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作者:胡根林
内容概要
《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内容简介: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作品的鉴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简言之,就是情感的评价。人的感觉、感情、联想、想象、理解等等都是人的情感因素,人以自己的情感评价周围的生活,评价作品中的人和事、景和物,就会产生各种情感体验,如悲与喜、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等体验,这就是审美所获得的体验。文学教学对学生审美体验的激发与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文学课程研究的基本定位 第一节文学教育研究的空间 一、“文学教育”的歧见与本相 二、文学教育研究的七个层面 三、文学教育研究的三种模式 四、文学教育研究的坐标系 第二节文学课程的存在形态 一、独立文学课程与非独立文学课程 二、显性文学课程与隐性文学课程 第三节课程目标观照下的文学课程内容 一、目标错位与内容异化 二、单维目标与文学课程内容 三、三维目标与文学课程内容 四、内容要素分析框架概述 第二章困境与出路:文学阅读课程内容探讨 第一节“类文学”阅读教学批判 一、“类文学”阅读教学的表现 二、“类文学”阅读教学的弊端 三、“类文学”阅读教学的成因 第二节 “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之辨 一、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的区别 二、国外分类阅读教学的启示 第三节从“文学阅读教学”到“文学阅读能力教学” 一、文学阅读教学:误区中的反思 二、文学阅读可教性因素分析 三、文学阅读可学性因素分析 第三章在反思中构建:文学写作课程内容分析 第一节“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批判 一、“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的表现 二、“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的弊端 三、“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的成因 第二节文学写作教学与文章写作教学之辨 一、文学写作与文章写作的区别 二、国外分类写作教学的借鉴 第三节文学写作教学的缺失与构建 一、文学写作教学的结构性缺失 二、文学写作教学缺失的隐性逻辑 三、文学写作教学的价值与目标定位 第四章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 第一节语文教材中文学知识的形态演变 一、传统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 二、现代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 三、当代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 第二节语文教材中呈现的文学知识 一、文学知识的基本分类框架 二、文学知识类型的新探索 三、文学知识形态转换模型简说 第三节语文教材中文学知识的呈现 一、文学知识呈现方式变迁 二、国外文学知识呈现的趋势 三、文化生态设计:文学知识呈现的新理念 第五章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定篇” 第一节语文教材中文学“定篇”的选择 一、文学“定篇”的特点 二、文学经典化与“定篇”的选择 三、文学“定篇”选择标准建构 第二节语文教材中文学“定篇”的组合 一、文学“定篇”的组合类型 二、文学“定篇”组合的关系模式 第三节语文教材中文学“定篇”的阐释 一、文学“定篇”的阐释形态 二、文学“定篇”的阐释模式 第六章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倡导“活动文学教育”的理念 一、问题的提出 二、“活动”与文学教育 三、“活动文学教育”的课程框架 第二节语文教材中设计的文学活动 一、文学活动的性质 二、文学活动的类型与功能 三、文学活动的内容目标陈述 第三节语文教材中文学活动的设计 一、“活动式文学课文”概念的引入 二、活动式文学课文的特点与设计模式 三、活动式文学课文的优化组合 结语:构建完整的文学课程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实际上,文学理论的发展已经使文学创作褪去了神秘的光圈,变得普通、平常起来。在西方,进入现代物质文明社会以来,“创作”这一观念日益遭到质疑。“创作”基于对“创作主体”的迷信,随着人们的质疑,作家和读者渐渐从中摆脱出来。七十年代以来,体现了一个由“创作”到“写作”的转变历程。正如英国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所说:“的确,不仅我的意义,连我也不能与自我一致;既然语言不仅是我使用的方便工具,而且是一种创造了我的东西,那么,认为我是一个稳定的、统一的实体的思想必然也是一个虚构”(参见《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从“创作”到“写作”,从“作品”到“文本”,是文学观念上的一个深刻转变。“创作”这个曾经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与“灵感”“天才”“独特性”“创造性”等相关联。从柏拉图的“灵感”论到雪莱的“立法”者,文学“创作”被神秘化、神圣化了。“写作”这一概念的出现,既伴随对自我神话的消解,还出于作家们对文学的“互文性”及工作性质的自觉。这种“互文性”揭示了一切文学文本其实都是由其他文本“编织”而成的,都是朝向其他文本开放的,其意义也只有在其他文本的相互关联中才能引出。 文学理论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这种作品构造模式,迫使作者对以前的文本观和自己的写作进行修正,使文学写作具有了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可能。而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我国第一代特级教师霍懋征给小学生上第一堂正式的作文课时,总是要给学生讲一个“青年人学写作”的故事。故事是借青年人所求教的大作家之口告诉学生:每个人从第一声哭泣就开始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观点,每说一句话就是一句散文——写作是人人都会的事。于漪老师也主张要多对学生进行“刻苦为文”的教育,要把许多古代现代在文学写作等方面有成就的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文章写好的事迹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并非什么神异之事,并非只有天生的什么杰出人物才能妙手偶得,而是通过努力的学习、积累、刻苦的训练得来的一门本领,一项功夫。
编辑推荐
《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编辑推荐:“文学教育的终极意义在于学生因此能有机会获得一种文学的生活,一种诗性智慧。”书的题记耐人寻味。众所周知,学生求学的相当程度是以书为精神的导师,生活的伙伴,从书中吮吸知识,吮吸智慧,吮吸精神养料,以滋养自己的成长。但须知,“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者尔。”苏轼告知我们,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穷尽书籍,要选取自己最需要的来读。学生所学课程甚多,但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廊该是他们的“所欲”。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