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人类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湖南地图出版社  作者:刘后昌  页数:197  

内容概要

什么叫宇宙?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一位学者对宇宙有一个很好的定义:“上下四方日宇,往古来今日宙”,就是说宇宙是由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构成。    本书,就是写宇宙、写地球、写地理、写人类、写地球环境,反映“天、地、人”相互依存关系。为你提供一些宇宙空间和地球科普知识、世界地理知识、人类发展知识,更多的是地球环境现状和已发生的各种灾难性事件,让读者增强地球忧患意识,提高保护地球环境的自觉性,守住我们的家园。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地球·家园 ——名人“世界地球日”感言 “世界地球日”诞生记/盖洛德·尼尔森 认识地球和谐发展 ——写在第39个“世界地球日”/徐绍史 地球,一个蓝色的梦/徐迅 爱你,就像爱生命/作家感言第二篇  宇宙与地球 宇宙起源——大爆炸宇宙学 欧洲粒子对撞机模拟字宙大爆炸 全球有9大规模最大的科学工程 中国人的飞天梦 载人航天史上10座里程碑 人类进入外层空间要闯“四关” 地球同步轨道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宇宙可能有第二个地球——火星 奇特的火星地形状如蜘蛛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寻找第二个“地球” 中国首台太空望远镜将于2010—2011年升空   2006年:天体新发现 荷兰人发现气态新天体——“宇宙幽灵” 土卫六——太阳系中第二个有湖泊的天体 地球人发现5个“超级地球” 科学家发现一颗与地球几乎一样大的系外行星 地球年龄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自转与公转 地球自转靠什么 何谓恒星、行星、卫星 地球可能与水星或火星相撞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几率——2036年可能性大   2008年10月: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 科学家提出避免小行星撞击地球设想 人类历史上首次卫星相撞事故 21世纪中国首次日全食 21世纪时间最长的日全食 中国2000年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 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地球构造说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地球四极   北极    南极   最高极   最深极 地球自然奇观 地球资源   宝贵的淡水资源   有限的土地资源   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   丰富的海洋资源   生态资源形势严峻第三篇  世界地理 世界七大洲   世界第一大洲——亚洲   半岛式大洲——欧洲   热带大洲——非洲   世界第三大洲——北美洲   直角三角洲——南美洲   世界最小洲——大洋洲   神秘的南极洲 世界四大洋   太平洋——第一大洋   大西洋——第二大洋   印度洋——第三大洋   北冰洋 控制海洋——国家富强之路 郑和七下西洋 地理坐标系·大地坐标系·高程系 “全球数字高程模型”地图覆盖地球表面99% 地理之最   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最小的岛国——瑙鲁   领土最分散的国家——基里巴斯   领土最狭长的国家——智利   海拔最高的国家——莱索托   海拔最低的国家——荷兰   海拔最高的首都——玻利维亚苏克雷   高峰最多的国家——尼泊尔   袖珍小国——圣马力诺   中国大陆最低点——艾丁湖洼地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吐鲁番盆地   世界上最险要的公路   中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黑瞎子岛   世界七大淡水湖   中国五大淡水湖 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   科罗拉多大峡谷   科尔卡大峡谷   长江三峡   台湾太鲁阁大峡谷   怒江大峡谷 大瀑布   世界三大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     维多利亚瀑布     伊瓜苏瀑布     世界最高瀑布——安赫尔瀑布     中国瀑布集锦 北纬30度——一个神奇而可怕的数字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黑水城” 陕西发现秦国“地上天国”——全天星台遗址 中国首次精确测出明长城总长为8851.8公里 全球200多处自然景观争夺七大自然遗迹   最终结果:中国长城位居第一 