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阿鸿 页数:355 字数:250000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短语类文章11篇,第二部分成语类文章60篇,第三部分二字词文章54篇,第四部分单字词,即易经八卦所象征的天、地、风、雷、水、火、山泽8篇,全书文章共133篇。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短语类
玩索而有得
防患于未然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云从龙,风从虎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第二部分:成语类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乐天知命
鼓缶而歌
聪明睿智
谦谦君子
一谦四益
见机而作
见微知著
与时俱进
夫妻反目
从一而终
言之有物
金兰之好
殊途同归
任重道远
思不出位
安土敦仁
安不忘危
忧患意识
防微杜渐
寒来暑往
一阳来复
否极泰来
物极必反
硕果仅存
剥复之机
穷则思变
三阳开泰
突如其来
匪夷所思
无妄之灾
不速之客
大快朵颐
九五之尊
天尊地卑
穷神知化
原始反终
见仁见智
言不尽意
革故鼎新
改过迁善
止恶扬善
洗心革面
上交不谄
下交不渎
慢藏诲盗
冶容诲淫
尺蠖之屈
龙蛇之蛰
龙伸蠖屈
顺天应人
云行雨施
虎视眈眈
生生不息
南面称王
群龙无首
错综复杂
经纶济世
结绳而治
第三部分:二字词类
变化
无常
变动
变通
末世
事业
革命
节制
颐养
斋戒
恐惧
心病
蛊惑
谦卑
光明
大事
小事
家人
桎梏
同人
大人
君子
小人
太极
阴阳
八卦
刚柔
吉凶
利害
消息
往来
乾坤
范围
卜筮
上帝
幽明
神明
先天
后天
拟议
文化
文明
人道
人文
和平
意象
修辞
天文
地理
观光
典礼
交易
正法
大亨
第四部分:单字词类
水——人生如流
火——生命之光
雷——人生的震撼
风——顺从面面观
天——吴天之美
地——大地之美
山——静止的哲学
泽——欢乐面面观
附录:音序排列目录检索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刘备临终前告诫儿子刘禅说:“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这句话后来在语序上作了点改变,成为社会上一句流行的俗语,这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做一点小小的好事没有多大的作用,做一点小小的坏事没有多大的危害,为什么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呢?《易经•系辞下》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积恶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善行不积累,不足以使一个人成名。恶行不积累,不足以使一个人灭亡。小人以为小的善事没有多大价值因而不做,以为小的恶事没有多大危害而做,导致恶行积累得越来越多而无法掩盖,罪恶积累得越来越大而无法解脱。这就是为什么不能轻忽小的好事和小的坏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也正是从《易经》这段话演化而来。 《易经》这段话,是孔子对噬嗑卦上九爻爻辞“何校灭耳,凶”的解释。“何”通荷,“校”是枷锁。意思是肩膀上扛着一副枷锁,行动时枷锁不断地擦伤耳朵,很显然这是人生所面临的一种非常凶险的境遇,即陷入牢狱之灾。人生所面临的这种凶险的境遇,不是突然而发生的,而是逐渐发展而来的。噬嗑卦以象征的方式说,一个人一开始做了点小坏事,只是使脚受一点伤;如果认为没有多大关系,继续做坏事,会使肌肤受伤;但再继续下去,会使鼻子受伤;继续发展,终于到了脖子上套着沉重枷锁的地步。这就是“积恶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到了恶行累积到无法掩盖,罪过无法化解的时候,大灾难就降临了。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思想,也就是《易经》防微杜渐的思想。这是《易经》经常提到的一个基本思想。如坤卦所说的坚冰的逐渐凝聚,剥卦所论述的黑暗局面的逐渐到来,《系辞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都是防微杜渐的意思。《易经》反复告诫人们,所有灾难的发生,都有一个量变积累而导致质变的渐变的过程。要想改变不吉利结果,就要改变这一渐变过程;改变了过程,就改变了人生行进的方向;改变了人生行进方向,也就改善了自己的命运。 在人生的进程中,如果隐隐感觉自己所作所为,正朝向一个不吉祥的方向演进,或时时感到不安,那么这就是心灵在提醒自己,内在的太极在提醒自己,到了重新选择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人生行进方向的时候了。人生的每分每秒都是个创造过程,随时都可以重新选择,重新创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人生的辉煌就是这样创造的,人生的灾难也是这样创造的。
编辑推荐
《易经的至理名言》篇目选自《周易》的经、传。之所以把些易理称为“至理名言”,是它们自身决定的,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等,它们关注生命,直指人心,在我们民族精神世界回响几千年,而生命力历久弥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