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上的文明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华艺  作者:赫连勃勃大王  页数:355  
Tag标签:无  

前言

梅毅(赫连勃勃大王),是近几年来成长起来的历史作家。他的本职是金融事业,写作全在业余时间。每当一天劳累之后,他便浸沉在浩汗的史书堆里,勾稽爬梳,探秘索隐。久而久之,积掖成裘,悟性得道,便敲击键盘,一字字地打出他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朝代更迭、人亡政息的叹谓,于是,一部部著作便在网络中出现。梅毅以“赫连勃勃大王”的ID行走网络江湖,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出版商,一时间洛阳纸贵,争相出版纸质文本,不几年就成为令人瞩目的大众历史作家。我对他的作品,按出版时序排列了一下,从2005年到现在,短短的四年内,他埋头创作,出书十种,总字数超过500万,确实算得上是个高产作家了。一个年轻人,有此成绩,值得赞许。他的成功,当然与改革开放、时代进步有关。梅毅赶上了好时代,他是幸运的。但是,再好的时代,若不勤奋努力,也难以脱颖而出。“天道酬勤”!时代,总是拥抱那些勤奋者,成功的大门,专为不懈追求的人敞开着。梅毅的经历,印证了这个人所熟知却往往被人忽视的天理。梅毅写的都是历史。除了几部历史大视野的作品,如《隐蔽的历史》、《历史的人性》等等之外,最受世人注目的是一批类似历史演义体的断代史作品,起始于两晋南北朝,中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包括南明小朝廷)下迄太平天国,几乎代代赓续,组合成一个中国历史的系列。虽然梅毅的这套历史文集首缺秦汉,尾阙清史,但从中仍可清晰地体察出兴亡继绝、人事代谢的历史脉络。在近代中国,写历史演义最出名的,是浙人蔡东藩先生。蔡先生于光绪初年,幼而笃学。少长,精于治史。辛亥以后,他侨寓上海,为会文堂书局编写历代通俗演义,自前汉迄于清代,共11部,于1916年起陆续出书。蔡东藩先生的历史演义,虽难称洛阳纸贵,但可说名噪一时。1945年蔡先生走后,时至今日,久不见有此壮举,不免令人惆怅。现在,欣喜地发现,大陆学界出了个梅毅,他以英美文学专业出身的业余历史作家,用七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断代史,前后赓续地组成一套中国历史大系。

内容概要

言起宋朝,人们首先会想起“靖康之耻”的奇辱和“涯山之役”的惨败。相较大汉盛唐、朱明满清,两宋的领土小的可怜,北宋最盛时也只有2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宋朝的士大夫,像极了一个酒足饭饱、事业有成而又身体虚弱的中年男人,自恋至极(当然他们有理由因自己文明的高级而自恋),太关注自身精神局而的至高享受,全然忘记体内的衰落和“高度发展”所引致的迟钝。野心勃勃、充满活力的蛮人如同窥视猎物的群狼,随时会傲然一跃,扑向这些定居的、文明的、软弱的好邻居。野蛮毁灭文明,于文明人而言,是一种莫大的成长;于文明人而言,却是万劫不复的、可悲的停滞。    暂时忘却那些宿命般的悲剧历史,我们回顾两宋三百余年的文明成就,确实顿生骇然惊叹之感。昔日的繁华,早已成为深埋于地下的废墟;从前的风华,也化为过眼云烟,但无法否认那一个灿烂时代的光荣与不朽。往事越千年,我们依稀听闻诗人词家那一叹三叠的华丽吟咏。伟大的宋朝,绝非是死亡的朝代,即使它崩溃的瞬间,也如流星陨落一般,照亮了野蛮的黑暗,躯散了内心的恐惧,足以启发后人的心智,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总是缭绕那个与野蛮为邻居的伟大时代的方方面面。伟大的宋朝,已成为永恒。

作者简介

赫连勃勃大王(梅毅),男,天津人,现居深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研究生毕业后,从事金融工作十余载,致力于资本市场研究工作。业余时间内,著有《生命的伤口》、《赫尔辛基的逃亡》、《表层》等多部中篇小说,并有“伪青春三步曲”——《南方的目光机场》 《失重岁月》、《城市碎片》等三部长篇小说出版,还出版有长篇社会学译著《人类行为》,曾获国家、省、市等多项文学奖项。
  2004年起,以“赫连勃勃大王”为笔名,开始“中国历史大散文”的写作,相继出版有长篇历史散文集《隐蔽的历史》、《历史的人性》、《华丽血时代》、《帝国的正午》、《刀锋上的文明》《帝国如风》、《大明朝的另类史》、《亡天下》、《极乐诱惑》、《铁血华年》。香港中华书局出版有《历史长河的悲喜英雄》、《帝王将相的博弈真相》繁体字版。上述诸种著作的台湾繁体字版和韩文版也陆续面世。
