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金城 作者:刘克敌//李酉宏 页数:2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近现代的翻译大师们,他们生于新学和旧学激烈碰撞的年代,他们推动了中学和西学的空前交融。有傅雷:中国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李健吾:“花团锦簇”的多面手、梁宗岱:在一切的峰顶聆听宇宙的呼吸、戴望舒:暮色冥冥里.那个远去的背影、杨绛: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鲁迅:从他国窃得天火来煮自己的肉、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纾:不懂外语的翻译大家、严复:他让中国开始懂得西方、苏曼殊:天才情僧翻译家、马君武:用翻译为革命服务。
作者简介
刘克敌,毕业于华东师范人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已出版有《陈寅恪与中国文化》、《花落春仍在——吴宓与〈学衡〉》、《国民素质与教育》、《百年文学与大学》、《梁漱溟的最后39年》、《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等著作,发表论文数十万字。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化与知识分子问题、陈寅恪研究、现代学术思想史和大众文化等。
书籍目录
傅雷:中国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 重神似不重形似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 “仿佛一只天外的仙鹤” 君子不受辱,且从容归去李健吾:“花团锦簇”的多面手 “像用砂纸细细打磨了一遍,闪着锃亮的光芒” 戏剧天才出少年 “具有一个富丽的人性的存在” “因为她的心在他的坟中” 梁宗岱:在一切的峰顶聆听宇宙的呼吸 情满欧罗巴 从“八个国内第一”说起 批评的美丽与美丽的批评戴望舒:暮色冥冥里,那个远去的背影 丁香一样忧愁的雨巷诗人 “将岁月消磨于庄严的钻研” “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忽然来不及”杨绛: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纤细的笔下,一展女性的温柔与敏感 《堂吉诃德》翻译第一人 失败的经验 杨绛与傅雷的交往鲁迅:从他国窃得天火来煮自己的肉 只卖二十本的翻译小说 “硬译”的背后 为了孩子的未来 翻译为革命服务 他人眼里的鲁迅翻译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那个超过好莱坞当红明星的中国人 起于青苹之末的东西文化之风 把翻译当做艺术 将幽默融人翻译 “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林纾:不懂外语的翻译大家 “可怜一卷茶花女,荡尽支那浪子肠” 左边绘画,右边译书 “悠悠百年,自有能辨之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严复:他让中国开始懂得西方 “严伊同学”的真和假 《天演论》与晚清社会 众口称颂的“严译八大名著”永远的“信、达、雅” 青史留名照北大苏曼殊:天才情僧翻译家 “秋风海上已黄昏,独向遗篇吊拜伦” “禅心一任娥眉妒,佛说原来怨是情” “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 “狂歌走马遍天涯,斗酒黄鸡处士家” “公子才华迥绝尘,海天廖阔寄闲身”马君武:用翻译为革命服务 皮蛋博士与当红影星 “马君武”对“达尔文” 勇武刚烈的大学校长 马君武与孙中山 惜香怜玉动真情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为此他选择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最有代表性的三位大师级人物——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描述他们坎坷和不平凡的一生,赞美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三位大师尽管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都是各自领域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都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都为创造不朽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罗曼·罗兰指出,人生是艰苦的,充满了贫困、忧虑、孤独,但承受如此苦难的人们却不懂得互相安慰和理解,而是彼此隔膜,写《名人传》,就是要把伟大的心灵献给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鼓舞,使他们的心灵能够息息相通。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毋庸置疑,如果能够被介绍到中国,应该会对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傅雷决心翻译此书。傅雷最先动手翻译这本书,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十年后,他又对其中主要内容进行了重大修改——其中的《贝多芬传》几乎被全部重译。《名人传》中,对中国读者影响最大的是《贝多芬传》。这位音乐家的伟大之处并不只在于他创作了那些伟大的作品,更在于他的坚韧、奋斗,敢于向神明、权威挑战的大勇大义,以及决不向命运低头的执著傲气。对于傅雷来说,以他的法国水平,文字翻译上自然没有问题。但其翻译获得成功,主要在于他对罗曼·罗兰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对法国大革命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追求,这使得他能够和这位伟人在灵魂深处产生共鸣。此外,他的个人经历也有很大关系。傅雷幼时丧父,由母亲一手带大。在个人生活经历方面,与贝多芬较相似。少年经历和对音乐、浪漫派文学的热爱,对傅雷的精神世界有极大影响,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神经亦复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游学期间,他先后到过瑞士、比利时、意大利,但“均未能平复狂躁之情绪”。留学法国时,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竞如同遭受电击一样大受震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此实余性灵生活中之大事”。
后记
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有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他们一方面扮演了现代普罗米修斯的角色,从西方获取现代文明和文学的火种,使得正处于衰落之中的中国文化和文学,获得了新的变革动力。另一方面,他们也尽力把我们悠久的文化绍介到西方,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这就是近代以来的中国翻译家群体,一个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群体,一个应该被载人历史光荣史册的群体,一个不应被忘却和忽略的群体。可惜,很久以来,除了从一些翻译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名字,以往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却相对忽视了他们的地位,在谈到中西文化大交流时,常常是对输入的思想文化内容给予更多的关注,而那些默默无闻的翻译者们,那些文明火种的输送者和中外文化的交流者,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有鉴于此,我们尝试编写本书,给那些曾经给国人带来文明火种的这个群体,描绘一个大致的图景,让他们的名字重新赢得世人的应有的关注。同时建议读者思考,在今天我们逐渐融人世界文化大家庭的过程中,又该怎样珍惜那些成果并发扬光大。近代以来的翻译家群体自然人数众多,所以合理的选择就非常必要。考虑到历史影响和今天读者的兴趣以及我们的文学专业等因素,我们最终决定选择了12位翻译家,他们都耕耘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特别以文学翻译见长。编写过程中,有一位莎士比亚作品翻译大家——朱生豪,虽然较早就进入我们的视野,却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最终没有能够编人本书,对此我们感到非常遗憾,只好希望以后有机会加以弥补。这是我们首先要说明的一点。
编辑推荐
《那些翻译大师们》: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奠基者,翻译史上永远的大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