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作者:张廷伟 页数:289
Tag标签:无
前言
黄泰元在企业里面,管理注定是永恒的话题。然而,面对各种各样的管理模式与技巧,越来越多的人们变得无所适从,难以选择。西方管理在中国不断遭遇的挫折,让众多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式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管理模式只是一个对企业适合与不适合的问题,其本身很难有优劣之分。那些让其他公司秩序井然、工作高效的管理模式,不一定适合你的公司。明白了这一点,企业才能够对症下药,理性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从这一点来看,“西式管理”与“中式管理”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西式管理”内容都不适合中国企业,也不是所有的“中式管理”内容都适合中国企业。抱持如上观点,我们才能客观而理性地看待《国学中的管理智慧》这本书。虽然目前介绍中国管理思想的书籍不在少数,但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所诞生的管理思想又岂是某一家、某一派可以代表的,如果我们不能完整地了解各家各派的管理思想,只怕最后还是只见树不见林,无法对中国管理思想有一个宏观、客观的认识。中国管理思想史内容博大繁杂,道家的“无为”、儒家的“仁义”、法家的“刑法”、兵家的“权谋”、阴阳家的“平衡”、佛家的“精神修炼”,等等,各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其对管理的认识。而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王朝变迁,又为这不同的管理思想提供了实践的土壤,让每一家管理思想都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有了现实的力量。了解一种管理思想,首先要做的不是去了解管理思想的内容,而是去了解该思想诞生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否则我们就只能流于表面而不能抓住本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在诸侯割据、烽火迭起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最受推崇,儒家思想受到贬抑;而在国家大一统之后,又需要用儒家思想来调和管理。《国学中的管理智慧》给了读者一个清晰的观点:不同的朝代选择不同的管理思想,依据的不是各流派管理思想的优劣,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需求。这一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目前一些中国企业管理混乱的原因。一个人要选择终身伴侣,不但要考虑对方的条件,还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只有在物质、文化、价值观各方面都“门当户对”才是幸福的基础。同样,企业要选择哪种管理模式,也要考虑企业的现况及资源条件,也要讲究“门当户对”。世上没有最好的管理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既然是“管理思想”类的书,那就不是在传授大家技巧性的内容,而是直入正题,直抓本质,传道而不授术。我曾经不止一次跟企业家交流一个观点,与其去学习各种管理技巧,还不如直接去学习技巧背后的原理。很多人只看到了表象的差异性,却没有洞察到背后本质的、惊人的统一性。莘莘学子也经常问我:为什么听了很多老师的培训课程,听得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但回来后实践的效果总是不明显,激情一过,忘得也特别快?原因其实很简单,面对管理问题,很多人只想快速得到答案,却没有弄明白为什么会是这个答案。当我们碰到九减七这个问题时,老师会告诉我们答案是二,但不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不是三,所以当我们下一次碰到八减六这个问题时,我们不得不再去寻求帮助,以得到二这个同样的答案。一经通则百经通,如果我们弄清楚了一加一等于二、一减一等于零的原理,我们就不需要四处寻求其它的算数答案了。管理也是如此,如果你懂得了所有的管理都是以人性假设为前提的,不同的人性假设,会诞生出不同的管理思想,你就不会在各种管理思想中茫茫然不知所措了。《国学中的管理智慧》告诉我们,当你假定“人性恶”时,你会倾向于制度管理,也就是法家思想或者西式管理;当你假定“人性善”时,你会倾向于德治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儒家思想。而对人性的假设,就是我们选择管理方向的依据。一切都直抓管理问题的本质,透过现象看问题,是这部书最大的看点。在系统介绍中国各流派管理思想的同时,客观分析各家思想的利弊,并将之进行比较,讲史又不仅仅停留在史的层面,让本书具备了特有的阅读价值。同为现代人,只有研究中国管理思想史,我们才能宏观地了解中国人的思维发展历程,才能精准地把握现代人的社会心态,也才能敏锐地预见未来的思维发展趋势及原理。
内容概要
用国学要义之精神,为中国企业家塑造造领袖风范,为中国企业孕育腾飞气象,成就完美企业,完美人牛。 国学是中华民族传承久远、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的统称。从古至今,每一位有成就者所秉持的经商、做人、处事的根本原则,无一不是取源于国学智慧——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无为、佛家的超脱、禅宗的感悟、周易的精妙、法家的权谋、兵家的智慧……一个企业经营者如果缺乏文化底蕴,能成为亿万身价的富豪,但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理念,以提升人文素养为中心,对于如何把国学中的思想智慧应用在企业管理领域给出了睿智而独到的见解,堪称中国企业家国学研修必读!
