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时间:2009年9月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申茂平 等  页数:295  字数:380000  

前言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世界各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民族渊源及历史变迁,形成了具有显著区域特征的文化生态环境。贵州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及多样的民族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商业化、全球化的进程,人类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正在改变,民族文化的同质化趋势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迅速改变。譬如,贵州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每年多达1000多个,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民族节日正在逐渐消失;贵州黔东南是中国苗族侗族服饰之都,但近年来,掌握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制作工艺越来越简单化、商业化,其艺术性、民族性的特征呈现明显的弱化趋势。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做好其传承和保护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

内容概要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要通过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学、原因学和对策学等基本要素的分析与研究。可以说,这是一部熔资料性、学术性、实践性于一炉的著作,它的出版与发行,必将对贵州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产生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申茂平,仡佬族,1968年生于贵州省务用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93年毕业于遵义师院中文系,2004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人口研究中心,获法学硕士,高级调查分析师,贵州大学高校人文社科基地特聘研究员,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参与或主持过多项省级和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2005年出版《区域,差距与制度变迁——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2006年出版《走进最后的鸟图腾部落——贵州省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目前,主要致力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及内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背景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演变及其内涵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进一步理解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第四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与保护现状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第一节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境
一、独特的地理环境
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
三、多元的民族文化表征
第二节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第三节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建设
二、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和整理
三、加大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度
四、成功举办了多彩贵州系列活动
第三章 民间文学
第一节 民间文学概述
第二节 民间文学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苗族《古歌》
二、苗族《刻道》
三、苗族神话叙事《仰阿莎》
四、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
五、布依族《摩经》
六、苗族《贾理》
七、苗族《苗历》
第三节 贵州民间文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功能
一、认识宇宙的功能
二、记事的功能
三、教化功能
四、艺术功能
五、审美外化的功能
第四节 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
一、来自经济发展的压力
二、来自现代文化的压力
三、来自学校教育的压力
四、来自理论研究匮乏的压力
第四章 民间音乐
第一节 民间音乐概述
第二节 民间音乐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范例
一、侗族琵琶歌
二、侗族大歌
三、铜鼓十二调
四、苗族飞歌
五、土家族打溜子
六、苗族游方歌
第三节 民间音乐的艺术特征
一、民族性
二、艺术性
三、传承性
四、丰富性
五、多功能性
第五章 民间舞蹈
第一节 民间舞蹈概述
第二节 民间舞蹈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一、长衫龙
二、滚山珠
三、反排木鼓舞
四、锦鸡舞
五、阿妹戚托
六、苗族大迁徙舞
七、莲花十八响
八、彝族铃铛舞
九、苗族给哈舞
第三节 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社会功能性
二、舞种的多样性
三、地域性和民族性
第四节 贵州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第六章 传统戏剧
第一节 传统戏剧概述
第二节 传统戏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一、思南花灯戏
二、石阡木偶戏
三、安顺地戏
四、德江傩堂戏
五、彝族撮泰吉
六、布依戏
七、侗戏
八、天柱阳戏
九、黔剧
十、仡佬族傩戏
第三节 贵州传统戏剧的非物质形态分析
一、戏剧“活化石
二、少数民族戏剧
第七章 曲艺
第一节 曲艺概述
第二节 曲艺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范例
一、布依族八音坐唱
二、嘎百福
三、水族双歌
四、安顺民间唱书
五、君琵琶
第三节 贵州曲艺的特征及价值
一、曲艺的艺术特征
二、曲艺的艺术价值
第八章 杂技与竞技
第一节 杂技与竞技概述
第二节 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一、侗族勾林
二、侗族月牙锐
三、侗族摔跤节
四、仡佬族高台舞狮
五、瑶族民间陀螺竞技
六、苗族射弩
第三节 杂技与竞技的非物质文化特征
一、由功利性向娱乐性转换
二、群众性
三、鲜明的民族性
四、兼容性
第九章 民间美术
第一节 民间美术概述
第二节 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水族马尾绣
二、苗绣
三、苗族锡绣
四、苗族剪纸
五、黄平泥哨
六、苗族“嘎闹”支系服饰
七、苗族百鸟衣

章节摘录

  贵州是一个资源大省,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舞蹈方面也是“富矿”。从总体上看,其舞蹈主要有:  1.苗族舞蹈。在苗族中,芦笙舞是一种流行最广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除铜仁地区外,其余地区均有流行。芦笙舞多在节日中表演,以集体舞为主。黔西北的芦笙舞除集体舞外,也有一人或数人表演的。有的芦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许多惊险的高难度动作,集舞蹈、杂技、体育和音乐为一体。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较流行的舞蹈,尤其以松桃一带的花鼓舞最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从乐器数量看,则有单面鼓、双面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的动作热情奔放,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丹寨的“锦鸡舞”也很有特点,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芦笙做引导,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沿逆时针方向转圈,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腰膝自然摆动,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衬托下,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外,在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区,还流行板凳舞、铜鼓舞等。  2.布依族舞蹈。布依族的舞蹈有模拟鸟类和兽类为主要特征的鸟兽舞,有在祭祀仪式上表演驱邪逐魔、祈福攘灾的祭祀舞,还有表现生产、生活、斗争以及风俗等的民俗舞等。其中,祭祀类的舞蹈占有较大比重。如“铜鼓刷把舞”、“回旋舞”、“转场舞”等都是在丧葬仪式上表演的。布依族舞蹈以男女共舞为多,表演人数大多为偶数。舞蹈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运用,构成了布依族舞蹈的显著特征之一。  3.侗族舞蹈。侗族舞蹈有“多耶”、芦笙舞、舞龙、舞狮等。“多耶”主要流行于从江、榕江和黎平等地。舞蹈时,或男或女,或男女混合,围成圆圈,手牵手,踏着整齐的步伐边跳边唱,同时甩手为拍,气氛热烈。芦笙舞由舞者自己吹芦笙伴奏,多为集体舞,人数多时可达上百人。也有的是独吹独舞。芦笙舞可以模仿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模仿人和动物的动作,表现力很强。侗族中还有一种较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龙喘”。表演时,青年男女分成两路纵队,先由外向里绕,再由里向外旋,盘成螺圈状,犹如长龙迂回。舞龙和舞狮多在春节期间举行,与其他民族的舞龙、舞狮大同小异。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