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内心的小孩对话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美】金伯利•罗斯、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  页数:187  译者:王小亮  
Tag标签:无  

前言

你可能因为好奇或者感兴趣而挑选了这本书,因为你也有“难以相处”的父母或亲属。他们是如此不好相处,以至于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像是踩在薄冰上,或者更糟,踩在随时都可能爆炸的地雷阵上。他们是如此不好相处,以至于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取悦于他们、无法理解他们,甚至无法原谅他们或者爱他们;但与此同时,你又无法离开他们。而拥有一个这样的父母,很有可能会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每个人都有难以相处的时候。不要把这种“难以相处”和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上用来描述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状的那种“难以相处”混为一谈。弗莱达·弗莱德曼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治疗过很多患者,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被子女、配偶、朋友、同事甚至是治疗师称作是“难以相处”的人。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或表现出边缘人格症状的人可以表现得很迷人、很聪明、很有创造力、很有同情心、很令人愉快,当然他们也会很难相处。他们还有可能高度敏感,难以理解自己的感受,并且缺乏情绪管理的技巧。而这些因素反过来又会促使他们采取一系列的防卫手段来使自己感觉好受一些,但恰恰是这些手段使他们在别人的眼中显得更加难以相处。这些症状通常都会对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朋友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幸的是,尽管近年来有不少关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书问世,学界也举办了不少的研讨会,但这些著作和会议却很少关注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子女。本书面向的就是这样一群人——尽管有些已经确诊,有些从未经过诊断,但他们的父母都有边缘人格症状。你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可能会发现,书中的许多讨论和例子对你来说都是那么栩栩如生、似曾相识,这甚至会让人感到害怕。在你看来,书中的有些部分也许会显得不那么真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适合阅读这本书。边缘性人格障碍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边缘人格患者的表现也是洛式各样令人迷惑的,在他们和自己所爱的人交往时更是如此。这对相关的各方(不论是父母、成年子女还是其他和边缘性人格障碍有关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问题,但解决问题的道路并不是平坦而笔直的。拥有一个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或表现出相关症状的父母,这种经历是极端个人化的。尽管如此,成年子女们还是会经历一些共同的典型阶段,在经历这些阶段的过程中,他们将开始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反应;这些阶段包括:否认、绝望、愤怒和接受,如果情况理想的话,还会有某种问题已经解决的感觉。当然,这几个阶段的顺序并不总是线性的。你的情绪可能会上下波动,难以承受的感觉可能会去了又来。就在你觉得自己已经“克服”了的时候,某些画面、言论或行为又会将你带回到情绪混乱的境地。这就像是在雨中登山:进一步,退半步,有时候甚至会退两步。整个过程将十分地漫长,即使如此,你也总是看不到旅程的尽头。但通过这个过程,成年子女们将认识到他们并不孤独,有许多和他们有相似经历的人正在和他们一起感受着迷惑、挫败或痛苦,如果他们学习应对、不断成长,情况就会不断地得到改善。改善并不总是会发生,有时候,人们很难对此一直保持乐观和激情。不过,对于正在阅读此书的你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设定符合实际的目标,保持开放的心态,避免极端思维,并对自己保持耐心。本书引用了多位专家的见解,其中也包括玛莎·林汉博士,她完善了辩证行为疗法(DBT),是一位先驱人物。DBT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认知疗法之中。包括弗莱达在内的数千名临床医师都认为,这种疗法很有效地帮助了他们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接触。同时,本书中也有大量原创内容,为你提供了多种可供练习和思考用的方法与工具。本书由多位作者合作完成。作家金伯利提出了本书的构思,安排了对临床医师和表现出边缘人格症状的人的成年子女的采访,并写作了本书绝大部分的文字。弗雷达作为本书的临床医学顾问,为本书提供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并根据自己多年来与边缘人格患者及其家属接触的亲身经验撰写了其中的部分章节。为了能使读者从多个侧面了解这一主题,我们使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呈现各个素材。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因为素材中的各位相关人士都表现出了相当强烈的情绪和信念。本书主要反映了边缘人格患者成年子女的看法,患者本人并不在我们的采访范围之内。不过,弗雷达根据她的临床经验所撰写的部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父母的内心世界。在我们所接触到的一些案例中,父母们被临床医师正式诊断为边缘人格患者。