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绝唱

出版时间:2013-4-1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作者:祝尚书  

前言

我国是个名副其实的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充满诗意的民族。    从上古到五四新诗歌运动,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诗词歌赋遗产。他们到底写过多少诗?作过多少赋?填过多少词、曲?没有人统计过,也无法统计,因为现存的数量已够庞大,更不用说散佚的了。已故逯钦立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编成《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搜集了从上古到隋代千余年间的篇什,共三大册。然而据逯先生说,流传下来的文集仅有千分之一二,我们实际上已不可能真正读到那时期的“全诗”了。清人编的《全唐诗》,加上今人新编成的《全唐诗补编》,共收诗五万几千首,就以现存而论,也还不能说是绝对的“全”。唐圭璋先生所编《全宋词》,收词共两万多首。现已出版的《全宋诗》,收诗二十多万首,是《全唐诗》的数倍。此外如《全金词》《全元散曲》《全清词》,以及历代辞赋总集等等,真是指不胜屈,若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之类词汇形容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遗产,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    诗歌在我国历史上曾发挥过无与伦比的作用,不仅曾有过“诗教”传统,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而且它记载了数千年来一代代人的心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斗争、失败和胜利,他们的欢乐、痛苦、血与泪、铁与火……总之,是他们生活的讴歌,心灵的绝唱。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读中国的传统诗歌,也就无法了解这个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    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以“风雅”“风骚”并称,又称“诗赋”或“诗词曲”。一般又统称文学韵文为“诗词歌赋”。它们是我国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这仅是习惯叫法,若依文体起源演变次序,则应当是“歌诗赋词”,赋、词、曲是由诗演变而来的,是诗的变体。因此我们在叙述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时,往往说“诗”时也就包括了其他几种文体。    这本小书定位为通俗读物,在很有限的篇幅中,力求简明地描述传统的诗词歌赋的有关知识,并通过作品和轶闻逸事,让读者从中品味“风雅”文化的含义。先从介绍基本知识入手,然后分别叙述各类文人及其他作者(包括帝王、女性、佛道)作品,穿插介绍诗赋与科举、诗乐与歌伎的关系等等,最后简略地谈谈诗歌艺术及作家修养问题。所引作品,以历代名篇(尤其是唐诗宋词)为主,既重视思想内容,又力求读来有兴味,同时尽可能叙述得生动些,浅显明了些。当然,本书不可能全面、系统地叙述诗词歌赋的所有问题,因此我们构拟了若干与风雅文化有关的题目,采取漫谈、剪影式的方法,尽量让读者在漫步古代诗坛词苑之余,在聆听古人心声、瞻仰先哲风采之后,仍能得到较多的文学史知识,从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使古人不得专“风雅”之关于前。    以上只是作者主观上的小小望愿,能否达到这些目的,那就有待于读者的评判了。

内容概要

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以“风雅”、“风骚”并称,又称“诗赋”,或“诗词曲”。一般又统称文学韵文为“诗词歌赋”。它们是我国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这仅是习惯叫法,若依文体起源演变次序,则应当是“歌诗赋词”,赋、词、曲是由诗演变而来的,是诗的变体。因此我们在叙述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时,往往说“诗”时也就包括了其他几种文体。

作者简介

祝尚书,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作有《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巴蜀书社)、《宋人别集叙录》(中华书局)、《宋人总集叙录》(中华书局)等。

