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之瓷

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作者:白明  页数:238  
Tag标签:无  

前言

有朋友关照我:“你干吗叫‘片儿白’?收藏家讲究的就是个深厚和稳重。‘片儿白’——你丫忒单薄!”我朝朋友深作一揖:“您不愧是我一个人儿的大爷!太了解我的心思了!!天地良心,我从来不想让人叫我‘片儿白’,听着离‘片儿汤’就不远了。在古玩行我当然想被称为‘整白’或其他‘什么白’。问题是一来我没钱,买不起整的;二来整东西太少,能看上眼的玩意儿弄不好就是假的。算起来我上半辈子的这点积蓄大概齐都让整器给‘卷’了,好在买回来了写《打眼》一书的精气神儿。所以‘片儿白’就‘片儿白’吧,其实我就是个捡破烂儿的。”我坚信,高明的造假或许能复制出古代陶瓷的器型、釉色、画功甚至部分的神韵,但无论如何复制不了古代陶瓷的“年轮”,而这个历史的年轮,就是在火与土的热吻中瞬间镌刻在了瓷片的“断面”上。要说这瓷片是真够哥儿们,值不值钱咱先另说,至少现在它还不怎么骗人,冲这点我就“爱”它没商量,而且是“一片儿在手,笑傲江湖”!您别误会,我在这儿说的“江湖”是指造假者和贩假者。所以今儿个就特想用我手里这堆“片面之瓷”跟您聊聊我对中国古代陶瓷历史和文化的片面之词……

内容概要

这是作者继《打眼》之后的又一部把玩艺术的著作。    作者以深厚的文字功力,配上精美的图片,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结合收藏市场行情,道出了瓷片收藏的种种玄机。  三年前,白明曾经把他的瓷片博物馆借给我拍《鲁豫有约》。不知是酷还是害羞,那次他只是远远谈然地忙自己的事,我们连个招呼都没有打,于是,对他的印象不深。那间博物馆我倒是挺喜欢。  不久前,白明自己做了我的嘉宾。节目中的他好像还是当年的样子,平头、布鞋、中式小褂,一副成功低调的标准派头,和他聊天,不累!如果你无暇去他的瓷片博物馆参观,听他讲故事,那就不妨读读叫做《片面之瓷》的这本书,我想,我也会有意思吧!

作者简介

白明,1958年出生,回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崇文区委员会委员,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民营北京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馆长,作品《白门三代》、《打眼》等。

