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作者:(南宋)王应麟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三百千”本是为识字设计的幼儿启蒙读本,《三字经》除了连字成篇,合辙押韵,意思更是简明通透,像个国学自修方法论+中国历史大纲。
      
      我就想,古人对于学习的认识是由总及分的,先把重点牢记,脉络清晰,然后再展开历史画卷,一本本书读,一朝朝兴替。摇着脑袋读书的老先生,意思并不讲解,只是让学生背诵,背错了乱了,就拿大戒尺打手板儿。这些都是我们被称为“填鸭式”教学的东西。其实谢逊在冰火岛上培训幼年张无忌用的也是这个方子。张回归中原,炼成盖世武功。虽得张真人真传及各种奇遇,想来当年谢逊打的底子在那里,才是如虎添翼,否则就是捡着块宝,他也拾不起来吧!
      
      前年开了英国应用语言学年会,听了开场嘉宾diane larson-freeman的演讲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填鸭”的问题。人不是鸭子,更不是死鸭子,完全不理解的机械记忆倒底存在不存在?成人认识事物的水平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觉得理解了的东西,过一段时间,许就发现其实当初没理解或干脆理解错了。
      
      反正我的学生都知道,上我课第一件事是,把书合上,拿出一张纸,听写。yes, this big dictator enjoys dictation :)
      
      http://ctext.org/three-character-classic
      上面这个网站不错,有简体繁体英文,可惜缺拼音。
      
      最后多嘴说一句,这种书,不是藏书家弄到个珍本善本什么的,就不用买了。
  •     《三字经》是一本由宋代人编纂的儿童启蒙读物。要是在古代,我们入学第一课学的就不是语文的a o e、数学的1 2 3了,而是人手一本《三字经》,读着朗朗上口的“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作为古代蒙学教育的起点教材,据说已经通行了700多年。我是等我长到20多岁才系统地、认真地读了这本今天看来是国学经典的东西。对于我而言,像我们古代先人那样熟读背诵已经不是我的目标。认真地分析其架构、品味其内容,反而让我觉得受益良多。
      
      首先,蒙学教育的流程设计突出了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性。《三字经》开头便用了14对三字句论述了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方法,还用古人的案例说明教育能给人带来的好处,并评析了教育这项事业里利益攸关方(父母、老师)的责任。可谓是费尽口舌让孩子知道他们坐在书桌前读书的伟大和重要!
      
      其次,蒙学教育极其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把德育中的孝悌放到了首要位置。后面6对三字句就是阐述了礼仪和孝悌的内容和意义。相比于后面所说的学习知识(智育)而言,古代的教育者认为德育是教育中至高无上的任务。家庭是社会和国家的基本单元,对于一个几岁的孩童而言,其社会关系的接触者主要就是父母和兄弟姐妹。对于一个运作正常的社会而言,维系其稳定的关键就在于“孝于亲”和“悌于长”。于是,孝悌就成为了封建社会里人们所必须具备的核心价值观。《三字经》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灌输该核心价值观。故而,分别反映孝和悌的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就成了尽人皆知、千古流传的故事。
      
      孝悌在封建时代下作为核心价值观肯定是有其合理性的,否则也不会流传了几千年。孝悌在当时的合理性以及在现代是否仍具有意义,就成了其他需要讨论的问题了。封建时代下农业生产是社会的主要活动,家庭作为社会主要的生产单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的和谐团结及稳定,对于生产的进行、社会的运转、人民的幸福极其关键。因此,孝悌这样的核心价值观能够让每个人的活动都有利于上一代和下一代的关系以及同代人之间的关系。更何况,有人借用人性天生的观念,以自然界中动物反哺的现象告诫人们,孝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因此,当时的教育工作者和知识分子都本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和维系社会良好运转的社会责任感,向刚刚接受教育的孩子灌输(或者传递)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吐槽:反观今天我们所接受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核心价值观所灌输的方式,真的远远不如封建时代)。
      
      第三,蒙学中德育草草结束之后,就到了智育阶段了。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要培养“德智”双向发展的人才。知识的学习是《三字经》里面篇幅最长的部分。“首孝悌,次见闻”。短短一句话就承上启下了。对于蒙学教育而言,知识性的学习就是所谓的长“见闻”,也就是传递一些常识性的东西。
      
      对于常识的教育,《三字经》里也是很有讲究的。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对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常识性知识,以及对于学术学习和历史学习的入门介绍。
      
      对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常识,主要包括简单的计数,以及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等常识性的认知。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近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反封建运动中对于“三纲五常”的批判。似乎我们现在缺乏反思:这所谓的“三纲五常”在当时为什么合理,现在有没有合理性,或者现在能不能提出其他的伦理道德替代?“仁义礼智信”是极其简短而优秀的人伦教条,我们的民族在批判和打倒这一伦理教条之后,“老马”的理论永远缺乏一套指导单个的人在社会中的伦理行事准则。故而造成今天所谓的信仰缺失、道德败坏的局面。此外,传统文化倡导的伦理是一种相对伦理——也就是说我们老祖宗们所倡导的伦理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对的状况之上的。“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现代的批判大多局限于所谓的“弱势”一方对“强势”一方,而忽略了相对伦理的说法。批判局限于臣、子、妇对君、父、夫的服从,却忽视了君、父、夫对臣、子、妇的责任。双方相对遵循一定的准则,这样的三纲才能持续;否则,君、父、夫不仁,臣、子、妇即可以不义,不遵守所谓的三纲了。当然,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反思。
      
