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10 出版社:西泠印社 作者:刘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县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大师,是全世界第一具印学团体——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 原名俊、俊卿,字昌硕,又字仓石,别号缶卢、苦铁、大龙等,七十岁后以字 行。浙江安吉人。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秀才,亦当任江苏省安东县知县,仅一 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吴氏先后问业于俞樾(一八二一-一九零六 )、杨岘(一八一九-一八九六)、 研训诂辞章、诗、书、篆刻,并曾在苏州潘 祖荫、吴云(一八一一-一八八三)、吴大澄(一八三五-一九零二)处获见古代 彝器及名人书画。虽自称“三十学诗,五十学画”,其习画当在三十余岁与任伯年 论交之时。一九一三杭州西冷社正式成立,被推为社长,其画名益扬,日人尤为尊 崇。有《缶卢集》、《缶卢诗存》、《缶卢印存》及书画集多种刊行. 吴氏诗、书、画、篆刻皆精。书长篆 、脱胎石鼓,雄浑恣肆。篆刻上取鼎彝, 下挹秦汉,钝刀硬入, 茂苍劲。画擅花卉、蔬果、山水等,取法徐渭、原济、李 诸家,亦受赵之谦,任伯年影响。尤以金石书法入画,如盘虬屈铁。其画笔墨淋 漓,色彩浓郁,气魄醇厚,一振晚清萎靡干柘之风,开现代写意画派新景象。 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 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成就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修养和思想,具体表现在: 诗熔于印。他写诗喜欢用"硬语迸向",刻印间用"钝刀硬入"。他写诗,把西湖的"南北高峰作印看",将诗与印熔在一起。他刻的"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一印,是唐周朴题安吉董岭水诗的起句;下面接句是"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他很欣赏这首诗,认为这十个字"笔力著墨处在无字处,每用此印,辄陟遐想"。这印特刻起句,意在"无字处",颇为含蓄,真所谓"印中有诗"。 画熔于印。他的画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感极强。 书熔于印。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这个"丑"主要在"残破"上),古而今(象古印又是新的),变而正(变化多又是合于正规的)的特点。 吴昌硕的篆刻,今天学习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从1898年开始就向吴昌硕请教,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绍,产生极大的影响。吴昌硕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作者简介
刘江,原名佛庵,号湖岸、知非,汉族,四川万县人。1926年7月生。幼年即喜好书画,承家学,1945年中师毕业后,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预科习绘画,得校长潘天寿教授书法、篆刻,两年后升入本科油画系学习。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理事、常务理事、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西泠印社副社长等。
篆刻师诸乐三、法吴昌硕,后追探古玺、印之神韵,尝以卜文、韩金文入印,偶参九叠文笔意,并熔封泥、陶范于一炉,在浑穆中求灵动,朴拙中寓雄秀。出版有《刘江篆刻选》、《刘江篆书唐诗百首》等六种。创作之余,重视书法篆刻理论,撰有《论甲骨文书法》、《略论唐宋元官私印》、《论气》、《吴昌硕艺术精神》等论文四十余篇,发表在国内以及日本、韩国、台、港等地区。有《中国印章艺术史》等十余种专著面世,其中《篆刻技法》、《篆刻形式美》等四种已被译成日、韩等国文字出版。作品入选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届书法篆刻展。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基础论 第一节 继承传统 1.癖古识古 2.印学秦汉 3.近取浙皖 4.汲精去腐 第二节 印从书出 1.学好篆书 2.研读《说文》 3.既博又专 4.多体相融 第三节 掌握技法 1.章法团结 2.字法统一 3.刀笔相熔 4.款汉协调第二章 创作论 第一节 主题确定 1.择定印语 2.因字取势 3.多稿比较 4.款图互补 第二节 印外求印 1.取法吉金 2.采撷碑版 3.融汇砖瓦 4.得趣封泥 第三节 创造已貌 1.遵法变法 2.融会贯通 3.自写新面 4.避同已态 第四节 刀势笔意 1.意在笔先 2.以刀代笔 3.大胆落刀 4.小心收拾第三章 审美论 第一节 气势与神韵 1.以气取势 2.气魄雄伟 3.气韵生动 4.得神情意 第二节 内质与外美 第三节 朴拙与工巧 第四节 对比与协调第四章 修养论第五章 教学论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