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金城  作者:马新生  页数:329  

前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数十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中,中华儿女为祖国与世界的科学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古代的中华曾有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与印刷术等诸多重大的科学发明与创造,有力地推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发展。进入15世纪以后、直到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受到了很多的侵害与打击,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华科学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与阻滞,但中华学人在探求中华科学重新辉煌的艰难历程中仍然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两岸四地的广大学人始终坚持发展科学与教育,奋发图强,努力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世纪的广大中华学人及其从他们当中成长出来的著名科学家们,不负民族使命,在长期的科学生涯中不断坚定为民族贡献力量和智慧的理想与抱负。他们有决心有恒心为加速提高中华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做出一番事业。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严谨治学、刻苦钻研、发展教育。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他们的人生志向、科学思维、优秀品格与科学成就,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他们为中华民族与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我们理当将这些宝贵财富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使之继续成为中华和平崛起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正是根据这种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编著出版的。这套“书系”将选录中国两岸四地诸多的最高层次自然科学家、工程科学家、社会科学家。被选录的每一位科学家都将由编委会和出版社为其编著出版侧重于科学生涯的传记性图书一种。这些图书将以科学家生平为线索,着重叙述贯穿科学家一生的科学成就和矢志不渝追求科学的精神和崇高品格,突出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成就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与影响。因此,“书系”是一套面向大众,能够被图书馆珍藏,能够向各界读者展现一代著名科学家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为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贡献毕生风范的高品位读物。这套“书系”将通过对一批最具代表性的工程科学家、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的人生经历、不懈追求、科学成就、突出故事的介绍,生动展现他们为中华复兴、人类福祉而表现出来的勤奋拼搏、勇于创新和赤诚奉献的精神与品格,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们奋发进取,为中华科学和人类文明再创辉煌。这套“书系”将整体性地展示中华民族在推进中国与世界的科学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方面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聪明智慧、巨大能力和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及做出的重要贡献;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兼容并包、海纳百川,和平友善、精诚团结的优良传统;将很好地激励中华民族为民族振兴、社会发展、民众福祉而大力发展各类科学、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决心与信心,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自尊自强和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奋发精神;将具有集锦科学成就、珍储科学史料的规模性科学档案功能,定将存传百世,并为长远的多方面的用途提供一批具有代表性与系列性的精要蓝本;同时将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创新、推进科学发展方面发挥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先进科学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与主要标志。在21世纪的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水平将被快速提升,同时将深刻地改变世界经济与人类社会的面貌。一心向上的中华学人理当站在时代的前列,传承民族创新精神,严谨治学,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并在这一大兴科学与教育的奋斗历程中,涌现出更多著名的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工程科学家,与广大学人一道,为创造更高的科学成就,为中华的未来非凡与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2007年8月

内容概要

刘广志是新中国探矿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通过本书对他的往事的追忆,怀念了往年艰辛岁月,反映了现实生活状态的真情实感。 本书主要介绍了刘广志各个时期的主要事迹,内容有家世与童年、少年时代、新中国的曙光、以事业为重、改革春风、老当益壮等。

作者简介

马新生,1955年生于北京,1975年入伍,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藏品部主任,在《中国珠宝首饰》、《中国酒文化》、《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物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编撰了著名科学家传记《严济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923—1936)  1.1 指腹为嗣  1.2 膳房刘家  1.3 旧时私塾  1.4 北京第一小学第二章 少年时代(1936—1942)  2.1 第一次挫折  2.2 孔德学校  2.3 北京四中  2.4 流亡第三章 大学时期(1942—1947)  3.1 闹学潮  3.2 西北工学院  3.3 被迫转系  3.4 工学学士第四章 玉门油田(1947—1949)  4.1 西出阳关  4.2 钻井工程师  4.3 危急之中  4.4 选送出国第五章 新中国的曙光(1949—1952)  5.1 地下工作  5.2 向开国大典献礼  5.3 大家与小家  5.4 “黄埔一期”第六章 以事业为重(1952—1959)  6.1 探矿事业的发展初期  6.2 走上大学讲堂  6.3 经历政治运动  6.4 著作出版第七章 人造金刚石(1959—1966)  7.1 地质钻探事业的大发展  7.2 大上海的沉降问题  7.3 全国探矿界的特大喜讯  7.4 对比第八章 “文革”期间(1966—1976)  8.1 落难与“解放”  8.2 “五七”与“六二六”  8.3 金刚石第九章 改革春风(1976—1982)  9.1 钻探科技的发展方向  9.2 探矿工程学  9.3 对外交流第十章 探矿科技长足发展(1982—1995)  10.1 钻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10.2 科技进步一等奖  10.3 顾问  10.4 中国大陆超深孔钻探第十一章 院士思维(1995—2000)  11.1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  11.2 论科学钻探  11.3 探矿工程要参与支援西部大开发  11.4 学术成果第十二章 老当益壮(2000— )  12.1 老年生活  12.2 八十华诞  12.3 科学研究总在第一位  12.4 永无休止附录:  F.1 刘广志活动年表  F.2 刘广志科学论著目录  F.3 刘广志研究报告选录  F.4 祝贺刘广志院士80华诞文章选录  F.5 评《中国钻探科学技术史》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少年时代2.1 第一次挫折日本人占领东北以后,又将魔爪伸向了我国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侵略事件,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企图将华北地区从中加分裂出去。北平学生痛切感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1月18日,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随后,学联决定以请愿的方式,发动一次抗日救国行动。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学校发表宣言,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要求国民政府讨伐殷汝耕,宣布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动员全国对敌抵抗,切实开放人民言论、结社、集会自由。这时,传来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2月9日成立的消息,北平学联决定在这一天举行抗日救国请愿。