在另一些案例中,则是某人的成年子女和(或)他(她)的治疗师强烈怀疑此人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在阅读本书的时候请一定注意,不要根据本书来“诊断”你所怀疑的人是否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你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我们在书中所描写的症状和情境与你的父母及你所遭遇的情况极其相似(正因如此,我们也希望书中所描述的方法能够帮助改善你的状况)。然而就本质上而言,对患者做出诊断是专家的任务;与本书采访对象相关的那些情境决不仅仅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所独有的。这些情况也发生在千百万个其他的家庭中,这些家庭中的父母可能患有抑郁症、焦虑症、具有心理创伤、嗜酒、滥用药物,也可能患有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专门写一本关于边缘性人格障碍对患者成年子女潜在影响的书呢?因为就目前而言,与前面提到的其他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相比,专家们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了解更少,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也更不充分。而了解与治疗可以给人们一个“解释”,让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容易地面对相关的问题。愿各位都能够迎接挑战,适应变化,并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内容概要

  拥有不理想的童年,其实你并不孤单。
  很多父母因其自身的人格障碍而把欲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的各类生理及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很小的年纪就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对于外界事物感到害怕恐慌,产生童年阴影。
  本书即是治愈童年创伤的良药。作者从过去、现在、将来这三个时期入手,深入剖析了童年阴影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逐步治疗,帮助你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重建自我。

作者简介

  金伯利·罗斯
  她是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作者与记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进行过深入研究,在《芝加哥论坛报》等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生理与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
  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
  在过去的20年里,她研究的临床重点是边缘人格障碍,为该类人群提供治疗、教育、咨询以及技术支持。她是几个专业医疗机构的董事,并在纽约和芝加哥着重开发边缘人格障碍课程。

书籍目录

前言

致谢
简介
第1部分 过去
第一章 我从不知道这是一种病
“嗯,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人们在听到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个词时常会这么问。这个词描述了一种不能调节、掌握自身情绪,并在内心深处害怕被抛弃的病态。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人们研究最少、了解也最少的疾病之一。
第二章 长大成人
许多情境和经历(包括混乱、虐待、忽视、隐私侵犯、被无视)对你而言可能都似曾相识,也有可能你的经历与此有所不同或完全相反。研究一下你成长的环境,想一想你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哪些思想、信念、感受、行为习惯,这些东西又是如何影响了今天的你。
第三章 哀悼失落的童年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可能也曾怀疑过有什么事情不对,怀疑你的家庭与别人的不同,或者怀疑自己的家庭不甚健全;但你可能并不知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第2部分 现在
第四章 内疚、责任与原谅
内疚可以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不正常的内疚却是另一回事。无法消化的内疚,在心中不断发酵的内疚,不是你的错但你仍然会感觉到的内疚,这些类型的内疚在边缘人格父母的成年子女那里都很常见。
第五章 没有怨恨、不再愤怒
本章 将帮助你弄清楚,你是如何用愤怒来保护自己不受父母伤害的(甚至至今仍然如此),并帮你理解处理愤怒的不同方法,愤怒时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如何走出你长久以来(可能)一直感受到的那种愤怒。
第六章 用交流重塑关系
有时候,挫败、被困、无望的感觉会让人觉得难以承受。但你可以设置自己的底线,告诉你的父母,并用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向父母表达你的感受,以便改变你们之间的互动。结果呢?你对环境的控制感会增强。你会在尊重自己和自己所持理想,并尊重你的父母的前提下来维护自己。
第七章 新的过去、新的现在
作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成年人,你对事物的看法肯定会与孩提时代有所不同。随着对之前所持信念的质疑,你可能会意识到,自己之前对人对事的看法可能并不公平。如果可能的话,你也许想要联系一下那些旧交,听听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向他们道歉,或者在新的基础上与他们重归于好。
第3部分 未来
第八章 打破习惯、迈向改变
难以信任别人、羞耻感、罪恶感、负面的自我认知、界限认知问题、主观评判他人、两极化思维、社交缺陷、难以控制情绪、自我伤害或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其中的哪些方面最能引起你的共鸣并阻碍了你的生活?
