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尼丝.格雷

出版时间:2000-3-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安妮・勃朗特,薛鸿时  
Tag标签:无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教区牧师的住宅
第二章 当教师的最初教训
第三章 更多的教训
第四章 奶奶
第五章 舅舅
第六章 又回到牧师住宅
第七章 霍顿宅邸
第八章 初次进入社交界
第九章 舞会
第十章 教堂
第十一章 村民们
第十二章 阵雨
第十三章 樱草花
第十四章 教区长
第十五章 散步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阿格尼丝.格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在清明旅游途中的火车上翻完了这本书,总体来说比我预期的好,文笔轻快流畅,毫不矫揉造作,这样一种特质使得这么没有营养的情节都美好了许多。
      
       大部分识字的人,都会或多或少有过那么点想写点东西的时候,或是表达自己经世治国,传道授业的思想,或是展现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人生经历带来的启示,或是脑海中构想了瑰丽的故事要讲给人听,或是仅仅记录平淡生活的细水长流,或是在世时怀才不遇,留下文字来书其愤。而其中会有这么一小部分人,有着强烈的渴望,强烈的把写作作为倾诉和表达手段的渴望。“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大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勃朗特姐妹就是这样的人,写《安妮日记》的那个小女孩其实也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会怎样来呈现自己内心的表达冲动和幻想呢?
      
       一个年轻柔弱的二十多岁姑娘,普通牧师家庭出身,相貌普通性格羞怯内向,几乎不和外人说话,但就是有个优秀的年轻人(当然是作者定义下的优秀)能够透过平凡的外表看到她的美好心灵还冲破种种阻碍最后终成眷属happy ending,尤其是这个男人中间受到了漂亮的富家小姐的诱惑还依然不为所动。这样狗血和贫血的情节,如果换做别的作者或者如果不是这么天真真诚的文笔表达的话,我一定会嗤之以鼻的认为姑娘你真是想多了还是洗洗睡吧。但对于安妮勃朗特这样一个只活了二十多岁,几乎没有离开过家,除了短暂的寄宿学校和家庭教师经历接触的家庭以外几乎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世界,没有恋爱结婚生孩子过,身体那么多病,偏偏又细腻敏感的小女孩,我反倒真的觉得有些心疼,不忍心说任何刻薄的话了。
      
       那个幻想中的完美男人韦斯顿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首先是一个优秀的牧师,每个礼拜的传道讲的非常好,这是给女主最初的好印象,但其实这也是作者这样一个宗教家庭出身宗教情怀浓重的女孩真的很重视的一点,所以女主的父亲也是个牧师,女主的姐姐也嫁给了牧师;然后就是对穷人耐心温和乐于助人,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尽管他自己也不富裕,这方面塑造的有点接近于圣人,事实上韦斯顿先生是个让我觉得几乎没什么个人生活的人,他似乎把全身心都奉献给了上帝和教区似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在女主心中的优秀男人,明明除了每周的礼拜之外没什么机会见到女主,除了偶尔的对话之外没什么交流的人,偏偏满眼花丛过就是默默爱上了灰姑娘的女主。
      
       这个还不算,作者还刻意塑造了几个让人印象深刻情节来加强这种美好的爱情幻想。
      
       最耀眼的当然是默里小姐勾引韦斯顿先生那部分,事实上从默里小姐出嫁后韦斯顿先生表达的惋惜之情“这么一个美丽可爱有趣的女孩,这么草率的嫁给一个老男人,实在是可惜”来看,韦斯顿先生并没有识破默里小姐当初只不过是把他当做婚前几个月最后一点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而只是单纯的,没有被勾引上……而在最强势勾引的那么一段时间,默里小姐甚至阻碍女主每周去教堂做礼拜,但韦斯顿先生依然关注“格雷小姐最近怎么没有来”……这样一种灰姑娘的YY情节简直把我看乐了……
      
       其次是韦斯顿先生深入探索女主思想的桥段,我不是内向嘛,我不是自卑嘛,我不是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嘛,而且我还不美,还没钱,但,你看,就是有人来主动探索我的思想,问我读什么书,问我喜欢什么,问我的想法,你看,我blingbling的心灵美!
      
