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作者:王宏伟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印关系研究”这一课题的基本内容是研究20世纪40年代末期以来的现代中印关系。它原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南亚与东南亚研究所(1989年改组为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的支持下,由申健同志于1987年1月提出申请,经过批准而建立的国家“七五”计划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申健同志是我国的知名外交家和老前辈,上世纪50年代初期曾任我国驻印度大使馆参赞,80年代初期再次奉调赴印,任我国驻印度特命全权大使。他先后在印度工作近10年,阅历较广,经验丰富,对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十分熟悉,由他担负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自然最为适当不过。所以,中国南亚学界对他寄予了厚望。记得1991年中国南亚学会在北京西郊厢红旗召开第四届全国大会时,我有幸见到申健同志。当时他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魄。申健同志曾担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并长期在外交部门任职,可到外交部直接查阅档案,因而积累了许多难得的珍贵资料。经过几年工作,他收获颇丰,并且开始了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这一著作如能顺利完成,必将填补我国南亚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会后不久,申健同志便不幸溘然离世。他的去世的确是我国南亚学界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1993年初,当我即将完成“南亚区域合作的现状与未来”这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八五”计划重点研究课题时,社科院亚太所的领导表示,希望我将申健同志建立而未竟的“中印关系研究”这一课题承担下来,并在两三年内完成。这对我来说,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面临着“干”抑或“不干”的抉择,在心理和意志方面承受着巨大的挑战。在一段时间里,我几乎天天在考虑着这个问题。决定干?工作量很大,时间却比较紧迫,而且申健同志生前收集的大量资料和部分初稿均已被外交部研究室收了回去。由于我国有关涉外档案的管理尚未走上法制化和现代化的轨道,作为一个普通学者,我根本无法步申健同志的后尘,沿着他原先所走的路探索下去。我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决定不干?这很容易,因为要找个借口并不难。只是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长期给外界造成的中国学者在中印关系特别是在边界问题上“噤若寒蝉”的印象,还会持续一个时期,而外界对中国存在的误解依然在起消极作用。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先后出版了近百部有关中印关系、特别是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学术著作和书籍。它们观点斑驳,立场各异,对中国敌对者有之,偏袒一方者有之,友善和客观者也有之。但是,唯独没有看到在大陆出版的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有关此问题的著作。每念及此,心头不禁赧然。正是这种赧然之感,使我觉得不能辜负领导对自己的希望,决定接受这一光荣任务。但是,由于在此之前,我没有机会与申健同志较多接触,所以,在着手进行这一课题时,无论在拟定指导思想或在收集资料方面,我都得另起炉灶,一切从头做起。毋庸讳言,本课题除保留原来的课题名称外,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均与申健同志无关,如有错误或不妥之处,责任当然均由后来的主持人自负。
内容概要