让历史告诉未来一世界十大废墟 世界十大迷人沙漠 地球上的奇特地理景观 台湾海峡有一个巨大的“海底沙漠”第四篇  地球人 人类起源 从哺乳动物到人类祖先    ——从地质年代看人类起源 从天而降的陨石与生命起源有关 人类进化史上重大发现——人与猿类共同祖先 新发现:地球生命可能起源于44亿年前 地球最早生命有新说 英国科学家称:近4万颗地外行星可能有智能生物 非洲古人170万年前来到中国 世界人种分类 人类语言如何产生 全新世人类社会 人类肤色差别为什么如此之大 世纪大争论:外星人是否存在 外星人肯定有,但不稀罕来地球 地球人口“爆炸性”增长   马尔萨斯“人口论”   马尔萨斯人口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从《人口炸弹》到《人口爆炸》 中国人口   中国人口思想   人口发展趋势 12.5万年后:女人国 揭开人类衰老之谜 科学与宗教第五篇  地球环境 世界环境保护日 2008年8月:太空俯瞰地球环境 最残酷的5种自然灾害 一、火山爆发   历史上托巴火山大爆发,导致人类处于灭绝边缘   新的“超级火山”还会爆发吗   全球活火山图景摘要 二、海啸 三、地震 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地震   1201年:近东和地中海地震   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   1755年:里斯本地震   1833年:印尼喀拉额托火山地震 中国地震历史记载 20世纪中外历史上著名大地震   1906年:旧金山地震   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大地震   1920年:宁夏海原大地震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   1927年:甘肃古浪地震   1932年:甘肃昌马地震   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   1934年:印尼苏拉威西岛地震   1939年:土耳其埃尔津詹地震   1950年:西藏察隅地震   1960年:智利大地震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   1970年:云南通海\秘鲁钦搏特地震   1976年:唐山大地震   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   1988年:亚美尼亚地震   1990年:伊朗西北地震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   1999年:台湾大地震 21世纪头8年世界大地震 2008年:汶川世纪大地震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一次特殊的记者招待会   国务院汶川地震灾情报告   汶川地震中的生命奇迹   权威专家解释汶川地震诱发原因   汶川地震震级为何两次修订   汶川地震致阿坝高原东移,四川盆地下沉 地震预报,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 未来地震发展趋势 四、台风   台风成因、发源地及分级   台风的命名   台风的利弊   破坏力大的台风   飓风袭击美国和加勒比海地区 五、龙卷风   龙卷风的形成和特点   龙卷风的危害 东汉末年大灾难,死亡人数三分之二 1975年8月8日:河南水灾数万人死亡 气候变化改变世界历史进程 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 美国科学家预测:日本将沉入太平洋 马尔代夫将举国异地而居 20世纪全球十大自然灾害 20亿只老鼠闹洞庭 2008年春:中国南方雨雪冰冻 2009年春:中国北方遭遇大旱 中国西部冰川面积减少。后果严重 缺水是地球环境的最大问题  气候变化导致12种疾病流行 人类生存发展面临三大矛盾 人类历史上四大致命流感 2009年:甲型HIN1流感 拯救地球十大环保技术 人类拯救地球还剩多少年 “地球一小时”:全球熄灯60分钟 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架崩裂 南极领土争夺将引发“重新瓜分世界” 北极冰架断裂,“圈地运动”愈演愈烈主要参考资料

章节摘录

  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地球构造说  公元1538年,在比利时出生的麦卡托,依据人类长期积累的地理资料,并结合地理大发现,绘制出第一张较完整的世界地图。从此,人们对地球陆、海分布状况有了较准确的概念。  1910年,30岁的德国人魏格纳生病住院,躺在病床上,面对一幅世界地图出神。他忽然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非常吻合,非洲一边的海岸线与南美洲一边的海岸线凹凸相对,看上去像一张被撕成两半的报纸。美洲和非洲原来连在一起的念头一闪而过。  1912年1月,魏氏在法兰克福发表演说,第一次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论点。