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2-01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觉醒 页数:433
内容概要
由于生态问题关涉到全世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世界上的各种思想、各种力量都已经重视并开始着力解决这些问题,由此也形成了各种思想流派关于生态的不同观点。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对生态的观点以及解决生态问题的认识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在当前倡导心灵环保、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浪潮中,可望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
书籍目录
佛教生态观与心灵环保中日佛教学者应为实现两国世代友好多作贡献从阿赖耶识之染、熏说生命现象--对中土唯识学的一点体会佛教孝道的现代实践--以太虚大师论说为例“生产化”与“学术化--巨赞法师的现代新佛学思想及其实践佛教与古印度其他宗教哲学派别之间的理论异同及关系佛教解脱意义上的“善恶”观念“世俗化”还是“人世化--以佛教为主的探讨三教思想与唐五代小说创作--以“三教论议”为中心试论“一切唯心造”的哲学及修学意义三教合一与宗教对话--对现代宗教对话可能性的思考道生的佛性论及其对中国心性哲学的建设太虚大师与湖南佛教的深厚法缘大慧宗杲与士大夫禅学南宋灵隐寺佛照德光论--关于南宋“五山禅僧”的一则话题鲁迅“误用”佛典三则及解说一轮明月照千秋--佛教的明月情结论太虚大师佛学进化思想之融摄简析马祖道一的平常心密庵咸杰禅法思想探析吕激先生对佛法实践于人间社会的唯识学阐释西夏五台山信仰斟议《大智度论》在南北朝的流传及其影响《牟子理惑论》的真伪及其价值论南宋华严诸家及其义学争辩《华严经》的数量、时间和长度之研究“业”与“戒--《俱舍论》中戒学的形而上学讨论《孝经》与《孝论》--论佛教对中土孝亲观念的因应之道简论觉囊派的判教思想《一切经音义》与文化史研究东晋时期荆州佛寺考东晋汉僧戒律学探微“禅”、“教”合一,“性”、“相”合--明代佛教对文字经教的不即不离态度古代僧团的瞻病受药制度文字与意义:对中国禅宗思想特色的语义学考察近代中国佛教思潮研究述评--以大陆近三十年来的研究为例
章节摘录
众生可居住、生活之国土世界,称为器世间。此器世间相当于依、正二报中的依报。①它与我们一般所说的自然界有类似之处,只是在我们所说的自然界中,佛教还另分有情世间与其相区别。 平常还有听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说法,这个“三界”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一个世界最基本的结构,与上述三界是两个不同的称谓方式,其内容也就不尽相同了。佛经中讲,这个世界的内部以须弥山为中心,有太阳、有月亮还有许多别的星球,在这个世界里,佛教根据有情生命所居住的层次,把它们分为三界。 三界的第一届为欲界。居住在这一层的众生基本上生活在一种强烈的欲望中。佛教把欲望归为五欲:财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另外,根据人的感官,佛教又有另一种五欲:色欲,眼睛喜欢看漂亮的颜色的东西;声欲,耳朵喜欢听悦耳的声音;香欲,鼻子喜欢闻美妙的香气;味欲,舌头喜欢品尝可口的味道;触欲,身体喜欢接触舒适的环境。欲界众生的快乐是建立在欲望的追求上,以欲望的满足为快乐,以欲望不能满足为痛苦。 欲界的众生又分为六种类型,就是佛教讲的六道轮回的六道。这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天、人、阿修罗属于高级层次,称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的众生是受罪的,称为三恶道。同是欲界众生,但欲望的程度却不一样,生命层次越高,其欲望越淡泊;生命层次越低,其欲望越强烈。 六道中天道的层次最高,而天道又分为六重天。这六重天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六重天中每一层次的众生及其欲望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根据佛经记载,六重天中最低的两层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人们,他们满足性欲的方式与我们人类是一样的。其他层次的人们,生命层次越高,其满足欲望的方式越简单。比如夜摩天的人只要两个拥抱一下,兜率天的人只要两人手拉手,化乐天的人只要两人笑一笑,他化自在天的人只要两人互相看一眼,他们的欲望也就都能得到很大的满足。 我们人要想升到天道,只要修布施、持五戒,将来就可以升到天道。但是佛教并不鼓励人们升到天道,从究竟解脱的意义来看,佛教认为人道比天道更为重要。 三界的第二界为色界。色界的“色”不是指颜色,也不是指女色,而是指物质。色界的人们已经摆脱了欲望的生活,但却还没有摆脱物质的束缚。我们人要想升到色界天,就要修禅定,修到一定层次的禅定,将来就可以升到色界天。根据所修禅定的不同层次,色界天又分为四重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 三界的最高层为无色界。无色界的人们不但摆脱了欲望的束缚,同时也摆脱了物质的束缚。我们人要想升到无色界天,也要修禅定。根据所修禅定的不同层次,无色界也分为四重天:空无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欲界、色界、无色界统称三界。色界和无色界都要靠修禅定才能达到,所以佛教有四禅八定的法门。入禅入定的法门并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印度的外道也修这个法门,修了之后能够升到天道,他们就认为已经获得了解脱。但在佛教来看,只要还在三界内,不管升到哪一重天,也还是在生死之中,没有获得根本解脱。要想真正获得解脱,就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