书籍目录

引言 瓷片——古瓷文明留给我们“最后的晚餐”用瓷片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  一、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汝窑 二、印满花纹的绿色瓷片——临汝窑 三、“雪拉同”与“叶青姬”——龙泉窑 四、 巧如范金 精比琢玉——宋代耀州窑 五、“千峰翠色”——越窑,被龙泉“淘汰”的不朽青瓷 六、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官窑 七、“南青北白”话定窑 八、含英咀华說“斗茶”——宋代黑釉瓷 九、色白花青,光照见影——宋、元时期的影青瓷 十、乳汁羊毛化卵白——元代的“枢府瓷” 十一、烈焰成就的第一缕“釉下彩——长沙窑 十二、邛窑一红动天下——工崃窑 十三、如梦似幻说绞胎——唐、宋绞胎瓷 十四、“鲁山到段店,一日进万贯——唐代鲁山窑“花釉瓷”印象 十五、火与土的神奇“窑变”——钧瓷 十六、从“邯郸之梦”讲开去——磁州窑 十七、民间最喜“红绿彩”——金代的釉上彩瓷 十八、“黄沙吹尽始见金”——说说元青花 十九、从郑和下西洋“盘点”出的青花至尊 二十、“中国白”里说德化——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 二十一、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从清初的青花瓷器说起 二十二、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国古代陶瓷上的“款识”  二十三、幸得一缺补金瓯——台湾“水里蛇窑”遗址见闻后记 文明的碎片——让我们“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文明的碎片——让我们“以往知来,以见知隐”“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这句话一定是古人说的,而且一定是位古代哲人说的,但到底是谁说的?我一时半会儿还真“想”不起来。我寻思这里边的意思大概其可以理解为:对历史的尊重能让我们了解未来,借鉴看得见的东西能让我们去认知已经看不到了的东西。我很喜欢这两句话,冥冥中不就是我这么多年来“疯狂”搜集古代陶瓷碎片的真正目的之所在吗?或者说是被“升华”了的“收藏理念”。但我最初接触到这八个字却不是在书本上,而是从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嘴里听到的,他的名字叫——子尤。去年秋天我在某医院里,认识了这位年仅十六岁的天使般的神童,当时患白血病的子尤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间,躯体被病魔消耗得令人看着心碎。但他依旧是两眼炯炯有神,似乎是在用智慧和绝症进行着最后的抗争。我本想以我自己对疾病与人生的认识来劝慰他一番,但在这个把生命看作是“生亦漂亮,死亦漂亮”(子尤在得知自己患绝症之后写的文章)的冲龄奇才面前,我的那些诸如“祝你早日康复”、“你一定能够战胜疾病”之类的话,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甚至“无聊”。于是我想到了借一个子尤不太熟悉的领域去“开导”他,就是我所收藏的古代陶瓷碎片。我对子尤说:“小兄弟,‘片儿白’叔叔我决定送给你一件礼物,是一块明代的陶瓷碎片标本,距今500年矣。没事儿的时候你就抚摸它,把玩它,这叫触摸历史!或许你就能产生一种‘人的生命在历史的时空中得到了延续’的感觉……”小伙子非常高兴,我们谈论起古人和陶瓷,子尤虽然不懂文玩的收藏和鉴赏,更搞不清楚古代陶瓷的林林总总,但在评论我费尽心机搜集了这么多的碎瓷烂瓦之行为的时候,他却借古人之语给了我八个字的启示:“以往知来,以见知隐”。