他认为,在石炭纪以前,全球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分裂成几块,产生了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逐渐接近当代的海陆分布。  1928年11月,美国地质学会在纽约举行大陆漂移说讨论会,魏氏未出席。14名地质学家分成两派,5人支持,2人保留地支持,7人反对。大会主持人瓦特舒特面对意见分歧,作了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总结。他说,大陆漂移说对于生物分布及大西洋两岸地质吻合的解释,比别人的学说更合理,但存在证据不完整,漂移机制(动力)不明确等欠缺。瓦氏指出,不能讲漂移说毫无根据,随意否定也是不妥当的。  大陆漂移说的命运,在创始人魏格纳1930年11月于探险途中遇险后,大陆固定论者大加反对,认为魏氏学说是灵机一动的虚构。  20世纪50年代,英国剑桥的朗科恩等人对古地磁学的研究,美国拉蒙特地质观测站对全球海底地貌的考察,给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新的证据。60年代,美国人赫斯与迪茨又提出新论据,支持魏氏理论,使大陆固定论者再也无力反对。  赫斯对大陆漂移说作了补充修正。在二战期间,他供职于美国海军,勘测过海底地貌是崎岖曲折、坎坷不平的,有高耸峻削的山岭、深陷的峡谷,悬崖陡壁绵延不断,海底三角洲比中国长江三角洲还要宽广。他断定,海底是不平坦的。  60年代,对地球表面大规模测量,也使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深化。通过地震测量,测出地球岩石圈在海底是如此之薄,只有约6.4公里厚,而陆地岩石圈厚度为40公里。地震测量成果,发现海洋中的山脉贯穿各大洋海底,长达7.56万公里。这是当代地理学的伟大发现。在洋中山脉顶上有一连串巨大的纵裂,称洋中断裂。正是这种断裂,地幔中炽热的熔岩便从中溢出,向两侧分流,凝成新的海洋地壳,并推动原有海底向两边扩张,于是大陆与海底随着地幔流体漂移。这种理论称为海底扩张说。魏格纳没有解决的漂移机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自此以后,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成为世界地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海底扩张说的出现是那么神奇,那么有说服力,把自大陆漂移说提出以来地学中几个环节一个接一个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学说,就是板块构造学说,也叫地球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研究的是大陆,海底扩张说关注的是海洋,地球构造说则兼顾大陆与海洋。  地球构造说认为,整个地球表面是由几个坚硬板块构成的。因为地球内部温度、密度不均匀分布,地幔内的物质发生对流,于是带动各大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或拉开,或碰撞,或挤压,引发地震,并为火山提供岩浆。  1968年,法国人勃比雄进而提出全球六大板块说,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他认为,板块是地球岩石圈构造的基本自然单元,厚约100公里,一般都包含有陆壳、洋壳,漂移在地幔“软流圈”上,每年移动1~10厘米。板块边界是地球最迷人的边界。板块运动活跃而强劲。正是在各个板块的分而又合、合而又分的运动过程中,勾勒了地球的地貌。  板块学说的形成,使大陆固定论和海洋永存的观念走到了尽头,展现出一种新景象:大陆是漂移的,海底是扩张的,板块是运动的。大陆有分有合,海洋有生有灭。天地万物,合也有时,分也有时。  1980年,有17个国家的地学专家在北京参加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中国专家说,经过多年测量,青藏高原确实是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碰撞的产物。现在,印度洋板块北移势头不减,青藏高原仍以每年10毫米速率继续上升。  地质学家认为,再过5000万年,南美洲和北美洲将大步向西移动;澳大利亚整体将北移到一个新位置。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以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有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大地构造特征。“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说”“断块构造说”和“地洼说”是中国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说  该学说创始人是张伯声院士。他是河南荥阳人。生于1903年6月,1994年4月去世。波浪状镶嵌构造说,是他创立的一种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理论学说,从地球自身的运动探讨了这一学说的形成机制,赋予“地球四面体理论”以新的含义。他指出,由于地球以收缩为主的脉动,使地表产生四个地壳波浪系统。