       到这里还不算完,到这里都还是互有好感,到这里自卑的女主还不能确定是不是自己的单相思呢,那怎么办?容易啊,女主家逢变故,辞去了家庭教师职位,离开了那个教区,goodbye,韦斯特先生,你永远在我心里!——>后面的情节你们一定脚趾头都能想到吧?韦斯顿先生也离开了那个教区,去了女主后来所在的教区,想了各种办法寻找女主,最终成功在海边邂逅女主……怎么样?满足了幻想没?还不够呢!然后还特别绅士的先搞定女主的母亲!然后万事俱备再再浪漫没有的和女主去散步然后表示我现在什么都好,就是家里缺个女主人,你妈已经同意了!兼备浪漫男人和成熟男人的风度有木有!至少满足作者心中定义的完美。
      
       所以说这种天真又没有恋爱经历的女孩子心中的理想爱情是怎样的?我长得不美,不表现,不主动,但就是有个那么好的他爱我的心灵美,主动追求,突破万难要和我在一起……
      
       唉,安妮勃朗特真是个天真单纯的小姑娘啊。看到这么很傻很天真的姑娘实在是有点心疼的感觉,但想到她短暂的一生能够从自己的笔下,从自己塑造的童话世界和爱情城堡中获得一点安慰和满足,又觉得多少有点欣慰。
      
      
      
      
  •       我喜欢简·奥斯汀。那天的研讨课上,我问刘小枫先生,为何他写过“为何在灰蒙蒙的道德暮霭中,人们才需要小说.”他如何解释他那冬妮亚情节,他如何去细说自己无法泯灭的对小说教化作用的向往。他否认我,他以为我不知道中西心中小说地位的悬乎。我真不知道么?我也不喜哥特小说,伪浪漫主义小说,我只是想问为何他以为爱弥尔是卢梭阐述哲学的方式?而说一个故事,是久远的哲学。感到可笑的是,昨日听红学的一个讲座,那位先生说,因为小说的非正统,影响范围之小,而未被列入文字狱之列。
        英国十八十九世纪的作家,我非常喜欢。无论查尔斯狄更斯还是夏洛蒂。但夏洛蒂的简爱,却未必有呼啸山庄来得黑暗。我一直以为,艾米丽博朗蒂的才气和哲学之思远溢过姐姐。看呼啸山庄时,竟至忘乎所以。还忆那时天真的感慨,那天我知道了何谓小说。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不正是这种人性地扭曲与疯狂的怨愤吗?而她年纪轻轻,只写了一部小说,悄悄逝去了。她的那些诗稿又有谁知道?我想起鼓浪屿上的舒婷。人们只知致橡树。多少人忆及真水无香?那是生活,小小岛上优雅高贵的生活,钢琴相伴的生活,有猫咪,花园,小别墅,悠闲,字画,浪花,阳光,雨滴,古树......
        而生活正是被讴歌的。所以罗马士兵在博纳为葡萄酒困住,也是生活的无边无际使然。如若有人不屑简奥斯汀。他们聒噪着:看哪。无论是诺山觉寺,还是曼斯菲尔德庄园,还是傲慢与偏见,还是理智与情感,无不简单了然无味。但事实是,简奥斯汀在英国至今无数人捧书观望。她是为乡绅之女,宁静安逸的生活,指引着她去描写婚姻,女性,社会。你可知那个时候的女性抛弃婚姻,用笔勾勒自己的人生,是怎样的一种刚毅?
        我本以为安的安妮格雷也或许会是无谓的。她写了一位家庭教师平凡的生活。而这便是她能想到的全部。也许也正是我们熟悉的全部。
      “Yes, Edward Weston, I could indeed be happy in a house full of enemies, if I had but one friend, who truly, deeply, and faithfully loved me; and if that friend were you—though we might be far apart—seldom to hear from each other, still more seldom to meet—though toil, and trouble, and vexation might surround me, still—it would be too much happiness for me to dream of! Yet who can tell,’ said I within myself, as I proceeded up the park,—‘who can tell what this one month may bring forth? I have lived nearly three-and-twenty years, and I have suffered much, and tasted little pleasure yet; is it likely my life all through will be so clouded? Is it not possible that God may hear my prayers, disperse these gloomy shadows, and grant me some beams of heaven’s sunshine yet? Will He entirely deny to me those blessings which are so freely given to others, who neither ask them nor acknowledge them when received? May I not still hope and trust? I did hope and trust for a while: but, alas, alas! the time ebbed away: one week followed another, and, excepting one distant glimpse and two transient meetings—during which scarcely anything was said—while I was walking with Miss Matilda, I saw nothing of him: except, of course, at church.”
      
