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教余秋雨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吴拯修  页数:415  
Tag标签:无  

前言

  余秋雨先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名噪一时的散文家,也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关于他的话题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这十几年,你就是想消停一会,余先生也不让。原因在于,比起别的散文作家来,余秋雨更是一位演员,他有时候是正生,有时候是花旦,有时候是武花脸,更多的时候是丑角,看需要。他以读者为观众,以大地为舞台,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他永远都想把公众的眼球吸引到自己身上。许多话题,不是别人强加于他,绝大多数是他有意造成的。自打1992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对他的各种批评就产生了。随着《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几本集子的出版,更由于他的一系列表演,迎来了八方看客。始则好评如潮,继而争议如山,而终于恶评如海。在收获鲜花、掌声与巨额稿费的同时,他也收获了如山如海的责骂。等到他的大作,号称“记忆文学”、实为自传的《借我一生》上演,剧场里不但掌声稀稀落落,而且嘘声四起,观众走掉了一大半。许多人发誓说:“从此再也不看余秋雨!”而年轻人则把“告别余秋雨”作为自己“走向成熟的标志”。

内容概要

  吴拯修先生浙大数学系毕业,以退休经贸局长之身,拍案杀入文坛,职业问教余秋雨,文惊南北文坛,吴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筚路蓝缕6年,一举成就《问教余秋雨》,创造了一个退休局长“出家”为文的文化奇迹。上编《伪者无疆》,是作者对余秋雨“含泪门”“诈捐门”“碑文门”等,破门而入的犀利幽默评说,为作者近年揭“谎”打假之辑录。下编《“苦”旅一生》,是作者披荆斩棘全面解构余秋雨记忆文学《借我一生》之专辑。作者闲庭信步,庖丁解牛,嬉笑间,余秋雨精心打造的记忆文学神话,墙倒屋塌,灰飞烟灭。

作者简介

吴拯修,祖籍徽州,1944年出生于浙江江山。1962年考入浙江大学数学力学系,1968年毕业分配到浙江金华。当过工人,做过会计,做过工程师,当过厂长。1984年进入金华市政府工作,历任市商业局局长、外经贸局局长、贸促会会长等职。2004年遐休后,进入文坛,专业问教余秋雨。

书籍目录

序言 对大师余秋雨的绝妙剖析自序 最严重的文化痼疾上编 伪者无疆——秋雨何处不“君子” 第一辑 吓人的文化等级  影影绰绰的大师  扯起王元化的大旗  饮水思源说解禁  “充胖”的等级  破例的文化幻觉  看大师如何锻炼钩距 第二辑 假摔的魅力  “三合一”的祖宗  谢晋毕竟谁人后  看余秋雨给青年学生糨糊灌顶  因阅读而不安  请《读者》不要误导读者 第三辑 “含泪"的捐款  什么叫“已经”  去年丢失的那只羊  我是大师我怕谁  四条汉子“古余肖沙”  色厉内荏的“武士”  要紧的是诚信  公益慈善应该和产品完全分开  四十年前的话语系统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长戚戚的“君子” ……下编 “苦”旅一生——破译《借我一生》的撒“谎”术

章节摘录

  余不姓余,干余何事?余阶是否余秋雨的祖宗,小事一桩,与我们一分钱的关系都没得。但他随口叭嗒,把祖宗口到擒来,实有戏弄读者之嫌。连祖宗的名字都要说错,此所谓数典忘祖,不仅彰显大师治学粗疏,而且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品,乃至人品。写到这里,想起一个古人的故事:北宋名将狄青出身农家,祖上并没有高官显宦的经历。即使成为名将以后,他也从未隐讳过自己贫寒的家世。狄青晚年担任枢密使后,有一天,一人自称狄仁杰的后代突然造访,进献狄仁杰的画像和任职诰命,建议他追认狄仁杰为远祖。狄仁杰是唐代名相,还曾麾兵追击过突厥军队,无论政绩,还是战功,都是名垂青史的。这位狄梁公是太原人,出生于山西汾河的狄青倒也攀得上同乡。在那位狄梁公后裔看来,这也足以为狄青的英名和武功生辉增色。但狄青却断然谢绝:“我出身农家,自少当兵,不过是一时遭际而位至枢密,岂敢自附梁公?”说着,奉还了原物,馈赠了礼物,将那人打发走了。对那种攀龙附凤的陋习,这位名将打心底里是厌恶、鄙夷的。  狄青鄙夷的这种攀龙附凤的陋习,余秋雨先生并不是偶一为之。秋雨姓余,本不姓毛,但他绕着弯子,拿祖母说事:“毛泽东的祖辈也是从浙东到湖南去的”,“我祖母显然出自浙东毛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问教余秋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昨夜,我用十多个小时一气看完吴拯修先生所写的《问教余秋雨》一书,对余秋雨我一向非常反感,早年因余杰“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近年因余秋雨在电视上小丑般的表演,就更对此人不屑,我家藏书几千卷,但我从不收余秋雨所出的一本,但却买了余杰所写的几本,如《火与冰:一个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铁屋中的呐喊》,《香草山》,因当时出版“草原部落”黑马文丛系列,我又买了孔庆东的《空山疯语》和摩罗的《耻辱者手记》等,对于有思想启发性的书我一般比较喜欢看,但作为自称大师的余秋雨在我心目中怎么样都不能与文化联在一起,他只能算是一个靠舞文弄墨混饭吃的家伙,是一个背信弃义的文痞。他所出的书我一本都无看过,所以我也没有发表评论他所出的书水平如何劣质的利权,但是并不代表我不能从其他作者对余秋雨评论与解构中所得到的结论。作为当年上戏的校长,余秋雨用半个多世纪所修炼的演技向他学生作了最好的言传身教,也让他的学生受到最现实的无耻而又虚伪的道德教唆,谎话连篇的余大炮将说谎当成艺术,臭名昭著的(石一歌)将劣迹当成荣耀,泼皮无赖的余大师将骂街当成快感,余秋雨是中国文人中的败类。

