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作者:顾诵芬 等编 页数:402 字数:48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飞机——歼教1和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发动机——喷发1A首飞成功50周年之际,在徐舜寿同志离开我们整整40周年的日子里,在一代又一代航空人传承梦想、我国航空工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以全新姿态冲击更高目标的今天,编撰出版《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徐舜寿》一书,以纪念新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著名的航空工业专家徐舜寿同志的重要历史贡献,弘扬他的科研设计思想、道德风范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特殊的现实意义。徐舜寿同志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南浔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徐一冰,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从日本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体育学校——中国体操学校。哥哥徐迟,著名作家,以诗人气质写报告文学,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和《地质之光》体现了科学与文学交融,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夫人宋蜀碧,在翻译领域有所建树,与徐迟合译了《托尔斯泰传》等名著。徐迟的报告文学让中国人了解了哥德巴赫猜想,而徐舜寿则怀揣着航空报国的远大志向,奋力问鼎我国航空工业的“哥德巴赫猜想”。徐舜寿同志于20世纪40年代就从事航空事业。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参与航空工业的组建工作。1956年8月,他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并担任主任设计师,同时担任歼教1喷气飞机的总设计师,他呕心沥血,把整个身心投入到飞机设计事业中。1958年7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飞机——歼教1顺利飞上了蓝天,开创了我国航空工业从仿制走向自行研制的先河。1961年,他组织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所——中国航空研究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并担任该所第一任技术副所长。1964年,参与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大型飞机设计所——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并担任该所技术副所长兼首任总设计师。他以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的热爱和忠诚,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我国航空工业建设,他组织和亲自设计的飞机有歼教1、初教6、歼8、轰6、运7等。徐舜寿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不仅在于他组织和参与了多个飞机设计、飞机机构创建和航空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航空科技人员,编写了大量著作;更重要的是他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飞机设计息想,为后人树立了高尚的为人风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徐舜寿同志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为每一位熟知他的人深深敬佩。建国初期,在没有专门的外国专家援助、没有充足的经费、没有飞机设计人才和专家奇缺的条件下,他带领立志为发展我国飞机设计事业的一代热血青年,在异常简陋的环境中,创办飞机设计室。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三个月就完成了歼教1的全部设计图纸,两年内研制出我国第一架全部使用国产材料、成品件(包括发动机)的喷气教练机,速度惊人,前所未有。徐舜寿同志求真务实、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为每一位熟知他的人深深铭记。在“浮夸风”劲吹、盲目追求高指标的年代,他不盲从、不迎合,举出大量技术上的论据,反复说明必须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循序渐进。