书籍目录

小引 第一章诗国风雅 由“诗言志”说起 香草美人话辞赋 乐府与乐府诗 诗之余,词之变:词与曲 无事不用诗的国度 第二章诗可以怨——兼说诗人的良心与责任 由“怨”到“刺” 因“兼济”而“讽喻” ——关于“新乐府”诗 不平则鸣 第三章歌词继“大风”——帝王诗词剪影 力拔山兮气盖世 ——开国雄主诗 润色鸿业寄贤才 ——太平天子诗 问君能有几多愁 ——亡国君主诗词 第四章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诗词巡礼 国破山河在 书生倚剑歌激烈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第五章诗赋自有黄金屋——诗赋考试制度漫话 英雄尽入彀中 场屋悲欢录 从问“画眉”说到丢脑袋 诗赋考卷略谈 第六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情诗词掠影 情歌与情诗 回文诗与无题诗 香软词与婉约词 爱情诗词与小说戏剧 第七章称量天下,管领春风——才媛诗词一瞥 不让须眉的女人们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女性诗词特点之一 种种恼人天气 ——女性诗词特点之二 金屋藏娇与长门秋扇 ——女性诗词特点之三 第八章诗词与歌伎——兼说诗词的传播 诗乐与歌伎制度 不惜黄金买娥眉 ——诗人与歌伎 琵琶弦上说相思 ——词人与歌伎 往烟花路儿上走 ——曲作家与歌伎 第九章身委逍遥心头陀——略说佛道与诗 傲王侯的诗人 隐士与诗 佛教与诗 第十章诗·才学·风格 “十年一赋”与“斗酒百篇” 诗词与用典 风格与诗派 第十一章吟安一个字,捋断数茎须——诗人甘苦略谈 从“推敲”说起 炼字、炼句与炼意 “一字师” ——改诗趣话 “穷而后工”与诗人修养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到隋代,旧的士族地主失去了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庶族地主和寒门发展到要求参加政治的程度,“九品中正制”已经不符合他们的利益,于是另一种新的选举制度便应运而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开始设立进士科,标志着这种新制度的正式创立,后来称这种制度为“科举”。经过唐、宋两代的不断完善,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科举制度虽经过不少次的变化,也遭到过不少人的反对,但大体没有改变,在当时也没有别的更优越的选拔制度足以取代,它一直在中国实行了约一千三百年之久。 察举制度的核心,是人才由官员推选(虽有时也有一些考试),而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投牒自举,以文章取士,国家通过各种考试来选拔人才,这是两者的最大区别。由官僚荐送,人为因素十分突出,弊病严重。用“自举”和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虽不能说就没有弊病(其实弊病不少),但总的说来有个客观的选择标准,比起察举制是明显的进步,故有学者说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较西方引以为自豪的文官制度来早了千多年。 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主要有制科、明经、明算、明法、明书、进士等六科。中唐以后,进士科特别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后代特盛,因而士子们哪怕考到老,也要考进士,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在唐代,哪怕已经做了大官,甚至位极人臣,如果不是由进士登第升上去的,也会觉得没趣和遗憾。据李肇《国史补》说,唐代进士出身的人,有十之二三做了最高级的官也就是宰辅,十之六七做了显官。这真是名利双收,有如后来宋真宗《劝学诗》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全诗详后引)。进士科既有如此美好的前程,自然对士子产生着极为强烈的诱惑,从此成为学子们竞争的主要对象。因为唐及宋代大多数时候的进士科考试以诗赋为主,于是科举考试又像一根指挥棒,无形中指挥着学子们拼命学写诗赋——这主要不是为了“风雅”,而是为了“饭碗”,即借这两块敲门砖,敲开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的大门。于是,诗赋这两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居然在唐以后中国的封建政治运作中有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唐贞观中,太宗皇帝曾到长安的端门,见考中进士的幸运儿们鱼贯而出,十分高兴地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

后记

1995年春,笔者与其他几位同道受四川人民出版社之约,共同撰写“中国风雅文化系列”。根据自己的专业,我接受了撰写《心灵的绝唱——诗词歌赋》的任务。之所以倡导“风雅”,自然是出于对当时各种低俗文化充斥市场的忧心忡忡,出于对中国传统风雅文化的热爱与维护。传统文化未必都是优秀的、雅的,但如果将优秀的部分也丢掉,将风雅也丢掉,那就不仅斯文扫地,愧对祖先,更是文明的退步,很可能毁掉我们的精神家园。当然,所谓“雅”与“俗”并不是绝对的,甚至两者的界线也很难划分,往往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其实以雅俗共赏、雅俗相济最好,只是拒绝低俗、恶俗。    包括本书在内的这套书,定位是普及读物、通俗读物,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知识。它虽不是体系完整、论证严密的学术著作,但却并不排斥学术性,算是学术的“普及版”吧,故后来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社科普及奖”。    十八年过去了,其间在台湾再版过一次,现在北京文津出版社很热心地愿意又再版,我很感谢。于是将本书略加修改、补充,并调整了一下结构,希望以新的面貌呈献给读者。    祝尚书    2013年暮春,于成都江安河畔

编辑推荐

《心灵的绝唱:诗词歌赋》定位为通俗读物,在很有限的篇幅中,力求简明地描述传统的诗词歌赋的有关知识,并通过作品和轶闻逸事,让读者从中品味“风雅”文化的含义。先从介绍基本知识入手,然后分别叙述各类文人及其他作者(包括帝王、女性、佛道)作品,穿插介绍诗赋与科举、诗乐与歌伎的关系等等,最后简略地谈谈诗歌艺术及作家修养问题。所引作品,以历代名篇(尤其是唐诗宋词)为主,既重视思想内容,又力求读来有兴味,同时尽可能叙述得生动些,浅显明了些。当然,《心灵的绝唱:诗词歌赋》不可能全面、系统地叙述诗词歌赋的所有问题,因此我们构拟了若干与风雅文化有关的题目,采取漫谈、剪影式的方法,尽量让读者在漫步古代诗坛词苑之余,在聆听古人心声、瞻仰先哲风采之后,仍能得到较多的文学史知识,从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使古人不得专“风雅”之美于前。

名人推荐

九转灵丹哪胜酒?五音清乐未如诗。 ——杜苟鹤 词客分张看欲尽,不堪来处隔秋涛。 ——齐己 德重周王问,歌轻汉后传。 ——苏颋 赋成无处换黄金,却向春风动越吟。 ——罗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心灵的绝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