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11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作者:[荷] F. R. 安克施密特(F. R. Ankersmit) 页数:331 字数:181000 译者:韩震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构造服务于社会和政治目的的知识方面,尤其是在历史学领域,隐喻有着明显的效果。隐喻是人类理解世界的最强有力的语言工具之一,通过把社会实在甚至把物质实在“拟人化”,隐喻把陌生的世界变得对我们熟悉起来,使我们能够在词语的真实意义上把握实在。隐喻总是引导我们依据较熟悉的系统去看不那么熟悉的系统。作者对隐喻在历史编纂学中发挥功能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见解独特而深邃。本书由七篇论文和一篇长篇导论组成,阅读这本著作可以帮助我们勘察作者在思想领域漫步的路径,也可以从一个视角管窥20世纪后期西方历史哲学的全景。
作者简介
安克施密特(1945—),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历史与理论》的编委,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历史哲学家。著有《叙述逻辑》、《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关于历史学的思考》、《历史表现》、《政治表现》、《审美政治学:超越事实和价值的政治哲学》,主
书籍目录
鸣谢导论 先验论和隐哈的兴衰第一章 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的六个主题第二章 当代盎格鲁-撒克逊历史哲学的悖论第三章 历史编纂中的语言运用第四章 历史表现第五章 历史编纂中的实在性效果:历史编纂形态的动力学第六章 历史编纂学和后现代主义第七章 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历史经验现象学译名对照译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我们已经发现,与描述和解释词汇相比,表现的词汇更适合于理解历史编纂学。历史学家所做的事情在本质上多于对过去的描述和解释。在许多方面,历史编纂学和艺术类似,而历史哲学因此应该认真考虑美学的教训。因历史哲学的这种方向调整而产生的各种学科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出人预料的重组。由于都表现世界,艺术和历史编纂学都比批评和艺术史更接近于科学;这个说明在于,意义的解释是批评和艺术史的特殊领地。多少令人震惊,变得清楚的是,在其表现世界的企图方面,历史编纂学比艺术更没有把握。与艺术本身相比,历史编纂学更加人为,甚至更是文化代码的表达。 或许由于其令人惊奇地缺乏可靠的基础,历史编纂学是研究某些哲学问题的适当范式。我们已经发现,历史编纂学是意义的诞生地(稍后阶段要进行解释学阐释的探究)。其次,历史表现是认识论——编码的表现——能够赖以得到富有成果的研究的普遍背景。同样真确的是实在论与唯心论的争论。经证明,表现总是要求两套非指称性逻辑模仿物的在场打乱这些逻辑模仿物之间的对称引起了实在论和唯心论的立场。认识论强烈地倾向于打乱这种对称,因此,全部的争论只是有限的意旨。 最后,艺术的最近发展和历史编纂学的最近发展之间的平行证明,历史编纂学在多么大的程度上的确是当代文化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且它应该在其与当代绘画、雕刻和文学的关系中得到研究。现代历史哲学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其忽视历史编纂的文化意旨而得到说明。 P1532005-6-11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