在飞机设计室,他首创了保证科学决策的技术委员会,这种开放、民主的技术组织形式,不仅使决策过程透明、民主,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也为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他倡导“熟读唐诗三百首”,要求大家苦练基本功,把“六分之五”的时间用于科研和钻研业务,他似父兄那样对待年轻人,鼓励年轻人要“坐下来,钻进去,冒出来”,争当技术尖子,决不做“技术官僚”。徐舜寿同志高瞻远瞩、开拓创新的治学态度,为每一位熟知他的人深深景仰。面对“一边倒”、全面学习苏联的政治要求,他敢于“不唯米格论”,在研制歼教1过程中,大胆摈弃苏联飞机机头进气的气动外形设计,采用两侧进气布局,同时对原准机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动。作为飞机设计事业的领军人物,他明确提出不能仅靠牛顿三定律来领导和指导飞机设计工作,以一个航空科技领导者应有的敏锐和远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钻研高速空气动力学;飞机设计室创建后,迅即开展气动弹性专业的组建;在电子计算机技术刚刚兴起的50年代末,又在设计室组建了计算站,引进了当时国内能获得的模拟和数字计算机;60年代初,便在六院一所设置自动控制专业;1965年,开始关注当时还处于探索阶段的飞机疲劳问题。徐舜寿同志襟怀坦白、正直无私的高尚品德,为每一位熟知他的人深深折服。他总是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向领导直言相谏,为领导当好参谋,即使遇有不同意见,也直言不讳,据理力争,从不随波逐流。从大学时期到参加革命;从建国之初在航空工业局机关工作,到1956年主持组建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从六院一所到十所;他始终想着怎样为国家研制设计高性能飞机。即使在文革动乱时期,身处非常恶劣的环境下,仍利用对他进行错误批判的机会,认真总结创办飞机设计事业的经验教训,而对投身我国航空工业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作为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徐舜寿同志把毕生心血献给了我国的航空事业,不愧为航空报国的楷模和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让我们牢记徐舜寿等老一辈航空人的丰功伟绩,学习、继承和发扬他们爱国、拼搏、奉献和创新的精神,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在新世纪、新时代,激情进取,奋力拼搏,为祖国航空工业的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林左鸣
内容概要
徐舜寿是我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在他自己短暂的一生中,为中国飞机设计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书荟萃大量由他本人提供的珍贵文字及历史资料、回忆、纪念文字等,内容丰富、翔实,生动感人。其中所记述徐舜寿的历史功绩和他的科研设计思想、对事业的奉献精神以及人格魅力,对于今天从事和关注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人们,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顾诵芬,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师,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历任中国航空研究院飞机设计所副总设计师、副所长、所长兼总设计师,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总设计师,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航空工业总公司研究员,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书籍目录
一、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徐舜寿 第一章 家世/3 第二章 学业(1927-1939)/21 第三章 早期从事航空事业的经历(1939-1948)/34 第四章 宋蜀碧/52 第五章 人生道路新的起点(1948-1951)/66 第六章 航空工业局/83 第七章 第一个飞机设计室(1956-1961)/101 第八章 中国第一架喷气飞机的总设计师/129 第九章 反右运动与红专辩论(1957)/151 第十章 “大跃进”时期的飞机设计(1958-1961)/159 第十一章 反右倾机会主义运动(1959-1962)/179 第十二章 六院一所时期(1961-1964)/188 第十三章 六院十所时期(1964-1966)/228 第十四章 文革风暴(1966-1967)/249 第十五章 厄境中的真情/258 第十六章 最后的时日(1967-1968)/269 第十七章 科研设计思想/281 第十八章 风范长存/303 第十九章 贤夫慈父/314 第二十章 思念无尽/325二、徐舜寿文稿 1.《飞机构造学》(舒里任柯著)序言/339 2.《飞机强度学》(康恩著)序言/342 3.到部队调查学习的一些体会/345 4.关于提高外文资料利用率的几个问题/349 5.62式飞机设计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和研究计划/357 6.关于测绘仿制安-24飞机中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388三、徐舜寿生平(大事年表)四、编后语