第九章 自信、自我、自尊
作为一个在混乱、情绪化并充满质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你可能会变得对周围的环境以及他人的意图都极其敏感。你对人的看法可能比你自己认为的更加准确,只要你肯相信自己的直觉。
第十章 从头开始,做自己
记住,你不应当期盼自己的父母改变。但你可以改变,而且你也应该改变。

章节摘录

版权页:“嗯,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人们在听到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个词时常会这么问。这个词描述了一种不能调节、掌握自身情绪,并在内心深处害怕被抛弃的病态。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人们研究最少、了解也最少的疾病之一。不过,随着公众意识的觉醒、相关机构的推动、对相关临床研究的资助逐年上升,这种情况正在得到改善。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三个字母常常引得职业医师们摇头叹息。由于其症状多样、程度各异,许多医生都无法诊断边缘性人格障碍。即便确诊,很多医生也不确定应当怎样治疗,考虑到这种心理失调疾病的复杂性,许多医生都对治疗方案犹’豫不决。沉默应对我们在新闻媒体上很少见到关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内容,考虑到在美国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数,以及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获知的这种疾病对患者家人的持续折磨,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美国,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占到了总人口的2%,也就是600万人。如果把患者的伴侣、子女、父母、亲人、朋友和同事考虑进去,受到这种疾病影响的人数将达到3000万之多。女性杂志上充斥着坚挺的乳房、蓬松的蛋奶酥、育儿经和着装指南,男性杂志则总是就男人应当如何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如何教育子女、如何感受自身甚至如何做饭提出各种建议。没有人谈论边缘性人格障碍。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没有什么特效药或速效疗法可以让患者康复并迎来幸福的未来。边缘性人格障碍太过复杂,无法用简洁鲜活的大字标题描述出来,好动的听众们喜欢换台,有关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话题又太过沉闷。“我在和临床医师交流的时候都花了30分钟的时间才让他们明白边缘性人格障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在电视上这么做是行不通的。”兰迪·克莱格在2001年时曾如此表示。而且也没有哪个名人站出来讲述他们与这种心理失调疾病作斗争的经历。事实上,与这种疾病有关的名人几乎都名声不佳:琼·克劳馥,玛丽莲·梦露,文森特·凡·高。可以说,声称自己在和边缘性人格障碍作斗争并不能给名人带来什么好名声。由于人们对边缘性人格障碍采取了缄默的态度,成年子女们在第一次读到关于这种疾病的详细文字描述时常常会流下如释重负的眼泪。这些描述给了他们那令人迷惑而又爱恨交织的童年一个定义,一个解释,一种确认。“我一直以为是我疯了”:“我就知道有什么不对,但我没办法确切指出来到底是什么不对”;“我只知道这种生活,我还以为这就是正常的”;“小时候,我们如履薄冰,但我不知道其他孩子的生活并不是这样”。很多人在第一次读到关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文字描述时做出了这样的反应。边缘人格患者的表现各式各样,且缺乏一致性和协调性,有时候,他们显得完全正常、理性,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容许身边的人自己探索感知现实。同样地,当他们表现“出格”或极度愤怒的时候,这种爆发会极其的强烈,以至于爱他们的人会强烈地怀疑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引发了这剧烈的情绪爆发。知道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得到一个解释,真让人如释重负!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不再如履薄冰》开启了指导边缘型人格家庭成员人生的新篇章的话,那么我预言,这本《父母皆祸害》则是拥有边缘型人格父母的子女们必须应该拥有的一本书。金伯利·罗斯和弗雷达·弗兰德曼在书中以这些患者的实例为证,经由专业的临床医师指导他们如何克服内疚、情绪异常、孤立无缘的情绪。这本书适于每一位深陷边缘型人格父母阴影的人们。    ——兰迪·克莱格《不再如履薄冰》作者    金伯利·罗斯和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帮助有边缘型人格的父母和成年子女建立稳定动荡平衡关系的全面准则。作者指出,一定要打破“沉默治疗”这种局面,鼓励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人和家属勇敢面对。这本书非常值得所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父母和成年子女来阅读。    ——克里斯汀·劳森博士《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母亲》    与心理正常父母生活尚嫌所受关注不够,而我们却在始终低关注的氛围中成长。但我们仍可以回顾童年时代父母给我们的温暖的感觉,体会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爱与培育。那些拥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家长和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工作,恢复他们对自己的爱。《父母皆祸害》帮助他们提供明确的生活目标,有助于其情感恢复健康状态。    ——罗斯·弗兰德《芝加哥论坛报》健康编

