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黄皖毅 著 页数:293
内容概要
《马克思世界史观:文本、前沿与反思》力图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前沿问题相结合,在马恩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对于现代全球化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提出并倡导了中国文化应对全球化大潮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创新理论。
作者简介
黄皖毅,女,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全球化等。参与撰写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200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表论文多篇,主要有《马克思中的世界史观解读》、《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思考》、《吉登斯的全球化观》、《全球化、个人与生活政治:吉登斯关于全球化的进一步思考》等。
书籍目录
序言导论第一章 理论起点:《德意志意识形态》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概况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史观三、《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世界史观的理论起点第二章 理论雏形:《共产党宣言》一、《共产党宣言》文本概况二、《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史观三、《共产党宣言》是世界史观的理论雏形第三章 潜在整体:《资本论》及其手稿一、《资本论》文本概况二、《资本论》中的世界史观三、《资本论》是世界史观的潜在整体第四章 历史溯源:《历史学笔记》一、《历史学笔记》文本概况二、《历史学笔记》中的世界史观三、《历史学笔记》是世界史观的历史溯源第五章 东方前景:《俄国和东方社会道路笔记》一、《俄国与东方社会道路笔记》文本概况二、《俄国与东方社会道路笔记》中的世界史观三、《俄国与东方社会道路笔记》是世界史观的东方前景第六章 从马克思世界史观到当代全球化理论一、马克思世界史观总体审视二、当代全球化及其理论反映三、当代全球化理论的三个维度第七章 当代全球化理论的经济维度一、经济全球化的共识二、经济全球化的悖论三、经济全球化的效应第八章 当代全球化理论的政治维度一、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二、全球化与两制关系三、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第九章 当代全球化理论的文化维度一、“文化全球化”概念辨析二、文化全球化的研究轨迹三、文化全球化的理论空间第十章 文化全球化研究主题之一——文化单质化还是文化多元化一、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考察二、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三、从马克思视角进行的再思考第十一章 文化全球化研究主题之二——文明的冲突还是文明的和平一、“文明冲突论”:亨廷顿的理论倾向二、“文明和平论”:对亨廷顿的回应三、对“创造性和平”进行的再思考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综合创新理论:一个新形态一、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二、马克思主义文化综合创新理论的形成三、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综合创新理论结语参考文献附录一 戴维?兰顿:《马克思论全球化》中所编选的文献附录二 马克思文本研究:回顾与展望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理论起点:《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概况 《形态》的文本情况比较复杂。它的写作时间据苏联学者巴加图利亚等人考证,应是开始于1845年11月,于1846年基本完成,其后的写作又持续了一段时间,但不晚于1846年8月中旬。《形态》虽然完成早,但它的出版面世却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可能正是因为出版过程中遗失、缺损、编排和整理,才使得《形态》呈现出错综复杂的面貌。迄今为止,关于其结构和内容还存在着诸多争议,其本来面目的恢复有赖于对原稿的发掘或对现有手稿进一步进行考订和研究。目前,国际国内这种考订和研究工作正在持续进行中,比如为了进行新版《形态》的编辑工作,完整地呈现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手稿的本来面貌,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成立了第1部分第5卷(《形态》卷)工作小组,由德国学者汉斯·佩尔格、英格·陶贝特和法国学者雅克·格朗让组成。他们为了考证《形态》的写作过程、原初结构、手稿笔迹等已经不间断地工作了15年,对比了数十种版本,才初步拟定了新的纲目,这无疑是《形态》文本研究的重大成果。在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举办的“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形态》的当代阐释”学术讨论会上,国内学者顾锦屏、柴方国曾对汉斯·佩尔格等人的研究工作作了详细介绍。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初步阐述主要集中在《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章”,根据顾锦屏、柴方国对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介绍,马克思、恩格斯最初没有打算专门设一章来批判费尔巴哈,他们对费尔巴哈的评价主要是结合对鲍威尔《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文的批判展开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