  赫连勃勃大王的历史作品,不仅仅在国内诸多大型门户、社区网站受到数千万读者热捧,著名作家李国文、雷达、高洪波、蒋子龙、梁晓声、肖复兴、舒婷、叶延滨、林希等人,著名历史学家张鸣、沈渭滨、雷颐、王学泰、杨念群、钱文忠等人,也对其作品大加推崇。可称是国内极少同时受主流文学界、历史学界承认而又被大众读者认可的历史散文作家。

书籍目录

总序言自序:不朽的斑斓回忆——说不尽的两宋文明不老实的“厚道人”——宋太祖化家为国的事迹 英雄出于乱世——赵匡胤的青年时代 兵权释于杯酒——宋太祖“一手硬、一手软”的对内统治方针 先南后北定统疆——宋太祖的赫赫武功 “仁者之愚”致大惑——宋太祖“斧光烛影”的死亡之谜雄龙雌凤相对决——宋太宗的北伐与萧太后的南征 降旗飘出太原城——宋太宗攻灭北汉 高梁河畔尝败绩——宋辽首次主力对决战 “雍熙北伐”再无功——宋太宗二次伐辽的失利懦弱与妥协:一种心理距离——“澶渊之盟”前后的宋辽两国 聪明英悟之主——登上龙椅后的宋真宗 见“好”就收——“澶渊之盟”时的宋真宗 退一步海阔天空——宋辽“澶渊之盟”后的双赢局面 喝饱就忘挖井人——寇准的结局过于严肃的滑稽剧——宋真宗君臣的“天书降神”及泰山封禅贺兰铁马彻地来——狼子野心的西夏“开国者”们 鄂尔多斯大草原的主人——党项羌早期的“奋斗史” 喂不饱的群狼——从李继迁到李德明 西北烽烟连年起——元昊的十数年战争 天让谁灭亡,先让谁疯狂——元昊的下场一个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宋朝太后也垂帘——真宗皇后刘氏的十一年执政 四面边声连角起——从宋仁宗到宋英宗 “安石不出,奈苍生何!”——吊起来卖的青年王安石 偏执狂的生存之道——王安石大行“新法” 君臣开边意未已——宋神宗末年对西夏的两次战败皇后“偷汉”的政治性后果——辽国皇后萧观音“通奸案”始末 金漠银水逞英豪亦有契丹能赋诗——漫述辽代汉诗的发展 齐天萧后怀恨死 传弟传子兴宗疑——辽兴宗到辽道宗 春来草色一万里绝色红颜正愁余——懿德皇后萧观音的汉语诗词创作 龙床不容小蛇出宫闱秘事有人知——辽朝版“斯塔尔报告”的出台 殿角泥香留萧字仍旧花铃深夜语——萧观音身后的辽朝国祚浪子皇帝流氓臣——宋徽宗与他的宠臣们 “性情中人”宋徽宗 春梦绕胡沙的宋徽宗父子 无赖“六贼”朝堂坐 天堂到地狱——东京汴梁的陷落残山剩水留半壁——南宋初立的艰难时局 出人意外的帝位——康王赵构 谋不见用的忠臣——李纲 白首将军振臂呼——宗泽 杭州的“政变”闹剧——苗傅、刘正彦 战鼓声声黄天荡——韩世忠 关陕失却川蜀危——张浚、曲端、吴玠 中原傀儡也猖炽——刘豫 左右逢源终得利——西夏乾顺奸帝奸臣“二人转”——赵构与秦桧共位的时代 祸起萧墙事堪忧——淮西军变 顺昌大捷振军心——刘锖的胜利 直捣黄龙平敌穴——岳飞的信心 理直气壮主降派——秦桧的“议和” 天日昭昭毁长城——岳飞之死 甘为臣妾江南隅——“皇统和议”的最终签订大柄若在手清风遍天下——有雄才而无大略的完颜亮 “蛰龙”岁月跌宕多——金熙宗时代的完颜亮 大柄在手任诛戮——果于出刀的完颜亮 文才武略兴规模——改制迁都的完颜亮 处心积虑一南北——一心侵宋的完颜亮 提兵百万汹汹来——率兵南侵的完颜亮 欲雪前耻反败绩——南宋“隆兴北伐”的失败太师飞头去和戎——韩侂胄“开禧北伐”前后事 “两朝内禅”的真假戏 “庆元党禁”的窝里斗 “开禧北伐”的坏结局 回光返照的金王朝塞马一声嘶百年又轮回——金朝的灭亡 金宣宗的“三大误” 金哀宗的亡国“三步曲” 唇亡齿必寒——南宋“端平入洛”的失败“亡天下时代”的关键词——钓鱼城·鄂州和·贾似道·襄樊失·临安降 钓鱼城:蒙古大汗的“鬼门关” 鄂州和——子虚乌有的“胜利” 贾似道:好运气不会“永远” 襄樊失——浴血苦战的迷惘 临安降:残阳如血浴江南鼙鼓扬天繁华歇丹心万古名不灭——李庭芝·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 苦战扬州的英雄——李庭芝 江西的游击苦战——文天祥的最后努力 静江的誓死抵抗——马暨与娄钤辖 重庆的五路被围——张珏 悲壮的山之役——陆秀夫与张世杰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最后岁月跋:生活,作为令人宽慰的假相

章节摘录

不老实的“厚道人”——宋太祖化家为国的事迹“京油子,卫嘴子,保定的狗腿子”,有关此句俗谚的出处及传播时期,至今不是特别清楚。笔者估计是在清末流行。何者?北京多油滑狡诈的官吏,天津多兴事搅水爱摆活的码头青皮,保定多出太监及看家护院的武卫。京油子,卫嘴子,京津两地人士皆一笑释然,说保定人“狗腿子”,则会在当地激起众愤。保定民间“保名”人士经过“钩沉”,认为“狗腿子”乃“勾腿子”之误传,以讹传讹,把保定人武功盖世的“勾腿子”误传为“狗腿子”。话虽有理,也是一相情愿。京油子、卫嘴子皆是贬意词,怎会把一个褒义的“勾腿子”与之并列。明眼人一看,自然一笑哂之。其实,保定人大可不必因“狗腿子”一词气馁。现在的保定,辖区甚广,名胜古迹众多,满城汉墓、燕下都遗址、紫荆关、定窑遗址、涞源阁院寺、曲阳北岳庙、古莲花池、清西陵、直隶总督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曹锟故居、冉庄地道战旧址,上至战国下迄抗战时期,均是有名的地方。