      对于学术学习和历史学习的入门指引,《三字经》首先罗列了一个初学者需要进行学术学习的详细途径和必读科目:训诂、句读、小学、四书、六经(感觉其实是五经)、诸子(五子)、史。让孩子们明白自己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遵循的读书路径。其次,说到读史,《三字经》还简略介绍了中国正史的顺序和常识,这对于树立历史认知、端正历史态度似乎也有一定的意义。
      
      最后,在智育工作详细布局之后,教育者又进行了一番思想动员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进一步地劝学!这一部分的篇幅也挺长。首先是用先贤勤学的事例去教育孩子,接着用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负薪挂角的案例去“恐吓”孩子,然后用大器晚成苦学不辍、少年读书名扬天下、男女老幼为学成名的实例去感化孩子,甚至编者到了自己都被感动到咆哮的地步,发出了“苟不学,曷为人”的呐喊!真是谆谆教诲,字字如血啊!结束的时候,编者仍不忘唠叨两句:“孩子们,要好好读书哦,以后长大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光宗耀祖呢呀!一定要勤学苦练多问为什么,乖哈!”
      
      你说,读完这《三字经》,孩子们敢不认真读书接受教育么?咱现代的成年人能不涨姿势么?
      
      
      
      
  •     这本书看似写浅显的道理,可能我们已经倒背如流,然而未必能体会个中的深意。 最近再拿起来读,一遍一遍,每一句话都有了更多的理解。
      
      三字经里有段话:首孝第,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方。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以前读过多遍都没有领悟到背后的意思,字面意思认为中国传统提倡孝道故这里说孝道优先,这就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为何要"首孝第,次见闻"? 为何人生第一重要的就是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要多见识天下大事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答案如此简单以前我却没能明白, 想看更大的世界增长见识出国到处穷游,今天去在那,明天去还是在那。而父母亲今天还健在,可是明天呢?十年后二十年后呢?难道真要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痛局面才来懊悔痛哭? !那时已无力回天了。-----不要被网络上泛滥的梦想蒙蔽了双眼,你有你独特的路。
      
      万物之数起始于一,一做好了才能一步步到十,一没做好就想到十。就如同根基不稳就想盖房子,迟早也会坍塌。
      
      其实, 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孝第跟见闻是可以不分先后同时进行的。见闻不一定非得是出去旅游看见听见才叫见闻,你可以先打好打稳根基,熟读史书,广泛阅读,先增长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同时兼顾照顾孝顺家人,等到了积蓄时间都充盈且安顿好父母的时候再到处走走停停增长见识,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 千万不要在父母还在菜市场为一毛钱讨价还价,从特殊渠道为家庭节省了几块钱而高兴的时候你却在花一万块钱买机票眼睛都没眨。
      
      将心比心,人心都是肉长的,爸爸妈妈把我们带大不容易,孝顺要趁早。
      
      反思:当你花几百几千买衣服,吃大餐,买机票的时候,想想爸爸妈妈烈日炎炎下踩自行车汗流浃背的样子
  •     很负责任的说《三字经》是本好书!以前只会背“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专门仔细去读,确实遗憾!寒假认真的研读了它,才品出了经典的魅力~~~~全文背诵,牢记于心,一定会对人生有益!!!
  •     正所谓:读经诵典,受益匪浅。
      
      断断续续的总算读完了。虽然,我读得并不勤快,但是,丝毫无须怀疑我对它的喜爱。
      
      我知道,每个人从小就会念那么一两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或许再好一些的能再多背几句,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知道它的后文,它到底说了什么呢?
      
      它是经典,它为什么可以称之为经典?我们这些读书读了那么多年的人能说出个所以然么?
      
      
      
      我近日里和朋友们说起我正在读它,他们都感到甚是奇怪。他们都不屑,或者无法理解。
      
      里面没有动人的情节,没有男女主角的情意绵绵,也没有华丽的词句,它什么都不是。
      
      而且,对它的诵读不是应该结束于我们的童年时代么?
      
      
      
      好吧,任别人怎么看,我坚持把短小精悍的它读完了,字句分析,查阅典故。
      
      它里面包涵了历史,地理,人文,道德等等方面,虽然儒家思想明显深深烙印在文字中,
      
      但这可不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几千年的精神支柱么?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可晓天下事,知圣人礼。
      
      虽然有点夸张,但又说得确实在理。它里面包含了你应当知道的常识。
      
      那些你本应倒背如流的东西你真的知道么?
      
      
      
      还有那些浅显的道理,若能熟读成诵,铭记于心,定是对自我一个极其有用的鞭策。
      
      我只是个普通的读者,我不是伟大的谁,我也无法说我就全然领会了这本书的全部。
      
      我说这些只是希望,有没读过的人突然因为我记起这本书,尝试着去读一读、
      
      很有可能,你也如我一般,觉得这短短一千七百多字有研读的必要。
      
      我心足矣。
      
      
  •   越简单,越有味!特别在这个速食时代,不需要过多华丽的词藻。
  •   对的~
  •   1700多字?
    不是1145么
  •   好吧,可能是我的错误
  •   就是1700多字。
  •   好安慰呀~
  •   三字经是字斟句酌,一个字典藏的内容都非常丰富。
    可以把《钱文忠谈三字经》作为一个参考读读。
  •   这本启蒙经典,对于我们来说貌似熟悉实则陌生。
  •   好像同理的还有《千字文》
  •   三百千同属于启蒙读物。 但是有别于三字经,纵观国学,有多少带经字的书呢?
  •   同感!近日也在研读,区区一千余字,却在研究生都快毕业了才读过。悲哀。。。
  •   嗯,小的时候没在意,长大了读才发现都是精辟的经典
  •   这几天读了,实乃经典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