本课题所关心和想着重探讨的是,像中印这样两个几千年来一直和平友好相处、彼此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的亚洲大国,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各自获得独立和解放后,本应进一步团结一致,互相支持和加强合作,以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各自的民族独立和振兴各自国家的经济,为什么却在60年代初期,在那人迹罕至的喜马拉雅山脊上进行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虽然为时很短,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严重影响了中印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两国人民之间在50年代高涨起来的“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两国人民是兄弟)的情谊暂时中断。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其根源何在?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中国和印度方面的政策如何?冷战后两国的关系怎样?未来的前景如何?等等。这里有一系列问题值得研究。但是,要研究这些问题,就必然会回顾历史,而这样做,却难免有点翻旧账之嫌。所以在这里,我要恳请所有关心这一课题的中印两国的同行和朋友能予以理解,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绝不是要翻旧账或者追究历史责任,而是希冀从中总结出一些正面的经验和发现一些有益的教训。常言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双方都能吸取正确的经验和教训,并将它们转化为持久的行动,那将无异于是使中印两国人民拥有一份无价的至为珍贵的财富。的确,中印这两个伟大的邻邦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必要为他们数千年友好历史长河中的这一不愉快的小小插曲背什么包袱,而是应当昂首阔步,更加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取得可喜的进展。特别是在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1988年访华后,中印关系逐渐得到全面恢复,两国关系也趋于正常;李鹏总理和拉奥前总理分别于1991年和1993年互访,两国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加强。中印两国如果能在即将来I临的21世纪里真诚合作,携手共进,必将为人类再次创造辉煌。
目录
修订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旧时代的遗产
第一节 英帝国主义对西藏蓄谋已久的侵略
首先控制喜马拉雅山地区诸小国
第一次侵略西藏的战争
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
《续订藏印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
英俄关于西藏的协议
关于通商章 程的谈判
英国对班禅和达赖的拉拢和力图在西藏培植亲英势力
第二节 英国对西藏政策的改变
支持十三世达赖反对祖国,干涉中国统
逼迫袁世凯政府同意召开三方会议
英在西姆拉会议上阴谋策划西藏“独立”
“麦克马洪线”的由来
殖民主义者偷偷篡改历史
第三节 英俄帝国对中国西部边疆的侵略和争夺
关于所谓的“1842年边界条约”
1846-1847年英国边界委员会线
关于“约翰森线”
英国企图分裂新疆的阴谋
中国在喀喇昆仑山口界石的竖立
关于阿尔达的划界建议
英国单方面提出“马继业一窦纳乐线”
第二章 印度独立后的北进政策
第一节 印度独立后的外交政策
第二节 取代英国控制喜马拉雅山诸小国
兼并锡金
控制不丹
将尼泊尔纳入印度的安全体系
第三节 在西藏问题上的所作所为
怂恿西藏“独立”
要求西藏承认印度在西藏继续享有特权
支持西藏贸易考察团的分裂活动
企图将流产的“西姆拉条约”及其通商附则强加给中国
介入1949年7月的“驱汉事件”
第三章 建交初期的岁月(1949-1954)
第一节 中印两国正式外交关系的建立
第二节 新中国重视同印度发展友好关系
第三节 尼赫鲁对新中国的政策和策略
第四节 在西藏问题上的龃龉
干涉中国进军西藏
印度方面的明智决策
中方坚持原则立场和对印方正当利益的照顾
第五节 建交初期的相互支持与合作
第四章 中印友好的鼎盛时期(1954-1958)
第一节 《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 协定》的签署
……
第五章 西藏叛乱与中印关系
第六章 边界形势的恶化
第七章 走向边界战争
第八章 中印边界战争的影响
第九章 病定思痛:尼赫鲁为什么在1962年坚持同中国进行军事对抗
第十章 从解冻走向和解
第十一章 冷战后的中印关系
第十二章 印度的核试验与中印关系
第十三章 进入睦邻友好新时期的中印关系
第十四章 中印关系的未来
附录
后记
作者简介