说到人物,保定更是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特别是姓刘的,满城出过大名鼎鼎的汉中山王刘胜,此君儿子就有一百多个;涿州也是英雄发迹地,出过三国英雄“刘皇叔”刘备。2005年春,我出游北京,正好闲暇,便借了一辆陆虎吉普,与友人兴高采烈去涿州探访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地。我们到达之后,失望成气愤:完全是人工假造的“古迹”,大瓦房似的庙宇虽不失庄严,年头却还不如我脚上的一双皮鞋久远。特别是据传张飞卖肉时使用的一口“古井”,简直就是平地掏个土窟窿,只作骗游客门票用。气闷之余,我开着车往城外赶路,忽然,前面一辆面包车一个急刹车,我下意识狠踩刹车,仍旧“吻”在了小面包的屁股上一点点。面包车车门“呼啦”大开,一左一右下来两个人,右手边一人满脸胡碴,八尺身材,环眼怒睁,甭说,还真像猛张飞;左手边一人乃一浊黑胖子,肉耷腮,尿泡眼,乍看很厚道,说话时小眼缝里却凶光四射,虽然看不清眼白眼黑,却透露着无比的阴险……最终,小面包车诈去我们大陆虎1000大洋,施施然而去。与我同行的友人咬牙切齿:“妈拉巴子,这辆淘汰无牌的破面包,本身也就值一千块!”强龙不压地头蛇,更何况我们本身也不是“强龙”,只得花钱消灾,为小面包屁股上一块一元钱大小的痕印付出1000块。车开数里,忽然大悟,我说那个黑浊胖子怎么那么面熟,那厮长相颇似赵匡胤!只是胖子当时穿了件对襟褂子,没有戴冠帽,穿的不是朝服。同行友人哂笑,说,赵匡胤是开封人吧,北宋皇陵均在开封的巩义,连赵匡胤他爸赵弘殷的墓也在那里。为了打消我的疑虑,友人还加上一句:“我两个月前到洛阳出差,有人专门接我们去游览过巩义宋陵,除了被金人俘掠的宋徽宗、宋钦宗,北宋七帝八陵,都在那里趴着。”我也笑,反唇相讥友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大掉书袋,开讲赵匡胤祖籍乃“涿郡人也”,其人虽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籍贯却是涿郡,慎终追远,北宋有两座“祖陵”一直在涿郡未迁。由于当时涿郡一带是北宋与辽国的主要战场,赵氏两个“先祖”又埋在平民的乱坟岗中,难以择认,故一直未迁葬。此外,还有一说,认为宋太祖先人墓应在离保定更近的清苑,文天祥被俘后由元人押送大都(今北京),曾作诗:我行保州塞,御河直其东。山川犹有灵,佳气何郁葱。顾我巾车囚,厉气转秋蓬。瓣香欲往拜,惆怅临长空。现今,各地为了支持本地经济,获取门票收入,大打名人争夺战,最有名的当属诸葛亮“躬耕”地的襄阳、南阳,其次为争西施故里的萧山、诸暨,还有山东几个县为争“孙武出生地”也闹得沸沸扬扬。不过,宋太祖赵匡胤的老家是涿州是清苑却不重要,两地现在均属保定市,两个小地方“有话好好说”,大可择其一地弄成一处人工景观,雕几个石人马,通廊环绕,表一表开三百年大宋基业的赵匡胤,肯定能挣不少银子,也许还会慢慢消融“保定狗腿子”的不雅之名。英雄出于乱世——赵匡胤的青年时代观《宋史·太祖本纪》,赵匡胤高祖赵朓直至其祖父赵敬等人,自唐代起都是县令、刺史等类文官,直到其父赵弘殷,才在后周年间因军功得获“敬左骁骑卫上将军”的军号。五代乱世,赵弘殷因受当时的大军阀“赵王”王镕指派,率五百铁骑驰援后唐庄宗,扬名立万,为庄宗所爱,荣升为禁卫军军官。此后,五代数姓更迭,赵弘殷依恃有马有枪,不仅没有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被“清洗”,官还越做越大。后周显德年间,赵弘殷已“累官检校司徒、天水县男”,与其子赵匡胤共同掌管禁兵。老赵盛年之际暴病而死,获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荣衔。可以揣见,赵弘殷以上数世祖曾为县市级文官的历史也可能是编排而出。五代乱世纷纭,英雄切莫问出处,只要力气大、脑子活、能上马抡刀使大枪,封王封侯倒是件容易的事情。赵弘殷长年生长军中,不仅自己一刀一枪博得功名,也带携儿子辈在“革命”大熔炉健康成长,成为好钢。最最关键的是,赵匡胤、赵匡义(光义)兄弟自幼在禁军中长大,叔叔大爷兄弟辈的军中同袍情谊,成为日后“陈桥兵变”中最有力的人员基础。赵匡胤乃赵弘殷第二子,生于洛阳夹马营,其母杜氏。不必细说,真龙诞生,自然是“赤光绕室,异香经久不散”,就连娃娃得的新生儿黄疸,也被史家绘声绘色描述为“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搁现在,如此严重的黄疸,得让父母愁死。待赵匡胤得了天下,老妈一叨咕昔日情景,才知道儿子是“金龙”转世投胎。