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作者:马永林 编 页数:315
前言
现代医学以人类健康为最高目标,是具有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整体医学科学体系。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学中发展比较快,并且具有方向性意义的学科群。预防医学从预防的观点出发,是研究人群健康、疾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公共卫生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等措施,保护和增进健康,预防和控制疾病,以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为目的的一门课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卫生服务需求的提高,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学好医学基础和医学专业课程,而且要学好预防医学课程。因此,通过预防医学学习,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确立预防为主的观点,并运用预防医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开展基本的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完成时代赋予卫生职业教育和卫生技术人才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2009年4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并公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抓好的五项改革,强调“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服务内容,逐步在全国建立起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化管理”。结合社会对初中级卫生技术人才的新要求,为大力促进卫生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组织有一定教学经验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共同编写了专门针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实验教材《预防医学》。本教材充分体现“教学需要”、“岗位需要”、“社会需要”,坚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知识与运用并重,做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学生实际、社会需求三结合,力求增强生动性和趣味性。 全书共十六章,包括绪论、环境与健康、公共卫生、人群保健与社区卫生、疾病防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制等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阐述预防医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任务、发展史、现代医学模式、健康新概念等基本理论和三级预防原则;第二部分介绍人和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第三部分阐述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第四部分由健康教育和保健方法、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护理组成;第五部分介绍疾病防制,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地方病、传染病防制;第六部分对近些年来频发、影响深远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制作了阐述。由于本套教学改革实验教材单独编写了适用性更强的《卫生统计学》,故本教材对人群健康研究的调查统计方法和评价方法未再编入。
内容概要
《预防医学》从预防的观点出发,介绍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使学生熟悉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心理环境的关系,掌握空气、饮用水、食品、粪便垃圾、住宅等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规律,了解开展劳动卫生、学校卫生、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护理的重大意义,提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地方病、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制策略和措施,通过个人的、社会的、法律的知识、技术和手段,运用健康教育、自我保健和社会保健的方法和技能,开展基本的公共卫生和疾病防制工作,保护和增进健康,预防和控制疾病,以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质量、延长寿命的目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预防医学概述第二节 卫生工作成就和奋斗目标第三节 预防医学基本理念第二章 人和环境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第二节 人和环境的关系第三章 自然环境与健康第一节 自然环境因素第二节 环境污染第三节 自然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第四节 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第四章 社会环境与健康第一节 社会因素与健康第二节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第三节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第四节 医疗卫生服务与健康第五章 环境卫生第一节 空气卫生第二节 饮用水卫生第三节 粪便、垃圾卫生管理第四节 住宅卫生第五节 公共场所卫生第六章 食品卫生第一节 食品污染第二节 食品添加剂第三节 各类食品的卫生要求第四节 食物中毒第五节 公共饮食行业的卫生管理第七章 劳动卫生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第二节 职业性损害第三节 劳动卫生服务第四节 常见职业病第八章 学校卫生第一节 教学卫生第二节 作息制度卫生第三节 体育卫生第四节 学校建筑设备卫生第五节 教学设备卫生第九章 健康教育及保健方法第一节 健康教育第二节 保健方法第十章 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护理第一节 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第二节 社区护理第十一章 心脑血管疾病防制第一节 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特征第二节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第三节 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第四节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第十二章 恶性肿瘤防制第一节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点第二节 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第三节 恶性肿瘤的预防第十三章 糖尿病防制第一节 糖尿病的流行特征第二节 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第三节 糖尿病的防制措施第十四章 地方病防制第一节 地方病分类及其病(疫)区基本特征第二节 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第三节 碘缺乏病的防制第四节 地方性氟中毒的防制第十五章 传染病防制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第二节 传染病防制措施第三节 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第十六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制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制第三节 重大传染病的防制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最后一例天花被消灭,世界卫生组织1980年核定并宣布中国为彻底消灭天花的国家之一,天花灭绝时间比其他国家提前十多年;2000年实现了消灭本土脊髓灰质炎、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鼠疫已被控制,其他传染病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传染病致死在主要死因中的排位已由建国初期的第一位下降到1990年的第八位;医疗卫生保健条件不断改善,2001年,我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达33万个,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基本建立,90%的村设有村卫生室。我国卫生工作的成功经验,在国际上被誉为“在第三世界看到第一世界的健康水平”。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国制定的正确卫生工作方针和奋斗目标以及采取的强有力措施是分不开的。 二、卫生工作方针 卫生工作方针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卫生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是以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制定的。建国初期,我国就确定了卫生工作“四大方针”,即: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通过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坚决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发挥中医药作用,创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培训高、中、初级卫生人员,建立公费、劳保、合作医疗制度和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使卫生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并取得长足进步。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民卫生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经历了数次演变。1997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新时期我国卫生工作的总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新时期卫生工作总方针是对“四大方针”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指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路线和目标。 三、卫生工作奋斗目标 21世纪我国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在全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比较完善的卫生体系;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在主要健康指标方面,201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3~74岁,任何地区不低于68岁,并延长人们的健康生活时间;婴儿死亡率在2000年基础上降低1/4,任何地区不高于5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2000年基础上降低1/4;孕产妇死亡率在2000年基础上降低1/3。实现这一目标应以“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突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和中医药三个战略重点”。 实现我国卫生工作奋斗目标的根本途径是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不断增强卫生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人民健康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