编辑推荐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不论是与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相处,期望值都降到最低?感觉自己要对他人的情绪、感受和行为负有责任?将别人的需求摆在自己的需求之前?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倾向于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反应?对成功感到不自在,不容易享受生活?《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由金伯利·罗斯、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所著,即是治愈童年创伤的良药。作者从过去、现在、将来这三个时期入手,深入剖析了童年阴影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逐步治疗,帮助你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重建自我。你在阅读《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的时候可能会发现,书中的许多讨论和例子对你来说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似曾相识,这甚至会让人感到害怕。通过阅读《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你将真正理解自己所经历的事,理解这些经历对你的影响,并知道这些经历将如何继续影响你,即使你已经拥有自己的成年生活,不再依赖童年的过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8条)

 
 

  •   拥有不理想的童年,其实你并不孤单。
    很多父母因其自身的人格障碍而把欲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的各类生理及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很小的年纪就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对于外界事物感到害怕恐慌,产生童年阴影。
    本书即是治愈童年创伤的良药。作者从过去、现在、将来这三个时期入手,深入剖析了童年阴影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逐步治疗,帮助你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重建自我。
  •   本书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关于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子女应如何自救的书之一。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父母,中国有很多(美国是2%),他们的子女是不幸的,很可能一生都笼罩在其父母的阴影下,这些子女成年后易得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无安全感及各种心理疾病,其实根源就在于他们那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父母!国内此领域书籍甚少,且心理医生也很少过问,因为没有特别针对其治疗的药物(医生无利可图),且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不会承认自己有此病(这正是其症状之一),所以很多他们的子女只能吃抗抑郁及抗焦虑药物,但因其得病的心理根源(即心结)无法完全彻底打开,只能终生服药(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很大,以致一直过毫无质量的生活!)只有阅读过此书的子女们,才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与他们一样,饱受心理痛苦。书中详细讲解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父母的症状,其子女的童年为何都是灰暗及空白的,重点是教给子女们如何重新认知并彻底从中解脱,重新建立自己崭新的人生。
  •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治愈小孩的童年创伤(孤独,恐惧,痛苦,被操纵,被厌弃,缺少爱与温暖……壹本好书帮你抚平童年创伤,重建自我)