青少年时代,赵匡胤还有两件事让时人称异:一是曾身骑一匹顽劣烈马,鞍勒不施,疾驰于城上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赵匡胤)首必碎”,不料小伙子拍拍身上土,一跃而起,毫毛无伤;二是与战友在房子里赌钱,有两只马在外面啼鸣,赵匡胤想吃烤雀,出门捉鸟,刚刚出门,房子忽然倒塌——两件“传奇”,细分析也是稀松平常:骑马头碰门楣,可能是武将头盔上的铁尖绊挡,让赵匡胤跌落于地,否则,其人再神,也逃不过物理定律;人刚出屋墙就塌,虽属小概率事件,但相信不少人都会遇到。无论如何,人要成了名,啥事都可以凭空附会,何况是开三百多年宋国基业的君王。赵匡胤青年时代,英雄逢时,正赶上五代最后一位英明帝君周世宗,有幸跟从这位伟大的皇帝东征西杀,得显威名。其成名一战,当属周世宗登基后御驾亲征北汉刘崇的巴公原之役。当时,北汉军人数占优,后周军中又有右翼战阵的军将逃跑、投降。万分危急时刻,当时的赵匡胤虽只是禁卫军中级将官,表现却十分英勇,他向同伴大呼:“主危如此,吾辈怎能不誓死以战!”并与当时禁卫军统将张永德各率两千兵马,奋勇破敌。关键之时,周世宗柴荣亦临危不惧,手下又有赵匡胤、张永德这样的军将,最终大败北汉军,使得一旁观战的北汉“盟军”契丹军见景夺气,也逃遁而去。后周军队终于取得此次战役的全胜。战后,周世宗立封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而后,赵匡胤跟从周世宗征讨南唐,平扬州、下寿春、得泗州,都有他“厚道”的大脸闪现,威震江南。周世宗北征,赵匡胤也是一马当先,踏平关南之地。眼看后周军很快要收复燕云之地,天不佑人,周世宗柴荣忽得暴疾,不得不拥众返回汴京。英雄大业,半途而废。回军途中,周世宗支撑病躯阅示文件,忽然发现一个苇编袋子,里面有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有“点检做天子”五个字。古人迷信,周世宗认为这是“天示”,马上想到自己的姐夫——时任禁军统帅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立马下诏免去张姐夫的点检一职,转委平时看上去老实厚道又曾立战功的赵匡胤为殿前禁军统帅。周世宗猜疑自己的姐夫张永德军内外党羽众多,可能在自己死后危及儿子的帝位,而赵匡胤寒人军校出身,应该没有人拥戴其篡位。周世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忘记了五代数位皇帝皆是军头出身,其养父(亦即其姑父)郭威也是由军士拥戴而移后汉国祚。“点检做天子”的木牌,应该百分百是赵匡胤等人制作,不过,他们当时的初衷可能只是想“陷害”张永德,免得周世宗死后他因手中有禁兵而于宫中坐大,至于后来“赵点检”终做天子,倒是“弄拙成巧”的稀罕事。周世宗死后,其第四子梁王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时年7岁。转年春天,周恭帝还未及改元,周世宗棺柩刚刚入土两个多月,真正尸骨未寒,本来要率兵北征契丹的赵匡胤兄弟自导自演大戏,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赵点检”果真做成了“天子”。史臣们好玩,编造得有模有样,在他们笔下,赵匡胤的帝位完全是天上掉下来的,事先毫不知情:北汉结契丹人寇,命(赵匡胤)出师御之。次陈桥驿,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赵光义)入白,太祖(赵匡胤)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日:“诸军无主,愿策太尉(赵匡胤)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太祖揽辔谓诸将曰:“我有号令,尔能从乎?”皆下马曰:“唯命。”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诸将皆载拜,肃队以入。副都指挥使韩通谋御之,王彦升遽杀通于其第。太祖进登明德门,令甲士归营,乃退居公署。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日:“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范)质等未及对,列校罗彦环按剑厉声谓(范)质等日:“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范)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宣徽使引太祖(赵匡胤)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迁恭帝及符(皇)后于西宫,易其(恭帝)帝号日郑王,而尊符(皇)后为周太后。仔细推敲陈桥兵变,其实很好破解其中秘密:其一,出京大军忽然返回,赵匡胤好哥们、时任殿前指挥使的石守信大开城门,众人顺利人城。如果真是没有预谋的“事起仓促”,不会有哪个将军这么大胆,不顾九族性命开城纳“叛军”;其二,后周朝中大臣范质等人被挟迫拜见“新天子”,赵匡胤还指天划地表示自己“冤大头”,周世宗昔日的得力文臣陶谷却能即时从袖中拿出早就写好的“禅位诏”,语意清晰,文采斑斓,没有军头们事先许诺给美官做,陶学士不会这么从容不迫。