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治视野中的民意分析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周振杰  页数:278  

前言

  周振杰博士乃是我众多学生之中的佼佼者。早在读博期间,他就以才思敏捷、擅长捕捉新信息,特别擅长评析和借鉴域外先进刑事法律文化为长。为此,他在研究生院先后获得过优秀博士研究生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对策信息奖、北京市检察官协会征文奖等多种奖项;2007年,尚未毕业的他又荣获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博士奖学会;紧跟着,临毕业前一年,他又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应聘为日本早稻田大学高等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聘期3年,等等。  今天,欣闻周振杰的博士学位论文行将付梓,作为他的博士生导师,我在倍感欣慰与骄傲之际,欣然应邀为之作序。  “刑事法治视野中的民意分析”是一个且新且难的选题。称其“新”,是因为迄今为止,关于民意分析之论著固然不少,但在“ 刑事法治视野”中就民意做如此长篇大论分析者,鲜有所见;称其“难”,不仅因为尝试写作这一命题本身有其前鉴性难度,更在于要从提出问题、梳理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相对成功地把握并点析这一命题之症结所在,更是孰非易事。  实际上,要在刑事法治视野下研究民意问题,首当其冲的还足何谓刑事“法治”这一前提性问题。众所周知,这既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存在一个视角考最上的不同。论争中,一说认为“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二说认为“法治”是相对于“法制”而言。在我看来,此二者其实并非形式逻辑学上的二律背反式的“ 矛盾关系”,之间充其量只是“红不是蓝”的“反对关系”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为“导论:刑事法治与民意”、“上篇:民意与刑事法治之一般理论”、“中篇:民意与刑事法治之特别理论”、“下篇:善待、引导民意之问题反思与对策”以及“结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首先对刑事法治进行了界定,以立法为线索对其外延进行了粗略地勾勒,介绍了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上篇意从宏观方面分析民意对于刑事法治的价值、功能以及可能存在的消极作用。中篇从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刑罚执行不同的角度,对民意与刑事法治具体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下篇则从现有问题出发,就如何更好地在刑事法治中善待、引导民意提出了对策建议。基于上述,结论部分指出,民意的存在不但是客观的,更是有益的。    本书回应了刑事法治本身的静与动、横与纵相结合的关系性、能动性、状态性、情境性和过程性特征,不仅探究了民意对于维系国家政权、社会防卫并人权保障效用上的重大价值,而且从构建和完善“以人为本”的真正刑事法治的“法治本源”意义上对民意进行了宏观论述。

作者简介

周振杰,男,1976年生于江苏省赣榆县。1998年7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8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博士学位。2007年获荷兰乌特勒之大学博士奖学金,赴该校作短期访学,同年10月,受聘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任助理研究员。
研究成果:《死刑的全球考察》(合译)、《理论犯罪学》(合译),参与撰写著作数部,独立、合作在《中国法学》、《环球法律评论》、《中国刑事法杂志》、《人民检察》、《人民司法》、《刑事法前沿》、《中国公共政策分析》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文章20余篇,其中《美国反商业贿赂的经验与启示》一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对策信息研究三等奖。

书籍目录

导论 刑事法治与民意 一、研究视角之选择 二、刑事法治之边界 三、刑事法治与民意上篇 民意与刑事法治之一般理论 第一章 民意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民意的概念     (一)回顾与界定     (二)对比与分析  二、民意的分类     (一)主流民意与非主流民意     (二)抽象民意与具体民意     (三)直接民意与间接民意     (四)积极民意与消极民意  三、民意的形成     (一)形成的基础     (二)形成的阶段     (三)表达的途径   四、民意的特征   (一)民意的易变化性   (二)民意的可引导性   (三)民意的相对决定性 第二章  民意对刑事法治的价值   一、有助于转化刑事法治的基本理念     (一)刑事法治的基本理念     (二)基本理念转化的具体实现  二、有助于平衡刑事法治的双重功能     (一)刑事法治的双重功能     (二)双重功能平衡目标的实现  三、提供有关认定之参考系数    (一)适法期待可能性的认定    (二)显著事实的认定 第三章  民意对刑事法治的功能  一、民情征表功能    (一)征表的基础    (二)征表的内容    (三)征表的特点  二、权力监督功能    (一)监督的基础    (二)监督的特征    (三)监督的体现  三、沟通、交流功能   (一)沟通、交流的方向   (二)沟通、交流的价值   (三)沟通、交流的体现 第四章 民意对刑事法治的消极作用中篇 民意与刑事法治之特别理论下篇 善待、引导民意之问题反思与对策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关于民意与刑事法治,现有研究已经涉及到了许多方面,如在刑事法治中是否有民意存在的余地、民意与罪刑法定原则是否冲突、民意与刑事政策的实施、民意与司法独立的关系以及网络民意的价值及其对程序正义的影响,并在许多问题上形成了大相径庭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观点。但是从刑事法治的视角研究民意的起点与基础的问题尚没有得到系统的解答:第一,什么是民意?民意是否就是表面上所体现出来的意见、情感或者仅仅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第二,民意是如何产生的,其产生的基础是什么,又经历了哪些阶段?第三,就特定人物或者事项,是否仅存在一个民意,如果存在多个民意,如何判断哪一个属于主流民意或者是我们应该慎重考虑的民意?第四,民意与舆论、集体意识等经常被交互使用的用语是否相同,如果存在差异,区别又在何处?第五,民意的表达是必要的吗,当前我国民意表达的途径有哪些?第六,民意具有哪些特征,是否含有理性的因素,是否具有决定性作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刑事法治视野中的民意分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