它们各自不停的传播及相互交积,形成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网。该学说以地壳波浪运动三种基本形式(蚕行式、蛇行式和蠕行式)形象地说明地壳各大小板块的运动是以水平方向传递为主,但“漂而不远,移而不乱”。该学说的实践意义,在于它强调的地壳运动波浪性以及不同系统地壳波浪的交织。这种交织,使地壳的不同部位显示出不同的地质特征,从而与之相应地发育着不同的矿产资源。这个学说与地震也有关联。  二、地质力学  该学说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创立的。他从20世纪初在研究中国和东亚构造的基础上而创建的地质科学中的一门边缘学科。李四光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是中国地质力学创立者。李四光说:“地质力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的一条腿站在地质学方面,另一条腿站在力学方面”。他主张用地质力学研究地壳现象、探索地壳运动和矿产分布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的结果。地壳的岩层、岩块中的褶皱、节理、断层等地质现象,称为构造形迹,其规模大小不一,大到地壳上的山脉,小到矿物晶格位移和矿物定向排列所形成的片理等。它们是地壳、岩体在应力作用下永久变形形成的足迹。从中国大地构造轮廓看,有三条呈东西向山脉,形成横亘东西的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由北往南:阴山一天山构造带、秦岭一昆仑构造带和南岭构造带。纵向构造体系又称南北向构造体系,主要出现在四川西部和云南中部,其中以大雪山—戛贡山为主体,称为川滇南北向构造带。  三、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该学说是黄汲清教授于1954年提出的,是在地槽发展单旋回学说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单旋回,是德国地质学家史蒂勒提出的地槽褶皱带发展的模式。1954年,黄汲清指出,地槽的发展不是单旋回,而是多旋回。他说,自中生代以来,亚洲出现了三种不同构造格局:古亚洲型、太平洋型、特提斯喜马拉雅山型。他认为板块运动是长期的、多旋回发展的,如澳大利亚塔斯满地槽,是由六个褶皱旋回组成,西南日本地槽褶皱带向洋迁移运动明显,发生了五个褶皱旋回。  四、断块构造说  该学说继承与发展了地质力学思想,吸取“地槽地台说”“板块说”合理部分,在分析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基础上发展的。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文佑等创立。该学说认为,地壳变形主要取决于力和介质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二者都是不均一的,应力的集中与释放往往发生在介质的不均一处。这个学说已在石油、铁矿、地震地质、水文工程等项实践中收到实践效果。  五、地洼说  该学说由中南大学陈国达院士(1912—2004)倡导。他认为自1859年以来,地质界传统理论是大陆地壳发展过程只有两个阶段:先出现活动区—地槽区,后来变为“稳定”区—地台区。1956年,陈氏指出,中生代中期以来,地壳演化进入新阶段,经受断裂作用和拱曲作用后所形成的狭长形或长圆形的凹地或凸起,其大地构造性质既非地台区,也非地槽区,是一种新型活动区,是地台区向活动区转化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区内出现地洼盆地,故称地洼区。  地球四极  地球有最南极、最北极、最高极和最深极。  地球四极,互相对称,互为平衡。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南极和北极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公元前200年,古希腊地理学家观察星象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明显地分为两组:一组星全都能看见,且有固定轨道绕北极星旋转;另一组星季节性地出现。其分界线是由大熊星座划出的一个圆,在北纬66度34’处,古希腊人称这个圆为北极圈,且有陆地群。既然地球北半球存在陆地群,被称之为北极,要保持地球平衡,地球另一端也应该存在一片大陆。古希腊人给“未知大陆”的定位是:比经度方向更远的纬度方向。  ……

编辑推荐

  当今世界,“天、地、人”相互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天在变,地在变,人类生存环境也在变。全球变暖、南北极冰川融化、洪水泛滥、干旱饥渴以及火山、地震、风暴……灾害伴随着“人口爆炸”性增长,使人类的家园——地球处于危难之中。人们已发出呼吁:立即行动起来,拯救地球。   要拯救地球,保护地球,就必须善待地球。因此,首先要了解宇宙,认识地球。本书全面阐述宇宙、地球、人类相互依存关系,知识面广,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地球与人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