章节摘录
1948年夏,徐舜寿出差去台湾解决铝材问题,回来时途径上海,住在大姐家里。三姐徐和从大连介绍一位地下工作者陶立鹤(化名,真名姜松涛)来与徐迟兄弟见面,商谈徐舜寿的去向。徐舜寿要去解放区的决心已定,表示绝不去台湾。陶答应回东北请示上级后再做决定。1948年冬,淮海战役结束,国民党大势已去,空军第二飞机制造厂要搬迁到台湾去。徐舜寿以送妻子宋蜀碧回成都为托词,向工厂请假,到上海做去解放区的准备。这一段时间里,徐舜寿曾回过一次南浔镇,看望在南浔中学担任教导主任的哥哥徐迟。徐舜寿的同乡,后来分配到飞机设计室的吴铁民,在回忆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948年春,徐舜寿一心向往解放区,从四川来寻找小哥徐迟时,恰逢初三物理老师生病,就由他临时代课,就这样他给我们上了几次课,下午课外活动时,在学校排球场上支起了网球架,临时划了线,进行了网球赛。我记得,有单打与双打等,徐氏兄弟俩人进行了一场单打表演赛,在当时条件,网球赛比较新鲜,所以吸引了不少的观众鼓掌助威。”1949年2月,陶立鹤再次来到上海,告诉徐舜寿,经请示上级,同意他去解放区,并安排他们从香港走。后经徐迟与地下党组织有一些关系的朋友曹石峻帮忙,决定改道从青岛到解放区。曹石峻认识地下党组织的李小姐,真名王月英,当时的身份是小学老师。上海解放后,她是进驻中国民航公司的代表。宋蜀碧后来回忆说:“1949年初,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忽然传来飞机的声音。舜寿正轮到值星,立即要了辆吉普车往机场赶去。原来是淮海战役败下阵来的人路过南昌。随后便看见一些从头到脚一身新(连高跟鞋的鞋底都是崭新的)的飞行员家属从我们门前那条土路走过。打这以后,形势急转直下,工厂要往台湾搬了。人们开始卖东西,开始打点行装。这时工厂出了一条规定,可以请假送家属回家。舜寿便以送我回成都为由请了假。这时火车尚未通,我们带着出生两个多月的女儿,提前离开南昌,乘飞机去了上海,住在舜寿的大姐家。舜寿的三姐徐和,抗战时期在重庆陶行知办的育才学校教书。回上海不久,去了解放区。1948年的一天,一位自称叫陶立鹤(这名字听起来好像是他们家的表兄弟)的人,带着徐和的亲笔信到大姐家,他说三姐已经去了大连,并且结了婚。陶立鹤是到上海做地下工作的。过去他认为舜寿不一定要去解放区,留在这家飞机制造厂里,可以做的事也不少。这时到了非决定不可的时候了,他同意了,并安排我们从香港走。于是我们先到吴耀宗家,找他妻子杨医生给我们种牛痘、打防疫针,办好入境免疫证明。然后又找舜寿的二姐夫杨树康,请当地的一个卢保长给办了身份证,舜寿的身份改成了西药商。还得赶着给女儿取名字。舜寿拿起当天的报纸翻了翻,找到个汎字,给她取了个徐汎的名字,也给她办了身份证。决定从香港走了,舜寿大姐赶着叫裁缝给我做了两件短袖旗袍,到香港好穿。我整天兴致勃勃地照顾孩子,看着她一天天地长大。有时也趁她睡着的时候,上街去买买东西。金元券出来还不到半年,人们已经在直接使用袁大头了。记得我买了一双皮鞋,竟然花了十块银元。我过生日那天,舜寿买了一个蛋糕,也是用袁大头买的。军事上的溃败,经济上的崩溃,再加上全国的人心所向,国民党的垮台已是指日可待了。我沉浸在对新生活的向往中,想象着一到解放区,把孩子送进托儿所,就可以工作了。我给在北平的三姐写信,告诉她不久我们将在北平见面,说今后的世界是我们的,是自食其力的教师、医生、工程师……的。我从未想过带着那么小的婴儿,一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什么风险。脑子里想的只是苏联的模式,共产主义的蓝图。这期间,舜寿每天去车站,看南昌搬迁的火车到了没有。以便尽可能地劝说熟悉的技术人员留下来,等待解放。火车等到了,取下了行李。过一天,刘定模来访,但他执意要跟工厂一起走,认为不久仍可见面,台湾终究要解放的。我们在上海已一个多月,也曾去舜寿二姐家住过一阵,既然南昌工厂的人已到上海,舜寿觉得这里再也不能久待了,唯恐出外遇见厂里的人,会出什么问题。这时,徐迟从南浔镇到上海,见我们还在等着去香港,便说他的朋友曹石峻认识一位地下工作者李小姐,是一个小学教师(她的真名是王月英,据说她是策划重庆号起义的地下工作者之一。解放后我在上海中苏友好协会工作时还见过她)。她那时正要找人护送一位起义飞行员的家属去北平。曹石峻听说我们要去解放区,便提出让舜寿护送,说是可以从青岛走,比走香港更方便,穿过一条公路就是解放区。陶立鹤(他的真名是姜松涛)也同意了,于是我们决定改道,从青岛走。办好了船票,确定了日期,记忆中是3月29日。走之前,陶立鹤给了舜寿一本《经济行情杂志》,说第13页上有密写的介绍信,到了北平即可到军管会,找马子青联系。舜寿把他的军帽、军衔、军装和军人身份证等包了一包,放在大姐处,等他走后,陶立鹤会取走,这些东西以后派人去台湾是很有用的。那是一个阴沉沉的午后,徐迟不便去送我们,告别大姐和他之后,我们抱着孩子径直去了码头。李小姐已经等在那里,她瘦高个子,穿一件深蓝色的长毛绒长大衣。上船之前,她给了舜寿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到了青岛要找的傅同玉的地址。一起走的有王玉琴(起义飞行员的妻子),她的八九个月大的小女儿和她的十二三岁的弟弟,一共6个人。我们3人带的东西不多,一床被子,一个棕色手提箱,里面是我们的衣物和一些西药药品,那本《经济行情杂志》就在里面。但是给孩子带上了一大堆尿布,都是头一天晚上用大姐找出的旧床单、旧枕套做的。”徐舜寿一行6人,两位尚在哺乳期的少妇,两个襁褓中的婴儿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今天看来,这样一行人,要完成那样一次艰难的行程,简直不可思议!从这里可以看出,徐舜寿奔赴解放区决心之大。