后记

2006年,接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编著出版委员会任务,应约承担《刘广志》一书的著者,深感荣幸。在与刘广志院士通话联络后,我马上前往他的寓所拜访。初访刘院士,即被他的为人所感染。刘院士一口北京腔,待人十分客气,又不失热情与风趣。他家客厅的墙壁上,挂着民族英雄林则徐题写的骈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及苏东坡墨迹碑帖:“大江东去……”等。为能掌握更详尽的第一手材料,我曾多次与刘院士进行访谈。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每次工作时间约定为一小时,但次次都在刘院士的侃侃而谈中未能按约定时间结束,回回都是超时接受采访,而他本人却好像还没有尽兴。在采访过程中,为查找一些文字资料,我们来到刘院士的书房。使人惊叹的是,一个不算很大的房间,除去书桌、座椅外,房中堆满了书籍、资料。两张书桌各有分工:一张用于执笔书写和翻阅图书资料;另一张则摆放电脑,用于自动化办公。此外,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也一应俱全。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一个耄耋老人竟能熟悉怎样使用这些时髦东西,并能运用自如。刘院士所收藏的书籍资料太多了。墙边书柜里的书,早已摆满。依着书柜,又按详细类别分批堆放着大量图书资料。除了与探矿工程专业相关的书籍资料外,其他学科门类的资料也不在少数。我稍微注意了一下,其中还有标明航天工程、神舟6号等字样的资料匣。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刘院士对世界前沿科学的重视程度。感谢刘广志院士和夫人刘菊英女士不顾年迈体弱,详细介绍了那些“陈年往事”,并提供大量专业书籍作参考。但由于本人学识的局限,又有一些不顺之事干扰,一部应该充分介绍科学家的著作却完成得过于仓促和简单。书稿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粗糙,并难免“挂一漏万”。在此,向刘院士深表歉意。刘广志夫妇从相识到相知并走上共同的生活道路,至今已有60个年头。不久,将是他们二位老人的“钻石婚”纪念日。刘广志院士的老伴刘菊英女士感慨万千,为抒发自己的情怀,特意写下了“刘菊英60年生活感言”:六十载共同生活,风雨交加。同呼吸共命运,努力工作;忆时光飞腾快,慷慨万千;青年、中年、不觉已达耄耋之年;六十载无怨无悔;总结起来翕然泪下:坎坷多于坦途;焦虑多于欢笑;困难多于顺利;离别多于相聚;老年体弱多病,又将奈何!?回想多少年事,津津乐道;谈老年经历忘得干干净净;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伴:不出门亦知天下事,唯儿女成长为社会尽职尽力,幸哉!——刘菊英谨志于2007.4.5清明时节对于往事的回忆,有苦有乐,感情上更是“慷慨万千”。她所写的这篇“60年生活感言”,足以说明老人通过对往事的追忆,有着多少怀念往年艰辛岁月与反映现实生活状态的真情实感。刘菊英女士年事已高,又患有眼疾,视力已经很差。对于我去家中采访,她仍真心欢迎,并表示:“看你时间,随时可来。”有一次,我曾专门与之进行访谈,听她介绍相关情况,这使我了解到不少刘院士的“家庭琐事”。为此,特别向刘菊英女士表示深深谢意。感谢您对于这本著作得以顺利成书所付出的辛劳,及所给予的热心帮助。由于本人对探矿工程学纯属外行,书中有关专业方面的错误在所难免,恳请相关专业人士给予指正。为使读者能够更加了解刘广志院士的学术思想,特辑出他近年来的研究报告多篇及他人纪念文章和书评一并附于书后,供关注中国探矿事业发展的有识之士参考。马新生2007年6月

编辑推荐

刘广志是新中国探矿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通过《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刘广志》对他的往事的追忆,怀念了往年艰辛岁月,反映了现实生活状态的真情实感。 他竖起了新中国地质界第一座钻塔;他力排众议,分析了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他积极倡导并促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的诞生,拉开中国超硬材料事业的序幕;他的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世界华人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他就是新中国探矿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刘广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