作者简介
张廷伟,先后担任过报社记者、大型食品集团企业文化宣传、文化公司副总编等职务,对中国企业的本土化管理与中国深层次文化的内在联系有深入的研究。
已策划、出版畅销书《营销女皇董明珠》,并参与组织、策划出版《干部决定一切》、《做我生命中的第一》、《逃离外企》等多部图书。
书籍目录
推荐序导读第一章 国学中的人性管理 人性假说与管理智慧 人性管理智慧的演进 独具特色的中国式人性管理 以人为本与中国式管理 天人合一的中国式管理 第二章 道家的管理智慧 道家思想与流派 道家思想与现代管理 道在管理上的应用 道在现代管理上的误区第三章 易学中的管理智慧 易学思想与流派 易学思想与现代管理 易在管理上的应用 易在现代管理上的误区第四章 兵家的管理智慧 兵家思想与流派 兵家思想与现代管理 兵家思想在管理上的应用 兵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上的误区第五章 法家的管理智慧 法家思想与流派 法家思想与现代管理 法家思想在管理上的应用 法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上的误区 第六章 儒家的管理智慧 儒家思想与流派 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 儒家思想在管理上的应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上的误区第七章 佛家的管理智慧 佛家思想与流派 佛家思想与现代管理 佛家思想在管理上的应用 佛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上的误区第八章 中外管理思想的对比 中国管理智慧的特点 西方管理智慧的特点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国学中的人性管理在管理中,无论是管理的主体还是受体,都是以人为主。因此,管理就是管人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有它的合理性。由于人在管理中占据着主要的因素,对人性的研究也就成了必需的过程。国学庞大而繁杂,要想把它们系统而又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就必须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切入点。从各个角度考虑,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切入点,选择人性最为合适。人性假说与管理智慧“人性假说”是指管理中对于人性问题的一种假定判断。在管理学的研究中,人性假说是研究者对管理实际中有关人性判定的归纳、概括和提炼,以便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管理智慧和策略。管理实践中的人性假说,是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人性的判定,以便据此确定自己的管理策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中开头的这12个字,不知道的人大约不多。这12个字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这就是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而后来的性格之所以各个不同,有的人被称为“好人”,有的人被称为“坏人”,那是因为环境影响的结果。讨论人性的善恶,对管理学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人性善恶的假设,直接关系到管理制度制订的方向。假如我们认定人性本身是恶的,则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就会倾向于制定约束性比较强的制度,以约束人本性的恶;假如我们认定人性本身是善的,则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我们可能更倾向于给被管理者一个宽松的环境,以更好地发挥人类本性中善的一面。这个道理显而易懂。当人们对事物作分析或预测的时候,都必须假设一个“正确”的前提。有了正确的前提,又有了正确的推理,结论通常来说就不会错误。同样,如果预测的结果正确,推理又正确,那就说明前提假设是正确的。从理论上来讲,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可事实上,要想真正掌握这个道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们的假设常常犯错误。尤其是在管理中,任何一种管理智慧的建立,都首先必须对人性进行假设。可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争吵了几千年,到现在仍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西方到目前为止对人性有如下几种学说:1.工具人。工具人假说把员工看作是完成任务的工具和机器,要求工人同机器一样同步高效;领导的责任就在于指挥、命令、督促,做员工的主宰。工具人的假说是千百年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客观反映,并经常地表现在管理之中。2.经济人经济人假说是从享乐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人的一切行为都要受金钱和利益的驱使。3.社会人。社会人的假说认为,人不是机械的动物,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人的行为不仅受到经济利益所驱使,更为重要的是受到心理的、社会的因素的影响。社会人的假说告诉人们,人的社会需求的满意与否,决定着工作效率的高低。4.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的人是马斯洛提出来的。所谓自我实现,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干。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干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通常来说,国学中,关于人性善恶有以下几种观点:一、人性善论人性善论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的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历士多德、费尔巴哈、马斯洛等人也都认为人性是善的。在中国古代,“性”就是“生”,是“人之初”的“生”。孔子明确地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就是说人刚一出生时,人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不过,一向严肃刻板的孔子在这儿搞了个小小的恶作剧,他只说了“性相近,习相远”,却没有说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这就让他的弟子们摸不着头脑,以至于在性善还是性恶上争辩不已。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的善性是先天所具有的,是人本性所使然。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属于“仁”,羞恶之心属于“义”,恭敬之心属于“礼”,是非之心属于“智”。孟子指出:仁、义、礼、智四德,不是外面强加于人的,而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仁、义、礼、智四德是性善的表现,其核心是“仁”。孟子认为,人的善性来源于人先天具有的善端,即在人先天所固有的本性中就具善的萌芽或幼芽,他说: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恭敬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这些先天的善端存在于人的心性之中,后天通过教育使这些善的萌芽,成长起来,人的善性就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扩充善端,使善性发扬开来,就能使国家安宁,就能保住政权;如果不扩充善端,不发扬善性,就不能事奉父母,成为一个不孝之子。所以,仁、义、礼、智四德是协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伦理规范。由于性善论把人心视为一切美好价值观念的源头,所以在谈论如何治理国家时,性善论者就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实际上是一种在把人性假设为“善”的前提下推理出来的管理智慧。在这种假设前提下,管理者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就显得比较“温和”,他们不重视外在的规范制度对人的行为的约束,而重视个人修养的提高。站在管理的角度,性善论的人性假设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管理的有效性。在管理中,性善论的人性假设容易使人重实体、轻程序,动机、效果最重要,手段过程无所谓。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在司法方面总是缺少公正的程序,“侦察官”、“检察官”、“法官”、“执行官”四官合一的现象非常普遍,与这种性善论的人性假设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性善论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持有性善论观点的人,会相信人的主动性,会给别人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管理中,假定人性善的正面意义是它可以启发员工的善心,把员工往向好、向善的方面引导。每个企业都是一个小的社会,员工也需要适应这个小社会里面的环境。好的环境会引导员工往好的方面发展,而不好的环境就会适得其反。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以中国管理文化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文化,已经成为世界管理界众望所归的灿烂新星。 ——苏东水(复旦大学教授) 中国管理学已成为德国各大学竞相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 ——《环球时报》 儒家管理精神与伦理是韩国企业管理的真正基础。 ——《高丽大学学报》(韩国) 中国的管理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再一次验证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蒙莫易加(加拿大管理科学学会主席) 中国将会在世界管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野口佑(世界管理协会联盟第一届主席) 日本企业家只要稍有水准的,无不熟读《论语》和《道德经》,孔子与老子的教训给他们的激励,影响之巨,实例多得不胜枚举。 ——伊藤肇(日本学者)
编辑推荐
《国学中的管理智慧》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理念,以提升人文素养为中心,对于如何把国学中的思想智慧应用在企业管理领域给出了睿智而独到的见解,堪称中国企业家国学研修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