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闻敏 页数:2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情报史上,苏联谍报机构的70年颇具争议。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认为“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既是赫鲁晓夫在国内的耳目,也是他在国外的耳目,是苏联国家政权的一个具有多种任务的秘密工具”。“8?19
”事件后,叶利钦说克格勃在未遂政变中起了很不光彩的“首恶”作用,克格勃因而被解散。实际上,情报机构是国家安全机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谍报人员是最高统帅部的战略哨兵,谍报工作是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这是国际情报界的共识。基于这种认识,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苏联谍报工作的70年进行了重新诠释。
共产国际是苏联的间谍工具吗?
“大清洗”中谍报机构扮演了什么角色?斯大林提前获知德国进攻时间,却为何被打得措手不及?苏联原子弹爆炸背后有怎样的谍报内幕?克格勃与格鲁乌有什么分工和纠葛?苏联特工都经受怎样的特殊培训?
“燕子”和“乌鸦”如何整倒西方高官?克格勃真的一度全面接管西方情报机构吗?苏联特工为何不断叛逃?当今俄罗斯正在上演什么样的谍报神话?
……
作者简介
闻敏,1964年生于山东莱阳,文学硕士,军事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工作,出版过《谍报魔法师》等作品,现任职于辽宁。
书籍目录
绪言
第一章 苏联谍报工作的起源和演变
第一节 沙俄时代的谍报工作
一、秘密警察:沙俄谍报工作的发端
二、近代军事变革与俄国的军事情报工作
三、布尔什维克的地下斗争经历对苏联谍报工作的影响
第二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苏联谍报工作
一、契卡国外处的谍报工作
二、格鲁乌的军事谍报工作
三、共产国际的谍报工作
四、战争前夜的谍报侦察
第三节 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谍报工作
一、初战失利与苏联谍报体制的调整
二、战时苏联的谍报侦察
三、针对盟国的谍报行动
第四节 冷战时期的苏联谍报工作
一、冷战时期苏联的谍报机构
二、冷战期间苏联的谍报活动
第二章 苏联谍报工作的基本做法
第一节 苏联特工的选拔与招募
一、苏联谍报机构对理想特工的选择
二、苏联谍报机构招募特工的途径
第二节 苏联谍报人员的培训
一、基础培训学校
二、中等情报学校
三、高级情报学校
第三节 苏联谍报人员的掩护
一、合法掩护
二、非法掩护
第四节 苏联谍报人员的派遣
一、对拥有合法掩护身份的特工,采取公开派遣方式
二、伪造身份证件,冒名顶替,非法潜入
三、以难民身份为掩护,直接或迂回地进入目标国
四、以移民形式合法地进入目标国
五、以叛逃形式伺机打进敌人内部
第五节 苏联谍报机构招募间谍的主要方法
一、利用意识形态共鸣实施招募
二、利用招募对象的和平愿望实施招募
三、利用招募对象的报复心理实施招募
四、利用招募对象的奇异心理实施招募
五、利用招募对象的政治野心或虚荣心实施招募
六、金钱开道,单刀直入
七、感情投资,迂回接触
八、色情陷阱,请君入瓮
九、打着假旗号招募
十、开门见山,突击招募
十一、对送上门来的间谍实施招募
十二、利用卫星国的谍报资源施实施招募
十三、从战俘中招募
第六节 苏联谍报机构的情报搜集
一、通过现场观察获取情报
二、通过公开资料收集获取情报
三、通过打人与拉出渗透目标国政府与情报机构
四、通过窃取获取情报
五、通过窃听获取情报
第七节 苏联谍报机构的交通联络
一、接触式联络
二、通过电话联络
三、通过死信箱联络
四、通过报纸广告联络
五、通过信件联络
六、通过无线电联络
第八节 苏联谍报工作的技术装备
一、窃听装置
二、窃照装置
三、无线电通讯和保密技术
第三章 苏联谍报工作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谍报工作方针高屋建瓴
一、谍报工作进攻意识强烈
二、谍报布局深谋远虑
第二节 谍报工作机制高度集中
一、谍报控制集中统一
二、谍报组织连续不断
三、谍报掩护全面深入
第三节 谍报人员培训系统全面
一、培训接受面广
二、课程设置全面
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四、针对性强
五、实践性强
六、考核严格
七、重视实习
第四节 谍报工作目标广泛深入
一、谍报活动攻势凌厉
二、谍报成果以量取胜
第四章 苏联谍报工作的成功与缺陷
第一节 苏联谍报工作的成就
一、谍报工作是维护苏维埃政权的盾牌
二、谍报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三、谍报工作是苏联缩短与西方科技水平差距的捷径
四、谍报工作的发达弥补了其他情报手段的不足
第二节 苏联谍报工作的缺陷
一、谍报工作政治化现象严重
二、谍报用人不择手段严重破坏了苏联的声誉
三、对谍报工作的过分倚重导致了情报分析能力薄弱
第五章 苏联谍报工作的启示
附录 俄罗斯谍报工作的启示
参考书目录
章节摘录
从事监视活动,还把其监视的视线延伸到境外。中央特别部国外处在沙俄驻法使馆设立了办事处,其谍报网遍布西欧各国,监视流亡在这些国家的俄国移民。为了挫败反对势力的活动,国外处还努力渗透各移民组织,从内部破坏移民反对沙皇政权的努力。与传统的安全机构不同,中央特别部出现了较明显的职能分工。它下设4个业务处:对外处在境内活动,从事对嫌疑分子的日常监视工作;对内处负责对革命组织进行渗透;国外处在国外活动,主要集中在法国、瑞士、英国等俄国革命者和持不同政见者较集中的地区;中心处负责掌管双重间谍。这种职能分工与后来的苏联谍报工作极为相似。刚开始时,安全处仅在各大城市建立办事处,后来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重要城镇,这些机构合并称为政治侦探局(OpaHa)。秘密警察渗入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到处都有秘密警察的眼睛,所有的信件都被拆检。在圣彼得堡,甚至有一家专门商店为秘密警察提供昼夜化妆服务。秘密警察有权对任何人进行监视,有权不经审判把人流放到西伯利亚,对重要案犯有权不经审判而判处死刑。1903年,彼得·司徒卢威曾评论道,俄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基本差别在于政治警察的无处不在,连沙皇制度的生存也依赖于它。沙俄时代的谍报工作对布尔什维克影响很大。西方情报史研究者认为,苏联谍报机构对其对手的渗透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是模仿了沙皇时代的谍报技巧。契卡最早的工作手册《情报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契卡情报工作方法简介》的作者德米特里·加甫里洛维奇·叶夫谢耶夫对沙俄政治侦探局的谍报技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