道破了我多年来力求要去“拼对文明碎片”的“终极”目标。我感谢子尤,钦佩子尤,在他的面前我自愧弗如。几天之后,当我正准备带着瓷片与子尤一起探讨如何“以往知来”的时候,孰料天有不公,子尤在那个秋雨绵绵的夜晚悄然而逝,不仅为所有热爱和关注他的人们留下了巨大的、无法言喻的悲痛,也让我手中这块没有来得及送出去的“文明碎片”,与子尤那天际流星般闪亮而又促逝的生命失之交臂!于是,我把在子尤生前曾答应送给他的明代青花瓷片换成了宋代的汝窑瓷片,当夜前往医院的太平间,把瓷片摆放在了熟睡之中的子尤枕边,让华夏陶瓷史上那最高贵、最自然的一抹“天青色”永远地陪伴着子尤——这位因上帝偏爱而被提前唤走的天使。上述这段悲惋的故事,乍听起来似与本书所讲内容无太多关联,但我与子尤的这个“瓷片之约”一直以来让我如负重任,我毕竟未能在子尤有生之时把这份“感悟”亲手交给他,而于他的病榻前却学到了古人那八个沉甸甸的大字:“以往知来,以见知隐”。我愧对斯人,而斯人于我授受大焉。所以,无论如何我得借谈论“片面之瓷”的机会,纪念并感谢与我仅有三面之交的小老师——子尤同学。“以往知来,以见知隐”。我想不仅仅是古代陶瓷,历史留给我们任何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肩负着同样的“使命”。而这些破碎了的古瓷标本,似乎可以更加容易地让我们进入中国古代陶瓷历史那“来”和“隐”的神秘殿堂,或许一块精美的古代瓷片,就是一把开启这座殿堂的“钥匙”?还是以我对此有着“独衷之情”的中国古代青瓷为例,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祖先在茫茫宇宙间那么多的色彩当中,为什么要把青与绿的“渐变色”最先凝固在陶瓷之上?现代科学则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人眼在光亮处,对波长为555纳米的绿色光最敏感。在黑暗处对波长为507纳米的绿色光最敏感。而历代青瓷的分光反射率峰值恰好波动在450——600纳米之间。”这毫无疑问的是中国人最先发明了的青瓷艺术,对人类历史做出的不朽贡献。由此我们可以“推演”,人类对绿色的“敏感”完全是大自然赋予的基因,而这种基因造就了人类“永恒不变的视觉特征”,一代一代的遗传着,直至今日。这也就是青瓷之“往”留给我们对自然界那郁郁葱葱之绿色的“记忆”和“留恋”。而今天的人类正是凭着这份“记忆”和“留恋”,时刻警醒着自己应当如何对自然界绿色的创造、保护和发展。试想:当自然界的绿色彻底消失之日,恐怕也就是人类基因的毁灭之时,那我们还何谈有“来”?另外,在我收藏和整理的诸多汝窑青瓷瓷片当中,不乏有精美雕饰刻画者。然陶瓷界对汝窑传世品的“评价”历有“汝无大器”或“汝无雕工”之说。或许在汝窑的烧造进程中,还没有来得及将这更加精美、辉煌的一页展示给我们后人时,就因为社会发生的某种“急剧变迁”而暂将这段历史“隐匿”了?今天恰恰又是这些珍贵的文明碎片,充当着“以见知隐”的文明物证。回想当时在子尤的病榻前,我很想问他一句:“此经典之语究竟出自哪位古人?”但面对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年,我实在没有“不耻下问”的勇气,于是权作“甚明此理”之状以饰恐慌。呜呼!我之虚伪较我之寡闻更令人不齿……再次的感谢子尤,是他告诉我并让我领会了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两句赋有人生哲理和忧患意识的箴言:“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语出《墨子.非攻》。白明 2007年6月成书于“睦明堂古瓷标本博物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片面之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4条)

