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弓秀云 页数:272
前言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与改革开放同成长、同命运的一代人,我们有幸享有了30年改革开放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历程与成果,也有责任对改革开放的历史事实与当下社会进行仔细的辨认和更深程度的把握,以进一步理清我们发展的方向。 首先回顾一下家乡的变迁。 一、变迁的表现 第一,吃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生活物质匮乏。那时虽然能顿顿吃上窝窝头和咸菜,但饮食非常单调,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白面和肉、糖、核桃等稀罕食物。大人们总是给自己的孩子讲述60年代挨饿的经历,说现在农村分田到户,大家能吃上玉米面已经不错了,他们以前经常吃草根、树皮和玉米棒。而那些有固定工作的工人家庭,瘃里的饭桌上常常会有肉、饼,平时还能吃到苹果、梨等。到了90年代的时候,农民家的餐桌也日渐丰富,大米、白面,鸡、鸭、鱼、肉,只要想吃,随时就能买到,与城市住户吃的差别不是很大了。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地描述了不同性别劳动力在林业、种植业、畜牧业和非农业的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识别了家庭林业、种植业、畜牧业和非农业劳动时间配置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性别劳动力劳动时间的相互决定关系,测算了不同性别劳动力的影子工资及其对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结合调查农户兼业的基本状况及未来经营意向,对山西中部地区农户兼业情况予以评价:分析了农户剩余劳动时间配置下的劳动供给及其对农户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最后结合对山西中部农户劳动时间配置、经营意向的调查,分析了农户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作者简介
弓秀云,1978年11月生,山西人。2007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物资学院劳动人事系教师。参与亚洲开发银行和中国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多个重大项目。在《中国农村观察》、《农业技术经济》、《科学决策》、《技术经济》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1.3 研究方法和数据1.4 创新之处1.5 概念界定 1.5.1 家庭和户、农户 1.5.2 农户劳动供给 1.5.3 家庭效用最大化与家庭收益最大化1.6 技术路线第二章 文献综述2.1 国内外劳动供给理论研究2.1.1 家庭决策理论2.1.2 家庭时间配置理论2.1.3 家庭分工理论2.1.4 家庭背景下的女性劳动供给2.1.5 不同市场条件下农户的农业劳动供给 2.1.6 劳动供给曲线研究 2.1.7 生命周期与劳动供给2.2 国内外劳动供给实证研究 2.2.1 性别与劳动供给 2.2.2 农户劳动供给多样性研究 2.2.3 劳动互补和替代关系研究2.3 我国关于农户劳动力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2.3.1 农民的经济行为和意识 2.3.2 就业决策的决定因素 2.3.3 劳动时间的决定因素 2.3.4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行为2.4 我国农户劳动供给的重要议题和本书研究重点第三章 理论基础3.1 贝克尔家庭分工的比较优势理论3.2 弗兰克艾利思的社会性别分工3.3 风险与农户劳动时间利用3.4 本书的理论借鉴第四章 家庭劳动供给状况分析4.1 样本农户家庭基本情况 4.1.1 家庭人口 4.1.2 人口性别结构 ……第五章 家庭劳动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第六章 家庭劳动供给时间的实证分析第七章 影子工资与劳动供给第八章 农户兼业行为与农户劳动时间分配第九章 农户劳动供给与农户剩余劳动力转移第十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附录1 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附录2 农户劳动供给的近期调查报告——基于山西13村的调查附录3 农户时间分配及生产情况调查表参考文献致谢
章节摘录
2.2.2农户劳动供给多样性研究 国外关于农户劳动供给的多样性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比较丰富。Polzin和Macdonald(1971)认为农户从事农业和非农业劳动是为了收入最大化。Sumner(1982)强调风险规避是农户从事非农业的原因。Hallberg(1991)认为人们从事农业是由于传统习惯。Lopez(1984)研究了农户对农业和非农业的偏好问题。Madior Fall和Thierry Magnac(2004)则建立了一个农业和非农业的劳动分配模型,估计了农业工资和非农业工资,结果表明欧洲农户对农业的特定偏好。Huffman(1980)研究了人力资本对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的影响。Daniel A.IJass(1992)研究了农户联合决策(Joint Decision)对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得出非农劳动供给函数参数是随机的,证明了配偶在非农劳动供给决策中的作用。Kimih(2004)对以色列农户农业劳动和非农业劳动的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发现农业劳动和非农业劳动最大化年龄点分别出现在47岁和52.5岁,农业和非农业就业随着年龄先递增后递减,家庭结构对农民的劳动时间有所影响,有成年孩子的家庭或与从事农业父母住在一起的孩子更可能在非农业部门就业。制度因素、文化因素、市场歧视也影响农业和非农业的劳动供给模式。 国内劳动供给研究较关注非农领域,关于农户劳动供给多样性的研究并不多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