    “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编戏的是骗子。”(《问教》242页)余秋雨就是骗子和疯子,他身兼自骗自导自演三职,而且用伪劣商品向青少年男女大肆抛售,而他将我们国人当傻瓜一样戏弄还洋洋得意,这些掺杂了不知多少**的东西能在中国大地横行就是一种悲哀。这个不知用多少钱买来(上海某官方册封)的大师自欺欺人的自吹是出名的,古与孔圣人并列,近与鲁斗士并排。上骗小女人鲁豫,下欺大无畏青年,“对真实的活蹦乱跳的捏造,对读者的肆无忌惮的欺骗”,(174页)‘余因为经常拼命把自己的老脸往肿里打’——只为打肿冲胀气,所以脸皮变成僵化颜厚;“颜厚的原因是不识羞耻,此所谓厚颜无耻”。狡辩和骂街,余是老本行,扮演和伪装,是余的专长。商界首骗牟其中,那么文坛呢,首骗应当说归他莫属了。“低俗的话语源于低俗的思想,低俗的思想源于低劣的人品”(61页)一个如此低劣的人在中国文坛却有其生存的空间,那么这个坛的崩塌还远吗?这个圣坛迟早都变成粪坑。坊间戏言:“看秋雨自吹,还不如看中超?”哎,将中超与秋雨相提并论,中超也变成人弃之物,可悲!

    《问教余秋雨》一书我认为最有价值并不是评论“余大师”,因为这个“问”是质问,是疑问,这个“教”是教训,是教导,对余秋雨此人不管问与教,他是不会理睬的。我是从书中又一次重新审理三十多年前那一段惊心动魄而又痛定思痛的“文革”历史,而那段历史却是中国人民痛心疾首的苦涩历史,书中还原了很多上海滩的笔墨之战,也记下很多当年风靡一时的男男女女怎样玩弄大众。

    向余秋雨和那些雨粉再送上于光远老人的话“再批评余秋雨,会降低自己的身份”。余秋雨,你出的书只能浪费纸张,你讲的话只能增加噪音,你的表演只当小丑蹭台。劝你一句:算吧,见好就收,见不妙更要收。


    2011年3月18日

    文轩书苑

  •   作者吴拯修先生不是文艺圈内人,能够写这本书,难能可贵。他在取材、论证上都下了苦功,他与余秋雨不存在个人恩怨和利益关系,所以比较客观。确实,作者的一个个题目,一篇篇辨析,非常具有语言的魅力,用语幽默,妙趣横生。本人特别推荐读一读该书下篇(《“苦”旅一生》)中一节《一个诡异的高考传奇》。
  •   一定要破解余秋雨崇拜,其实他水平不高,治学不严谨,也没有学者风范,文笔的华丽难以掩饰功力的浅薄。但是值得作为反面教材引以为戒。
  •   同样是读书,看看此书的作者能不惧名头、去伪存真、认真研究,我实在佩服,看过此书,扔掉所有余秋雨的作品,感谢本书让我们认清了余秋雨这个大骗子。
  •   总算看完这本书了,看完了让我认清了“余大师”的真面目,“余秋雨”的伟大形象原来是这样垃圾,感觉年轻时的仰慕崇拜好痴呆!
  •   文史错谬天下第一,话语霸权天下第一,自我神化天下第一,编造历史天下第一!天才啊!
  •   从这本书上看此书作者的吹毛求疵。
  •   余被批得体无完肤,若不出来说明真相,则就真成臭狗屎了。
  •   把余大师的画皮扒光扒净!而且吴先生妙语如珠,读着格外痛快。
  •   听听批评的声音,对余的文章能有更好的认识。
  •   一位从事20多年的行政干部,晚年靠问教余秋雨出点小名,内容挺好玩,但文笔不咋地。
  •   内容是喜欢的,就是书没加书套,有点脏
  •   一位业余的同志能有这么大的勇气和经历去挑战名人,不容易,而且,书中内容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   很明显作者不是专业的做学问的。但是思路还是很活跃的
  •   本来是想买关于余秋雨同志的书,结果买成了批斗余秋雨的书,真是。。。大概扫了扫,本身来说我并不喜欢说人是非的书,我也不能说这本书就多么不好,个人喜好问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