爱好吗,他俩分开是因为社会习俗;但是Bathsheba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一直不怎么爱Oak,只是因为虚荣才渴望Oak的爱情,直到他们因为患难产生camaraderie的感情
  •   “ 一见钟情,也许更多的只是一种情欲。”can't agree~
  •   If you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you never stop looking.
  •    If you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you never stop looking
    yeah~~
  •   你的评论让我回味良久,但是,总感觉还是缺少那么点儿什么。
  •   也许理智往往输给情欲吧
  •   是长久以来 她对他的信赖 在任何大风大浪的时候,都知道背后有个男人可以依赖的安心
  •   让我想到了杜拉斯《情人》的开头: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侯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的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
  •   "真正的爱是从对彼此的了解中产生,从相互的缺点中得来"
  •   从你认识到她不为人知的一面后,便是防线崩溃的开始。的确是在他/她最丑陋的时候诞生了爱,那么,还有什么能将爱从你的心中抽掉?
  •     真正的爱是从对彼此的了解中产生,从相互的缺点中得来。如果在他/她最丑陋的时候诞生了爱,那么,还有什么能将爱从你的心中抽掉?
  •   日久生情是习惯是德行,真的爱情必然是一见钟情的,那种心动,慌张,不知所措,如果一见而不钟,天天见也不会钟。
  •   爱情永远没有错
  •   爱情通常都是悲剧,你爱的人不爱你,爱你的人你不爱,真正的爱情几乎不存,所以哈代在小说里引了莎士比亚《麦克白》里的一段话:
       那多情的话儿——
       “——充满着喧哗和骚动,
       ——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   人生才是杯具,爱情是这苦杯子中的一抹甜。
  •   可是...爱对了人,每天都是情人节~
  •   很现实 爱的是一个,结婚的又是另一个
  •   虚荣不是真正的爱.当一个人愿意为另一个人不计回报的付出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爱.
  •   my only chance was in being the first comer..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