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6-1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应星 页数:21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是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注意新传统的一项研究。《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是:中国1949年后是如何在乡村社会去“塑造新人”的;对新人的这种塑造与现代国家治理技术的发育是什么关系;这种塑造与原来的乡土传统会发生什么样的遭遇;在新德治的政治架构中,农民具有什么样的心态反应、精神气质和行动策略。《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作者一一为你解答这些疑问。
作者简介
应星,先后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学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研究。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历史社会学、农村社会。著有《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1951年:“宗派斗争”的激流第二章 1960年:饥饿与暴力第三章 1970年:一起蹊跷的破坏军婚案第四章 1976年(上):一出“捉奸”闹剧第五章 1976年(下):一个无可救药的“道德败坏分子”结语附录一 身体政治与现代性问题附录二 论当代中国的新德治附录三 略论叙事方法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运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1951年:“宗派斗争"的激流1951年,当新生的革命政权在整个华夏大地展开它轰轰烈烈的历史的时候,中国西南地区平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柳坪村也开始进入了绵长的多事之秋。平县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市以东359公里处,幅员广阔,连山带江,道兼水陆,县城临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长江由西向境内航段长达68公里,南、北各两条可行船的支流,水系密集深切。县境为盆中丘陵向盆边山地的过渡地带,山体构造复杂,岭壑纵横,海拔高低悬殊达1714米,其土地构成特点可谓“七山一水两分田”。平县历史悠久,人口密集。明末的战乱曾造成平县人口锐减。但自清代康、雍、乾时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移民迁来平县后,平县的人口又迅速膨胀起来,到1950年已经达到了66万人。人多地少的矛盾在清中后期越来越突出。平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区,工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水平都很低,农民的生活一直相当贫困。柳坪村主产玉米、红苕、高粱、马铃薯、小麦和水稻。
后记
说来惭愧,我的这部新著其实是一部半新不旧之作。七八年前,趁着我刚完成《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的余温,就接着写了这部大河移民的“史前史”的初稿。但由于出版本非易事,加上我生性疏懒,时为冗事缠身,这一难一懒一缠,就将这部稿子“晾”在了一边。三年前,我终于鼓起劲头对初稿进行重新修订,先是请周飞舟、吴飞分别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随即,渠敬东、赵晓力、吴增定、舒炜等人又在一次专门的讨论中提出了许多批评。本书在最后定稿时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这些有益的批评意见。为此,我要对这些老朋友表示真切的谢意。本书从某种意义上也属于中国当代农村社会口述史研究计划的一部分,为此我要感谢领导这个计划的孙立平教授、郭于华教授以及参加过柳坪村口述史研究的晋军。2008年6月我应邀到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授暑期课程时,本书的一些内容曾在课堂上讲授过。感谢所有选修该课特别是那些与我作过讨论的同学们。
编辑推荐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是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