  •   我想很多人其实都受着边缘性人格父母的影响,甚至长大后也成为了这样的人,并且无法自拔。从小到大,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哪里错了,才会让他们承受这些不属于自己的痛苦,被投射,被误导,明明大家都很“正常”,为什么“我”总是在受伤。仿佛这都是“我”的错,我是毫无价值的,随时可以消失的。 如果你有一对抛弃了你的父母或者已经被诊断为精神不正常的父母,人们通常会把同情心投向你,而边缘性人格父母总是在其他人面前表现良好,在你面前却回归本性,反抗总是被冤枉,情绪总是被压抑。爱不能爱,恨不能恨。渐渐的,你会越来越否定自己,分不清楚对错,将人两级分化,无法客观的去评价人和事。 这本书非常具有普及型,通俗易懂,即使完全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相信也能读懂。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到那些被边缘性人格障碍影响到并且现在依旧承受着痛苦的人。让他们相信,即使患了被公认为最难治愈的人格障碍也总有变好的一天。他们也可以享受到幸福和平静,不再被焦虑、抑郁、恐惧等造成的痛苦纠缠。
  •   最近看了很多心理自助的书,在我的喜好看来,《遇见最好的自己》之类的书,文笔很好,哲思也很强,但是不太能够真正深入人的内心,尤其是有针对性地解析存在在个人身上的问题,而像《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这些是西方学者,有着心理咨询实践的学者写就的书,不仅可读性强,而且也可对着操作!国内心理学发展毕竟比较晚,我所在的小城市,很少有人真正重视心理问题,为数不多的心理老师的水平也是值得怀疑的!再加上人们观念落后,对于心理上的问题,也不懂得尊重隐私,即使是部分专业人士,这方面质素也是偏低的!我不可能有机会求助于心理咨询老师,也不能参加国外类似的心理自助小组,无法获得外界的帮助一直是我的苦恼!后来不知道是在哪本书上看到,好像说心理问题是可以自助解决的,我半信半疑地开始,但终究有了些许收获!无条件地接受自己,是我最近读书中获得的最大的启发,也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好了很多!本书细细读来,能够直抵你的内心深处,对于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存在的界限问题、泛化、标签化、控制感失常等问题都能够找到童年的起因!它不是那种只读一遍书,完全可以多读,出现问题都可以翻一翻,像类似的书,如果有好的,我很想多买几本,对自己的成长非常有益!
  •   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些心理创伤,特别是小时候,这些创伤会极大的影响人的一生发展,壹本好书帮你抚平童年创伤,重建自我,将会是极大的幸事
  •   通过这本书,发现从前的一些经历的事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显而易见的。然后在这之前,我却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那么纠葛,现在知道了,如果不化解这些影响因素,还将会将继续困扰我。
    比如,别人对我好,我就觉得非常不舒服,通过这本书,我知道,因为童年的时候,我知道,潜意识里,我会认为随之而来的迟早都会是失望和背叛。
    看到别人的父母充满爱意地抚摸自己的孩子是,我会感觉想哭,以内这回让我想起自己从未得到的那种爱,或者我觉得自己根本不配得到那种爱。········
    能发现自己痛苦的源头,才是最有有效的疗伤药。推荐给和我一样的有点悲伤的孩子。
  •   壹本好书帮你抚平童年创伤,重建自我。对我有用。
  •   好书,经人介绍的,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对于童年有过创伤的人来说,值得一读
  •   边缘性人格障碍在国内目前没有此诊断,不过想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也可以参考情绪不稳定型人格和冲动型人格障碍,这两者合起来基本上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了。
    可以比较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作者尝试让你去理解和改变自己,而不是向父母讨债!
  •   治愈童年的创伤,很不错的一本心理书,推荐给大家!
  •   主要写的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父母的孩子创伤如何处理,不太符合我自己,没劲!
  •   对自我成长治疗很通俗有效的一本书!无论父母是不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我们都要做自己的父母,选择积极关注,让自己内心变得强大。
  •   从小寄人篱下的生活,让我一直感觉到自己必须要小心的生活着,需要取悦别人,把自己隐藏起来,实际上旁人的一言一行已经深刻的影响了我的人生,甚至影响到了我现在的生活,这本书还没有开始看,但我想童年的阴影应该会有一个释放的出口,让自己的心结得以解开。
  •   内疚可以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不正常的内疚却是另一回事。无法消化的内疚,在心中不断发酵的内疚,不是你的错但你仍会感到内疚,这些类型的内疚在边缘人格父母的成年子女哪里都很常见,
    看过此书我才明白,我的有些感觉是怎么回事。其实挺深奥的。
  •   童年的创伤,因为原生家庭,很后悔没有早看这本书。现在我用心陪伴我的孩子,希望能够治愈他的童年创伤。
  •   我们自己在童年创伤下长大,我们没有治愈自己的童年创伤,我们很自然又无奈地把这样的创伤施加到我们的孩子身上……多希望这样的悲剧别再重演啊!