当然,毕竟后来两宋帝君待人不薄,后世才没怎么拿此事做文章。其实,老赵这一阴险毒招,比当年曹孟德要黑得多。由于赵匡胤在后周曾任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因而定国号为“宋”。后周恭帝被宋朝改封为“郑王”。13年后,柴宗训20岁出头,即“发病”而死,估计是被宋氏暗害。赵匡胤又演一出,“闻之震恸”,谥日“恭皇帝”,把小伙儿葬在其父陵侧。周世宗有7个儿子,除老大、老二、老三被后汉隐帝杀掉,老六柴熙谨已在宋初不明不白死掉,老五柴熙晦、老七柴熙让皆“不知其所终”,估计也都被赵宋派人弄死。直到宋仁宗嘉祜四年,才下诏有司取阅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后)周祀。”所以,一般人皆为《水浒传》或其他民间演义所误导,以为柴进是后周皇帝的嫡系子孙,还一直获封“一字并肩王”什么的,其实柴荣并无直系后代得活世上。当初,为了防止唐末以及五代诸朝藩镇推翻皇帝的“悲剧”重演,周世宗想方设法削弱藩镇的兵力,重金招募强兵猛将入京城守卫帝室。结果,柴世宗死后,帝位未失于强藩,却被禁卫军头子捡走,真是人算不如天算,防不胜防。可悲!可叹!富贵险中求,赵匡胤一念成福,造就两宋三百余年基业,确成为他个人奋斗史上一个大大的“佳话”。推论“翊戴”之功,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镝、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细究这些“功臣”的原职,皆是殿前都指挥使、骑军都指挥使、殿前都虞侯这样的京城禁军大小头目,所有这一切,均明白无误地透露着一个信息:陈桥兵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不折不扣的政变!建隆二年,赵匡胤罢去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一职,以免“点检做天子”的谶言重演。历史上的“大事”,往往前一出是“正剧”,后一出摹仿的是“喜剧”,偏偏“黄袍加身”此等大戏,郭威和赵匡胤,两出都是“正剧”,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兵权释于杯酒——宋太祖“一手硬、一手软”的对内统治方针帝位没坐热乎,赵匡胤两次亲征,干掉和他叫板的两个人:镇守泽潞的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驻地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本来先送李筠和李重进一人一顶“中书令”(名誉人大委员长)的高帽子,就怕他们两个首先捣乱。封官的使臣到了潞州(今山西长治),李筠根本不见,马上要起兵。李筠左右请谏,这些人倒不是害怕主公“造反”,五代时换“皇帝”如走马灯一样,一家换予另一家并不稀奇,而参谋们的本意是让他缓缓神再观察一下,不要轻举妄动。李筠之子李守节泣谏父亲不要给“大宋”添乱,新君继位,最恨的就是首先出头的前朝“忠臣”。起先,李筠听劝,置酒张乐,大摆宴席,请宋朝使臣相见。但双方刚刚落座,李筠忽然命人于壁上高悬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并亲到像前下拜,悲不自胜,泪下如雨。如此,李筠左右谋士一时皆惶恐不安,忙向赵匡胤的来使解释:“李令公饮酒过多,表现失常,请勿怪罪。”宋使也不好说什么,本来太监就胆小,特别是出使到“敌营”的太监,直怕自己大脑袋被割,自然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赵匡胤听得使臣回来一五一十的禀报,仍不想直接兴兵,亲自写诏“慰抚”,并召李筠之子李守节为皇城使(寄禄官,类似内务部管事的虚衔,以示对李氏父子的“无猜”)。李筠得诏,即遣其子李守节入朝,本意实为派儿子如朝侦伺情报。此招甚怪,既然反心已定,何苦要搭上儿子一条性命,亲送其人虎口。得知李守节入朝,赵匡胤也出乎意料,迎头就问:“太子,你怎么来了!”李守节大惊失色,忙跪地叩头,哭诉道:“陛下您怎么这样称呼我,朝中肯定有人讲我父子的坏话!”赵匡胤倒有帝王气度,徐徐言日:“我听闻你数次劝谏你父亲,皆不为其所听。你父亲遣你来京,是想让我杀掉你,彰显我的不仁,他也好有借口起兵。你回去吧,转告你父亲:我未为天子的时候,你父亲想做就做;既然现在我已为天子,他何不为了我而作出小小的退让呢?”赵皇帝此语,不失语重心长,既无威胁,也无要挟,甚至有些哀求的意味在里面。当时,北汉“皇帝”是刘钧,他家的“后汉”天下原为“后周”所夺,因此与中原政权一直为敌。听闻李筠要造反,马上派人秘密联系,相约共同举兵。再说李筠听了儿子回来一番汇报,又知北汉将派兵马来援,遂下决心,马上命幕府文士书写檄文,四处散发,历数赵匡胤“篡位罪状”,同时遣人到北汉求兵,正式起兵。

