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未来的制胜之路-知识产权经济及其竞争优势的理论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郭民生  页数:511  
Tag标签:无  

前言

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25周年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30周年之际,《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发行了,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潮的蓬勃兴起,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应运而生。1980年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前身——正式成立,全面负责专利制度的筹建工作。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并于1985年4月1日实施,它标志着我国当代专利制度的正式建立。30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并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年6月5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战略发展新阶段,意味着我国要更多地从改革开放和自身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和社会需要出发,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是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已经有十年的历史了。十年来,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紧密围绕知识产权中心工作和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国际国内形势的新特点等主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促进知识产权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得到了全国各地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实务工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以及实务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参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的项目有的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指南”的研究方向设计课题,有的根据自身研究特点围绕知识产权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自行设计题目,总体上都具有一定前瞻性,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前沿,不断推动学术观点、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价值的研究成果。

内容概要

本书通过对知识产权经济、知识产权优势、知识产权产业及其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通过对知识产权经济等形成机理的探索,为我国如何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培育知识产权优势,提升国家、区域、产业及企业核心竞争力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作者简介

郭民生,河南孟津人,恢复高考后首届(77级)大学生,1981年底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机械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底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一系,获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底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知识产权方向)。曾经务农(当农民)、做工(当工人)。历任郑州工学院教师,河南省科技厅(委)副处长、处长,河南省对外交流中心书记,河南省科技发展研究所所长,河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现任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河南省政协委员。兼任华中科技大学、中原工学院教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等。1990年9月至1991年3月曾在日本名古屋国际研修中心、2001年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做访问学者,进修高品质制造技术和管理学。先后主持、参与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与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0余项,主编或翻译《(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辅导读本》《区域专利发展战略》《未来知识产权制度的愿景》《技术资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案例选编与述评》等著作6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杂志、报纸上发表论文9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并荣获1999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2003年以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支持下,作者连续承担并主持了“知识产权经济发展研究(2004年度)”“建设知识产权资源大省、强省的对策研究(2003年度)”“建立河南省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特别审议机制研究(2005年度)”“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研究(2006年度)”“河南省企业知识产权优势培育模式研究(2006年度)”“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研究(2008年度)”“河南省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2009年度)”等一系列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计划项目,其研究成果连续在国内外有关媒体、论坛上发表,并在本书中得到集中体现,在国内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书籍目录

上篇 理论基础第1章 绪论开篇案例 案例[1]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并购拉开帷幕1.1 背景与意义1.1.1 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1.1.2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1.1.3 金融危机的启示1.2 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新趋势1.2.1 新科技革命1.2.2 跨文化交流1.2.3 知识经济化1.2.4 经济全球化1.2.5 规则国际化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1.3.1 关于知识产权经济的相关领域研究综述1.3.2 竞争战略与知识产权优势理论研究综述1.3.3 知识产权战略理论研究综述1.3.4 知识产权运营研究综述1.3.5 知识产权评价研究综述1.4 研究目的及意义1.4.1 研究目的1.4.2 研究意义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6 本书的创新点第2章 知识产权经济的理论分析开篇案例 案例[5] 李官奇与其大豆蛋白纤维产业2.1 知识产权经济的基本概念体系2.1.1 公共物品及类别2.1.2 知识与知识产品2.1.3 产权及其属性2.1.4 知识产权及其范围2.1.5 知识产权经济及其特征2.2 知识产权经济的划分标准2.2.1 经济形态2.2.2 经济形态划分的依据2.2.3 确立知识产权经济的标准2.3 知识产权经济与传统经济、知识经济的关联分析2.3.1 知识产权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2.3.2 知识产权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比较2.3.3 知识产权经济与知识经济和传统经济的联系2.4 知识产权经济的效用分析2.4.1 新经济增长理论与知识因素的作用分析2.4.2 效率市场及其竞争模式2.5 知识产权经济的价值链分析2.5.1 企业价值链分析2.5.2 产业价值链分析2.5.3 国家、产业和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分析2.5.4 知识产权经济的价值链模式2.6 知识产权经济理论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基本命题2.6.1 知识产权经济要素和功能2.6.2 知识产权经济研究对象、范围、目的和方法2.6.3 知识产权经济的基本理论命题2.7 本章 小结第3章 知识产权优势的形成机理及模型构造开篇案例 案例[9] 专利奇人邱则有3.1 知识产权优势的基本概念3.1.1 关于竞争和竞争理论3.1.2 关于竞争力、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3.1.3 竞争优势的来源分析3.1.4 知识产权优势的相关概念3.2 知识产权优势的特征、分类与作用3.2.1 知识产权优势的特征分析3.2.2 知识产权优势的分类、作用及形式3.3 知识产权优势形成的机理分析3.3.1 动力机制分析3.3.2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博弈分析3.4 知识产权优势的竞争模型3.4.1 发展阶段的影响3.4.2 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3.4.3 竞争对手影响3.4.4 影响国家、企业知识产权优势的关键要素-.3.5 竞争机理分析3.5.1 动力驱动主轴的组成及其作用机理3.5.2 竞争过程与可能出现的循环机理3.6 本章 小结第4章 知识产权经济的产业构成与结构分析开篇案例 案例[13] “珠三角模式”的困惑与出路4.1 知识产权产业的内涵分析4.1.1 国外对知识产权产业的界定4.1.2 国内对知识产权产业的认识4.1.3 知识产权产业的内涵4.2 知识产权经济的产业构成4.2.1 以专利、技术秘密和标准等为主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4.2.2 以文艺、创意、影视、动漫、软件等为主形成的版权产业4.2.3 以商标、品牌、制造与服务模式形成的特许经营/许可产业4.2.4 以知识、信息资源为主形成的知识产权服务业/智慧型服务业4.2.5 以新品种、地理标记、原产地保护及其他知识产权对传统产业改造与提升形成的产业4.2.6 其他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产业4.3 知识产权产业的生产要素分析4.3.1 生产要素的演进4.3.2 知识产权产业的生产要素构成4.3.3 知识产权产业生产要素的相互关系4.4 知识产权产业的结构分析4.4.1 技术结构及其特征4.4.2 组织结构及其特征4.4.3 产业布局及管理体制特征4.4.4 知识产权产业的竞争规则4.5 本章 小结第5章 知识产权产业的商业模式分析开篇案例 案例[17] 美国高通公司的营利模式及在我国的成功运用5.1 知识产权产业商业模式的内涵与分类5.1.1 知识产权产业商业模式的内涵5.1.2 知识产权产业商业模式的分类5.2 战略谋势模式5.2.1 战略重塑型5.2.2 战略进攻型5.2.3 战略防御型5.2.4 战略兼具型5.3 整合增效模式5.3.1 中心集聚型5.3.2 弱肉强食型5.3.3 蛇吞象型5.3.4 滚雪球型5.4 创新增值模式5.4.1 占尽先机型5.4.2 模仿创新型5.4.3 集成创新型5.5 运营增值模式5.5.1 壁垒垄断增值型5.5.2 平台服务增值型5.5.3 市场营销增值型5.5.4 乘数放大型5.5.5 组合增值型……下篇 应用实务第6章 构筑知识产权经济的文化基础第7章 企业与产业知识产权优势的战略对策第8章 国家、区域知识产权优势的战略对策与途径分析第9章 知识产权经济与知识产权优势的评价第10章 知识产权优势的实证分析第11章 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后记附录 部分著作、论文、成果及课题一览表