王宏纬,男,1934年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学系,1959-1961年在国际关系学院(今外交学院)进修。长期从事涉外工作和南亚问题研究,先后访问过斯里兰卡、尼泊尔、缅甸、印度、美国、英国、法国、巴基斯坦和加拿大等国。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教授,兼中国南亚学会和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等单位顾问。主要著作有:《高山王国尼泊尔》(1980)、《尼泊尔民族志》(1990)、《中印边界秘史》(译著,1991)、《南亚区域合作的现状与未来》(1993)、《喜马拉雅山情结:中印关系研究》(1997)、《列国志-尼泊尔》(2004)、《尼泊尔-人民和文化》(2007)、《来自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报告:尼泊尔(毛主义者)的兴起》(2007)、《中印边界问题真相》(译著,2008)等。另有有关南亚问题的论文、评论、政策建议和散文等百余篇。其中《喜马拉雅山情结:中印关系研究》于1999年荣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
书籍目录
修订版前言前言第一章 旧时代的遗产第一节 英帝国主义对西藏蓄谋已久的侵略首先控制喜马拉雅山地区诸小国第一次侵略西藏的战争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续订藏印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英俄关于西藏的协议关于通商章程的谈判英国对班禅和达赖的拉拢和力图在西藏培植亲英势力第二节 英国对西藏政策的改变支持十三世达赖反对祖国,干涉中国统一逼迫袁世凯政府同意召开三方会议英在西姆拉会议上阴谋策划西藏“独立”“麦克马洪线”的由来殖民主义者偷偷篡改历史第三节 英俄帝国对中国西部边疆的侵略和争夺关于所谓的“1842年边界条约”1846-1847年英国边界委员会线关于“约翰森线”英国企图分裂新疆的阴谋中国在喀喇昆仑山口界石的竖立关于阿尔达的划界建议英国单方面提出“马继业-窦纳乐线”第二章 印度独立后的北进政策第一节 印度独立后的外交政策第二节 取代英国控制喜马拉雅山诸小国兼并锡金控制不丹将尼泊尔纳入印度的安全体系第三节 在西藏问题上的所作所为怂恿西藏“独立”要求西藏承认印度在西藏继续享有特权支持西藏贸易考察团的分裂活动企图将流产的“西姆拉条约”及其通商附则强加给中国介入1949年7月的“驱汉事件”第三章 建交初期的岁月(1949-1954)第一节 中印两国正式外交关系的建立第二节 新中国重视同印度发展友好关系第三节 尼赫鲁对新中国的政策和策略第四节 在西藏问题上的龃龉干涉中国进军西藏印度方面的明智决策中方坚持原则立场和对印方正当利益的照顾第五节 建交初期的相互支持与合作第四章 中印友好的鼎盛时期(1954-1958)第一节 《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签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会谈虽有波折,但双方终于达成妥协协定的影响及公众的反应第二节 两国政府领导人的互访周恩来首次访问印度毛泽东多次会见尼赫鲁高层互访趋于频繁第三节 在广泛的国际领域内的相互支持与合作第四节 蓬勃发展的文化友好往来第五节 潜伏和渐露端倪的边界冲突趁中国忙于抗美援朝,大举向北推进在1954年谈判中的表现1954年协定的墨迹未干,即开始侵占中国领土印方片面修改地图关于中方地图的争论首次在中段边界对峙将触角伸向阿克赛钦尼赫鲁正式向中方提出了领土要求第五章 西藏叛乱与中印关系第一节 印度拉拢达赖喇嘛,鼓励“西藏独立”第二节 印度支持西藏反动农奴主的反革命叛乱第三节 关于“达赖喇嘛声明”第四节 同帝国主义分子沆瀣一气,毒化中印友好关系第五节 企图再次召开类似1913~1914年的西姆拉三方会议第六节 一方迫切陈辞,一方不识轩轾第六章 边界形势的恶化第一节 有关边界走向的分歧西段中段东段第二节 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三节 1959年的边境形势朗久事件空喀山口事件第四节 尼赫鲁在边界问题上态度的变化第五节 周恩来亲赴新德里中方关于两项临时性安排的建议尼赫鲁对周恩来建议的巧妙拒绝周恩来再次建议两国总理会谈关于两国总理会晤的协议彻底失败的高级会晤第七章 走向边界战争第一节 1961年的边界局势昙花一现般的平静中方的含蓄警告尼赫鲁开始谈论战争印方肆意加剧紧张关系关于中缅边界条约的争端第二节 印度的前进政策印度政府1961年11月2日高层会议的决定陆军总部对高层会议指令的修改显示使用武力的决心:收复果阿印方全线向中国境内推进中方被迫恢复在西段边界的巡逻1962年7月至9月间西段边界的局势1962年9月至10月间东段边界的局势第三节 短暂的边界战争尼赫鲁对中国宣战中方高层会议的决策第一阶段的反击第二阶段的反击……第八章 中印边界战争的影响 第九章 痛定思痛:尼赫鲁为什么在1962年坚持同中国进行军事对抗第十章 从解冻走向和解第十一章 冷战后的中印关系 第十二章 印度的核试验与中印关系第十三章 进入睦邻友好新时期的中印关系第十四章 中印关系的未来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中日甲午战争前,英国为了笼络和利用清政府共同对抗沙俄,在侵略西藏方面还有所顾忌。