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军事医科 作者:杨晓凤//张素芬//郭子宽 页数:456
前言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干细胞技术在再生医学领域中的临床研究与应用的专著,是由致力于干细胞研究和长期在临床第一线工作的骨干医师和专家撰写而成。 1998年Thomson实验室和Slaamblott实验室分别成功地建立了人体胚胎干细胞系,在全球掀起了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次生物医学的革命,先后被美国《Science》杂志分别于1999年、2000年评为年度十大科技成就。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和英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干细胞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鉴于干细胞的重要性,奠定了其在医药卫生、科技产业、国防等领域内的重要地位,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把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作为一项人类的健康工程。 以干细胞技术为代表的再生医学之所以受到全球瞩目,是由于干细胞给目前还难以或无法治愈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早老性痴呆、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肌营养不良及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本书的作者汲取了国内外专家在干细胞基础研究方面的宝贵经验,并结合在动物实验研究基础上对干细胞治疗技术进行的临床研究编著本书,有些研究成果已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与赞许。 目前,对干细胞基础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临床应用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还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有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如: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如何掌握各种疾病应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干细胞产品能否标准化等等。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干细胞技术在再生医学领域中的临床研究与应用的专著。共分6章,详述了干细胞基础知识、干细胞实验条件与设备、干细胞保存与复苏、治疗性干细胞制备技术、干细胞临床应用技术、国内外干细胞研究政策与发展前景等。本书内容系统全面,科学性、实用性强。适于广大临床医师、高等院校师生、医疗科研工作者学习参考。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 概述 2 干细胞基础知识 3 干细胞的命运及影响因素 4 干细胞治疗第2章 干细胞实验条件与设备 1 细胞实验技术平台 2 干细胞实验硬件设备 3 BIOMARKET BOX系统第3章 干细胞保存与复苏 1 冷冻保存设备 2 冷冻保存液 3 冷冻保存方法 4 干细胞复苏方法第4章 治疗性干细胞制备技术 1 干细胞制备 2 间充质干细胞与组织再生 3 造血干/祖细胞及其分离培养技术第5章 干细胞临床应用技术 1 干细胞与缺血性心脏病 2 间充质干细胞与神经系统疾病 3 干细胞与肝硬化 4 干细胞与糖尿病 5 干细胞与肾脏疾病 6 干细胞与自身免疫病 7 干细胞与肺动脉高压 8 干细胞与缺血性股骨头坏死 9 干细胞与眼科疾病 10 干细胞与感音神经性耳聋 11 干细胞与缺血性下肢血管病 12 干细胞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13 干细胞与创面修复 14 干细胞与肿瘤第6章 国内外干细胞研究政策与发展前景
章节摘录
1.1.4 工艺布局要求工艺布局应按照细胞制备流程要做到布置合理、紧凑,有利于细胞制备、培养和治疗等操作,并能对过程进行有效管理。防止人流、物流之间的混杂和交叉污染,并符合下列要求: (1)分别设置人员和物品进入细胞实验室的通道,且设有极易造成污染的物料和废弃物的专用出入口。 (2)进人洁净区的人员必须有相应的净化用室和设施,其要求应与生产区洁净级别相适应。 (3)进入洁净区的物品必须有与细胞制备区洁净级别相适应的净化用室和设施,可灭菌后通过传递窗进入干细胞制备区,以避免对洁净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4)洁净区内物品传递路线要短,减少折返。 (5)废弃物不能与血液或骨髓、细胞样本合用一个传递窗。 GMP实验室内只设置必要的设施,在满足工艺条件的前提下,为提高净化效果,节约能源,层流洁净室的房间尽量做到以下要求:细胞实验室中准备室、采集室、干细胞制备室、细胞培养室和治疗室的房间面积合理布置;不同房间之间防止相互联系,应有防止污染措施。1.1.5 洁净房间基本要求建筑平面和空间布局有适当的灵活性。洁净室的主体结构不宜采用内墙承重。洁净室主体结构的耐久性应与室内装备、装修水平协调,并应具有防火、控制温度变形和不均匀沉陷性能。洁净室内设置技术夹层或技术夹道,用以布置风管和各种管线,通道应有适当宽度,以利于设备安装、检修等。洁净室应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备有紧急安全出口,防爆要注的区域宜靠外墙布置,并符合国家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编辑推荐
以干细胞技术为代表的再生医学之所以受到全球瞩目,是由于干细胞给目前还难以或无法治愈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早老性痴呆、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肌营养不良及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干细胞应用新技术》的作者汲取了国内外专家在干细胞基础研究方面的宝贵经验,并结合在动物实验研究基础上对干细胞治疗技术进行的临床研究编著《干细胞应用新技术》,有些研究成果已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与赞许。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