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许文鸿 页数:19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从“一边倒”政策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论源头,历史渊源,国、共、美、苏的战后战略,“一边倒”提出前的国内国际历史现实,中共如何做出抉择以及“一边倒”的历史启示等七个方面着手,试图从根源上挖掘、探讨“一边倒”政策的形成和影响以及“一边倒”形成的各种因素,从而对“一边倒”政策的形成做比较全面的阐述。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十月革命开启了新的历史时代 第一节 十月革命开启了新的历史时代 第二节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第二章 中国革命理论的探索 第一节 中国革命理论的探索 第二节 共产党人要“走俄国人的道路” 第三节 孙中山四十年革命的结论:“以俄为师”第三章 三国四方在抗战结束前的关系 第一节 中共和苏联在抗战结束前的关系 一、中共建党确立的和共产国际的组织关系 二、重大历史事件中苏联(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 三、中共独立性逐步增强 第二节 抗战结束前国民党和苏联的关系 第三节 抗战结束前中共和美国的关系第四章 三国四方的战后安排 第一节 美国的扩张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安排 第二节 苏联的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战略 第三节 赫尔利调停和中共寻求苏联支持 第四节 国民党依附美国和联盟苏联的政策 第五节 重庆谈判——各方利益的交汇点第五章 三国四方的外交、军事博弈 第一节 东北是三国四方争夺的焦点 一、东北是三国四方争夺的焦点 二、中苏关于东北问题的交涉 第二节 由马歇尔调停到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一、马歇尔调停国共矛盾 二、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三、《中关商约》——国民党实行亲美政策第三节 斯大林周旋于国共之间 一、斯大林周旋于国共之间 二、东北出现的转折第六章 历史的必然 第一节 中共中央召开“九月会议” 一、“九月会议”确立国体、政体 二、中共外交方针的确定 第二节 美国准备放弃国民党 一、美国由“弃蒋”到准备放弃国民党 二、司徒雷登滞留南京 第三节 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新认识 一、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新认识 二、中共对革命胜利后各种问题的预计 第四节 两党交流确立“一边倒” 一、米高扬访问西柏坡 二、刘少奇秘密访问苏联 三、毛周访苏,签约结盟 四、艾奇逊等待“尘埃落定”第七章 历史的启示 第一节 “一边倒”政策的评述 第二节 “一边倒”政策的启示附录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正式从组织上提出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明确了中共和共产国际的组织关系。中共从共产国际得到政治等各方面的指导,同时,也得到共产国际在经济方面对中共的支持。早期的中国共产主义小组从成立之日起,就从俄国代表维经斯基那里得到来自莫斯科的资助。中共从事组织、宣传、办刊物、对工人的启蒙教育工作等活动,都曾得到来自俄国的经济支持。参加过“一大”的包惠僧回忆,那时一度连派人南下向当时在广州的陈独秀汇报工作的区区十余元路费也拿不出来。从1921年建党之初开始,直到1928年,共产国际向中共提供了大量的经费。中共“二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内学者一致肯定“二大”纲领的制定与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指导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共在短时期内完成了对中国国情认识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理论的成功探索和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帮助,特别是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的理论指导是分不开的。
后记
中共“一边倒”政策是中国现代化里程中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战略抉择,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经历中共建党直到1949年“一边倒”政策的最终确立,中国开始了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生活等方面全方位的“全盘苏化”。苏联之于中国的关系甚大,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尚有余温。探究历史,以警后世,是李老师指导我选择本课题目的意图;开山铸铜,探骊得珠,则要靠我自己的修行。李老师在耳提面命中曾多次描绘过论文的主题思想和一些具体细节,其高屋建瓴的思想和宏阔的视野是本文的基本构架来源,可以说李老师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我本人只是做了搜集整理史料和“文字搬运”方面的工作。但由于我天生愚鲁,资质较差,再加上劳心之事太多太杂,不能静心就学,所以,论文在很多方面脱离了李老师的构想和本意,距离李老师的最初的设想和要求太远,成为一个重大的遗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篇文章只是中共“一边倒”政策形成的上半部分,建国之后在各个方面的“全盘苏化”的意义更为重要,内容更为丰富,只能希望以后再有机会来补全了。借此机会向冯育民老师,汪宁老师,孙越老师表示真诚的谢意,正是在他们的关照和激励之下,我的求学生涯才变得更为充实和富有成果!感谢王遒,张弘,初立忠,刘继生,孙洪波,张中华,邓霓,-孙萍等同学的关心和帮助!
编辑推荐
《中共"一边倒"政策的形成》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