  •   这本书很实用!推荐心理咨询师,治疗师都去看看。(边缘性人格障碍,诊断,治疗,成因.....)
  •   有多少次我们潸然泪下,因为童年不好对待,不被好好爱护。我们需要照顾父母的情绪,却忍受他的指责——他们对你的要求根本。让你自卑,成年之后你也是总照顾身边人的情绪,压抑自己的需要。看完书,你终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了。也许你可以成功,战胜内心的小孩——那个委屈的小孩子。真正的长大。
  •   终于有得卖了!!一直想找本治愈童年创伤的书,一直没找到。
  •   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这本书真的很不错
  •   修复童年心理创伤必备
  •   治愈童年的创伤
  •   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是一套很好的心理学书籍,学心理学的值得一看
  •   刚看一点,感觉书很好,我们身边就有边缘人格的人包括父母及自已。为了孩子也要读一读这本书。
  •   关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一本书,书中有很多例子,比较容易理解
  •   边缘型人格父母,带给孩子些创伤
  •   理解和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父母,从自己开始,让无形中在传承的家族氛围,性格,发生改变,规避家庭遗传的痛苦,人心才是百病的根源。
  •   不错的教材,可以深度的解剖自己的童年!同时针对边缘性人格也会有很深入的了解
  •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内在的小孩,或许还有变态的,本书治愈儿时的心理创伤有贡献
  •   很有收获的一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治疗童年的创伤
  •   记得小时候明明是妹妹犯了错,可是父母非说是我没有带好她,经常是连我一起罚,有时候甚至是冤屈我,只惩罚我一个人,心里好委屈。虽然这些事情过去了好多年,可是我心里还是有种解不开的疙瘩,总是感觉世界就是不公平的,有时候你做的好,同样会受到批评。
    看到了这本书,如获至宝,希望能对我有所帮助。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我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怨恨父母引起的,现在我已经学会了用新视角看待这一切。
  •   这本书告诉我用新的视角看待那远去的童年,感觉好幸运,十分感谢作者,我开始有点怀念童年的那些事了。
  •   我的童年其实还不错,虽然也有一些遗憾,看这本书,主要还是想学习怎样对待自己的小孩才会让她感觉到幸福。
  •   治疗童年创伤。
  •   第一次从书上听说边缘人格,第一次感觉自己原来不是异类,原来有这么多的人会跟我有同样的感觉,这本书可以好好地看看自己儿童时代隐藏的秘密,说不定还可以发现宝藏呢!
  •   本书还尚未阅读。关于童年的创伤,觉得自己似有似无。多读无害,买来看看,若正中下怀,幸甚至哉;若毫无促动,可能还能通过本书了解他人
  •   虽然还没看完,不过我觉得书挺好,目前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确实存在很多争议,是好书,值得推荐
  •   本书从边缘性人格的父母,及其子女入手,从成长经历到成年之后的表现,均介绍的很好,其中还有思考与评价,对于心理学爱好者是一本不错的书!
  •   非常好,没个人都应该从童年的创伤中走出来
  •   这本书帮你刨析对于你童年的伤害到底是因为什么,会对你的将来造成什么影响!真是一本好书!真心推荐每一位没有幸福童年的孩子!看一看吧!加油!
  •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很好。可以治愈我的童年。
  •   小的时候,我的成绩不好,可是有我的邻居偏偏是个班干部,是个好孩子,我们分在了同一个班里,她每次领着大家读书的时候,我就走神,她就用老师的教鞭打我,我当时特别恨她,以至于到后来,慢慢长大后,也懒得理她,尽管她经常示好。现在长大了,偶尔去爸妈家还能碰到她,可是小时候受到的伤害总是作怪,我依旧不搭理她。
    可是读到了这本书,“新的过去,新的现在:作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成年人,你对事物的看法肯定会与孩提时代有所不同。随着对之前所持信念的质疑,你可能会意识到,自己之前对人对事的看法可能并不公平。如果可能的话,你也许想要联系一下那些旧交,听听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向他们道歉,或者在新的基础上与他们重归于好。”我有了与她重新建立关系的冲动,心中已经释怀。
    好书,让我重拾了友谊!
