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之挑战(上.下卷)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大川隆法  页数:358  

前言

  “幸福科学”的基本教义是“探究正确的心灵”及其具体展开的“幸福的原理”(即“爱的原理”、“知的原理”、“反省的原理”、“发展的原理”),而其中心可以被归结为“爱”、“觉悟”与“建设现代的乌托邦”这三点。  “爱”,乃是“施爱”,根据在于佛教的“慈悲”和“布施”的精神。“觉悟”是佛性的显现,与实在界的多维构造是相对应的。“建设乌托邦”是僧伽——学习佛法的人们建设的和平社会,佛陀所构想的理想之乡。  “爱”和“觉悟”,根据“爱的发展阶段说”而相连接,也是融合东西方文明,建设地球的理想之乡,建设新文明的精神支柱。而“爱”、“觉悟”、“建设乌托邦”成为一体,这样理想就得到实现。  本书上卷,会对以上观点之中的“觉悟”进行阐释。对在2500年之前的印度,佛陀一释尊悟到的并宣讲过的内容,进行阐述。下卷承接上卷,对中道论、涅架论、空、无我、佛性以及佛教的核心理论进行论述。  本书的内容具有相当的专业性,但考虑到大多数读者,特将其难易程度控制在比学术论文稍微简单的范围内。此外,因为内容以形而上学的理论为主,所以和我的其他著作一样,采取了口语体,使其尽可能地做到简明易懂。然而,本书中的理论知识点都是当今佛学以及现代佛教的关键之处,即使是常年学佛之人,也会产生恍然大悟之感。  本书绝不是“对于觉悟的挑战”,而是现在“觉悟”的可能性如何;“觉悟”是否真的能够解决人类的苦恼,开拓未来社会;佛的觉悟能否在现代照射未来;佛陀之法是否“永恒之法”。在这些意义上,本书是“觉悟的挑战”。敬请静心阅读。  大川隆法  一九九三年六月

内容概要

  “爱”和“觉悟”,根据“爱的发展阶段说”而相连接,也是融合东西方文明,建设地球的理想之乡,建设新文明的精神支柱。而“爱”、“觉悟”、“建设乌托邦”成为一体,这样理想就得到实现。  《悟之挑战》上卷,会对以上观点之中的“觉悟”进行阐释。对在2500年之前的印度,佛陀一释尊悟到的并宣讲过的内容,进行阐述。下卷承接上卷,对中道论、涅架论、空、无我、佛性以及佛教的核心理论进行论述。

作者简介

  大川隆法,日本知名作家,创造了连续8年每年新书荣登日本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记录,至今无人能破。1956年7月7日出生于日本四国德岛,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  迄今已累计出版著作逾500本,享誉日本出版界,更有许多著作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为千万人提供了精神性启蒙,其著作培育出无数社会精英。

书籍目录

前言上卷第一章 何谓佛教的精神一、最初的法轮二、立足于公平和平等的佛教思想三、从梵天劝请到初转法轮四、四谛的发现五、四苦八苦六、苦的原因——集七、用八正道消灭苦八、无限接近完成之道第二章 脱离无明一、人生苦恼之因二、“贪”=贪婪的情绪三、“嗔”=无法抑制之怒四、“痴”=愚昧五、“慢”=我慢和增上慢六、“疑”=“信”之障碍七、从影视作品《心》来看五毒第三章 苦、集、灭、道一、苦的思想——四谛二、生、老、病、死——四苦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八苦四、苦是应该消除的——八正道五、超越释迦的教义——进入光明的世界第四章 何谓无我一、对“无我”的误解二、人类识神的个性三、两种转世轮回四、释迦的“无记”——毒箭之喻五、真正达到“无我”的方法六、救济人类的理论第五章 空与缘起一、“空”的思想二、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三、“空”——①实在界与这个世界的循环四、“空”——②佛之光与物质化五、“空”——③缘起的理法六、识神修行和熏习转变之理第六章 业与轮回一、“业”与轮回二、惑、业、苦——三道三、五支缘起与十支缘起四、基于“十二缘起”的轮回观五、对三世识神流转的思考下卷第七章 始于中道的发展一、何谓中道二、实践论层面的中道——苦乐之中道三、观念里的中道四、三谛圆融第八章 小乘与大乘一、菩萨的条件二、释迦在世时的弟子们三、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四、救济大众的大乘佛教五、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第九章 何谓涅槃一、涅槃和解脱二、佛陀的“燃烧之火”的说法三、涅槃寂静的境界四、两种涅槃五、何谓无住涅槃六、觉悟的程度和救济能力第十章 空与救济一、空与“缘起”观二、何谓空间缘起三、空与三法印四、向空之大乘发展五、真空妙有与救济六、布施与三轮清净七、空与施爱第十一章 无我中道一、“无我”的思想与后世的唯物化二、释迦思想之真意三、佛教在印度灭绝的原因四、对佛教学的重大修正五、何谓“无我中道”第十二章 佛性与成佛一、佛性与如来藏二、一阐提的问题(断善根)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悉皆成佛——本觉与始觉四、最澄与德一的论争(三一权实论争)五、理佛性与行佛性六、五姓各别的思想七、道元的疑问八、平等与公平的问题九、“勇气与爱、希望”原理后记

