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作者:张重安 页数:215 字数:140000
内容概要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有一批儿女传承着变革、正气、奉献的衣钵,承载着青春梦想的追逐,迈出了他们无悔的青春脚步,义无反顾地踏上去往边疆的征程,一去五十年。时隔五十年后,曾经的老同学、老朋友再聚首,回首往事,在那个青春热血、激情蓬勃的青春年代,梦想的燃烧、命运的波折、现实的无奈,理想的幻灭、内心的坚韧……每一篇作品都是时代的印迹,是现如今六七十岁这一代人共有的记忆。
作者简介
张重安,女,1945年生于北京新街口内护国寺西口。1962年起在新疆读书,工作十五年有余,后又曾在武汉、石家庄、北京、深圳等地从事维吾尔语翻译、播音员、编辑、统计师、教师、督导、公务员等多种工作。爱好文学创作,曾先后发表过小说、散文以及歌曲作曲、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等。
书籍目录
走出五大道
奥古麦琪
啊!瀚海
多情的姑娘河
有女成言兮梦疆
爱的取舍
我妈、我爸、我凤姨
晚唐情孽
章节摘录
不知哪一年,在天津中心城区以中国西南名城成都、重庆、常德、大理、睦南及马场为名的街道,被命名为五大道,其实那是指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以南,马场道以北,西康路以东,马场道和南京路以西的长方形地段,总共有22条道路。1860一1903年,英法美等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设立租界,而小洋楼最集中、占地面积最大的莫过于天津英租界的五大道。听说这一地区的名人旧居和风貌建筑有300余处,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域面积、文物的数量、近代名人遗迹等都是首屈一指。即使是现在,这里居住着的人们中间,高知识、高收入者的比重也似乎高于其他街区。 我的故事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个深秋,五大道上陆陆续续走来穿着同样的藏蓝色棉大衣、肩背手提着行李包的男女青年——他们要赶往天津东站集合,出发前往理想的目的地——新疆喀什,去圆自己的大学梦学习维吾尔语。 他们昨天已经把标志身份的户口在天津注销,从此迈开大步走出五大道。 这些年轻人的家庭无论是高知、高干,还是资本家或什么什么,总之大都还算宽裕,至少不大缺吃少穿,他们去新疆不是为了温饱,那时的高中毕业生在天津还能找到就业的机会。而他们迈出这样的人生关键的一步,人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A的故事:她要证明自己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不知道是什么理由,A的家从北京搬到了这里——重庆道中部原庆王府隔壁的那座小洋楼,估计这是父亲组织上的安排吧。母亲对这座房子位于丁字路口、直冲南海路,门前两根电杆上还架着大变压器颇有微词,每当有什么不如意,就会叨念起来,为这多次被父亲批为“迷信”。然而,不幸被母亲言中的是:住在这里没过几年,父亲这个曾经参加迎接解放军进城的革命者,莫名其妙地成了右派分子,工资降了好几级,下放到南郊小站劳动改造。 懵懵懂懂的A并不清楚这一切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只知道为此高中考不上重点的十六中(耀华中学),而进了当时不被看好的六十一中。 最让A感到不解的是班主任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找麻烦,常常罗织出莫须有的罪名,而又会有人随声附和:连初中演过一个舞蹈《十大姐》,也被逼问是不是什么团伙,和另一个女同学演出一个儿童嬉戏题材的黄梅戏《打猪草》,硬是被班主任看出表情眼神“不够健康”。班上的男女同学中,被班主任弄出十来个批判对象,除了一些农村来的学生,几乎人人岌岌可危。现在不是有句话叫“压力变动力”吗?要说A也的确从中受了益,她开始拼命读书。因为她认为学生时代的任务是学习,她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证明自己。 那时A的成绩在班上女同学中数一数二,一次语文考试破纪录地得了“5+”,这是高中三年没有人得过的高分数(那时是5分制,5分即满分)。可是这又引起了麻烦:不久后的一次作文课上,老师让写“论又红又专”。A当时也有些自恃“有才”,只用了一节课时间就写完了,还得意地提前交卷。不想被老师劈头盖脸地一顿狠批,要她承认反感这个题目,故意不重视草草了事。一下就被罚站十几分钟——这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是多大的羞辱?下课铃响了,也不宣布让她坐下,又接着站了十分钟。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