  •   几乎每个人都有童年的伤痛,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关注内心世界,尤其是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让这本书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吧
  •   当了妈妈的人才越来越多的回望自己的童年,希望我的孩子不要被自己心底的阴影伤害
  •   清楚自己童年的阴影 好好享受生活
  •   因为童年的阴影,总是在成年后影响着我,这本书至少能够驱除出一些阴霾。
    推荐给所有人!
  •   原本以为我的童年是快乐的,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我也曾经受过伤害,只是我不知道那是伤害,可是它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推荐给大家,绝对物超所值。
  •   正在阅读,读到最后一章了。学习心理咨询时候,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我以前是个很自卑的人,通过学习知道是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了伤害,这本书一步步帮助你分析你是如何受伤的,以及如何为自己疗伤。我现在觉得非常轻松,看待事物的角度发生了很多的改变,像喜欢心理学和自卑情结比较严重的书友推荐这本书!!!
  •   每个人都会有心灵的创伤,如何治愈伤痛,从照顾内在小孩做起吧。
  •   书刚到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看,现在每天晚上都在看,看了它似乎就能治愈我的创伤。
  •   还没读,不过我认为家长可以读一读,避免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给孩子留下什么心理创伤!
  •   常常发现身边人,有些这样或那样的怪癖,比如说性虐待,其实就是边缘性人格的体现。这本书把人很多的痛苦的源头发现出来,疏通心灵,真的是很不错的一本书。
    推荐给身边有性格困扰的朋友吧~
  •   每个人的童年不可能都是非常完美和快乐的,这本书真正地让我重新感受了童年的不愉快,一切都变得那么。。。。。。推荐!!!
  •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结合自己的童年,真心觉得值得看看
  •   其实我并没有心理创伤啦,只是想了解一下,哈哈不过我爸看到书的题目,好像受到了心理创伤&;hellip;书还不错。
  •   能了解自己内心,创伤有时来自和父母的互动,自己被压抑的情绪。
  •   这本书解答了很多内心的困扰。对我帮助很大,如果谁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影响了自己的很多不正常人格,不妨看看此书,还是会有帮助的
  •   最近想学习心理学,一个人长大后的精神状态其实和小时候的很多经历都不能分开的,如最近沸沸扬扬的李阳家暴事件,不光是因为他现在的工作压力大,更加是因为他从小是被父母打出来的,而且父母因为工作忙疏于照顾而埋下了很深的阴影,这本书值得读
  •   感觉纸质一般,这本书是一个师姐推荐的,内容还不错适合学心理的用
  •   这本书一共2本,2本都买下来了,研究下童年对我们的影响
  •   感觉和《走出恐惧》这本书比较雷同。。真正的对于如何去找到自我还是得靠自己慢慢摸索。。
  •   读完之后就会明白很多为什么自己现在的言行是这样的跟童年的关系很密切
  •   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对童年的忧伤完全释然。感谢作者,能关注到这类群体。如果早接触这本书,或许我的命运完全可以改变。
  •   每个人心理都有一个小孩,和心中的小孩进行对话,帮助现在的自己更好生活
  •   有些伤痛,不去面对就永远不会好,这本书能教会读者直面自己童年的各种伤痕,然后用大人的眼光看待一切,知道自己是强大的
  •   想分析童年 想了解小孩 太久了
  •   时间不多,只读了一般。我所读的这部分里,这本书体现了一个问题 就是家长在孩子还未确认成熟的思维模式下 需要注重表里一致,否则容易引起孩子情感认知障碍
  •   每个人只要活着,都从童年走过来。很应该看看此书,让心灵成熟。
