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武器知识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航空工业  作者:车载武器编委会  页数:263  
Tag标签:无  

前言

战争是解决国家、民族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冲突的一种高级形式。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博弈的工具,是政治斗争的最高手段,是流血的政治。《孙子兵法》开宗明义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当今世界,与过去一样,仍是各国打着各种幌子凭借其实力来获取自己最大利益的世界。虽然现阶段是一个相对和平与发展的时期,但随着世界资源与人口矛盾的深化,各种文明冲突的加剧,以战争的手段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图谋攫取他方利益的态势日益凸显。我们中国要和平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然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遏制和阻挠。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愈浓愈近。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国防,强化国防,以强大的国防确保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确保改革发展成果和人民安居乐业。现今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已远非冷兵器时代主要靠人的勇猛来体现战斗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武器装备系统的先进性。因此,强大的国家必然要靠强大的国防来保障,强大的国防必然要由强大的国防科技工业来支撑,而强大可持续的国防科技工业则需要根植于整个国民经济基础上并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当前和今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就是紧跟国际武器装备技术发展前沿,大力发展满足和适应我军需要的现代化、新技术武器装备,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再上新台阶,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保障国家的根本利益和核心价值的实现。

内容概要

本书以坦克、自行火炮、步兵战车、防空导弹发射车、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装甲输送车、两栖战车和空降战车等武器系统为线索,向读者介绍了各类车型的诞生、使用和发展,以及典型车载武器系统的主要性能等相关内容,其间还充实了一些实战应用案例并配有彩色插图,使得《车载武器》内容丰富,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通过阅读《车载武器》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达到进一步了解军工、支持军工的目的,以促进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常规武器简述 第二节 车载武器介绍  一、车载武器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车载武器的地位和作用  三、车载武器发展的基础和前进的动力 第三节 现代车载武器的发展  一、现代战争对车载武器的要求  二、现代车载武器系统的主要作战功能第二章 陆战之王——妲克 第一节 坦克史话  一、坦克的诞生与沿革  二、世界经典坦克战例  三、世界坦克分布地图  四、世界坦克排行榜 第二节 坦克概论  一、火力、机动与防护——坦克的三大性能  二、坦克的组成  三、坦克武器系统  四、坦克的主要武器  五、坦克的辅助武器  六、坦克弹药  七、坦克火控系统  八、坦克观察瞄准系统  九、未来陆军综合作战系统  十、坦克火控系统发展动向 第三节 典型坦克  一、世界坦克“代”的划分  二、世界典型主战坦克第三章 战争之神——火炮 第一节 火炮史话  一、古代火炮的各种含义  二、管形火器的诞生  三、火炮技术发展史  四、典型战例 第二节 火炮概论  一、火炮分类  二、火炮命名  三、火炮结构简介  四、未来火炮系统 第三节 典型火炮  一、遍地开花的榴弹炮  二、防空利器——高射炮  三、“战场轻骑兵”——迫击炮  四、“霹雳战神”——火箭炮第四章 铁甲骑士-步兵战车 第一节 步兵战车史话  一、中国古代战车  二、国外古代战车  三、现代步兵战车的诞生  四、步兵战车是坦克的好伙伴  五、步兵战车的战争实践 第二节 步兵战车概论  一、步兵战车概述  二、步兵战车的结构组成及性能  三、步兵战车的发展前景 第三节 典型步兵战车  一、苏联/俄罗斯BMP系列步兵战车  二、美国步兵战车  三、英国“武士”步兵战车  四、法国步兵战车  五、德国步兵战车  六、瑞典CV90履带式步兵战车  七、日本89式步兵战车  八、中国步兵战车第五章 战场“的士”——装甲输送车 第一节 装甲输送车史话  一、装甲输送车发展史  二、步坦协同作战 第二节 装甲输送车概论  一、装甲输送车介绍  二、轮式装甲输送车飞速发展  三、世界各国的轮式装甲输送车  四、装甲输送车的未来发展 第三节 典型装甲输送车  一、美国M113装甲输送车  二、苏联/俄罗斯装甲输送车系列  三、“欧洲野牛”2000装甲人员输送车  四、比利时“眼镜蛇”装甲输送车  五、“锯脂鲤”装甲输送车  六、中国装甲人员输送车系列第六章 锋矛利箭——防空与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第一节 精确制导武器  一、精确制导武器的诞生  二、精确制导武器概述  三、精确制导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第二节 防空导弹发射车  一、导弹发射车的应用  二、防空导弹的发展  三、国内外典型防空导弹 第三节 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一、反坦克导弹的发展  二、历次战争中的反坦克导弹  三、世界各国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第七章 海空勇士——空降战车与两栖战车 第一节 空降战车概述 第二节 两栖战车概述 第三节 典型空降战车  一、苏联/俄罗斯BMD系列空降战车  二、美国的飞天铁骑  三、德国“鼬鼠”系列空降战车  四、中国新型空降战车系列 第四节 典型两栖战车  一、日本“卡米”2式水陆坦克  二、BRDM一2两栖装甲侦察车  三、苏联/俄罗斯PT-76轻型水陆坦克  四、美国LVTP5履带式两栖装甲战车  五、美国AAV7系列两栖战车  六、中国63式水陆坦克  七、中国86式履带式两栖步兵战车第八章 特种用途装甲车辆 第一节 装甲侦察车  一、意大利增强火力型“半人马座”轮式装甲侦察车  二、“非洲狐”装甲侦察车 第二节 装甲扫雷车  一、美国ROBAT遥控扫雷车  二、中国GSLl3l型机械爆破扫雷车 第三节 防暴车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2.新兴科学推动车载武器的高速发展二战以后,各相关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能源、动力、交通、电子及生物、化学等各方面的技术成果相继应用于车载武器装备之中,使车载武器技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二战期间,美、英、苏、德、日都研制了大量的坦克装甲车辆、自动火炮、飞机和军舰等。随着坦克装甲防护的不断加强,反坦克炮的口径不断增大,并广泛使用了钝头穿甲弹、钨芯超高速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大大提高了反坦克武器的作战效能。在地面战争中展开了反坦克武器与坦克、坦克与坦克及其他武器的对抗。19世纪中后期,随着电话、无线电报等通信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递,推动了通信技术的革命。这些成就很快被用于车载武器中,作为军事通信、情报传递、指挥联络、制导与控制的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作战方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利用上述成果发明了雷达,将电子科学技术直接应用于侦察、警戒、探测、跟踪、导航等军事方面,大大提高了车载武器的作战效能。利用电磁波进行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的斗争也就很快发展起来,形成了电子战或电子对抗这样一个新的战斗领域。3.核能科学及现代新兴技术将车载武器推向了高精尖阶段20世纪中叶,核能科学的发展与核武器的出现、微电子科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光电技术的突飞猛进,使车载武器快速步人一个崭新的时代。核能、核材料学的发展,使贫铀材料制成的贫铀合金做成贫铀装甲开始用于坦克装甲防护。导弹核武器出现以后,利用制导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车载武器的步伐加快,使车载武器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迅速迈入现代化的高技术行列。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组成的复合制导技术,可使精确制导武器的有效射程和命中精度大幅度提高,出现了“射后不理”的灵巧弹药系统。微电子科学与技术从20世纪初期起步,经过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阶段,正向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方向发展。20多年来,微电子技术在车载武器中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车载武器系统的综合作战效能,并在以下五个方面改善了车载武器的战术性能:缩小了车载武器的体积和重量∞;降低了装备的能量消耗;极大地增强了装备的工作效能;提高了车载武器系统的可靠性和抗核、抗电子辐射能力;延长了装备的使用寿命。

