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7-1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作者:朱凤瀚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是史学界第一部对商周家族作系统、深入研究的专著。
商周时代的家族组织作为当时社会活动的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政治、经济与军事制度等,皆可从家族组织形态及制度角度找到其形成之缘由与背景。对商周家族作全面、细致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商周社会形态演变的原因与规律,而且可以明确中国家族社会的历史渊源。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将“家族形态”的内涵规定为家族内部的亲属组织结构、居住形式,家族成员的等级结构,家族内部的政治形态与经济形态,家族的社会活动形式及其功能。全书分为商晚期、西周、春秋三个阶段,对上述家族形态的内涵分阶级、阶层做了断代研究,对家族形态的演化规律与发展趋势作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本著作还进一步论述了商周家族对社会形态与国家结构形式及政体的影响,说明了家族形态的变化对以上诸方面发展、变化所起的内在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方法。除对先秦文献作详细考证外,还充分利用了甲骨文、金文及侯马盟书等古文字资料,并在商、西周部分大量利用了有关的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在对家族内部亲属组织结构的分类与亲属关系的分析上注意借鉴现代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
张政烺先生评价此书“借鉴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所以理论严紧,论断高明,运用资料也丰富。由于古文献基础好,阅读使用不发生障碍。古文字学修养好,充分利用当时的文字记录,如甲骨文、金文、侯马盟书等第一手资料,恰如其分,创获甚多。此外,这本书还运用了较多的考古发掘资料说明宗族问题,对于考古学界解决问题也有所帮助。行文严谨,学风正派,这都是很可取的。这本书所论问题,过去无人作深入系统研究,作者笔下处处胜过前人。当然不是说皆为定论,但搭好这个架子,日后讨论即有基础了。”
李学勤先生在书面鉴定意见中指出,本书“是对商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家族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部专书。家族在商周社会历史上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族形态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对商周社会的探讨抓住了关键的一个问题。这本书的贡献是很大的。……作者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广泛采用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方法,对材料作综合剖析,有不少前人未发的新见解……每一部分都是能独立成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近年来我国对古代社会历史的研究日益深入,朱凤瀚同志此书代表了这方面的新趋势,确系一部丰富而扎实的好书。”
宋镇豪先生在为本书所作书评《中国上古家族新探索》(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1期)中对本书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评析。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一书于1992年9月获第二届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一等奖,1993年10月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作者简介
朱凤瀚,江苏淮安人,1947年生于北京。1988年在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0年任教授,1995年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1998年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2000年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兼任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先秦史、古文字与青铜器研究。著有《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初版,2004年增订。)、《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先秦史研究概要》(与徐勇合作,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并主持编辑了《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商代家族形态 第一节 甲骨刻辞与铜器铭文中所见商人“族”组织类型 第二节 商人家族的亲属组织结构 第三节 商人家族成员的等级结构 第四节 商人宗族内部的政治、经济形态 第五节 商人诸宗教与商王朝的关系 第六节 小结第二章 西周家族形态 第一节 关于周民族的形成 第二节 西周封建对旧有社会组织结构的改造与西周家族基本类型的形成 第三节 西周贵族家族的规模与组织结构 第四节 西周贵族家族内部的政治、经济形态 第五节 周原考古发现所见西周世族制度与贵族家族之聚落形态 第六节 西周贵族家族的政治功能 第七节 西周中、晚期贵族家族私家势力的发展与周王朝的衰败 第八节 西周庶民的家族形态 第九节 小结第三章 春秋家族形态 第一节 春秋公族形态 第二节 春秋卿大夫家族的亲属组织结构与居住形式 第三节 春秋时期卿大夫家族内部的政治、经济形态 第四节 卿大夫家族与公室的关系及其在国家结构形式转变中的作用 第五节 春秋时期的士与庶民家族 第六节 小结结语续篇 第一章 战国家族形态初探 第一节 战国郡县制下的地域性行政组织与社会中下层家族之居住状态 第二节 地域性行政组织内社会上层家族之居住方式 第三节 战国时期各阶层家族之规模、内部人际关系与社会功能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新刊考古与古文字资料研究 附:引用甲骨文著录书籍简称 引用金文及青铜器图像著录书籍简称初版后记增订版后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一书,其内容、文字都很艰深,一般人大概不太容易读懂。