  •     说实话,真希望自己也是Agnes,家人宠爱 自己却不知天高地厚的要独创天地,受挫了也不会对家人说只是默默的扛着。想用自己的微薄力量为家人分忧解难。曾经的我何尝不是这样的呢,记得可笑的要自己出去睡,结果被哥哥的一句话就给吓了回来~~哈哈,早就觉得自己可以承担部分责任的时候家人仍然把你紧紧的包围。但是最终还是要自己面对,可怕的是这面对来的太快太突然,没有丁点的准备就被扔到了陌生的环境,自己摸索着生存,想着初中的好友就会担心的说“你要高中住校该怎么办呢”,可是我安然的度过了高中,虽不是轰轰烈烈可也刻骨铭心。严格说自己第一次坐火车那是去大学,一个人。not surrounded by enemies, but strangers. 幸运的是我的集体很有爱,遇到了几个投缘的人,大学相对的也是很平淡,但还是值得放在心底。
      就像Agnes以为全部都结束的时候海滩的相遇使他们步入了幸福。什么也讲不定的,是吧~
      喜欢安妮的这本小说,很安静、很温馨、很细腻。
      只是最近真是懒了,好久才finish,但是看到快要结局那块的时候还是很沉浸的,图书馆的冷气啊受不了的情况下我还是结束了它,哈哈,看到Agnes在沙滩那块的时候我就知道 Weston肯定会出现的。虽然老套吧,但是就是喜欢,木有办法。
      恩,下面试试改风格了,《科学怪人》试试,看我能受得了不~
  •     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阿格妮丝·格雷》,却是我第一次起了念头去读它;也许真的只是被这本书的封面给萌到了,抽出来的第一眼,心里就扎扎实实的跳了一下,好个浑然天成的版本。当时就觉得这本书里透着爆表的同步率,拿回家细读一下,这才相信我的感觉真的不错。
      
      封面用的是”The Governess”,就在深黑色封底,低调的标出了出处:
      Cover: Detail from The Governess by Richard Redgrave (1804-88),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Photo: V&A Picture Library).
      再看这幅画的介绍:
      The Governess originally called The Poor Teacher by Richard Redgrave, RA. 1844. Oil on canvas, 26 x 36 inches. Victorian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这样的封面挑选,和阿格妮丝·格雷,这部描绘维多利亚时期家庭女教师生活实景的半自传体小说何其的契合,更不用说是画作者也是同时期的人物。有理由认为它最忠实的为我们刻画出了阿格妮丝可能的生活场景和面貌。
      
      深黑色的书的底色,在腰封位置上低调的白条加上‘企鹅经典‘那么一个鲜红的标识,还有封底那么一个企鹅经典的防伪贴纸,分明只是一本平装小说,却硬生生的透出一股子高贵气息。这种或者本来应当是出版者本份的任务——找到合适的封面,用合适的风格包装,然后送到读者面前,似乎已经越来越稀少,那些荒腔走板,花枝招展的封面,艳俗的封皮,炫目的腰封,把书籍包装成了化妆品和流行品,鲜见矜持。
      至于书籍内文安排,序文分量很足,是翻译的英文版导读,从安妮勃朗特的生平入手,更多的是从三姐妹的互相影响,尤其论证夏洛蒂勃朗特在姐妹当中略显孤立和独断的角色;洋洋洒洒,涉及到性格形成,生平经历,创作缘起等等,哪里只是序言,拉出来作论文也足斤足两。这样的序言,才可谓读之有益。
      然后回到小说本身上来,看到有人评价这部书真是平平淡淡,甚至不晓得到底想表达什么?缺少故事的高潮,缺少曲折的情节,就如主人公的性格一样恬恬淡淡,在不幸的人生中坚持和忍耐,直到等到淡淡的阳光撒下的那一刻——特别的,所谓喜剧般的结尾也没有灰姑娘变身的华丽,只不过是能和喜欢的人快乐的生活罢了。这样的小说,不用说和现下的对手来比,就是和简爱以及呼啸山庄比起来,都可谓平淡无奇。但是,越是如此平淡,我越是在看到文末求婚那一段时,随着阿格妮丝一起感动于那个壮丽的夏日黄昏,那股甜仿佛是从舌尖上慢慢沁出一样,回味悠长。
      安妮勃朗特所想表达的其实也许就是她对于真善美的平淡的坚持,对于善良的淡淡的赞美,‘人淡如菊’用在她身上,当真合适。而为什么我会对于维多利亚时期那些异国的作者们看的如此顺眼,其实,也许正因为他们的作品里,蕴含着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缺失的,属于’慢’的美德。
      再次把这本不厚的平装书在手上摩挲,此刻我才稍稍能够体会,电子阅读器,也许终究还是不能彻底取代纸质书籍的——只要还有那些愿意创造‘经典’出版物的人们存在。
  •     本文仅针对安吉丽娜。格里奥为本书写的序
      
