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4 出版社:中 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作者:方雄普 页数:318
前言
《中国商人谋略坊》丛书第一批的《话说徽商》《话说晋商》《话说京商》《话说津商》四册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现在,第二批的《话说沪商》《话说川商》等正在陆续推出,这是为我国的工商企业家和商业文化爱好者精心准备的一套系列丛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的经济实力已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今天,人们真正认识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肯定了工商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种认识过程是通过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而逐步得来的,实属不易。 中国自古以来对工商业评价甚低, “百工”、 “商贾”都在九流之末。封建社会自给自足,历来重视农耕,轻视工商业,把农耕称为“本”,而将工商业称为“末”,几千年来都是扬本抑末。实际上,这也是社会发展停滞、中国处于落后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从近代以后,直到我国改革开放之前,虽然对于工业有所肯定,即肯定了生产,但对于商业发展,对于需求的认识仍然处在十分低下的水平。轻视商业的观念从正统理论到民间意识都十分严重。工商业实际是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血液和血管,是将社会的养分给予社会机体,使之能健康运行的唯一办法和通道。有之旺之,则经济发达,无之少之,则经济萎缩。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证明着这一道理。
内容概要
近代中国(有的商帮上溯到明清日寸期)各地商人的传奇故事,展现丰富多彩的经营之道、处世之理。古今中外的商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是文化的较量,是精神的博弈。旨在对中华商业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做深入发掘总结,为当今商人群体的成长和成功提供历史借鉴。 历史有传承,文化有根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商人和消费各,中国特色经营模式和消费方式,都与我们的前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与我们的国情乡情密不可分。弘扬各商帮和各地域商业文化的特色,对于当今打造名省名市名街名企名店名商,实施特色竞争、差异定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十几省市专家学者精心打造,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商业史学会指导支持。本丛书视野开阔,气势雄浑,史论结合,深入浅出,图文拜茂,赏心悦目。既是政府官员的历史读本,又是商界人士的经营指南,还是文化爱好垎的收藏佳选。
作者简介
方雄普,侨史工作者。1945年出生在广东开平的一个华侨世家。少年时在珠江三角洲的侨乡生活,早年就读于佛山市第一中学。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随后在内蒙古的赤峰市城郊中学任教员、副教导主任、副校长。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历史学硕士学位,旋即入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供职。先后任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1962年被评为副研究员,1997年晋升为研究员。为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二、三、四届秘书长,四届副会长。 近20年,涉侨治史,主要成果为:著有《美国华裔名人剪影》、《华侨航空史话》、《海外赤字情》、《海外华商夜话》;与人合著《海外赤子-华侨》、《美洲华侨华人史》、《华侨华人概况》、《海外侨团寻踪》;参与《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及《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编撰,为编委;另发表论文及文章数十篇。其中,独著的《海外赤子情》,1995年被中宣部、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团中央联合推荐为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之一;参与编撰由李春辉、杨生茂主编的《美洲华侨华人史》,曾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第五届中国图书二等奖。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穷则思变,敢拼才赢1.1 未曾倒挂的灯笼1.2 两手空空闯南洋1.3 云顶高原话休闲1.4 菲律宾最大的纳税人1.5 从机修工到汽车装配商第二章 百业兴旺,重在经营2.1 空前绝后的报业大王2.2 邵氏影城探秘2.3 香格里拉的故事2.4 从菜子行起家的正大集团2.5 印尼华人首富的用人之道2.6 泰国吴氏钢铁业第三章 商海行船,有沉有浮3.1 没有不散的筵席3.2 电脑王国的兴衰3.3 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对华商的影响3.4 两落三起尽风流3.5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6 在危机中开拓的盘谷银行第四章 乐善好施,回馈社会4.1 陈嘉庚的名言4.2 一位富豪的日常生活4.3 中泰两国的慈善家4.4 身居美国,心怀故土4.5 水灾见真情4.6 献给2008年奥运会的厚礼第五章 继承传统,融合现代5.1 财神话关公5.2 命运与财运的神秘关系5.3 儒家学说在华人企业管理中的应用5.4 读书多不一定发大财5.5 不要在黑夜中向情人暗送秋波5.6 东方迎战西方5.7 中西合壁,.适应发展5.8 后继有人的途径之一:顺乎自然5.9 后继有人的途径之二:苦其心志第六章 地域特色,文化风采6.1 华人富豪的地域差异6.2 华人富豪的籍贯分析6.3 爱拼才会赢的闽南商帮6.4 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6.5 汇人大海的珠江流水6.6 潮商的风范6.7 把客家文化播向海外世界6.8 甬商的历史足迹6.9 宁做鸡头不为凤尾的温州商人第七章 一双筷子,走遍天下7.1 从美国的“杂碎”说起7.2 日本的中华料理7.3 新加坡中餐业杂谈7.4 澳大利亚的中餐馆7.5 欧洲中餐业掠影第八章 沟通中西,追根溯源8.1 海外中华总商会的由来8.2 出洋筹款,闽粤先行8.3 授予官衔,提高地位8.4 陈启沅与继昌隆缫丝厂8.5 引进良种话番薯8.6 他把橡胶树苗带回祖国8.7 给羊城的夜空带来近代的光明8.8 民营铁路话新宁附录1.海外主要国家华人人数简表(2003年)2.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榜中的华人名录(2007年)3.国际华商500强中的主要企业简表(2006年)4.世界华商大会简表5.以华商命名的国际小行星简表(截至2006年)后记参考书目丛书编后记丛书编后记二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穷则思变,敢拼才赢 1.1 未曾倒挂的灯笼 谈到海外华商,不能不首先提及晚清时期的张弼士。这是一个亦官亦商的传奇人物。 关于张弼士的资产,有的说有7000万至8000万两白银。这个估计未必可信。不过,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张弼士是南洋华侨中的首富,这倒是千真万确的。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 第一,兴办实业,成绩斐然。张弼士一生在海内外办过许多企业,其中之一便是今天依然颇有名气的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这是一个出资300万银元,集种植、制瓶、酿酒为一体的大型联合企业。为了保证有优质的葡萄作原料,张弼士在烟台的东郊和西郊买了两座荒山,围建葡萄园五处,广种从德国、法国引进的优质葡萄35万余株。随后,又在烟台市北的海滨买下100余亩土地,从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建成大型的酒窖和玻璃厂。 张裕葡萄酿酒厂1894年兴建,1896年投产,至1928年,已能生产16种名酒,年产量也十分可观。公司在上海、天津、广州、汉口、九江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其产品还远销东南亚和南北美洲。
编辑推荐
关公的庙亭和神像,也随着中国人移居异域而在海外落户。“忠义仁勇”,对商家来说,“忠”是上下一心,精诚团结;“义”是讲究信用,童叟无欺;“仁”是经商利民,热心公益;“勇”是不怕困难,勇于开拓。中国国民党元老于佑任曾为海外关帝庙写下一幅对联: “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移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经济问题。早年出外谋生的中国人,很多是两个肩膀架着一个脑裂出去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白手起家,涉足商界,不少还成为富甲一方的亿万富豪。海外华商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为了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以便使家族企业长治久安海外华商早就开始探索,并且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后继有人的途径,有的是顺乎自然,有的是苦其心志,并无一定之规。 改革开放的中国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强烈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商人。海外华商与祖国同胞有着同根、同祖、同文的渊源,他们积极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并在合作中发展壮大自己。据统计,引进外资中相当大数量的项目和资金来自海外华商。中国经济取得辉煌成就,海外华商功不可没。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