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

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书海出版社  作者:子非鱼  页数:370  
Tag标签:无  

前言

无论出于什么根据(甚至可能全然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根据),只要我们认为自己置身其中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存在体系,则无异于已在逻辑上给出了如下一项默认:世界应该而且必然自始至终被“某一个”法则所支配。进一步讲,这项默认还暗含着这样一系列顺延:该法则不仅支配着“世界”,也同样支配着作为世界“存在项”之一的“精神”或“社会”。否则,“统一”的概念就不能成立。所以,几乎像是发自某种本能,古往今来的一切思想家都不自觉地——或者说是在尚没有什么根据的情况下——企图为这个世界的统一性寻找根据。于是,不约而同地,在全球各地方和各时代的所有人种中间,均无例外地产生出足以解释一切的原始宗教,其后又都以不同形式杜撰出种种探讨终极的哲学奇谈,即便是近现代的科学,也无非是在继续施行或顺从这种禀赋于人性中的天然倾向。说起来,这个定向的“人性之流”倒像是“世界必定统一”的惟一根据,因为,对于那个先验的“统一性设定”,迄今也没有任何学科能够作出令人信服的“统一证明”。况且由于科学似乎无法将“精神”和“社会”摆在实验案台上解剖分析,结果不免更把这类求证弄得无望——这大概就是最经不起推敲的神学以及最让人无从推敲的哲学在科学昌盛的今天仍然可以大行其道的原因。由此看来,罗素的下述说法是很有一些道理的,他曾讲,哲学是介乎于神学和广义上的科学之间的一门学问,因为哲学所要解答的是神学和科学都无法面对的问题。不过,这样讲虽然照顾到“哲学”的特性,却不免遗失了“学问”的共性。如果剥去表层掩饰的话,则一切学问更像是人类理智的一种毛病。

内容概要

  哲学大概总归要处于两难境地的吧。在思想史早期,哲学倾向于凭借感性直观表象来否证感性;而今,哲学又倾向于凭借理性科学逻辑本质询理性;这使得哲学不免陷于尴尬的局面:它先行捣毁了自身赖以立足的基础,然后却又说它似乎才是惟一站得住脚的学问。然而,回首远望,当代科学的最前沿,譬如粒子物理学,不就是两千多年前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所提出的“原子论”哲理的继续吗?也就是说,科学观念作为哲学思脉的承传产物,其本身不也照例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吗?再说,假如由理性所导出的人类现实生存境遇未曾给我们造成麻烦,或者,假如由科学所导出的人类逻辑延展序列未曾给我们提出疑义,哲学又怎么可能去凭空诉说呢?因此,一味地鄙薄形而上学是毫无意义的,反倒是当前的科学进程愈来愈呈现出某种超脱具象的思辨化趋势,很值得思想界予以关注。

作者简介

子非鱼,生卒年月暂不可考。此人虚无如老子,飘逸若庄周,一身孤悬,浪迹魂梦,仰观天道,俯察尘寰。虽系医学硕士及生物学技师,却无固定职业;身兼某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却无正式职称;看似自由撰稿人,却从未有应景文章发表;曾著一书《物学通论》,文字晦涩,意境渺遥,味同嚼蜡,读者寥寥。如今勉强献出随笔若干,竟是戏弄人生、调侃智巧的奇谈缪想,万一有人不慎堕入他的思绪,敬请一笑置之,及早脱身,断不可如痴如醉,信以为真。须知他本人尚且一再宣称‘天下无真’,你若视同至理,岂非荒唐自误?

书籍目录

目录第一版序言修订版序言卷一 自然哲学论——自然哲学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卷二 精神哲学论——精神哲学的感应属性增益原理卷三 社会哲学论——社会哲学的生存性状耦合原理跋《物演通论》导读

