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邓线平 页数:30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波兰尼和胡塞尔,一位建构后批判哲学,一位是现象学的创始人;一位确信外部实体存在,一位将外部实体还原到内在意识。波兰尼后批判哲学的核心理论——“个人知识”理论有现象学的来源。本书多角度、多层次对波兰尼与胡塞尔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比较,分别比较了两种哲学体系、一些重要概论、他们的方法以及语言本性观和真理观等,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辨析,以推进对两者认识论思想的研究。
作者简介
邓线平,男,1971年生,江西南昌人,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硕士,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外国哲学、技术现象学及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波兰尼的语言本性观阐释》《消费促进技术进步的成因与途径分析》等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广东社会与文化发展蓝皮书》《珠江三角洲城市文化论》等著作。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后批判哲学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第一节 机械自然观与近代哲学 一、机械自然观 二、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 三、经验主义 第二节 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 一、论机械论的成长 二、反怀疑立场 三、后批判哲学 第三节 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 一、伽利略与科学危机 二、批判近代哲学与构建超越论的现象学 第四节 批判之比较第二章 默会知识与意向性 第一节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 一、什么是默会知识 二、默会知识的结构 三、默会知识的特征 四、默会知识的成分 五、默会知识的理论来源 第二节 胡塞尔的意向性 一、意向性的概念 二、意识行为的意向本质 三、意向行为的分类 四、意义与对象 第三节 比较 一、相似之处 二、不同之处第三章 感知、想像与认知 第一节 笛卡尔、休谟的感知与想像 一、笛卡尔的感知与想像 二、休谟的感知与想像 第二节 波兰尼的感知与想像 一、感知和内驱力 二、直观和想像 三、证实的想像和有效的想像 第三节 胡塞尔的感知与想像 一、内感知、外感知、相即感知、非相即感知 二、感知、想像与直观 三、在场的想像与不在场的想像 第四节 波兰尼与胡塞尔的感知与想像理论比较 第四章 内居与还原 第一节 内居 一、内居的含义 二、理论来源 三、三种内居 第二节 还原 一、自然态度和现象学态度 二、还原的内涵 三、三种还原 第三节 比较第五章 情感与认知第六章 语言与认知第七章 真理观比较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后批判哲学与超越论的现象学波兰尼针对近代以来的批判哲学,称自己的哲学为后批判哲学。在波兰尼看来,批判哲学的批判太过清晰,太对象化,它切断了外在知识与内在的、不可言传的知识的联系。批判哲学与近代机械自然观有密切联系。波兰尼为了化解对自然、科学的机械看法,提出“个人知识”理论。他认为,知识都是人的知识,有个人参与的因素在里面。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探讨人们对外界超越的看法是如何可能的,即知识是如何可能的。超越在胡塞尔那里有两种内涵:一方面意味着对意识的超越、对“非实项包容的超越”,另一方面意味着“实项的超越”,指对意识的实项因素(感性材料)的超越。后一种意义上的超越是对意识之超越的起源。尽管波兰尼与胡塞尔批判机械自然观的路径、方向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从中看到的问题几乎是相同的,即机械自然观阻断了对其理论来源的进一步认知。面对近代哲学传统,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突破,构建各自的哲学体系。
后记
本书是在笔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书即将出版之际,感慨颇多。感慨求学之路艰辛而愉悦。艰辛的是跨入哲学的门槛:不是说走进哲学系,就跨人了哲学的门槛;也不是读了几本哲学书,就跨入了哲学的门槛;哲学门只对经过艰深思考的人开放。当然,最艰辛的是克服心理障碍:面对浩瀚的书海和需要作出艰深的思考,我怎么能跨过去?还好,走出了第一步,结果看到了另一种风景。看到另一种风景是令人愉悦的,更令人愉悦的是,这带来了对人生的重新思考,对周边事物的重新认识,带来了对哲学、自我的重新认知。克服困难的过程是自我提升的过程。愉悦还在于一路上幸遇一群与哲学为伍的人,这群人纯静而满足,深邃而高远。此时,我要感谢我的导师翟振明教授,他经常以现实案例促使我思考背后的哲学问题,他的纯静让浮躁的心平缓下来。博士论文的最后定稿,得益于他时刻的关注与精心的修改。我要感谢倪梁康教授,他举着一面现象学的旗帜引我前行,他对现象学的权威性解读消除了我畏怯的心理。我要感谢张志林教授,从硕士阶段,他就给我以指导,他做学问的风格时刻影响着我,他精深的哲学思考让我很直观地领略到哲学的魅力。我要感谢陈立胜教授,他的课提升了我对现象学的思考。我要感谢朱刚博士,他总能给我以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的爱与期待是激励我前行的不竭动力。
编辑推荐
《波兰尼与胡塞尔认识论思想比较研究》是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