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程瑜 编 页数:221
前言
历史是一条流动的河。20世纪30年代,中山大学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人类学硕士。1981年中山大学人类学复办以后,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本科、硕士、博士的教学单位。20多年来培养的人类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超过1000名,其中不乏国内人类学界的中坚力量。一批批人类学毕业生,带着探索人类从哪里来、人类将走向何方的梦想踏入人类学的大门,又带着或许更多韵追问去开创21世纪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新局面。 回顾中山大学人类学办学近80年的历史,坚持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已成为我们的传统和特色。每次田野调查都会积累很多好的经验,留下很多好的传统和故事,有些至今还经常被人提起。例如,1928年杨成志先生独闯凉山对彝族进行了一年多的调查,回到昆明时,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给他题词.称之为“孤胆英雄”!哪怕是在抗战时期。中山大学颠沛流离在澄江、坪石,人类学的学生们仍深入西南地区调查瑶、傣、黎、壮等族。20世纪80年代初,梁钊韬先生虽年迈体弱,仍亲自到四川为其博士生格勒选点并耳提面命田野调查的方法;容观复先生68岁高龄时仍率学生到海南岛深入黎族村寨进行调查;1991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大三学生赴海南省通什毛阳镇进行调查,黄淑娉老师和龚佩华教授不顾年高,以顽强的毅力克服晕船带来的折磨,跋山涉水,亲率学生深入黎族群众;2004年夏天,已经是73岁高龄的黄淑娉教授亲率两名学生深入到海陆丰畲族地区——黄先生40年多前调查过的地方进行回访……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学生们在羽野调查中,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仅是对社会文化的研究,更是一种对学术的执著精神和做人的道理。
内容概要
《三都水族: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党水乡调查与研究》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师生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报告集——“中国田野调查丛书”之一。《三都水族: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党水乡调查与研究》叙述了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党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生产、婚姻与家庭结构、教育、社会结构、饮食文化、精神文化生活、乡土医学等各个层面。《三都水族: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党水乡调查与研究》丰富了人类学研究的资料库,也为研究西部经济与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翔实、细致的参考依据。
书籍目录
总序(周大鸣)风水应合钟灵毓秀的塘党村(石国义)塘党村的生计模式(龚虹铭)塘党村之教育的调查研究(辛宇翔)塘党村婚姻家庭的调查与分析(王文博)塘党水乡社会结构调查(李焯锋)塘党水乡的女性社会(罗旋)塘党水乡的饮食文化(高洁)塘党水乡的端节及其文化变迁(王文博)塘党水族习惯法的变迁研究(文永辉)塘党水族拜石信仰的人类学考察(文永辉)乡土医学的人类学分析:以水族民族医学为例(程瑜)附录后记(程瑜)
章节摘录
只可惜,塘党已经没有人养鱼了。“饭稻羹鱼”是水族人民的传统,也是水族的特色,显示了水族尚水、敬水的民俗。塘党的一个农户向我介绍了塘党以前养鱼的情况:20世纪90年代,塘党还有很多人养鱼。那时,塘党的房屋没有那么拥挤,有十多处小的池塘用来养鱼。塘党人还会在水田里养鱼,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插完秧以后,就把小鱼苗放进水田;这种鱼在生长的过程中排出的粪便是很好的水稻肥料,它还会以水稻根部的几种害虫为食;水稻开始抽穗的时候就把鱼放出来,这时的鱼已经大约有2斤重,可以吃了。现在的塘党虽然有一个很大的池塘,但是被政府控制了,乡政府今年(2005年)买了1万多元的鱼苗放在里面,告诉塘党的人:鱼是属于乡政府的,塘党人不能在这里钓鱼,只有乡政府和县政府带来的客人可以在这里钓鱼。就这样,每次招待到水族地区考察的客人时,乡政府和县政府都会把客人带到塘党来钓鱼、打鱼,或者派人来塘党要鱼。在还不能估计旅游发展给塘党人带来多少好处之前,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塘党人已经多年不能在自己的池塘养鱼吃的事实。另外,由于天于缺水和使用化肥和农药,塘党的水田也已经不能养鱼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水族“饭稻羹鱼”的传统很难传承下来,鱼已经渐渐地远离塘党人的生活了。
编辑推荐
《三都水族: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党水乡调查与研究》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山大学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人类学硕士。1981年中山大学人类学复办以后,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本科、硕士、博士的教学单位。20多年来培养的人类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超过1000名,其中不乏国内人类学界的中坚力量。一批批人类学毕业生,带着探索人类从哪里来、人类将走向何方的梦想踏入人类学的大门,又带着或许更多韵追问去开创21世纪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新局面。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