但在甲午战争后,英国已肯定地选择了日本充当其在反俄斗争中的伙伴,而且清政府在外交方面也已明显地倾向亲俄,所以英国政府便决定对西藏发动武装侵略。为了给自己的侵略行为制造舆论,寇松于1903年提出了所谓中国对西藏仅仅拥有宗主权的反动理论,企图否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1902年5月,英国驻锡金政治专员怀特率领军队一百人,侵入甲冈,并将该地藏民强行逐出,开始了武装侵略西藏计划的第一步。1902年7月,清政府派三品知府何光燮携在税务司工作的英国人巴尔前往西藏与怀特谈判,准备在通商条件上让步,换取英国交还甲冈。但是这时寇松已决心要执行其武装侵略计划,训令怀特坚持要求将商埠向北移至帕里作为挑衅手段,同时还散布谣言说俄国同清政府、西藏地方当局订有密约,等等。尽管这些谣言经中俄当局一再否认,英国殖民主义者仍然有意散播,目的是为其进一步侵略西藏的行动制造借口。1903年1月,清政府的谈判代表何光燮等抵达藏锡边界,准备与英方举行谈判,但英印当局故意不派出代表。4月6日,驻藏大臣致函英印总督,催促英方速派代表到亚东谈判,并且为表示中方诚意,还在信中说道:“中国代表愿至锡金或阁下所决定的任何其他地点。”①其实这时寇松已对西藏制定出了一套侵略计划。他一方面提出中国对西藏仅仅拥有宗主权的理论,企图否定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一方面向伦敦建议,为尽快确立英国在西藏的地位,必须派遣一个英国使团以军队护送到拉萨,强迫签订一个以西藏为一方的条约。1903年5月,伦敦批准了寇松的侵藏计划,所以寇松在接到中国驻藏大臣的上述信函后,有意曲解中方在信函中的表述,竟在6月3日通知驻藏大臣,指定要在甲冈以北的干坝宗举行会谈,并且蛮横地表示,如清政府和西藏地方代表不来,就进一步要到江孜或日喀则谈判。寇松在送致上述通知的当天,即派怀特和荣赫鹏上校为代表,率武装卫队二百人和输送队三百余人,强行越界人藏,径奔干坝宗。
后记
在本书的酝酿、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我先后得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事程瑞声同志,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陈峰君教授,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秘书长陈继峰同志,中印友好协会副会长屠国维同志,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王春贵、林尚麟和郑清典,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信息中心郭书兰等同志的热情支持和不同形式的帮助,谨在此对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西藏社会科学院的陈家珊同志。陈家珊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藏学家,长期带病坚持工作,惨淡经营,为我国的藏学汉文文献的整理、发掘、编辑和出版工作做出了意义深远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奎元同志语),并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为此书的出版多方操劳。他对学术事业的执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令人深为钦敬。在此部书稿接近完成时,我患病住进了医院。为使前功不致亏于一篑,我坚持利用治疗的空隙,完成书稿的结尾工作。但这样做,却苦了贤内高纬:她身体本来不好,现在不仅要经常来医院探视、陪护和照顾我这个病人,而且还要多方奔波,以满足我在改稿和定稿过程中不时提出的许多额外要求。正是在她的坚忍、耐心的支持下,我不仅病得痊愈,书稿也得以按期完成,内心感到无比欣慰。为此,我也应向她表示深深的谢意。当然,此书最终能与读者见面,离不开责任编辑季垣垣同志的操劳。她逐字逐句审阅了原稿,认真核对引文并提出许多质疑。她的认真负责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促使我改正了许多文字上的错误,对她我也要表示由衷的感谢。
编辑推荐
《当代中印关系述评》:奇怪的是英国官员们所划的边界线,居然被英属印度帝国的非英籍继承国尊奉为宝贵的国家产业。……现在继承国把这些英国制造的边界线奉若神明,当作民族遗产中的传家宝,这是历史上没有料到的、不幸的发展。阿诺德·托因比(《奥克萨斯河与朱木拿河之间》,伦敦,1961年,190页)没有是非概念的爱国主义是法西斯主义,不寻求真理的民主是幻影。当历届政府歪曲和编造真相的时候,历史最可悲的章节就写出来了。……苏布拉马尼亚姆·斯瓦米(《中印边界是否存在?》,印度《星期日》周刊,1982年3月28日)中印僵局在印度政府做出认真努力,就中印争端的根源对公众进行再教育前,不可能得到满意的解决。卡鲁纳加尔·古鲁塔(《中印边界秘史》,加尔各答,1974年,57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