      
      =====================
      为夏洛蒂说几句话
      
      
      我们,在当下,如此评论夏洛蒂,怀着无尚崇敬抑或越描越黑的目的,夏迷也好、夏黑也罢,都因为我们手中拥有这历经一个半世纪仍保有下来的“证据”,她的书信、日记。
      
      勃氏姐妹无不以离群索居、缄默的姿态示人,但我们了解其的来源竟是只属三人之一,夏洛蒂便是再如何侧着身子与陌生人交谈观点,也显得多嘴了,因此,书信是她的,日记是她的,宗教激愤是她的,爱恋怨恨全是她的!后知后觉被《呼啸山庄》写作者笔下嗖嗖的风声所震撼的我们,多么希望有艾米莉的——书信?日记?不单单是儿时的几笔流水帐,我们的期望巨大,梦想的却是最卑微的蛛丝马迹……而像安吉丽娜。格里奥这派,挖掘出(还是从夏洛蒂的字里行间)安妮的神秘气质的,则也会抱怨,为什么,为什么,只有夏洛蒂?
      
      因此,夏洛蒂成了靶子一般,愈发被具有考证精神的后世们,塑造成一个阴谋家。
      
      说到这儿,是不是应该重审不讨我们欢喜的尼科尔斯先生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应该搬走背负在卡桑德拉。奥斯丁背上沉重的责难的十字架?
      
      夏洛蒂竟成了个专横跋扈的人,因为她12岁文字里对自己的士兵小人用的三个最高级形容词,因为她的愤怒和沮丧竟能导致安妮的痛苦,因为她毁了安妮与威利。惠特曼可能接下秦晋之好的可能性,因为她没有在信中向比利时老师提到个根本没有前去求学的安妮……
      
      为着塑造一个绝对的形象而作的描述只能统一地服务于主题,而这个形象与大多数人心中的圣女形象相去甚远,那便成为一本书的响亮的序。
      
      承认吧,考究仍能带来一个更丰富的夏洛蒂,有了阴影,她便更为立体。她是容易自负地认为了解妹妹的感受,是在安妮病倒在伍勒小姐的学校时太武断地把责任扔到伍勒小姐的身上。
      
      夏洛蒂从来不是完人,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但当与堕落的布兰威尔走得不近的艾米莉与安妮在布兰威尔无限潦倒之时仍抱有关心,夏洛蒂竟是个不闻不问的冷酷姿态,我们就不能去理解下夏洛蒂那些没有写下的失望和悲痛吗?当威利。惠特曼向姑娘们频频示好,包括与安妮在教堂心照不宣,明晓布兰威尔对玛莎.泰勒的好感冷漠以对的夏洛蒂,是不是也扮演着一个应被我们原谅的爱玛.伍德豪斯小姐的形象?
      
      夏洛蒂确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的缺点(也在JE中隐约体现)但说夏洛蒂的“侵扰”破坏了安妮与艾米莉的亲密无间,这就好似夏洛蒂成了一个局外人!而非三姐妹的一员了!艾米莉是因缄默而蒙上厚厚的神秘面纱的,安妮似乎是更沉默的,这样夏洛蒂多方面的臆断也就不是没有原因的了。
      
      序中提到的夏洛蒂因要自己去看望艾伦而让妹妹们放弃去斯卡布罗的愿望——夏洛蒂与艾伦见面甚少,每有机会,也大都被各类trifles弄砸,在让妹妹去了约克后让她们留在家照看父亲,自己去见有人一面又有何可指摘的呢?但既然安妮将“生活的乐趣”(格里奥一家之言)框架在和一个姐姐的团聚上,却又总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生活不苦闷怕也是难事。
      
      而这篇与众不同的序里,夏洛蒂第二次“侵犯艾米莉隐私”是绝对的颠倒黑白。首先,去伦敦纠正虚假广告的是夏洛蒂本人与安妮,艾米莉仍在哈沃斯自得其乐地远离尘嚣。真实情况是:安妮的出版人纽比企图利用“贝尔”这个姓氏的谜混水摸鱼,扬言《房客》是科勒.贝尔的新作,并高价出售给美国的另一家书商。几家书商之间的纠纷,迫使夏洛蒂与安妮去伦敦面晤出版人,澄清几本书的作者身份。但对其他人仍旧保密,自称布朗小姐。可见,此事主要针对的并非艾米莉,而身份的公布更是无奈之举。格里奥所言“不谨慎的行为”不能不说是有失偏颇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艾米莉的强硬态度难道就是一种可以被认同的偏执了?
      