 
 

  •   标题引自本书的后记,是白明先生所使用的副标题,讲述了自己与友人的一段与瓷片共同的往事。我们往往会被一句话、一张图、一个故事所击中,如此地契合我心,终于表达了内心多年的感触。这句话曾经击中了白明先生,也同样击中了我。放在这里,望找到更多懂得的人。我是瓷器的外行的外行,仅凭着小娃娃对远古故事的着迷而找到了这本书。当时很当心自己看不懂,于是挑来挑去最终选了这本。《片面之瓷》真是一本对我来说通俗易懂的入门书,白先生行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玩、有趣而充满了味儿。他不惜笔墨讲故事,力图让每一种瓷器的特点都通过故事而得到表现。而配图更是值得学习的,每张图下的注释都非常翔实。书还没读完,但还是先做一个推荐吧!
  •   从白门三代到今天的片面之瓷,白明的风格我一直都很喜欢,让我这个不懂古玩的人也看得爱不释手,决心下次去北京到花市那里拜访他的博物馆
  •   白明用一种调侃的方式,诠释了一个收藏爱好者的对文化底蕴的追求,文中对历史沧桑,通过小小残瓷,诉说出来。不错,非常好,和打眼是一个风格
  •   用碎瓷片来讲述陶瓷,深厚的文化功底,穿插图片,让我们看着不会困乏,也会学习到其中奥秘。
  •   买了打眼2之后又买了片面之瓷,整本书都是彩页的,讲解也很符合片儿白的风格,一点也不无聊,本身就喜欢古玩瓷器,此书更是长知识的好东西~
  •   挖掘瓷片背后的故事,水到渠成的把知识娓娓道来
  •   通过小瓷片看到大世界,增长了不少陶瓷知识。
  •   通过对瓷片的介绍和分析,讲述了瓷器发展的历史,详细讲解了各个朝代瓷器的工艺特征,是瓷器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   本书籍,随是片面之瓷,但其内容非常真实,且让人过目不忘,图文并茂,讲述颇具特色。
  •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我感到写的真好。看到陈鲁豫在书末写的评价我以为是文人之间的相互捧场而已,但在读的过程中我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书中对不同窑口,不同时代瓷片及釉色的阐述,及书中插入的一些小典故写的都不错。但如书中对瓷片的胎再作进一步描述则更好。
  •   一本好书,要想了解的中国几千年的瓷器文化就得从碎瓷入手,现在仿古者什么样的精品都能做出来,所以从这入手可以让仿古者无法入手
  •   哥呀!那双捧瓷的手是哪位佳人的呀?美的令人舌底生津!
  •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白明就是个有心人。看了几章,除了学知识,更大的感受是对作者的佩服,如此细心的收藏历史,哪怕是历史的残片也好,终究会有回报,这是善果。其实,推而广之,每个人都可以收藏自己的历史碎片,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心理。
  •   作者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对历史也有着详实地了解,对于不懂但又想去了解古代瓷器的门外汉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此书图片精美,但照片还稍微不够清晰,需要非常仔细又或者需要凑近才能欣赏到图片里那片片精美,不过,作者娓娓的道来倒是弥补了图片的不足。让我一开始阅读就不想罢手,尤其欣赏作者的见底,是经过了浮华之后的沉淀。
  •   喜欢中国古文化的人,应该看看。书的内容很丰富,图片也多,作者的文笔也好。反正我是看的大有启发。其实我以前对瓷器根本不感兴趣,只是抱着了解一下买了此书,结果一看,大有收获,原来里面还有这样一番天地。当然古玩最重要就是不贪心,对于我们其他方面不也这样吗!不错!推荐!
  •   对片白一直情有独钟,简单易懂风趣幽默。
  •   这是白先生作品中少有的精品,可称之为白氏扛鼎之作,值得研究收藏。
  •   用调侃的语气去讲述深厚底韵的文化,是本好书。
  •   正如书名,片面之词,这样并不多见的片面之词,看了之后也是让人有感触的。
  •   内容很丰富,作者的文笔很有点北京腔调,读起来很幽默,虽然有的话有点糙
  •   比较有可读性,不枯燥,娓娓道来,寓知识于故事中,适合休闲阅读。对不同时代的名窑和主要瓷器品种做了简要介绍,对初学者而言较为合适,不至于望书兴叹。
  •   正本书精美,内容丰富,受益匪浅
  •   图片很多,包装完好,印刷质量也很好.
  •   图片很好,印刷质量也不错,在闲暇之余可以看看,还是不错的。
  •   已经买了第三本了,推荐给朋友
  •   对瓷器,有了细腻的了解。 作者真是专家呀
  •   作者以诙谐和严谨的语言把瓷器的本质描述得非常清晰,可读性极强!好书!
  •   很不错的瓷器鉴赏启蒙书。路上不慎掉了,最后不得不再买一本。
  •   前天收到书,到今天已经看了一半,真的很喜欢这本书诙谐幽默的口吻,非常喜欢。
  •   非常喜欢,很值得!已经推荐!好!赞!一直在读!不错!学习