章节摘录

插图:转轨过程中的中国经济形态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从我国政府的角度来看,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各级领导干部对经济增长的冲动与经济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却大不相同。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和政府官员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多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在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比较陷阱”已开始显现,尤其是有色金属、油气、煤炭、服装甚至电视机、手机、DVD等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局。所谓“比较陷阱”,就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人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中来,从而使得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加之发达国家对我们的种种歧视性贸易政策,出口产品受到了诸多贸易壁垒,国外市场发展受到限制。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小、附加值低,我国出现了产业结构重型化和国民经济的“贫困化增长”,由此产生了资源瓶颈、能源短缺、环境恶化、区域鸿沟和制度制约等一系列不和谐现象。不难看出,这种理论存在一些缺陷和误区,已不能完全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波特根据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源于企业由于具有创新机制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也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包括六个方面的因素: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政府作用、机会(包括重要发明、技术突破、生产要素与供求状况的重大变动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等)。但是,波特的理论没有考虑经济全球化、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影响,忽视了企业自身的因素,其局限性和对中国的不适应性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期望提出一个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理论,用于指导国家、区域和企业制定中长期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实现科学发展;在此理论基础上,构造一个符合国内外市场发展实际的竞争模型,用来解释现代市场竞争的机制和规律,指导竞争主体不断提升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期望设计一套能够兼顾当前、放眼长远、实用性强、并具有导向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处于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和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向主要依靠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繁荣文化方向实现和谐发展。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未来国家强盛、区域繁荣、人民富裕的途径和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知识创造财富!调整结构需要找准方向与路径,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创新商业模式,再造后发优势!自然资源最终是会枯竭的!惟有知识产权资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惟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知识产权是一种战略经济资源!其重要性不亚于粮食、石油与金融安全!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硬”通货。自主知识产权才是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个国家、区域和企业来说,谁能熟练地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把自己发展、繁荣、强大与崛起的基点建立在人力资源与知识产权资源之上,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郭民生全书从基本理论人手,通过大量典型案例和数据统计分析,不仅全面而透彻地诠释了什么是知识产权经济、知识产权优势、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产业及其商业模式等全新而系统的理论概念体系,让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到知识产权经济这一理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也为我们为什么要发展知识产权经济以及如何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培育知识产权优势、提升国家及区域核心竞争能力、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找到了一条可供实践的制胜之路。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作者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这些全新观点兼具理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的操作指南。作者还引入了大量活生生的案例,使得本书既不失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能够通过对案例点评分析,引发读者兴趣,使得读者不由自主随着作者的思路去寻求解决问题之道。突出实务,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从国家、区域、产业和企业四个维度进行针对性分析,体现了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该书立意深远,视野宽广,观点鲜明,系统严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我了解和看到的迄今为止对知识产权经济这一庞大命题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探讨的一部力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汉东

编辑推荐

《通向未来的制胜之路:知识产权经济及其竞争优势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系列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通向未来的制胜之路-知识产权经济及其竞争优势的理论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