章节摘录

上述物存形态之转化和跃迁的直观序列提示,从物理存在到化学存在,再到生物存在乃至“人物”存在,宇宙存续的演化进程的确表达着物态存在效价的某种弱化规律,或者说,自然存在度在世界流变体系中必然呈现为逐层递弱的分布趋势。其基本态势可概括为:a.相对时度递短。即处于演动或跃迁格局中的物态存在,其进位层次的提升必然伴以在位存续的时间跨度分布呈反比例缩短;b.相对量度递减。即处于演动或跃迁格局中的物态存在,其进位层次的提升必然伴以在位存续的空间质量分布呈反比例减少;c.存变速率递增。与a项相通,表现为物存稳定性下降,物态活跃性上升,变异速率随演动位相的前移而逐渐加快,亦即呈现出跃迁加速度的存续态势或失存态势;d.衍存条件递繁。与b项相通,表现为相对依存性上扬,绝对自存性下倾,衍存所须依赖的外在条件随层位之跃迁而呈正比例地激增。亦即在质量上和种类上逐层积垒的下位物存,构成上位物态势如累卵的叠加根据或脆弱基础;e.“自在"存态递失。即愈来愈不能仅仅依据自身单调枯燥的存在本性而存在。所谓“存在本性”就是前述的那个“存在效价”或“存在度”之根本规定。愈原始的存在物其存在度愈高,因而它可以保持某种相对无条件或少条件的存在势力,亦即保持某种相对无活力或缺乏机能的静态存在;【本文沿用“自在”、“自为”等双项式陈旧范畴意在使其从背反的干瘪的词壳转变为元一的自丰型概念。】f.“自为”存态递强。即愈来愈必须依据自身光怪陆离的存在属性而存在。所谓“存在属性”系指后衍性存在物在其变态演运的进程中所获得的独特机能或活化质态。愈进化的存在物其存在度愈低,相应地,存在本性之缺失换来了存在属性之繁华。因而它可以显示某种相对活跃或较为主动的存在“能力”,亦即不得不借助于日益精巧的求存功能来为日益失落或日益衰弱的“自在”自负其责。【本文之“本性”概念指谓原本之存在性;“属性”概念指谓演化之存在性;可见“物性”本身就是某种相对自演之产物。】总而言之,从超然于任一自然学科及人文学科的哲学视角来审度纵横延展而又宏阔统一的世界体系,存在效价呈现为分度递降的必然趋势无疑具有最根本的确证性。第十四章在此,有必要澄清几个有所特指且容易混淆的概念:“存在”——它不仅表象为一般外延上的所有具体存在者之总和,而且抽象为纵深内涵上的所有具体存在物之源流,而并不与存在物的感应状态或感知状态相关。惟因如此,它才得以从可望而不可及的感性存在逐渐演成(或相对存在为)不可望而可及的理性存在。(此意解于卷二)“存在者”——与“存在物”同义,均指具体的存在物体。不过,虽然尚不能确认何者为存在的“本体”或“质料”,却可推测一切存在物均由某种极简单的本原质料(如某种“始基”粒子或量子)所构成。因此,在本卷中,这些词义并不仅仅是指任一实物单体,而是多指潜在质料相同但存在度内涵相异的类别化了的存在形式或存在形态。【此说虽然类似于自沃尔夫以来的德国哲学之“定在”概念,但其“质的规定性”(黑格尔语)到底是什么?甚至应该问:何谓之“质”?】——所以,我用“存在形态”或“物态”等词项,意在泛指一切存在物质或物体,只是更加强调这些存在物的非质料性质及其形式类别。至于造成所有物质或物体的形式化变迁之原因,正是需要我们予以深入探讨的题旨所在。鉴于上述意理,应该不再发生这样的误解:当说到表达某物存在效价的时度或量度之时,却去联想该类物质的单体寿限或个别质量。譬如有些单个基本粒子的闪现仅为百亿分之一秒,有些个体单细胞生物的分裂间期仅为数十分钟,但它们作为一个自然物类的“存在形式”却分别保持了物理学上最坚韧的上百亿年和生物学上最耐久的数十亿年而不衰。第十五章老子曾有如斯二言,意味颇为深长——前一句是:“反者道之动”,意指“道”的演动是循环往复的,这是一个典型的有限无止的逻辑模型,后来被黑格尔独立给出了详尽的逻辑学证明;【这项证明诚属伟业,然而距离“绝对真理”实在还很远,因为代表着“绝对真理”的那个“绝对精神”实体尚不自知其来由何在。】但后一句话可能更为重要,不解其意则不足以查知包括人类逻辑禀赋在内的整个自然衍存之道的根脉,其言日:“弱者道之用”(《道德经》第四十章),大意应该是说,弱化现象是“道”的展开和实现。不过,此言从未被系统理解,因而也从未被加以证明。显然,在当时,老子本人亦无从为之提供论证,然而在他借水论道的直觉感悟中却处处流露着对弱化效应的深刻体察,故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乍一看,老子所谓的“道”似乎游离于存在之外主宰着存在,其实更根本的哲学动机在于对游移不定的存在本身给以某种柏拉图式的确定性把握,或者说是对把握不住的存在本身提出了这样一种独到的质疑:存在者何以趋弱?趋弱者何以续存?

编辑推荐

《物演通论:自然存在精神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哲学原理》由书海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物演通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