编辑推荐

《刀锋上的文明》是著名历史写作狂人赫连勃勃大王(梅毅)历史散文巅峰之作!拜伦说,“时间像是驿站、命运之神就在那儿换马,教历史换调子,然后再沿着帝国兴亡之途奔驰。”赫连勃勃大王的笔触正好落在了那一个驿站,落在了那换马的瞬间,落在了换调子的历史和换命运的人物身上,并展开了时代背后的点点细节。正由于他对沉埋于历史深处的珍玉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嗜好,才最大限度地复苏了我们民族对于祖先历史的刻骨而斑斓的回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刀锋上的文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0条)

 
 

  •   拜伦说,“时间像是驿站、命运之神就在那儿换马,教历史换调子,然后再沿着帝国兴亡之途奔驰。”赫连勃勃大王的笔触正好落在了那一个驿站,落在了那换马的瞬间,落在了换调子的历史和换命运的人物身上,并展开了时代背后的点点细节。正由于他对沉埋于历史深处的珍玉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嗜好,才最大限度地复苏了我们民族对于祖先历史的刻骨而斑斓的回忆。
  •   以前没有太多的接触过宋元史,但看了赫连勃勃大王这本书,觉得里面有很多的思路都是很新鲜的,而且其中融入了作者很大的感情,先不论书中的历史细节是不是很精确,仅当他是一本故事性较强的小说,你就也可以读完它了。这本书里面的很多观点,包含隐含着的观点,很多是我所同意的。包括对清的观点,包含岳飞的观点。任何时候,历史就是历史,现实终归要归于历史;同样现实也在走历史的老路。宋有燕云之痛,今有台湾之痛。我们是否守在这个历史的问题上,等着东京繁华的逝去?说正史分两种,正说正史和戏说正史。个人更偏好戏说,一切史实皆有凭有据,一切评论皆嬉笑怒骂讽古论今。当然,本书更倾向于正史。只是,我不喜欢书中那种给人物扣上奸恶帽子的评论,甚至不喜欢一切形容词。你可以表态,庄谐皆可,但不要直接扣帽子,那会让我感觉作者像个看电影的小学生,眼里只有好人坏人。赫连勃勃大王这本宋史,是迄今为止最好最好读最深刻的一本书,特别是他正义磅礴的历史观和那种适度而止的调侃,绝非网络写手大脸明月等人能赶上的。
  •   读罢《刀锋上的文明》,一种酸楚的感觉涌上心头。
    野蛮征服文明的代价是自己也文明起来,丧失了以往的尚武精神;而文明付出的代价更多,也更令人扼腕叹息。
    在一次次蛮族刀锋血火的洗礼中,一个个文明倒下了,又竖起一个个新的文明。一直到现代以“自由民主”的政治文明和更为强大的物质文明的建立,才使得蛮族逐渐不再能仅仅靠武力来征服文明国度了,只有靠自己把自己变得更文明一些,因为现在的文明意味着精神上和武装上的强大。
    以后再也不会有五胡乱华、靖康之耻、崖山之痛了。
  •   完整地把辽宋金西夏的历史承现出来,是很难得的。这样可以避免角度的偏颇,从一个公正的角度来看问题。辽金西夏都是割据政权,他们的形成都各有渊源。最大的问题是,互相妥协造成了最后的衰亡。宋太祖惩五代兵祸,崇文抑武,文治斐然,却没想到再度失算,武功一直不振,直到被元所灭。
  •   上学的时候学历史,都是从已过滤简化的历史书中知道的一些不全的历史知识,那时候多么瞧不起宋朝,长大后才知道,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朝代有着多么繁荣的经济,完善的福利,人民生活富足安逸,最后都被所谓“一代天骄”所谓“黄金家族”的铁蹄踏碎,读史不是为了宣扬矛盾,只为了面对事实总结经验,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此而已!
  •   赫连勃勃大王的讲述是极精彩的,非常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   书写的很不错 从一种另类的世界去解读真实的历史
    这就是历史的作用 给人以借鉴和启迪
  •   非常喜欢赫连勃勃大王的书,耳目一新,个人感觉这本是写的最好的
  •   看过其他几本,相信你会折服于赫连勃勃大王
  •   宋朝的那些事,值得一读。
  •   梅毅出名很久了,他的作品却读得不多,但就算几部也能肯定,这个文风,我喜欢
  •   非常值得推荐啊。这本书纸质编排都很不错。
    至于内容嘛,正在研读中。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一句,让我对宋氏有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史料简介,以解心中之惑。
  •   很新很好0 0赫连勃勃写历史还是不错?
  •   优点是不差于以前的作品,但同时这几部历史作也是没有什么进步的空间,但总体上还是很不错的!