章节摘录

  五名修行者大惊失色,“怎么回事,这个人和从前判若两人,完全和以前不同了。给人一种威压感,充满了神一般的威严”。他们没有争辩,只是内心有些好奇“他究竟悟到了什么呢……”“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和从前大不相同了”。  已经脱离过修行的人,为什么会达到这种境界,他们无法理解。踌躇良久之后,这五个人终于说道:“好吧,那请把你悟到的东西教给我们。”于是,释迦循循善诱地将自己在菩提树下悟到的道理传授给这五个人。桥陈如第一个理解,他雀跃高呼:“我明白了!我觉悟了!”释迦朗声说道:“桥陈如觉悟了!”于是桥陈如成为第一个阿罗汉。当时只要理解了释迦的教义就可成为阿罗汉,说来不难,但是渐渐地越变越困难。阿说示等其他弟子也聆听释迦之法,依次理解觉悟。当时,几乎所有的修行都是以肉体磨练为中心的,要他们理解依释迦之教义达到觉悟谈何容易。依靠语言、依靠思想来完成觉悟的过程,对于他们是难以接受的事情。因此,要让他们理解佛法,耗费了较长的时间。两千数百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在日本有着大大小小不同的宗教团体,其中大多依然还在进行山中徒步、攀崖、瀑布坐禅等等苦修。而在宗教内容上却没有什么进步,基本上大同小异。偶尔有觉悟的人出来讲讲佛法,而一般的宗教者总是周而复始地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们也在修行,以为“做一些超人的事情即可觉悟”。  在鹿野苑对这五个人进行最初的说法,被称为“初转法轮”,也就是“最初的法轮在转动”。  他们一边共同修行,一边互相切磋悟到的佛法。后来,他们决定“去传道,去推广这个教义”,打算对在家的人也进行传道。第一个接受传道的在家人叫耶舍。他是一个瘦削白皙的美男子。他听了说法之后,决定出家,他的双亲也做了在家信者。在家信者被称为优婆塞(在家男众)和优婆夷(在家女众)。从那时起,他们逐渐开始布道。这就是传道的开始。  释迦是在三十五岁零几个月时觉悟的。最早是来到鹿野苑开始传道,并以此为起点,终身弘扬佛法。  四、四谛的发现  释迦所言的“苦”,并非我们平时所感受到的苦。而在某种意义上,是源于人在这个世界上缺乏真实生命的满足感而产生的苦。那么,释迦在初转法轮时讲述的教义是什么呢?他受到梵天劝请,多次被要求“传法”,而他本人觉得太难、简直难以理解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本章中将对此加以说明。  开导最初的五名阿罗汉时,他所讲的教义是什么?他究竟对他们讲了什么?又悟到了什么……当时释迦所说的,第一点是关于修行态度方面的中庸之道。这一点如前所述:  首先,要注意中庸之道,要避免两个极端。将自己饿得皮包骨头,濒临死亡的修行方法断不可取,而过度沉溺于快乐,像一般人那样进行修行也是不行的。  对自己适度地严格要求,同时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充实。适度地严格,而不是过度地痛苦。将自己置于极度的苦难中,来世也必将有同样的苦难等着自己,不应如此。修行只是为了发展自己的人格。要重视中庸之道,将中道置于修行的中心。  正如弹琴时,如果弦太紧,则易断。琴弦松紧适中,才能弹出最美好的音色。同样,为了长期弹奏出最美好的音色,也需要适中地绷紧修行这根“弦”。这是修行的出发点。需要具备这样的修行态度。这是释迦最先的教诲。  那么,教义的内容如何呢?简而言之,释迦最早的教义是“四谛”。所谓四谛,就是四条佛法。他悟到了四条佛法,并将其传授给了五名一起修行的同伴。  这四条佛法——“四谛”具体指什么呢?首先,生于此世是怎么回事,应对此作一定义。释迦将此定义为“苦”。“生存于人世,活在此世,在迷惑中生活,此乃苦。”这是第一条佛法。  听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人生是苦呢?”请大家对此认真考虑一下。所谓苦,指的是凡夫俗子(也就是不知自己生于此世的使命为何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生。如果觉悟了,苦就会消除,就不再有苦,就会出现喜悦的世界。  ……

编辑推荐

  《悟之挑战》内容具有相当的专业性,但考虑到大多数读者,特将其难易程度控制在比学术论文稍微简单的范围内。此外,因为内容以形而上学的理论为主,所以和我的其他著作一样,采取了口语体,使其尽可能地做到简明易懂。然而,本书中的理论知识点都是当今佛学以及现代佛教的关键之处,即使是常年学佛之人,也会产生恍然大悟之感。  本书绝不是“对于觉悟的挑战”,而是现在“觉悟”的可能性如何;“觉悟”是否真的能够解决人类的苦恼,开拓未来社会;佛的觉悟能否在现代照射未来;佛陀之法是否“永恒之法”。在这些意义上,本书是“觉悟的挑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悟之挑战(上.下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