但自“初版”问世以来,无论圈内业外,皆竞相评述引用。在学科、专业日益明细化的当下,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怪”现象。然则,由此亦能窥得该书学术影响之一斑。新近,天津古籍出版社以增订本的形式对该书重加印行,实乃嘉惠学林之举,颇值激赏。与“初版”比较,“增订版”在内容、版式等方面,都大有改观,给人一种全新的气象。其一是增添了“战国家族形态”部分,使结构体系更为完整,名与实亦终得相符,弥补了“初版”所遗留的缺憾。其二是收录了作者近年来依据新出材料所撰写的、内容相关的新文字,使“初版”中的某些具体论述、论点更为坚实可信。其三是配上了百余帧插图,如此一来,既能省去读者翻检核查原材料之苦,同时也使得装帧版式更为美观大方。当然,对“初版”文字等方面的讹误亦多有厘正,开本也有较大的变化。相信该书还将有再次重印的可能。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一书,自“初版”问世至今,已整整十五年。书中所述内容,学界已十分熟悉;观点上的是非得失,亦早有公论,再作评骘,或属无谓。但该书在学术史上的意义、以及作者具体运用的研究方法等问题,倒很值得一谈。 20世纪70年代之前,先秦古史研究的范围较窄,基本集中在传统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史等领域。当然,也有学者做些社会形态方面的研究,但关注的多为先秦时期的社会性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界点、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等问题。总之是以政治史和经济史为主,且多停留在以论代史、或为经典作注的阶段,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亦多僵化、教条,不能实事求是地从史料出发,认真深入地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独特发展规律。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思想的解放与实事求是精神的大力提倡,中国古史学界的研究风气始有所转变,当时诸多新一代的学者,努力尝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一书的作者朱凤瀚先生,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末始,朱凤瀚先生便将自己的学术主攻方向定位在先秦社会历史的探讨,而家族形态问题就成了具体研究的突破口。这无疑是把握住了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明诸重大历史问题的本质性特征。此后20余年间,作者在历史学方面所做的研究与探索,大致没有脱离先秦家族问题。朱凤瀚先生当年的这种选择,对开拓当时中国古史研究的新局面,树立实事求是、深入扎实的新学风等等,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一书所体现的第二个特色,便是先秦历史的研究方法问题。众所周知,先秦古史素称难治。其原因不外乎二:一是传世文献资料的相对匮乏,二是研究手段要求多样。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由于传世资料的匮乏,故而在研究过程中就必须凭藉考古遗存等传统史料外的新材料,要求研究者具备多方面的扎实的基本功,诸如考古学、古文字学、器物学、历史文献学,当然还须有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修养,甚而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还要做到融会贯通,也即所谓的“三重证据法”、“多重证据法”或“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关于先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王国维先生早在1925年就曾明确提出,要纸上材料与地下材料互证,也就是今日大家耳熟能详的“二重证据法”。这一历史研究法在中国学术界曾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但长期的社会动荡,导致了新时代学者对这种研究法的隔膜,很少有人能够身体力行地、将之自如地运用在先秦历史的具体研究之中。所以,当时在理论方法与实际操作之间,事实上成了互不搭界的两张皮。但《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一书,其研究方法与同时代的不少著作大相异趣,书中比较充分、自如地运用了古文献、古文字、考古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所以,所提诸多论点皆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在很多方面填补了以往研究中的空白,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晚商与西周部分。不仅如此,作者所提倡的这种“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对时下年轻一代的先秦史学者影响很大。现在的新一代学人,已不再纠缠于各学科应不应该结合,更关心的是如何寻找结合点、怎样更好地结合等问题。这种意识上的进步,大概就是《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一书所体现的第二个比较重要的学术影响。 关于学风问题,也值得一提。众所周知,每个学者的学术生命都相当有限。《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一书的作者,在先秦家族形态问题上,倾注了二十余年的心血。此等学风,或许会令时下很多所谓的学人不解。孰是孰非,后人自有判断,倒毋需由笔者绕舌。 朱凤瀚先生在“初版”后记中尝言,要写一部《先秦家族制度研究》以作《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一书的姊妹篇。十五年过去了,我们也确实看到作者撰写的诸多相关专论,但更希冀有专著问世,也相信精彩可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