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 作者:刘艳霞 绘 页数:113
Tag标签:无
前言
本册《中华文化传承图谱·典故卷一·雅风集》以历代典故绘画名作为蓝本,利用晌拓法(古人利用晌午阳光对窗拓描的一种方法,后指透光拓法)进行提线处理,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涉及典故九十一个。 典故即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后多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实或传说。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语。典故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文日: “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山海经》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从这则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开始,至今几千年来,到底发生过多少故事,没人能够说得明白。《尚书序》日:“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籍而修《春秋》。”正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所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无数英雄确实是“俱往矣”。 大部分典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烟消云散了。《韩非子》中原有“心不在马”的典故,是说:赵襄主向王于期学驭术。不久,与于期比赛,换了三次马都落在于期之后。襄主说:“先生教我驭术,没有教尽吧?”于期答:“驭术已尽,使用有错而已。凡驭驾,贵在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才可以加速致远。您落后则欲追上臣,领先则恐被臣追上。比赛非先则后,而您领先落后心都在臣身上,又何以调于马?此君为何落后也。”本来也是个好典故,无奈《礼记》中的一句“心不在焉”就使得极富哲理的“心不在马”湮没于书海之中了。即便是“心不在焉”本身也变得与本义完全不同了。《礼记·大学》原文日: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惶,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本义是说:修身在于正心,身有愤I『艮、恐惧、好乐、忧患则不能正心。只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不知味,这样修身才能正其心。如此看来,现在的“心不在焉”已与原初本义南辕北辙了。 历代画家常以绘画的形式反映典故。但由于画家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同,美学修养不同……所以同一典故,即使用同一的绘画形式表达,也会有不同的体现方式,因而出现主题相同的不同画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文人出仕后,仍以绘画作为雅趣,其作被称为文人画。有人认为文人画是题材绘画中造诣最高的。众多画匠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往往靠耳濡目染、道听途说,凭理解用炭条在宣纸上形成草图,经定稿再用毛笔勾画。好画一经脱稿又引得许多后人临摹、增删……于是产生了一个画作有众多派生形式的现象。
内容概要
《雅风集》以历代典故绘画名作为蓝本,利用晌拓法(古人利用晌午阳光对窗拓描的一种方法,后指透光拓法)进行提线处理,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涉及典故九十一个。
书籍目录
先秦两汉女娲炼石神农采药元女授经湘君泣竹丹朱学弈八月剥枣九月授衣老子出关伯乐相马礼聘四皓韩信受辱漂母舍饭苏武牧羊东方偷桃公子挟弹仕女抱琴药王归来举案齐眉王烈劝善蔡琰悲歌文姬归汉三国两晋诸葛出山武侯高卧阮修沽酒龙山落帽右军观鹅羲之临池道韫咏絮东山携妓渊明解印归去来兮东园琴趣王质烂柯木兰从军隋唐五代雀屏中选风尘三侠三侠聚义四红流芳守约器识子昂碎琴明皇试马晋爵调羹二老行吟宗之赠琴王维坐看顾况题叶玄机览卷乐天思旧贾岛推敲卢仝品茶张果归山铁拐行乞钟离点化洞宾梦醒韩湘远来国舅还真仙姑论道彩和踏歌雅士骑驴文人斗梅倩女梅约孙晟环食窦子投壶宋元明清太祖蹴鞠陶谷赠词刘翰种梅茜桃讽诗孤山放鹤梅妻鹤子五老结会焚香告天东坡玩砚赤壁夜游腕下生风米芾拜石爱石成狂易安漱玉夫妻开店唏发槎坐宋代杂剧宋眼药酸经纶传承骷髅戏童翠林品古宣宗射猎甸役凭几洪绶醉愁三娘独立学士抚琴香君含恨淑媛调羹
编辑推荐
典中华之大册,帮则旧事之成例,旧事之精事过典故,数黄明志修身齐家以平天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