  •   是第一次接触瓷器。还是不错。
  •   好正
  •   写得确实不错,下功夫,有深度、。
  •   特适合扫盲。易懂。不错的书。
  •   白爷也有认真的时候
  •   书非常好,尤其是彩图清晰,很适合学习
  •   非常敬佩白先生的学问和眼光,更佩服白先生的坦诚!
  •   真的很值得一读
  •   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几种瓷器的代表介绍很详细!特别是汝窑和官窑
  •   很棒,受益匪浅。再到潘家园,感觉自己俨然小半个行家了。呵呵
  •   白老师的文笔幽默,知识全面。真是不错。尤其是写给子尤的话。
  •   作者以深厚的文字功力,配上精美的图片,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结合收藏市场行情,道出了瓷片收藏的种种玄机。夜阑灯下,当你爱抚、把玩一块精美的古代瓷片时一定会豁然明了:“风流不用千金买,月移花影玉人来。”
  •   这是一本普及陶瓷基本知识的书,图片精美,令人赏心悦目,作者娓娓道来诉说陶瓷背后的故事或掌故,如天宝宫女闲坐话当年,耋耄之年回忆旧时月色,令人增加些许怅惘与忧伤。这是一片片凝固的历史,有时比文字的历史还要真实,因为这种历史能够把玩能够摩挲,也能够令人回味,一唱三叹。人世间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有先知先觉者,有先知后觉者,有不知不觉者。对收藏来说,《片面之瓷》的作者白明老师当属先知先觉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人们还在追求文凭的时候,他就走上了文物收藏之路,正是目光高远,领先一招,因此才有今天在收藏界的成功,有悟性有天赋有环境也有他个人的努力,“金风未动蝉先觉”,而先知先觉是最主要的。《片面之瓷》一改作者《打眼》中的谐趣文风,字里行间多了许多庄重感,这些文字其实是在以瓷片为载体来诠释我们民族那久远的历史和文化,同时起到“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的作用。这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片面之瓷》适合才入门径的初级收藏者阅读,如果你是收藏方面的斫轮老手,这本书多少有点浅显,但对初学者而言它的作用不言而喻,开卷一定有益。这本书还有个特点,就是书中的与陶瓷有关的图片皆是彩色且印制精美,如介绍中所说书中的图片经过精心的调色,颇与真品接近。这样的书,还是买正版的好,其码第一养眼,第二不会误事,因为做为一般读者,许多人是没有机缘接触这样的真品的,所以只好“按图索骥”“看图识字”了,图不得不美。
  •   喜欢白明的作品,他的<打眼>就让人在捧腹后有嚼头,这本书一样有京味,有白明式幽默,但似乎内容特别是有关汝瓷的常识介绍,想看到新东西.
  •   这本书很不错增长了收藏瓷片爱好者的知识是本值得购买的书~
  •   用诙谐幽默的笔法,将瓷片的故事写的引人入胜!
  •   但是关于瓷片的鉴定技巧方面说得不多,图片有点少。
  •   透过一片片小小的瓷片,看一个个时代的变迁。
  •   看了片面之瓷,了解的的是瓷的全面
  •   这本书是以介绍各种陶瓷的特点为主,知识性比较强,但简单易懂,和《打眼》相比缺少一些故事性和趣味性!
  •   这本书印刷很精美,也从另一个角度看瓷器的收藏。但是从欣赏瓷器精品的角度看,这本书怕是满足不了眼睛的盛宴。
  •   片儿白在电视上见过,但对他的了解直到拜读此书才始。本书用语专业但不乏朴实,是一本陶瓷鉴赏的好工具。
  •   这本书对于刚入门的读者有益,还是较浅显,有些地方说得意犹未尽,不通透,看过后对于辨别收藏没有太大的帮助
  •   学习了。还挺有意思。
  •   蛮不错的,纸张、图片效果,文字大小都看得蛮舒服的。内容比较适合初级瓷器爱好者。
  •   精美的图书,画面清晰,排版时尚、干净。内容很有指导性,可作为参考工具书使用,很值!!
  •   最近突然喜欢上瓷器,买了好多有关这方面的书,这本算是比较好的,值得买
  •   内容很详实,介绍的比较清楚,缺点是图片少,因此针对性的介绍就少,另外太学术,得耐心看下去,有点和马先生的书重复
  •   老公喜欢看这类的书籍,书的质量不错,
  •   读起来感觉很好,不过,要想读完就去淘宝,恐怕不行。
  •   寄给女儿的
    看外观质量还不错
  •   书质量和价格对应,但还是可以学习的!~
  •   条例清晰,跟自己的思路吻合。
  •   平实好用!
  •   浅显易懂,长了不少见识,勾起了我对瓷器的喜好,可惜没燃烧得很久。
  •   干货多。好书
  •   对于初学者还是很有收获
  •   有价孩子
  •   知识性更强了,幽默成分少了些,整体感觉不错。
  •   比以前的书精炼了很多,专业性强,通俗易懂,真不错。谢谢白老师!!!
  •   可能比较适合感兴趣的人看我原来是想看看好看的瓷的。。。结果都是些看着比较普通的瓷碎片。。。我不是这专业的。。。真是和题目互相辉映。。。
  •   建议别买