  •   维持一段关系,不论你选择将这种关系维持在哪一程度上,都不意味着你要否认自己曾经的怨恨,否认自己为摆脱怨恨所做的努力,否认你至今仍然会对父母所说的某些话或所作的某些事感到沮丧。试着仔细思考一下,而不是仅仅在回忆令人厌恶的场景时一掠而过。记住,你不应当期盼父母做出改变,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观点、反应,并因此改变你与他们的互动。

    上面这段话,说得很有哲理,但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如果真正读懂了,对自己受益匪浅。整个心态会发生改变。
  •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前许多想不明白的心理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非常感谢它以及它的作者。
  •   看了很有感觉,A货,无论做专业咨询还是自我探索都有必要看一看。
  •   因为自己童年的缘故,所以现在想修复自己的缺失。
  •   对童年的影响写的很好,有感慨
  •   书很好,推荐给了很多童年有床上的朋友,他们都很喜欢
  •   其实不管多少岁,人人却都是小孩。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一点错都没有。很多你现在的思想观念和行事作风其实在你还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只不过是现在才表现出来罢了。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幼年时期形成的。读这本书会让你更了解自己。
  •   现在的世界很多人都想去改变世界,很少有人想改变自己的。我想改变,想生活的更轻松、自在,于是我就买了这本书,我发现这本书其实很多的内容就是现实生活中我本人活生生的例子,他从内心深处去探索你内心中受到过的伤害,来帮助你改变,是值得一读的书。
  •   语言流畅,完全没有翻译的那种晦涩感觉。仅仅读序言,就被这种文字叙述所吸引。正在细读。还要感谢快递哦,买的书从三个仓库出来,不同时期达到,因为假期,没有及时接通电话,快递小伙送了三次才收到,态度真好,还有一个13元钱的一本书,元旦假期跑来送,真的很感动。在当当评价里这么赞扬快递,这是第一次。
  •   童年都深埋在我们的心底,很少有人提及它,终于有这么一本图书来揭示它。超好的心理学书籍,大爱……
  •   边缘性人格。 我们应该给予怜悯,还是帮助,可是这一切我们都无能为力。
  •   不错的,关于边缘性人格的一本书
  •   治疗我内心的创伤,不错不错
  •   纸质不错,字太小 而且内容很严重化 我还没那么夸张~感觉更多的是说了父母没怎么说孩子的应该怎样咎正心态阿!
  •   解放自己童年创作的一本书
  •   买这本书是送给老公的,和他在一起,他总是很悲观,因为他的童年是很不快乐的。他读了之后,说很不错。开心哦~
  •   边看书边回忆童年,觉得有点小忧郁
  •   了解你的童年心里,用于心理学辅导
  •   童年,去追寻一下还是很有意义的
  •   治愈你内心的小孩。然后成长。真正的成长。
  •   翻译的书始终有点难懂,但书的纸质也太差影响阅读的感觉,有待改善!
  •   非常有用的书,治愈心里阴影·····
  •   这本书,具有较为丰富的心理个案,独特视角的研究,慢慢细读,让人反思自己的生活。
  •   昨天买的书,今天就送到了。试读其中的内容感觉很好,希望对自己有帮助。
  •   不错,读了一点,感觉很适合我,能纠正自己对小孩的一些不良态度。●∨○
  •   当你跟父母的相处很难进行时,帮你判断是你的问题还是父母出了问题。在中国,没有人会站出来说是父母出了问题,只能自救。这本书是非常好的帮助
  •   这本书是从心理月刊了解到的,我想会对我有帮助。只是还没有合适的时间来阅读
  •   找出目前性格形成原因,深层修护心灵创伤。
  •   对于自我治愈还是不错的,有一定作用
  •   刚读了第一部分,感觉不错,毕竟是心理学家写出来的,有些东西可以和身边的人对号入座,至于解决方法,本书后半部分会讲到,估计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可用之处。
  •   感觉比较贴近现实生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