  •   非常好的一套书,开卷有益,品味历史。
  •   作者的历史功底很扎实,绝对要比现在那些靠推手炒作起来的要强很多
  •   历史有趣,不一样的历史更有趣。
  •   最近在网上也听说了他的一些负面评论,甚至有很多明显是不合理的,我在此只引用韩愈的一句诗吧,“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警告那些无趣之人,不要做没有意义的事。这样反而会显得你们素质低下!
    有些人喜欢称他为“大王”这固然不错,显得很亲切,但是,不免有些孩子气;可他的书写得好那是确确实实,如《亡天下》那的的确确不错,这是一位正在兴起的作家,因此,我更喜欢称他为“勃勃”!我认为这样更显气势!
  •   以人带史,突出趣味;以点带面,突出个性。
  •   这本书,除了印刷字体太过于密实之外,语言很风趣
  •   以前买了一本,翻了很多遍都翻烂了,所以再买一本新的,很经典。
  •   读过电子版的,比较过瘾,为保护眼睛和珍藏,买纸质的再读几遍。
  •   书的质量很不错。很好!
  •   此书可读性强,需静下心耐着性子读
  •   书整体不错,内容上表达流畅,值得一看
  •   书的包装和内容都不错!
  •   他的书很有深度
  •   不错,挺符合史实的,值得阅读
  •   书质量很不错,包装很精致就是送的徽章不知道是哪家的
  •   有趣,值得购买
  •   书的内容深刻,质量也不错,值得一读。
  •   我喜欢作者的文笔
  •   印制良好,内容也不错
  •   在当当购书很愉快
  •   还可以收到了的了哦~
  •   刀锋上的文明,诉说的并不像副标题那样是另类历史,而是真正的正说历史。宋朝如何,不在评论,单说赫连勃勃大王所写的这本书。本人认为有几个特点:一、对待当时的政治人物完全是以政治的眼光来看待,所以颠覆了我们所了解的一些人。比如,辛弃疾是个爱国者,但用政治的眼光看,辛弃疾是个“一流的文学家,二流的政治家,三流的军事家”;陆游是个爱国主义诗人,但用政治的眼光看,“则是个庸识之才”;二、力求真实客观的展现人物,将史书“选择性删除”的内容进行复原。对王伦、宇文虚中等人物在被史书抹黑的人,进行了平反,也展现了“历史选择性典型”另一面,比如理学大师朱熹的另一面,本是个道貌岸然,虚伪量狭之人。李纲的另一面是见风使舵、奢侈糜烂的人等。三、夹叙夹议,评价中肯,一针见血。作者的一句话印象深刻,“真正的政治场上,根本不能以‘好人’、‘坏人’来加以区分,中国知识分子的党群之争,在宋代尤为典型和复杂……”总之赫连勃勃大王在力图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还真史与人。再说说不足之处:折页上说赫连勃勃大王“可能是国内极少同时受主流文学界、历史学界承认而又被大众读者认可的历史散文家,”这种说法在书中能得到印证,作者有时候成段成篇的引用史书记载的原话,没有任何解释。而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对这种半文半白的写法却感到比较别扭,这种写法极大的影响了读书的连贯性,成篇成段的引用并不能起到言简意赅的作用。从评论的数量可以看出本书受关注的程度与《明朝那些事》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读者的认同程度不高有两方面的问题;1、通俗程度还不够。通俗就是文字能让现代人看的懂,半文半白会让很多读者皱眉头的。2、虽然评价客观中肯,但是对历史人物的内心解析的不够,精彩程度必打折扣。
  •   赫连勃勃善长把多个时代、种族联合描绘,类似于欧州史写法,大概得益于当年留学法国所受的启发。宋辽金夏时代比南北朝时代相比,人类相对更文明,更训化了些,尤其是生活在天然优越的中南地带一族,体魄更加退化,手工业文明更加发达,其生活用品制造业恐怕比现代还要高明很多,宋代的开封,杭州都市人的生活决不次于当下一些发达城市,于是它的屈辱就构成了几千年来国人最无法面对的客观存在。种族矛盾激化如地震海啸,每隔一段时间就来那么一次,五胡的后代屡次暴发出它的威力,直至清代才被大洋彼岸的新能量所抑制。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没有金辽西夏破坏,宋代将会产生西方科技,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寄托啦。梦幻一样的宋朝就这样消失了,它留给后人的是一种登峰造极的文化艺术和无尽的唏嘘惆怅。
  •   认识梅毅,从不喜欢到喜欢经历了一个过程。第一次看他的书是《帝国如风》,元朝的历史不好写,即使是才如梅毅也无法让人着迷,第二本是《铁血华年》,立刻知道了梅毅的功力,由此而一发而不可收拾了,这不书在梅毅的书中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差的,只能说是中平之作,就像那段历史一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是最波澜壮阔的那一段,但是即便如此,他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份魅力,简单的叙述,对于对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如同白开水一样,文笔并不犀利,也不华丽,还没有哗众取宠、博取争议的地方,但是这却是一本值得让人去阅读第二遍、第三遍,这就是梅毅的成功。顺便说一下,当当竟然把书名给打错了,实在不应该。
  •   赫连勃勃大王的作品我一贯推崇,本书同样出色。不过个人意见,诸如狄青、岳飞、隆兴北伐等一些重要历史细节描写不多,反倒是对萧太后的艳词津津乐道。不过瑕不掩瑜。
  •   这部历史书,内容很全面,贯穿辽、宋、金、西夏的整个历史进程,而且最重要的是作者注意到了,历史是如此惊人的重复,得失之间,往往不到百年,历史就重演,不胜感叹。对历史的了解和评判,也有助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现在的社会现实,可能很无奈很绝望,但历史终归再往前走,这又让人再生出一些希望。
  •   梅毅的历史小说看起来不费力,没有如同嚼蜡的艰涩,观点客观视角比较犀利~~~是部不错的书
  •   书很好,看的很痛苦。这段历史哦,真让人相当郁闷。
  •   比较不错的历史散文书籍
  •   收集梅毅的全套= =...
