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薛原 页数:224
Tag标签:无
前言
记得周作人说过的话,大意是自己的书房不能轻易给别人看,因为一个人的书房最容易让人看穿自己肚子里的货色,藏不住假。这点对大洋彼岸的人来说,泾渭不同,长毛番鬼恨不得到处炫耀自己的书房,即便没有多少藏书,也要制造一些假书——譬如橱门装饰着以假乱真的一排排书脊。譬如案头的一册大而精美的《坐拥书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内中所收的几乎都是美国的文人和经理人的书房,先不说其书房的大和壮观,即便是书架上的陈设,看上去真是“收藏”,即便书房主人说藏书为了实用,看上去也显得豪华。从各个不同身份的书房主人的自述里,藏书虽有种种不同,风格也虽然不同,但有一点相似,就是都贯穿一个主调,突出藏书和生活的和谐,而且都希望自己的书房让外人看上去是独一无二的,话语中充满着炫耀和自豪。不过看着他们的书房,也不得不说,那些书房的确值得骄傲,大洋彼岸的书房是我辈无法企及的。与《坐拥书城》相比,《我的书房》(岳麓书社2005年版)是当下中国文’人的书房,一页页翻下去,也有一相似点,就是大多强调书房的狭窄或来之不易,往往文人们的住房拥挤不堪,书房和客厅甚至卧室往往多种功能混用,即便有了-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往往也是到了老年。而对于自己书房和书架的陈设也往往以朴实无华为第一选择,别说豪华和壮观,即便装饰也惟恐给人留下炫耀的印象。这_点和大洋彼岸的“同行”真是两个极端。书中所收的五十多个文人的书房几乎代表了当下文人的典型,不管是大是小,应该说,文人们的态度是一致的,书房是自己的精神的依托,也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底气”。
内容概要
《闲话文人》内容简介:记得周作人说过的话,大意是自己的书房不能轻易给别人看,因为一个人的书房最容易让人看穿自己肚子里的货色,藏不住假。这点对大洋彼岸的人来说,泾渭不同,长毛番鬼恨不得到处炫耀自己的书房,即便没有多少藏书,也要制造一些假书——譬如橱门装饰着以假乱真的一排排书脊。譬如案头的一册大而精美的《坐拥书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内中所收的几乎都是美国的文人和经理人的书房,先不说其书房的大和壮观,即便是书架上的陈设,看上去真是“收藏”,即便书房主人说藏书为了实用,看上去也显得豪华。从各个不同身份的书房主人的自述里,藏书虽有种种不同,风格也虽然不同,但有一点相似,就是都贯穿一个主调,突出藏书和生活的和谐,而且都希望自己的书房让外人看上去是独一无二的,话语中充满着炫耀和自豪。不过看着他们的书房,也不得不说,那些书房的确值得骄傲,大洋彼岸的书房是我辈无法企及的。
作者简介
薛原
豆瓣网ID:书鱼知小。系《青岛日报》副刊编辑,2006年参与创办良友书坊。著有《检讨——旧档案里的中国海洋学术权威》《留恋之矢》等,编有《青岛记忆》《谈文说画》等,合编《良友》《闲话》等MOOK丛书。
书籍目录
在书房里发呆(代序)胡风·巴金·沈从文同时寄出的家书老舍·赵清阁“某君”与一个淡淡的女人徐悲鸿·孙多慈急雨狂风势不禁萧乾旅人的晚年常玉到巴黎讨口也不回来蒋兆和知我者不多马衡挑尽孤灯梦不成常任侠身为教授聂绀弩身经百炼意舒平石鲁一代书生太笨陈子庄白眼难销贫士志田家英书生与“小莽苍苍斋”柯灵未完成的晚年心愿周思聪放不下的背篓走过大学路(代跋)
章节摘录
胡风·巴金·沈从文同时寄出的家书壹1949年9月17日胡风自北平给在上海的妻子梅志的信中写道:“我应该争取,为了工作,为了同道,这在我是一直痛感着的,但实际并不简单,我自己的心情也有很沉重的东西,慢慢看罢。我自己在其次,现在急切的愿望是一些朋友和你能够不致因为我而使不出力量来。时代太伟大了,但因为这,每一份力量的委屈在我都是难过的。”写这封信时的胡风来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并参加开国大典。之前和之后这一时期的家书,主要谈的就是他如何“争取”工作和内心的委曲,同时在信中嘱咐梅志如何处理一些具体的出版事宜,在胡风看来,他和梅志参与的属于私人的出版社是他们一家今后能保持独立生活的底线,他在“争取”工作的过程中之所以能一直不肯妥协,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他觉得有独立生活的资本,这个资本就是他们还能自己著书和印书。对于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胡风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怀着自信的期待,另一方面他又深为现实中的人事所困扰,在他看来,他没有得到一个更能施展他思想和能力的阵地,或者说他不能忍受在那些他所瞧不起的同行(对手或同路人)手下做事,他所想要的是一个能施展他和他的朋友们的才能的舞台,而不是一个仅仅是享受生活待遇的闲职。譬如在稍后的10月4日的家书中,他说:“艾青忽然问我肯不肯到清华教书,并且说已向清华提到过,云。我说不能教书。看来,也许是想我闲居在此拿一千多斤小米的。关于自己的文学创作,萧乾在1997年11月14日写给吴福辉的信里有非常概括的介绍:他最初是以小说为专业的,他最早的三本书都是小说,《篱下》《栗子》《落日》。之所以后来转写通讯特写,是职业所致,他所感谢的是当时《大公报》的体制和老板,一笔旅费,一封介绍信,然后把他撒出去,随便他写。萧乾对自己的文学之路感谢两位引路人:沈从文和巴金。前者在艺术上带了路;但巴金则要更全面,包括了写作及人生。(1993年7月29日致沈吉庆信)伍萧乾在回忆录《未带地图的旅人》中说到当年《大公报》的同仁时,曾不点名的提到某《大公报》“高层”在1950年代以后仍是高高在上的“头面人物”,也写到范长江当年离开《大公报》似乎与此人也有关系。当年读到此处时,虽然猜测是王芸生,但不能确定,从萧乾的书信中就很容易确知了,他说的此“头面人物”就是王芸生:“王芸生更是高高在上,头面人物。解放后基本上不往来了。”《萧乾全集》第七卷,397页)在萧乾回忆《大公报》的文字中,对王芸生涉及不多,即便谈及,也往往一笔带过。在萧乾的回忆中,能感觉到他对自己在抗战初期在上海《大公报》裁版减人中的“第一次失业”耿耿于怀。也许是受了先人为主的成见,捎带着也影响了我对王芸生这个名字的印象,直到后来读到许多关于王芸生与《大公报》的介绍,才知道王芸生是个真正的报人,萧乾的文字里夹带了太多的感情用事。当年读《萧乾散文特写选》的代序《未带地图的旅人》时,得到一个印象:在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萧乾是盟军惟一的中国随军记者,在一些介绍他的文字中,也是如此描写他,这也增加了他的传奇色彩。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喜欢在书房里发呆。有时候我不知道是我在看书还是书在看我,我和书就这样相互对视着,一点对接有时刹那间碰撞出了火花,让我惊喜,也让我惊醒,更让我感到了自己的存在。在对视中一天天消磨了春夏秋冬。有时,拿起一本书并没有理由,书里书外,便有了《闲话文人》。 ——薛原
编辑推荐
《闲话文人》:整合掌故类书话类阅读情趣,深度解析揭秘名人名家轶事。闲书闲话,一卷在握但见雅趣横生、品书论人,文笔犀利尽现人文关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