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古方
Tag标签:无
前言
2005年底,《收藏》杂志主编李毅民先生给我打电话,向我继续约写玉器方面的稿子。此前《收藏》刊登过几篇我的文章,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是读者,这些文章所论述的内容是不是我所感兴趣的?抑或是否解答了我的疑问?于是,我向李毅民先生建议开设“古老师玉器知识问答”专栏,采取互动的方式,由读者和玉器爱好者以及收藏家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我来解答。从2006年开始,《收藏》杂志不定期地连续刊载了“古老师玉器知识问答”的内容,结果颇获读者好评。其中解答的问题既有《收藏》杂志转来的读者来信提出的,也有我在讲课和鉴定活动中学员和收藏家提出的,还有学术交流中所讨论的。说实话,变换写作方式后,才觉得自己知识积累的不足以及中国玉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前撰写玉器文章是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写起来当然得心应手。变成问答形式后,写作从主动变成被动,每一个问题都是对我的学识和经验的挑战,这使我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玉文化各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认真考虑和回答每一个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是我扩充玉器知识,拓宽研究思路的一个机会,也是与玉器收藏家及爱好者交流沟通的有效途径。古玉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8000多年而不衰,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它与中华文明相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在古代,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载体能够达到像玉器这样高的层次,它反映了每个历史时期的礼仪、信仰乃至审美观念。可以说,中国玉器史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华文明史。
内容概要
从作者收集的问题来看,涵盖面非常广泛,从玉文化知识、玉料、制玉工艺,到各时期玉器的风格、鉴定、市场等等,均有涉及,从中可以看出目前玉器收藏的水平和认识程度。这些问题有的浅显,有的深刻且比较专业。应该说,当今的古玉收藏整体上水平还比较低,从浅层次上讲,很多收藏者连古玉的“标准器”(即时代和真伪无误的器物)都没搞明白,也不听专家的建议,就一头扎进市场买了大量廉价“古玉”,结果是吃亏上当;从深层次上说,是几十年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很多收藏家对于玉文化的内涵没有认识,在收藏古玉时只是注重它的市场价值而忽略了它的文化价值。 古玉虽然是最具吸引力的收藏品种之一,但其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涉及了各时代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技术和玉料特征等等,还要对仿古玉市场有所认识。这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以前古玩行中就有“一年玩画,两年玩瓷,三年玩玉”的说法。
作者简介
古方,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7年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汉唐时期考古发掘和中国古代玉器研究。1997年至2000年工作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
书籍目录
古玉之玉料古玉之工艺古玉之发现古玉之种类特征古玉之收藏与鉴定后记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插图:古玉之玉料和田离中原很远,古人为什么会选择和田玉作为主要的制玉原料?中国古代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和田玉料的?和田玉与中原内地的玉料相比,具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好的特点。古人根据长期的制玉经验,经过对多种玉料的对比和筛选,最终选定了和田玉为玉料中的佳品,从而奠定了和田玉作为数千年来中国古代玉料来源的统治地位。中国史前时代玉器最繁荣的时期,当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和东南地区的良渚文化,其年代分别为距今5500-5000年和5100-4200年。红山和良渚玉器的原料来源已被证实是就地取材,与和田玉无关。实际上,红山和良渚文化衰落后,中国东部的玉料来源处于枯竭状态。黄河中游地区虽然是原始文化最为集中和发达的地方,但却没有发达的玉文化,这与玉料来源的匮乏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一地区在距今4500年前是不存在玉文化的。中原地区的这种状况,为后来和田玉从万里之外的西域输入中原内地创造了条件。中原地区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跨入了文明门槛,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同时也是和田玉大规模东输的最重要的动力。因为随着夏王朝的建立,必然开始建章立制,而用玉制度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虽然目前对此不甚了解,但从《周礼》所记载的来看当时的用玉制度已相当完备,对玉料的需求量相当大。用玉制度的确立,使得玉料的需求量具有了规模性和稳定性,这对于和田玉源源不断输入中原内地是至关重要的保证。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将公元前20世纪作为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内地的开端。西北地区的一些略早或相当于夏代时期的史前文化玉器中也有一些和田白玉制品,数量虽然较少但意义重大。这证明早在夏代建立前几百年,和田玉已经在向东传输,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原人们认识和接受和田玉的过程,是和田玉大规模东输的先声,而西北地区史前先民则成为和田玉东渐的运输者。
后记
一年前,金城出版社柯湘女士向我约玉器方面的书稿,我当时考虑将我在《收藏》杂志发表的文章结集出版,得到她的支持。随后,我将这些文章重新修改和编排并增添了新的内容以及图版,归纳为古玉之玉料、古玉之工艺、古玉之发现、古玉之种类特征和古玉之收藏与鉴定五部分。本书在文字整理和编辑过程中得到了柯湘女士和邓瑶华女士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本人才疏学浅,行文有疏漏和谬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编辑推荐
《古方讲古玉》由金城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