后记

车载武器是一个庞大的武器系统家族,目前世界上已经装备和正在研制的型号有几百种,它们集中体现了最新的科技成就,限于篇幅,本书只能对其主要部分作简要的介绍。本书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现代武器知识丛书》编辑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具体指导和帮助。《车载武器》编写组全体同志,克服首次承担科普读物写作的困难,广泛收集资料,同心协力,反复研讨,数次易稿,力求做到描述准确,资料新颖,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本书第一章 由王志华编写,第二章 由张跃民、史培远编写,第三章 、第八章 由郭安迎编写,第四章 、第五章 由齐晓声编写,第六章 、第七章 由张跃民、武玮韦华编写。全书由张跃民统稿,对结构、风格、数据等进行把关。王海涛对全书每次书稿都进行了通读,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担任文字校对的人员有王喜宝、纪晓东、靳勇。《车载武器》编写组还特别邀请了王保平、王景东、李志强、张文字、靳文忠、魏保等兵器专家对全书进行技术审校。李宝论、张孝友对部分章节进行了校审。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希望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达到普及国防现代化基础知识、了解当今世界最新国防科学技术成就以及进一步关注支持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目的。鉴于本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作者经验不足,其中错误、疏漏、表达不确切等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代武器知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书的质量很好,全是彩绘,内容丰富,是一本不错的武器书籍。
  •   非常喜欢,看了许多遍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