    打眼好看,是因为在故事中穿插收藏知识

    这本书就是杂货铺

    感觉杂乱

    能出版就靠名气,不是书好
  •   要是刚刚开始接触瓷器的朋友可以以此书入手了解瓷器收藏,但是代替不了陶瓷史,还是算作快餐文化比较好
  •   该书浅显易读,适合入门者学习,内容还不够详实,更像一部陶瓷史简述!
  •   对于瓷器初学者来说,还是有点用,图片不错,但是文字还是过于娱乐,看着玩可以,当教材就不够了。但是因为便宜,所以就买了。
  •   书还没看啊 喜欢瓷器,所以想多了解一些专业知识
  •   只能说一般,讲的都是专业书上总结的,又都说了一遍,大家全知道的东西,自己的东西很少,就是图多,好看,内容太空了。就是凑合出一本书,
  •   讲的都是大路边上的知识
  •   白爷一贯的风格
  •   书名不错!
  •   走马观花,适合初学
  •   很小家子气!没什么价值!
  •   内容很全,什么窑都写,又什么窑都写不明白,如想此书的内容不如看马未都先生的,有两本,瓷器特征,背景文化,故事.都比些书精彩.白先生的书此次买了三本,一本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这本也看了一半了,感觉文笔一般,识实面一般,特别是内容还有误导之嫌,不敢苟同*
  •   一嘴市井之言到没什么,就是文章全无章法,没有写作功底。这样也出书,看来现在真是收藏热啊。
  •   这位片白先生我看真的应该改片汤了,知识的真伪就先不评论了,因为买这本书本身就是为了学习。但是书的内容让人觉得很无趣,我是才开始了解瓷器的,对于各方面的书籍都求知若渴,可是这本书真的提不起我的一点兴趣来。
    文中夹杂着一些文言,不知是作者显示幽默呢还是显示底蕴的,我看着不伦不类、不文不白的倒是显得很可笑。不如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知道的一些知识介绍出来供人学习和借鉴。文化底蕴是模仿不来的。
    很多关于鉴赏方面的书都是由浅入深,这本书可能由于作者本身的知识就很肤浅,所以在内容上没有给人有收获的感觉,对于初学者也是帮助不大,买这本书也算我打眼了
  •   这本书也只能看一下陶瓷的知识。作者文笔太差,上几本书也是一样,比如打眼。文笔差导致没有什么可读性
  •   空洞无物 内容肤浅 就是拍了一堆照片来糊弄人 纯属骗钱
  •   已看过,学了很多东西,作者很有知识,但是没文化!!!!书中太多的“丫”、“牛×”等不文明用语,读起来很是讨厌!!像是一盘美餐,吃出来几只苍蝇。只能说明作者没文化,虽有钱,有学问,但是没文化!!!!!!!
  •   这本书入门读不错,不像打眼那样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条理比较清晰。是很好的入门普及读物。画片精美!
  •   与马先生的书相比,差距很大!满口的北京俚语,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   比起打眼来说印刷精美了些,但是故事性少,而专业性强多了。
  •   纸张和印刷很好,每页还不时的伴有照片。
  •   片面之瓷这边书是目前看瓷器方面书籍性价比个人认为是不错的,学习了知识长了见识通俗易懂,书籍排版纸张都相当不错!值了!
  •   大多数人,应该买不到,也买不起真正的古代瓷器。因此,碎片、残片就成了很好的选择。本书的价值,正在于此。说得更好听一点: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何况碎片本身就是整体的一部分。
  •   不值得购买,根没能坚持看完,或者对失眠症有帮助
  •   在研究陶瓷文化与酒店文化的结合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灵感 也很有趣 了解了专业知识又不觉得枯燥 给个100分吧
  •   希望白明大哥多出书,出好书!
  •   白明的书还是有些看点的。
  •   印刷,纸质,照片,都不错,内容还没有过多看,慢慢研读。就是收货过慢了些,还以为丢了,免邮费么,知足常乐吧。
  •   本书就中国瓷器的各种特色做了简单又明了的阐述和介绍,好,对于只是单纯的想增加见识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东西,若想真正成为藏有,我认为还需要更详尽的研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