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6月1日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叶永烈 页数:257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一本写了多年的书。我在30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傅雷与傅聪这一对特殊的父子。最初引起我的注意是1979年4月在上海举行傅雷夫妇追悼会,傅聪阔别祖国多年从英国归来,为蒙冤受屈的父母送行。在傅雷次子傅敏先生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下,我采访了近30位傅雷亲友,对于傅雷一家有了深入的第一手的了解。如今,傅雷挚友楼适夷、柯灵等皆成故人,当年对他们的访谈已经成了历史的绝唱。这本《解读傅雷一家》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真实的傅雷一家,成为真正理解《傅雷家书》的一把钥匙。这些年来,我不断对本书进行修改、补充。现承金城出版社及编辑李健先生的美意,出版本书的最新版本,奉献给广大读者。
内容概要
傅雷与傅聪是一对特殊的父子:傅雷被打成“右派分子”之后。导致了傅聪出走英国;而傅聪的出走,又导致了傅雷夫妇在“文革”中双双弃世。这样的“连环悲剧”便是产生《傅雷家书》的真实背景。《解读傅雷一家》作者采访了傅聪以及他的弟弟傅敏。采访了20多位傅雷亲友。并在上海市公安局查阅了傅雷死亡档案。以大量第一手资料写成了《解读傅雷一家》。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主要作品有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180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及《邓小平改变中国》、《受伤的美国》、《历史在这里沉思》、《陈云之路》、《走近钱学森》等。
书籍目录
解读《傅雷家书》001《傅雷家书》是怎样的一本书?004我对傅雷一家的采访007傅雷的坎坷人生010傅聪的浮沉018傅敏的命运024感人至深的小人物026我对《傅雷家书》的评价028当场就《傅雷家书》答读者问028傅雷之死033夫妇同亡千古奇冤035寡母孤儿艰难人世039刚柔相济伉俪互助043译界巨匠一字不苟047一身傲骨不屈不挠052凄风苦雨孤芳自爱055视死如归坦坦荡荡057尾声061傅聪沉浮065序曲067童年的梦069初试锋芒074黄金时代078历史的误会083我要归队092为台湾同胞演奏097婚恋和家庭100穿梭于海峡两岸105傅敏坎途109楔子1111953年暑假:为了小提琴他大吵、大闹、大哭1131962年11月下旬:他在北京女一中大哭一场1151966年9月3日:双亲弃世,欲哭无泪1191968年8月:欲死未成,反遭批斗1221979年5月:他和傅聪并肩走在伦敦街头1251980年8月:他一回国就提出两点要求129补记134亲友谈傅雷一家135“同是天涯沦落人”137“天马行空,无所顾忌”139他,不得不孤芳自赏140傅雷的骨气和傅聪的勇气144傅雷的原则性145“天才出于勤奋”147傅聪的琴声富有诗意148傅聪的十岁生日149“53年正月的事”150傅聪说:“父亲是我最好的老师”151傅聪把铜牌摔在地上152“傅先生做人老实,待人诚恳”153“傅先生是一个好人”154我们有着“患难之交”156“傅雷真是一丝不苟”158“梅馥非常善良”159“傅雷是我的严父、良师、知音”160“傅雷待友真挚、热忱”161以助人为乐162回忆在徐汇公学时的生活163要多多宣传傅雷严肃的工作态度164印象很深的一件事165在傅雷家当家庭教师的时候165悠悠情深167《傅雷家书》的新收获173冒死藏匿傅雷夫妇骨灰的姑娘179她,一个弱女子181风云突变的1966年182墨染白勺夜185“何必说谢!何足道谢!”186补记188二访江小燕189三访江小燕193女钢琴家之死199她涂脂抹粉从容自尽201“士可杀而不可辱”203四姐妹的佼佼者205二十岁便成为钢琴奇才207她独立奋斗进入英国皇家乐府210人生道路上四次考验212傅雷夫妇与她同受戕伐215带泪的画笔219焚香抚琴者221“我一生没有这样哭过”222“孤灯耿不灭”224从中国大地汲取画的滋养226爱国者、革命者、学者230一心扑在工艺美术的事业上233在凄风苦雨中奋搏236真理终于见到太阳239论《傅雷家书》243《傅雷家书》是广大读者“忠实的镜子”245《傅雷家书》的特点在于真247《傅雷家书》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248《傅雷家书》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250《傅雷家书》体现了傅雷的教育思想252《傅雷家书》帮助青年读者正确对待恋爱255《傅雷家书》是一座思想“富矿”256
章节摘录
插图:处处留心皆学问。虽然傅雷逊称:“无论是碑帖、字画、小古董、种月季,尽管不时花费一些精神时间,也常常暗笑自己,笑自己愚妄、虚空,自欺欺人的混日子!”但是,他向来“特别吝惜时间(在朋友中出了名)”,他积闷于心也不会“自欺欺人的混日子”。他居然研究起“中国书法的变迁、源流,已弄出一些眉目,对中国整个艺术史也增加了一些体会”。“即如种月季,我也决不甘心以好玩为限,而是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养病期间就做这方面的考据。”他“天生的求知欲强于一切!”1961年9月30日,报上终于登出这样的消息:摘去傅雷的“右派分子”帽子。看着报上的消息,傅雷的脸上没有笑容。他说:“当初给我戴帽,本来就是错的!”视死如归坦坦荡荡“阶级斗争”的弦,刚刚松弛了一下,又绷紧了。1966年,“左”风狂作,飞沙走石,席卷中国大地。8月30日夜11点多,傅家大门响起急骤的拳敲脚踢声。保姆周菊娣开了门。门外站着一群挂红袖箍的人,其中不少是“红卫兵”,也有一些长胡子的“造反派”。他们凶神似的涌进傅家。他们是上海音乐学院的“红卫兵”和“造反派”。傅家本来与上海音乐学院毫无瓜葛:傅雷未在上海音乐学院工作过一天,傅聪也未曾在那里念过一天书。在那真理、法律被践踏在脚下的年月,哪管这些?
编辑推荐
《解读傅雷一家》:傅雷夫妇双双弃世、傅聪独自出走英国的前前后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