      因此,若是艾米莉与安妮的日记、书信没有被销毁,她们怕也难逃被后世臆想与诟病的运命。
  •      未读之前,我以为她是一个长期患哮喘病、性格偏内向和沉思的弱女子,文字哀戚悲苦,纵然能让人触目伤怀,但踯躅于自我情感的抒发或沉重的反思和说教,作品即使有吸引力,也不会让我对作者有什么景仰之感。
       书不厚,开头也不是一大段迷人的景物描写,她似乎不急于要抓住读者的神经,一小段的独白却读来那么惬意,情节就在父母故事的介绍中展开。她用平静的语言同读者交流,真诚的展示自我,让我觉得仿佛是一个好友给我讲述知心的事,让我不由自主地关切并由衷的祝福。
       她对自我剖析的部分最吸引我的阅读,也最能展现她的智慧和魅力。她对至真、至善、至美有着无比的崇敬,将其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并因此而获得了无比的力量和热情。坚定的信仰和自尊的人格,使她对人性和情感的思考更加深刻有力。她在她的思考之中走向更加深邃和广博的思考,她在探究中也没有走向盲目、自大或偏执,可能有上帝的指引就不会觉得孤独、弱小或没有力量。她矢志不渝的坚信自己所信的,并强烈感召着读者一同向往,我也坚信那是值得的。
       真的遗憾,她所笃信的上帝没有给她更多的人间体验,或许她进天堂能够与威廉•维特曼相聚,但自私的讲,我是多么希望这位令我充满敬意的女士能再多一些时间,再多一些经历,再多一些作品,再多带来一些能成为良师益友的主人公形象,能再多给我一些支持和启迪。
       向你致敬,Anne Bronte。
  •     ————真实的再现
       作者是勃朗特三姐妹中最小的妹妹——安妮*勃朗特,一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这部小说是由安妮在当家庭教师时的日记整理而成,具有很强的自传风格。故事很简单,文字是我喜欢的浅显朴素风格,通篇没有什么戏剧冲突,几乎就是日常生活的再现。安妮将她的快乐忧伤以及对于上流社会的不满都真实地说出来,这善良和丑恶的强烈对比充满了人文关怀,读者们可以感受到:平淡的语言背后,自有它打动人心的地方,往往真实就是力量。
       在勃朗特三姐妹中,安妮是似乎最理性的,她的性格看似逆来顺受但却有一定之规,这在小说里有着明确的体现。比起大姐夏洛蒂来,她缺少那种非凡的想象力;比起艾米莉来,她又缺乏那种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安妮的小说有节制,她全部素材都来源于家庭教师这份并不长久的经历,在书中也免不了几段对于善恶的看法,这是她的家庭教育所决定的,好在这些议论也是有节制的。
       有评论家认为安妮的文风有点接近于简*奥斯丁,但我觉得它还是更接近于夏洛蒂的《简爱》,同样是家庭教师的职业,同样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她们憧憬着幸福和完美,然而上帝没有给安妮足够的时间去追求这一切,她在二十九岁去世的时候仍然是孤身一人。
      ——2009 3 12
      
  •     这是我第一本读完了的英文小说。
      
      确实想给自己先鼓一下掌,又确实觉得太矫情。读完了它,实在不是因为它特别值得读,而是,我已经读了不下七八本英文小说,从来都是半途而废,或者“虎头蛇身”,这一本捧在手上,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就对自己说,一定要读完它,无论如何,如果从前,我可以把古龙前期的练笔之作,如老太太裹脚布般的武侠小说耐着性子读完了,现在我就可以把这一本读完了。三个星期,终于完成任务。。。
      