后记
1958年7月26日,歼教1飞机首飞成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史上第一架自行设计的飞机,飞机上安装的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喷气发动机——喷发IA。这是航空工业从仿制走向自行设计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在那一段激情燃烧、创造辉煌的历史中,歼教1飞机的总设计师徐舜寿有着突出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飞机设计师,而且是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飞机设计人才的一代宗师。时间过去了50年,为纪念歼教1首飞、纪念徐舜寿同志,中国一航科技委同中国一航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一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从2006年底开始编写徐舜寿同志的传略和这本纪念徐舜寿同志的文集。这项工作得到了集团公司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林左鸣总经理对中国一航科技委“关于编写徐舜寿传略的请示”做了批示。他指出:“此事办得很好,也很重要”,表明了“集团应全力支持”的态度,并要求“对徐舜寿传略的编写工作,要认真组织”,“保证出版质量”。在历时一年多的编写工作中,编写组得到了中国一航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中国一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及航空工业档案馆的大力支持。除提供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外,两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同志在型号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抽时间阅读书稿,给予编写工作以指导。同时,还安排了徐舜寿同志生前的同事、好友和年轻一代技术人员审阅书稿,提出意见。在初稿形成以后,我们又请李泽藩、管德、屠基达、马承麟等与徐舜寿有长期共事经历的同志给予审阅。编写组还访问了刘鸿志、李在田、苏安生等老同志、老领导,他们对书稿都提出了宝贵的补充和修改建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徐舜寿同志的家属给予编写工作极大的支持。徐舜寿夫人宋蜀碧将她尚未完成的回忆录初稿和精心保存的家信、照片、文革残稿无保留地提供给编写组,并同意公开引用;长女徐沉、长子徐汶都抽出大量时间与编写组进行讨论,提供大量鲜为人知的照片并花费很大精力仔细审阅书稿。小儿子徐源远在异国他乡,但仍认真地阅读了书稿,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在编写过程中,编写组人员通过一次次研读徐舜寿同志留下的各类文稿,包括在文革中的残稿和仅存的57封家信;一次一次对老专家、老前辈进行访谈,直接感受他们对徐舜寿的怀念、钦佩和深厚的友情。在记述他短暂而坎坷的人生历程、梳理他在飞机设计和航空科研方面思想的同时,深深体会到了他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良苦用心,了解了他对飞机设计事业的杰出贡献。编写的过程成为我们深入学习徐舜寿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即担任航空工业领导职务的原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徐昌裕,在他的口述回忆——《为祖国航空拼搏一生》中回顾“文化大革命”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干扰和破坏时说道:“‘文化大革命’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损失了很多有才干的人才……技术人员中,徐舜寿、昝凌、虞光裕、董绍镛等也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了。徐舜寿死时才51岁!现在看起来,七机部那一批人如任新民、梁守槃等,当时和我们这些人的水平都差不多,后来他们都已成为院士,都是很出名的专家,他们那时候都被保护起来了,没有受到冲击。我们死了这么多技术骨干、尖子,很可惜。”一句“徐舜寿死时才51岁!”道出了所有熟悉和了解徐舜寿的人们的痛惜之情。徐舜寿的生平际遇,是历史、民族和国家的悲剧;徐舜寿的功绩,是一代航空人奉献精神的丰碑;徐舜寿的科研设计思想,是中国航空工业前辈智慧的集成和结晶。在我们细心品味徐舜寿的人生、品德、思想和命运时,应该想到他遭遇的悲剧不应该重演,而他的精神应该发扬光大,他的思想应该传承和发展。
编辑推荐
《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徐舜寿》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