  •   书当简单了解历史还可以,送货不错。
  •   了解宋,体会士大夫及文人气质。
  •   写的还可以,读起来也不费劲~总体感觉不如华丽血时代...是放在床边、洗手间消遣的好书~~
  •   是一个系列的 就都买了
  •   大王用通俗的手法,深刻地写出了当时的事情.很容易让人一目了然.这本书非常适合非专业爱好人士观看.总之,它是易懂,明白的.
  •   看了一部分,说不上很好,但可以开下去
  •   有思想深度,内容也很有趣,读之不厌,是一部不错的作品!梅氏作品代表作!但过于注重政治了。
  •   写的不错 蛮好看的
  •   书不错,个人很喜欢大王写的书。
  •   帮同学买的,她挺喜欢的.
  •   不错...................
  •   这本书感觉写的太简单,没有把想象中的把宋史写的好看
  •   长见识了,写的不错,看了看,比较满意
  •   不错,速度慢点
  •   书名党!买重复了!!
  •   无味的语言,贫乏的知识,最不能忍受的是到处充斥着毫无幽默感的调侃。真敬佩作者把跌宕起伏这段中国历史鼓捣成了流水帐。
  •   梅是一个好的翻译,把古代汉语译成今天的语言了,除此以外,就没什么了.翻译也就罢了,书中到处是作者自命不凡的语气,还真以"**大王"自居了.作者做人的品德值得商榷,之前在天涯上打压当年明月的事还记忆犹新^^^但是你要记住,当年明月写了几年才写了一本书,你一年要写几本?这种速度\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书,还有人要看,我只有一个字:P服强烈建议大家不买.
  •   梅毅的书,多是翻译至古文,权当增长知识即可
  •   写的什么东西啊!真后悔买了。流水账一样,粗略的可以。浪费时间和金钱。
  •   不能不说,作者的历史知识只能算一般性,不过对于通俗性的历史读物已经足够了,而且是对很多人来说不甚了了的宋史。建议大家都看看,尤其是愤怒青年们,可以缓解很多不必要的愤怒
  •   翻译历史,妄加评论,假作诙谐看到这位大哥写到辛弃疾一事,终于愤而摔书,再也看不下去:无可信证据,无史料支持,就从辛弃疾坚定支持韩侂胄北伐一事而总结辛弃疾是一流文学家二流政治家三流军事家,简直是笑话。辛弃疾年轻时率几十骑冲金营一事,作者说“看不出有任何的政治远见”,呵呵,哈哈,辛弃疾本人没说过,当时人没说过,现在人更没说过,没有任何人说这件事是辛弃疾政治远见的体现吧?!!想独树一帜树立鲜明观点不是这么树立的好吗,简直莫名其妙。
  •   将宋辽金串在一起写是不容易的。佩服作者对历史脉络的整理水平。不过,有一点不足需要指出:北宋是中国文化发展到最高峰的时期,北宋的君臣们可以说过着人类有史以来最舒服的日子,这一些未见有充分描述。书名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作者身上存在太多杀伐之气,似乎对中华文明有所不满。看过作者很多书,想提个建议:不要将笔墨都洒在君王身上和战场上。比如写南北朝,魏晋风骨自然应放在第一位。
  •   书名好,出发点也好,内容大部分也不错,可是作者未免有点对性方面的描写有点现代哦,这再怎么说也是一本写有中国历史的载体,其部分语言恐不见得庄重
  •   这样的书适合在图书馆借来一看!
  •   一位披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外衣的外国资本“狼”。他对历史的调侃之所以能够奏效,是因为国人历史知识的贫乏。
  •   同学喜欢,带有点野史的味道。。。。
  •   内容应该不错,还没有来得及看
  •   总体还不错,不过纸张有点不满意
  •   各位可以从这里看到外国历史学界对宋朝评价,经济和文化无比伟大,但是困于战马和本身制度原因被灭了。现在宋朝被捧了,其实是跟着外国历史学界的潮流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世界史》、《中国传统与变革》、《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市井生活》,汤因比、谢和耐、费正清那几个洋鬼子吹宋朝肉麻的你不相信。
  •   内容充实,但没写出历史的大气
  •   好像是本史记枯燥的没法读下去。做历史材料还行。
  •   写的比较好,有银子的话要买齐他的书
  •   梅毅可以改名叫没意思了
  •   故事性极强~~~令人扼腕叹息~~~
  •   刀锋上的文明
  •   商品名称:刀锋上的文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