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上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作者:汤振纲,刘立峰 编  页数:250  

内容概要

  《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上》是吕达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兼《课程·教材·教法》主编、博士生导师)主编的《名师成长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它收录了十二位语文名师的案例。包括:王栋生 不跑着教书、王军 起于生命,达于生命的追求、孙汉洲 天道酬勤、徐思源 做语文课堂的平等首席等。

书籍目录

名师成长研究与教师专业化王栋生 不跪着教书王军 起于生命,达于生命的追求孙汉洲 天道酬勤秦志强 诗意教育诗意人生徐思源 做语文课堂的平等首席唐江澎 是体悟让语文焕发神采曹勇军 涵养教育智慧追寻智慧教育蒋念祖 我就想做个好老师彭尚炯 让语文走进学生心灵靳贺良 在语文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个性丁卫军 守望“简约”唱大风刘金玉 从一个高度攀向另一个高度

章节摘录

  在历史阴影和精神置负中厩长  王栋生老师1950年生于南京,作为一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他的命运注定与年轻的共和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然而,“反右”、“大跃进”、“三年大饥荒”、“文化大革命”贯穿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十七年”与“文革”十年,在他的心里留下了许多惨痛的回忆。王栋生曾多次表示:“文革的痛苦记忆,可能会缠绕我的一生。在那些年里,颠颠倒倒的怪事物几乎摧毁了一个少年质朴的是非观。”那特殊年代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性格、经历乃至命运。读王栋生的著作,经常可以看到他在借那些不堪回首的文革旧事来评议时事,批判社会的丑与恶,对于极端年代的反思和警醒,是王栋生从未淡忘的主题之一。  1957年,中国现代史极端年代的“运动”序幕刚刚拉开不久,王栋生踏入了长江路小学念书。甫时“反右运动”席卷神州大地,纵使是小学也不得幸免。“人生识字忧患始”,本该是琅琅诵读诗书的好时光,刚上小学一年级的王栋生阅读的却是一张张大字报,看着“认识的叔叔阿姨成了'右派',被画成嘴里吐信子的毒蛇”,他百思不得其解,心里充满疑虑。也许,怀疑的种子就在这时种在了心里。  1958年,王栋生升入小学二年级,正好遇上了“大跃进”,开始“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那时全民大炼钢铁,毛主席提出的口号就是: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从“为一千零七十万吨钢铁而奋斗”到“一天等于二十年”,王栋生于懵懂中开始感受那革命激情燃烧的岁月。  50年代中期以后,“政治统帅一切”,教育不过是“政治的工具”。一个人的童蒙时代,物欲未染,知识未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如同程子所言,“人之幼也,心知未有所主,则当以格言至论曰陈于前,使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者,后虽有谗说摇惑,不能人也。若为不之豫,及乎稍长,意虑偏好生于内,众言辩口铄于外,欲其纯全,不可得已”。正因如此,孩子也成了“和资产阶级争夺下一代”的受害者。“韶华不为少年留”,在本该如白纸一张的儿童少年时代,心灵就被社会打上深深的阶级斗争烙印,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好时光,却被“语言暴政”所占据。  这段人生经历始终影响着王栋生的心路历程。想起当年的情景,王栋生仍然感到恐惧:“自年幼受到的教育,被反复灌输的是'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冷酷无情','不要怜惜蛇一样的恶人'……虽然我至今仍然坚持最基本的善恶观,但是回忆少年时代的经历,仍然不寒而栗,因为我直到从事教育工作以后才明白,要一个涉世不深的孩子学会'冷酷无情'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在他们无法辨别”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时,他们很可能会把任何人都怀疑为恶魔,进而冷酷地剥夺其自由或生命。”  小学三四年级,王栋生着实过了段苦日子--他的班主任很凶,几乎难得有一节课不打学生,教鞭抽,甩耳光,是她赖以震慑全班的无敌法宝。在这种暴力的阴影笼罩下,王栋生战战兢兢,度日如年。特别是有一次,他的班主任要打他的同座小吴,要将小吴拉出座位狠狠教训一顿,结果小吴不从,硬是反抗,老师就使劲把小吴推倒,结果小吴的脑袋撞在桌角上,头破血流,殷红的血流得到处都是,王栋生身上也沾了不少血,给他留下了一辈子难以忘怀的痛苦的血色记忆。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