      其实说起来,幸亏给自己下了个任务。这本书前半段实在乏味,不过一家小资产阶级如何其乐融融在先,后来女主人公如何应职艰难在后。论语言,虽不至艰涩,但远不如奥斯汀的小说来的可爱;论人物,虽自立自强,但一来这样的女性本来就不怎么讨人喜欢,二来,安妮的姐姐夏洛特所塑造的简爱,早已是这种性格女性形象的各种翘楚,这位Agnes便只能望其项背了;论情节,真正平平淡淡,自然没有克里斯汀的侦探们的冒险那样有趣,也没有像她的第二个姐姐艾米丽的《呼啸山庄》那样神秘而压抑。
      
      好在全书的文笔在三分之二处有了些转机。尤其是她的女学生Miss Murray自述的那一段,尤其精彩,若不是本书架构在开始便强调第一人称的主导性,而迫使这段看似对话、实是自述的章节过长,这一章实在可以成为一篇很不错的小小说。其实这样的小缺点倒也被丰富、生动的语言优势掩盖住了。没有这一章的惊喜,和后续章节的用笔细腻、成熟,我真不知道能不能读完它。
      
      总的来说,安妮大概受大姐姐夏洛特的影响更深,Agnes根本就是简爱的一个翻版,只是没有遇上一个有着惨痛经历的男主人。这个时侯的关于女家教的故事总是有些套路的,自强自爱的女家庭教师和任性虚荣的富家小姐、以物质条件为第一位的上层社会的婚姻和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础上、中产阶级的爱情故事。Miss Grey的生活就是实实在在的对比。可惜,我从小就不太喜欢简爱,自然也无法对Grey生出十分的好感。虽然对她们的人格,我百分百的敬重,但是她们不苟言笑的表情、过于朴素的生活实在不能算是小说的好情节。所以就连夏洛特也需要将罗切斯特的疯妻子先神秘化一下。Grey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冒险,自然在可读性上比简爱又差了一点。
      
      但是合上书,想想这本小说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比如它对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尤其是恋爱那一部分,掌握的分寸极好,有自然的、切合她身份、性格的羞涩和内向,也有见到爱人之后的欣喜。很有些“却把青梅嗅”的少女情怀。这一点,我本人私下觉得,比简爱在旷野上听见罗切斯特的呼唤要来的自然、妥帖得多。再想想安妮其实终身未婚,大概她曾经有一段未果的爱情,倒也为这位少女扼腕。
  •     开始时每天读一点点。行文没什么激情,情节上也没有特别抓人的元素,也不知道作者到底要写什么。简直要半途而废了。
      幸而翻了一遍译者的序言,分析得很透彻,一语中的。就是作者那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更贴近普通读者的灵魂。
      撇去了偏见再接着读,感觉就不一样了。主人公的故事虽然平凡,但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对爱情的描述也真实而感人,因精神的共鸣而结合的眷属,令人羡慕。
  •     一次做梦,来到了三姐妹的那个时代,我成了她们的挚友,我们天天在一起,探讨着文学艺术人生。。。
      
      可我醒了,能感觉的仅仅还是冷冰冰的床。
      
      她们都是天使。。美丽的三姐妹。。
  •     三姐妹的作品里,我好像并没有喜欢过简爱,
      而相比最初读呼啸山庄时激情与狂热的感动,
      到最后,还是阿格尼丝的安静淡定成为记忆里最美的风景。
      所以我更喜欢安妮·勃郎特。
      
      故事本身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
      难能可贵的是在众多的经典名著里,
      真正打动人心的隽永文字是这样平凡无争的。
      
  •   "夏洛蒂从来不是完人,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完全赞成!读了她的书信集后更加觉得那些对她做出的恶意批评是如何不应该了。
  •   反对阐释。哈哈
  •   对这个八卦序言好奇中……改天找来一观
  •   对这个八卦序言好奇中……改天找来一观
    ——————————————————————————
    METOO
  •   最近看的一部有关勃朗特姐妹纪录片,感觉是对夏洛蒂彻底的诋毁,看得很愤怒却又悲伤。人们为什么非得抓住她的瑕疵,并且不断地放大它们呢?我们更应该看重她在文学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非生活与性格中那些缺陷。
    难道仅仅是因为夏洛蒂留下的书信更多些,我们就有权去诋毁么?
  •    总的来说,安妮大概受大姐姐夏洛特的影响更深,Agnes根本就是简爱的一个翻版
    这其实是安妮的自传
  •   到最后,还是阿格尼丝的安静淡定成为记忆里最美的风景。+1
    所以我更喜欢安妮·勃郎特。+10086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